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澳际学费在线支付平台

赵一苇:哈佛不一般的90后小女生

刚刚更新 编辑: 美国 浏览次数:3742 移动端

  赵一苇,1991年11月生,2009年秋被哈佛大学入取。曾为《羊城晚报》撰写专栏“我在哈佛读中学”系列。成绩 SAT2 2240 TOEFL 114。录取学校哈佛大学。
 

  “我觉得我的路走得还是很顺利的。现在我的同学还在水深火热地备考,我算幸运多了。”
 

  面貌清秀,扎着马尾辫,穿着标有“Harvard”英文字样的浅灰色T恤,脸上挂着“90后”小女生特有的调皮天真的神情,赵一苇和我面对面坐在必胜客的沙发上。她一边用吸管喝着最爱的饮料,一边用手一小勺一小勺地把巧克力雪域蛋糕慢慢地往嘴里送,之前刚见面时带点怯生生的腼腆已全然不在,说到不久前给哈佛大学录取,本来低声细语的她把分贝提高了一些,轻笑中含着自信。
 

  一苇今年刚满17岁,以优异的成绩被哈佛录取。她的托福成绩116分,SAT成绩2240分,四门AP成绩满分,成为了2009年中国地区被哈佛录取的幸运儿。
 

  虽然有如此骄人的成绩,一苇却不以为意,她说:“我觉得考上美国的任何一所大学,都需要努力,而考上哈佛,除此之外还需要一点点运气了。” 她停下手中的汤勺,用纸巾抹了抹嘴,微微一笑。
 

  面试后与哈佛考官共进晚餐
 

  收到哈佛的录取通知书,刚好是在今年的4月1日愚人节。那天清晨,尽管心里仍然惦记着要准时起来查看邮件,一苇还是睡过了头。按照哈佛的惯例,北京时间4月1日清晨5点是美国哈佛大学录取放榜的时间。5点38分,一苇从梦中醒来,轻手轻脚地摸黑打开电脑查收邮件,“很高兴通知你”六个字映入眼帘,一向做事谨慎的她还是坚持对准电脑重复确认了几遍后,才轻轻地说了一声:“我录取哈佛了。”转身想叫醒熟睡的爸妈,他们却已经从床上跳起,兴奋地把她搂在怀里。
 

  “后来我才知道,他们其实在装睡,怕给我压力大了。如果没被录取,他们会让我一个人静静哭一下。”从去年开始,上高三的赵一苇就一直忙于学校的功课和申请出国材料的准备。常奔走于香港等地参加考试,一路艰辛,昨天晚上她还和妈妈说起去年在郊外寒冷的天气下参加AP考试的情景。在这漫长的努力和等待中,这一场幸福来得太让人激动了。
 

  今年2月,她收到了来自哈佛面试的通知,地点在北京的中国大饭店。在此之前,几乎每一场考试,都是父母陪伴着去,因为有他们在身边壮胆,一苇总是会发挥得更好些。
 

  但面试那天,一苇选择了一个人去,“我觉得我自己一个人可以了。”面试官来自哈佛,全程英文对话,谈论的问题颇多,题目也比较随性自由,比如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看法,对金融危机的应对,再到人生的规划等等。两个多小时的交谈在轻松的氛围下结束,考官意犹未尽,邀请她共进晚餐。“可能我答得比较实在,也不会什么都侃侃而谈,只是准确地表达了我自己的一些看法,他们可能觉得我还是比较低调和务实。”
 

  回忆起当初面试的情形,17岁的一苇显得有些老到,“呵呵,那根本不太像是面试,很轻松的聊天,让我很放松。”
 

  曾在哈佛读中学
 

  能被哈佛录取,很大部分归功于一苇父母的教育和其平时知识的积累。她出生于学者之家,从小耳濡目染,在知识的熏陶下长大。父母对一苇采取的是“小事自由放任,大事一起商讨”的教育方式。7岁那年,爸爸带一苇来北京;14岁那年,她又随父母去了美国,在Cambridge的中学读了一年。
 

  “我刚开始去美国,很不适应啊,很多东西跟在国内不同,逼着你去适应。”在美国的日子,一苇除了每天的上下课,还参加课外的活动。“那段时间其实也挺好玩的呢,我去计算机公司实习,争取知名电脑公司将过期的电脑来赞助和帮助非洲人民,这种‘non-profit’(非盈利)的慈善精神让我很受感染。”
 

  谈到在美国度过的一年,一苇直言很有收获,对自己的成长很有帮助。虽然父母在身边,但更多的时候,需要她一个人去面对和解决一些问题。这些异国感受,一苇后来写成了系列文章。
 

  不一般的“90后”女生
 

  由于父亲是做文学文化研究的,家中颇多藏书,一苇从小养成了爱看书的习惯。她从小读四书五经,尤其喜欢《红楼梦》,当代小说也读得很多。谈到自己的读书兴趣,一苇轻轻地放下了玻璃杯,掰起了手指头算数。“也说不出理由为什么那么喜欢,其实我兴趣还是蛮广的,小时候进了体校学了三年乒乓球,还学过古筝,拿了八级。”
 

