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大学商学国贸双硕士毕业,现居澳洲,在澳学习生活15+年,从事教育咨询工作超过10年,澳洲政府注册教育顾问,上千成功升学转学签证案例,定期受邀亲自走访澳洲各类学校
在你去美国之前一定会是既兴奋有害怕,兴奋的是通过自己长时间的努力,终于拿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美国名校的offer了,可以去自己憧憬的大学去读书了,但是害怕的是面对这样一块自己从来没有踏足过的陌生土地,他能接受你吗,自己又能否真正的融入到美国的留学生活中呢?其实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拒过来人说美国其实就是一个大熔炉,只会把你炼的更强大。《美国留学生活十大经验 》
最近几年,低龄留学越来越热,初高中出国的人数急速攀升,尤其是美国加州的学校,都有中国人人满为患之嫌。我所在的高中排名靠前,也难逃这个事实,只是有一点让我一直不解:从人数来说,这里已经被占领,但是从文化心态来说,这里仍未被中国人占领。
在我们学校,学生可以成立社团,组织活动并向校方申请资金。林林总总的社团里,有犹太群体,有天主教群体,基督教群体,伊斯兰教群体……唯独没有中国学生会或亚洲学生会。新学年的迎新会,春节时的美食派对,也都是中国学生自娱自乐,除此之外,中国群体的活动几乎被隔绝,如果你向白人学生问一个关于中国文化的问题,即使再简单,他多半也一问三不知。
在国内就热衷传统文化的我,对此实在不能理解。且不说中华五千年文化博大精神,就是与百号亚洲人朝夕相对,本土白人怎么能熟视无睹?难道中国学生也放任自流了吗?作为新生,初生牛犊不怕虎,我和同届的另一个叫苏的上海女孩一起组织了一个中国文化俱乐部,并通过校内邮箱向全体学生发了邮件,期待大家加入。
四百多名学生中有26个人回了信,5个白人,21个中国人。第一次会议后,只有不到10人参加,我和苏考虑到经验不足,俱乐部尚未成形,决定控制参与人数,以同年级的朋友为主,大力发展外国同学。学校一年分三个学期,那时第二学期即将结束,紧接着的春假恰逢春节,数年难遇,我们便决定趁热打铁,回国期间采买一些传统工艺品,开学后办一次面向全校的展销,将所得资金捐给西藏的助学机构。
为了激起大家的兴趣,我们录制了一个视频,采访了20多位不同肤色的学生和老师,教他们用中文说“新年快乐”,“吉祥如意”等。我在假期间钻研了视频制作,结合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春节推出的宣传片,在学校老师的建议下,剪成精美的短片,准备在全校集会上放映。不仅如此,我们还为所有商品拍了“艺术照”展示美观和实用性……眼看着我们规划的活动时间步步逼近,心尖的紧张一丝丝地蔓延至血脉,经过这么久周密的筹划、我对这次活动的期待值攀上了顶峰。
没想到,意外横生。进入春季学年,加州的雨过天晴,每周的全校集会也从原来能播放视频的室内,转到了开阔明亮的露天场地。如此一来,我们失去了全校公映短片的机会。无疑是晴天霹雳,眼看心血即将付之东流,我们开始和校方进行反反复复的商谈,一个办法终于破土而出:把视频传到网上,再在每周的校园电子报里报道我们的活动,附上链接。同样,在我们发给全校的预告邮件里,也加上视频链接。
经过匆忙的改动,周四40分钟的大课间就这样到了。5个主办人向老师请了假,从食堂把长桌子搬到学校中心的露天会场,铺上桌布,摆好琳琅满目的工艺品,再在一旁支上海报,整个过程免不了跌跌撞撞,手忙脚乱。终于在临下课将一切安置妥当,教学楼内的推门声相继响起,老师最后的叮嘱淹没在学生纷至沓来的脚步里,笑闹的语调在大理石通道中此起彼伏,回声荡漾,我打起了十二万分的精神,准备应对每一个上前一探究竟的同学……
然而,这一片人潮熙攘持续了不过十分钟。之后,所有人各奔四方,我们的桌子空落落地耸立在会场中央,不远处的草地和长椅上躺着三三两两的学生,懒洋洋地晒着太阳。周遭的一切按步就班地进行,仿佛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周四,我们的摊前,无人问津。
