悉尼大学商学国贸双硕士毕业,现居澳洲,在澳学习生活15+年,从事教育咨询工作超过10年,澳洲政府注册教育顾问,上千成功升学转学签证案例,定期受邀亲自走访澳洲各类学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列表> 海归学子:新时代的还乡者
改革开放30年,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0年的激情,30年的奋斗,铸就了盛世中华,人民富强。请读者跟随“记忆·30年”这个新栏目,重温我们一起走过的如歌岁月……
—那时候,如果听说哪个留美中国学生要回国,大家的眼光是诧异的:“怎么会想回去呢?”然而,仅仅过了几年,这位学者蓦然发现,回国已是留学生们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30年来,随着中国的进步,海归逐渐由偶然现象汇成涓涓细流,并形成一股归国潮。最近5年间留学归国的人数,比此前25年的总和还要多。来自教育部的数字显示,1978年到2007年年底,留学回国人员总数共31.97万。其中,1978年到2002年年底的留学回国人员为15.27万。而2003年至2007年的5年间,这一数字就达到16.7万。
如果要感谢归国潮给中国带来的显著变化,就不能不提到30年的留学潮。事实上,这批留学生得益于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1978年,邓小平“成千上万”派遣留学生的指示,引发了规模空前的留学潮。教育部统计,1978年到2007年年底,全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21.17万。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认为,“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政策,“使中国在海外储备了很多人才”。而随着中国近几年来的飞速发展和各方面条件的改善,众多留学海外的学子纷纷回国,寻求更好的发展机遇,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沈月全就是这千万归国学子之一。
国外发展遭瓶颈
2006年,在年轻的生物学家沈月全举家回国到南开大学任职之前,朋友们办了一个告别聚会。海外游子们举起酒杯,衷心祝贺他在祖国找到好归宿。
这不禁让他想起2000年抵达美国时的情景。那时候,如果听说哪个留美中国学生要回国,大家的眼光是诧异的:“怎么会想回去呢?”然而,仅仅过了几年,这位学者蓦然发现,回国已是留学生们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2006年年底,沈月全放弃崭新的芝加哥大学研究助理教授聘书,带着太太和女儿回到中国。南开大学请他任特聘教授,临时腾出了一间旧实验室。眼下,34岁的沈月全是中国“973计划”最年轻的首席科学家之一,一个3000万元经费的项目由他主持,天津市蛋白质科学重点实验室归他负责。虽然薪资不比国外,但发展空间却比国外大很多。
他在做博士后时就发现,美国的科研投入明显减少,生命科学领域申请基金的难度越来越大,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空缺职位越来越少。这无疑影响了他在美国的发展。
对于国外发展的限制,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何平也深有感触。他1997年从清华大学本科毕业,2004年拿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留美的日子里,他是全世界顶尖竞争者中优秀的一员,杰出的表现为他赢得了接触重要课题的机会。但何平说,即使在学校,中国人也不可能直接学习到最机密的内容。他发现,在经济与金融领域,留美的中国人常常从事着与数量化和数学密切相关的工作,而经济学中一些具有方向性、思想性、容易出成果的领域依然是美国人的天下。
但回国后他发现,机遇确实不一样。何平一回国就接触到了非常重要的课题,对于做经济金融的学者来说,国内有很多领域等待他们去开发。“可以说我国的经济转型非常成功,这种成功伴随着经济结构、经济理论的创新;而且,在自己的国家做研究,不但亲切,还能感觉到我是被重视的。”
优待赢得回归心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为出国留学人员提供的机遇也越来越多,这正是越来越多留学人员主动选择回国的原因。
而更重要的原因则是,以往西方发达国家在待遇上的优势也逐渐被中国拉近。一位留学回国人员认为,在国内工作几年后,“再与留在国外的人相比,无论职称、手下队伍和科研资源、社会资源,乃至个人收入的实际购买力都不会让你后悔。”
国内对于海归的重视,也是海归们回国的重要理由。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近几年经手引进了不少海归,由他指导的学生就“回收”了不少。他的电脑里备有两个常用的讲稿。面向国内学生演讲,他会宣传南开这样的名校能为青年创造更多的出国深造机会;当听众是海外留学生,他强调的则是不可错过的“中国机会”,半开玩笑劝他们“赶紧回来占位子”。这位校长的思路与整个国家30年的留学政策相吻合:花大力气鼓励人们出国,再花大力气吸引这些人回来。回国潮的形成与教育部、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等的努力分不开。如“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成了非常响亮的品牌,海外学子都以当上长江学者为荣。
“当时提出给10万元,我们都不敢想象。”当上长江学者后,饶子和的年工资涨到12万元,比当时的校长还多一倍。1996年从牛津大学回到清华大学时,饶子和得到一笔400万元的投入,建立结构生物学实验室,这已是罕见的待遇。
更让他感慨的是,10多年来国内的研究条件已经今非昔比。当年让人羡慕的条件如今看来,“就像是从地下室开始创业”。“现在我们招人,房子和仪器设备几乎是现成的,从各方面来说都不比国外差。”
回国一定要趁早
伴随着出国、回国人数的变化,不只是留学生看待海归的眼神由不解转为羡慕,发生变化的还有国人面对海归的心态。许多海外留学生意识到,回国一定要趁早,因为竞争越来越激烈了。
在回国潮面前,国内的用人单位早已过了看到海外博士就眼睛发直的阶段。特别是一些名牌大学眼界正“水涨船高”。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有关人士表示,以前留学回国人员是卖方市场,他们回来后对工作机会还可以挑挑拣拣,但现在已经成为买方市场了,好机会都需要充分竞争。
作为一名新海归,沈月全有类似的感受。2006年年初他申请教职时发现,只要是美国的博士后,一般在国内高校都会受到欢迎,但到了年底“身价”就明显缩水,“如果不是做得非常好的话,拿不到重点大学的职位。”按照最新的门槛,如果刚刚拿到博士学位,或是刚完成博士后研究,即使出自世界级名校,也很难立即聘为国内名校的教授。
通过南开生科院的教授履历,可以看到一条正在提高的门槛:这里正在变成世界名校校友俱乐部,已聘的教师中有来自耶鲁、康奈尔、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的,而最新的名单上是一位30岁的哈佛大学博士后。
崭露头角的世界名校博士或博士后,正是这所学校渴求的理想人才。目前国内45岁年龄段的人才趋于饱和,但是年轻人才明显不足。招募这些年轻人成本低,发展潜力大,一些重要的位置都在等着他们。而对于40岁以上的海归而言,要想回国获得较好的位置,则需要提交更有说服力的履历。这些要求可能会包括:在国外取得了教职,最好是终身教职;有世界一流大学的学习和研究经历;以主要作者身份在《科学》、《自然》等一流期刊发表过论文;这些成果不是依附于别的研究组做出的,而是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取得。
许多留学生都已感受到了竞争的激烈,一位留学生表示,“现在国内工作也很不容易找,光顶个海外博士回去,没一些干货,很难出头。”
改革开放30年的出国潮和归国潮,从一个侧面描绘出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加速前进的步伐,也见证了中国日益强盛的国力和美好的发展前景。如今,32万“海归”已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当越来越多的海归学者,带着国外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先进的理念和国际化的视野,纷纷回国创业,我们的祖国也正张着宽厚的臂膀,迎接着他们的回归。
Amy GUO 经验: 17年 案例:4539 擅长:美国,澳洲,亚洲,欧洲
本网站(www.aoji.cn,刊载的所有内容,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