  自称是个时事政治迷的她,热衷于和同学讨论时事热点,更乐于在放学回家后和爸妈评论时事,这使得她的妈妈不只一次跟外人感叹道,你别看我家这孩子斯斯文文乖乖澳际的,其实还是挺“叛逆”呢,思想独立,有时观点不一致,她就会想法设法搬出一堆的理由来说服你。
 

  作为“90后”的小女生,一苇同样有着同龄人的喜乐悲愁,她喜欢听歌喜欢上网,时不时会因为和朋友同学聊QQ而哈哈大笑,也会因为闹小情绪而莫名的伤感一下。她爱美食,可以把一天的零用钱都用来买零食,更会在上超市的时候,趁着爸妈不留意,偷偷把巧克力之类的往货车上放。她坦言因为让爸妈惯着所以不太会做家务,“我还想趁出国读大学前,好好利用这段时间学学,还想学法语,或者找个地方实习一下。”
 

  在收到录取通知后的一个月,在父亲的陪伴下,一苇游览了扬州、杭州等地。“先看看我们自己的风景名胜。其实我没有过多的想去哈佛以后会怎样,我只是希望,能够好好读书好好学习,多让大家了解中国,这就足够了。”
 

  苇曾在本版写过“我在哈佛念中学”的专栏,也许现在该写“我在哈佛念大学”了。
 

  她获得了数不清的奖项;
 

  她组织了东北/青海助学活动,她是环保活动的志愿者,她在美国时是MIT学生组织(电脑相关慈善公司)暑期的志愿者;
 

  她发起了COSPLAY社团,她爱弹古筝、爱打乒乓球;
 

  她还是羊城晚报周专栏作者,在一些杂志报纸上发表文章;
 

  她就是被哈佛全奖录取,在2009北美高峰论坛上获得高度关注的学生赵一苇。
 

  走进美国了解美国
 

  赵一苇从小在烟台长大,转学到北京的时候因为知识掌握的很不错,她直接跳了一级。突然来到北京学习和生活,年纪还小的赵一苇并没有感觉不适应。相反,她倒是被缤纷的活动所吸引。走进少年宫被古筝迷住了于是就学习古筝,不喜欢剧烈运动的她还选择兵乓球这样相对平静却很锻炼反应速度的项目。可以说,来到北京后,赵一苇的课余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一个好机会,赵一苇的爸爸作为访问学者带全家去了美国,那一年的赵一苇在读高三。也正是跟随爸爸访美的那一年,赵一苇在美国的公立学校读了一年书。一年时间并不长,前半学期她在语言班专攻语言,下课就泡在图书馆背单词。后半学期则转到了本地班,和众多美国学生生活、学习在一起。现在提起当年的生活,赵一苇突然变得很兴奋:“我觉得在美国学校特别有意思,尤其是可以自己选课!比如我不喜欢体育就没有选,喜欢计算机所以就两个学期都选了。”而回忆起当时上课内容的部分,赵一苇也非常怀念:“当时我们有一个Country project ,发明国家。我们亲自设计国旗、国歌、地图、做服装。考虑废水怎么处理,最后我们在台上唱我们国家的国歌,很好玩。”
 

  那一年的时间,通过选课,赵一苇发现,在美国连上课都可以遵循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而这样不断尝试新课程的同时,她也慢慢了解到自己适合的应该是哪些课程:“选课其实就是我在探索的过程,我会在中学阶段就更明白我感兴趣的到底是那些方面,擅长的又是什么,这对我以后有很深远的影响。”
 

  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赵一苇开始对美国的教育制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一年的学习时间她也学到了很多,从做网页,做挂历到做海报,那些都成了她的小骄傲。而慢慢地,她也非常沉迷于那种教育的体系和方式中,也就在此时,她的出国梦有了最初的雏形。
 

  一颗红心两手准备
 

  高考对于每一个学生而言都是一场非常艰苦的战役,不管是选择出国还是参加中国高考,这条路同样难走。
 

  因为受到美国教育系统的吸引,赵一苇有了想出国念书的念头,但是非常懂事的她知道去美国念书的费用将会非常高昂,所以她给自己定下要拿全奖出去念书的目标。这个目标的风险性很大,于是在准备美国高考的同时,她也同时备战国内高考。
 

  “其实国内大学挺好的,美国大学也不错,各有各的好处,我并没有说一定要出国或者怎样。”赵一苇的心态很不错,但在自己寄出美国学校申请的一段日子里,自己还是非常紧张的。“最痛苦是结果要出来的时候,3月面试结束也快高考一摸了,出国和高考想都兼顾是很难的。

立即咨询
  • 澳际QQ群:610247479
  • 澳际QQ群:445186879
  • 澳际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