40分钟转瞬即逝,有十多人好奇地凑上来看一眼就走开了,只有4、5个平时与我们关系要好的同学,过来挑了几件商品。最初尴尬的沉默一直蔓延至临近上课,我才缓过劲来,匆匆收摊,心中五味参杂。苏提出了意见,说大课间虽然时间充足,但学生毕竟忙于接下来的学科,还是中午比较适合。午休时段,每个学生根据课表不同,被安排在不同次序就餐,这也是全校最轻松的时刻。这种说法言之有理,我们当即决定一不做二不休,中午继续卖,五个主办人轮流看摊。
就这样,我们用中午的时间,周四周五连卖了两天。我们把桌子调整到了餐厅外面,不少老师学生都在用餐完毕后来凑个热闹。因为我们定价低廉,这些工艺品又新奇美观,不少人都决定买一些装饰宿舍,或当做礼物送给亲人朋友。为了吸引人流,我们不但拿出大白兔奶糖供人免费领取(这居然很受欢迎),还从中餐馆订了大份量的小吃,请路过的同学随意品尝……这些努力总算有了成效,两天之内,我们的库存基本销售一空,卖出了294美元。这次活动费用大约300美元,我们顺利向学校申请了补助,所得利润(约合2000元人民币)也汇给了西藏的慈善机构。
然而,这个过程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情况,却不得不提。
首先,商品中有京剧脸谱,书签,挂饰,折扇,笔记本……几乎被一扫而光的,竟然是我们批发买来,质量最差的筷子。这些筷子一是实用性强(好多人都表示要用它吃泡面),二是价格便宜,三则最为白人熟悉。这种购买原则适用于所有商品,实用性越高越引人注意。女生大多买了些发钗,手镯,或是挂件来装饰屋子,男生则更看中折扇和京剧脸谱面具(他们准备在万圣节时带出来)。笔记本和书签销量也很好,而最后剩下的,则是刺绣手包与毛笔镇纸最多。
其次,因为国内批发价钱便宜,我们定价时,有意通过降低价格来吸引顾客。然而,乍一看这亲民的价格,学生首先感到的竟是诧异和怀疑。不少人忍不住问“这些真的是从中国带来的吗?为什么你们买的这么便宜?”,让我们有些前后踌躇。我们不想让商品掉价,只好含糊的解释,中国物价比美国要低上不少,没想到顾客马上回应:“可是你们坐飞机托运,机票钱都够贵的了,成本还不高吗?”我都有些哭笑不得,没想到消费对象还为我们打算起来。然而,事后再回想这些话,我才为他们在买卖经营上客观的逻辑而感到惊诧。
最后,还要直面我们的初衷。不得不承认,即使商品尽数卖了出去,我们活动的目的——宣传中国文化——却落了空。学生们对此并不敢感冒,我们解释再多商品背后的文化也是对牛弹琴,他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目的性极强,遇见心仪的便只管出手。而先前提到的那些销量差的商品,也都是由来参观的老师买了去。也只有这些成年人才有兴趣与我们聊聊中华文化的特色.
几周之后,闲暇时与朋友聊起这次活动,话语中尚存激动,却也难免有些失落与自嘲。她只是笑笑,说我这样高远的目标,非一朝一夕能达成。传播中华文化,从19世纪40年代第一批华人登陆加州港口起,这个梦已经被做了一百多年。不知多少在美华侨试图作出改变,然而雄心壮志大都无疾而终。她这一番话狠狠击中了我,仔细思量,实在无法反驳。我又想起活动前和学长交流,他含糊地表示,这种以传播文化为目的的社团,学校先前不是没有过,只是我们若真想站住脚跟,必须经时而历久的坚持,至于能否成功,实在没有前车之鉴。
为什么美国加州,这个西班牙人登陆传教,墨西哥人如同潮涌,华人社区数量惊人的地方,始终没有被外来人口占领、同化?硅谷的外籍人才数不胜数,学校里的“学霸”也多是国际学生,本地白人更没有独揽财富,难道真的只是好莱坞,金门大桥和斯坦福奠基了美国精神?在大洋彼岸的中国思索这个问题如同隔岸观火,然而即使身在其中,我也无法得出答案。只是这并非闭关自守,在美国这个“沙拉碗”中,多元文化背景的移民群体同居一地,却仍各自保持着特色。无可否认的是,外来移民者不是这碗沙拉的唯一构成——美国本土文化恰恰作为容器,盛载着诸多不同食材,自身却也不会与他们融为一体。
以上是澳际专家为大家带来的美国是个大熔炉,仅供参考。更多美国留学资讯,尽在澳际美国留学官网(
推荐阅读:
2015年美国校外租房步骤全解
您还可能关注:
美国留学生活使用手机需注意哪些常识
2015年美国大学生活潜规则
美国留学生活经验分享
立即咨询Amy GUO 经验: 17年 案例:4539 擅长:美国,澳洲,亚洲,欧洲
本网站(www.aoji.cn,刊载的所有内容,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