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大学商学国贸双硕士毕业,现居澳洲,在澳学习生活15+年,从事教育咨询工作超过10年,澳洲政府注册教育顾问,上千成功升学转学签证案例,定期受邀亲自走访澳洲各类学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列表> 危机催生海归潮 归去来兮不只是选择
据美国《侨报》报道,近几年来,中国各省市赴美招聘人才招商引资的代表团络绎于途,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北京、大连等北方城市到美国尤其是硅谷地区引进人才的代表团更是连轴转。
仅2009年4月,各地到硅谷地区举办海外高层次人才恳谈暨项目对接活动,就不下四五次,几乎每星期一次以上类似的大型活动,硅谷的留学生、工程师们每次都会涌去200到300人次。
或许,美国的经济衰退裁员凶猛,也使得海归潮再度掀起浪花,一个新的海归创业高潮正被各种因素推波助澜。
反思:吸引海归 中国力造“沃土”
中国国家人事部发布的《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十一五”规划》,提出国家要在“十一五”期间,采取积极措施吸引留学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各省市自治区以下乃至县级市,也读随之纷纷出笼各种优惠政策。
据统计,各地对待海归创业人员的优惠政策涵盖以下几个方面:基本待遇优厚,涉及经费资助、人才推介、项目转化、家属安置、子女上学等多种服务支持。
一些省市如浙江省,规定海归创业人员创办的企业可以登记为外商投资企业,享受税收减免和返还的优惠政策。各地已建成或在建的科技产业园区、留学生产业园区数不胜数,虚位以待海外人士归去。中国在21世纪后相继为海归人员打造“绿色通道”,架构创业平台。如中国教育部、科技部等机构主办的“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留交会”、“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澳际院百人计划”以及年初开启的“千人计划”等,成为留学人员实现创业理想的沃土。
“唯……论” 用人条框太多
但这些海外招聘人才的活动实际绩效如何?中国国内对引进人才的政策规划适用性怎样?在硅谷协助国内省市组织过许多次类似活动的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协会会长林建人体会到,目前定居海外的留学人员都希望以各种可行形式报效祖国,参加人才恳谈活动的人员都需要事先登记,但总觉得国内引进人才不全面,条件太苛刻。
譬如“专业带头人”、“领军人物”等,框框不少,按那样的条件只会“吓退”许多硅谷工程师。他表示,尽管留学生中不缺博士,但硅谷更多具备真才实学的学士硕士工程师,在各大小科技公司都几番历练,不少已挑起大梁,但照国内政策的“唯名校论 ”、“唯博士论”、“唯学历论”几乎大半要被“淘汰”。这样政策模式引回去的“人才”,几乎只会是“书呆子”。
一位在硅谷创业有成并与国内有业务往来的资深律师也感叹,中国国内引进人才框框不少,诸如许多岗位要求40岁以下的年龄限制,其实40岁以上人才出成果的机会更成熟。
求轰动效果 大搞形象工程
有些地方动辄搞什么“百名博士行”、“千名招商大使”等大型活动或计划,类似只追求轰动效果的“形象工程”成了海外留学人员之间的笑谈。
一位在微软公司硅谷分部工作的工程师,参加自己家乡来的招聘活动,在现场就很感叹地对记者说,太官僚化了,代表团的主要成员几乎都是党政干部,极少科技界企业界人士,介绍政策也只是照本宣科,“官式文化”气味很浓,如何让海外人士适应?
还有些留学生、工程师质疑现场签约合作项目等待媒体记者照相曝光的形式,指出那些国内代表团官员与本地机构(有些甚至是非实体单位)成员签约所谓“人才培养意向书”之类,到底有什么实际内容?这一切,或许是海外人才招聘的误区,值得各方反思。
取经
成功因素:海外经验与纯技术“资本”
成功人士:海外创业有成
成功的海归人士,李彦宏(百度)、张朝阳(搜狐)、汪延(新浪)、施正荣(无锡尚德)、沈南鹏(携程网)、田溯宁(中国网通)等,早已有目共睹。其中李彦宏是从硅谷回国创业的(他曾经根据在硅谷工作生活的经历,出版了《硅谷商战》一书,获得各界青睐),张朝阳的搜狐公司在世纪之交时在硅谷开设过办事处,施正荣则曾经应邀来硅谷“传经”,并与旧金山市政府在太阳能研发领域建立了合作关系。
从硅谷回国创业的成功人士,还有朱敏、陈宏等一长串名字,他们在中国取得成功之前,几乎已经在海外创业有成,声誉鹊起。那么,缺乏创业经验的留学生海归之后,有可能像他们那样成功吗?
无经验海归 “关系”很重要
前硅谷中国工程师协会理事长赵燕,早几年也曾经与人合作回上海谋创业发展之途。她的切身感受是,留学生如果纯粹以技术为海归“资本”,而没有与当地关系部门合作,很难打开市场,最终也难成功。一般去大陆谋发展都需要与当地机构或企业合作,才能起步,而就市场而言,“关系”更是重要。
优惠措施缩减 归国创业更难
谈及大陆对海归创业人士的优惠政策,她举例道,税收减免和返还等“优惠”,其实IT行业如手机晶片设计研发的前四五年阶段肯定不赚钱,当然也无税可交,减免之类没有实际作用。这些年,有些地方反而取消了以前的优惠措施,人工、地皮等水涨船高,没有雄厚的实力加上牢固的关系,是更难“成功”了。
硅谷一家研发太阳能科技的公司总裁金先生,某公司驻上海的全球太阳能事业部总经理章先生,都是每年要在美中两地飞十多趟的“空中飞人”,他们佩服施正荣在太阳能领域先行一步成功的足迹,也对自己现在从事着中国最需要也具有最大市场的清洁能源澳际充满信心。他们对平均不到一个月就要穿梭飞跃太平洋的旅程乐此不疲,更愿意自称为自由自在的“海鸥”或“海燕”。
总部在硅谷的Applied Harmonics Corp(AHC,其北京公司的中文名为“瑞而通”)执行副总裁、前湾区中国高校校友联合会主席雷俊钊深有感触地坦言,尽管公司研发的激光手术仪等高科技医疗器械很有市场前景,但到中国成立子公司并开始融资进入审批完成各种手续的过程旷日持久,即使想落户北京中关村,关卡太多。
他希望IT科技公司到中国“ 落地开花结果”的前期工作效率,要高些再高些。
补课
海归创业的模式选择与角色定位
海归人才四大优势
据悉,海归创业的主要形式不外四种:一是在教育、科研、卫生、企业、机关等国有单位工作;二是在外资企业、驻华代表机构等组织工作;三是独自或合作创办企业;四是以项目、课题、工程为纽带,通过学术交流、技术开发、咨询服务、国内兼职等形式提供智力支持。各有利弊,因人而异。
人力资源专家指出,和中国国内人才相比,海归人才的优势通长也有四点:
一、具有多重语言及文化背景,国际视野开阔;二、曾经在国外大企业工作过,熟悉国际企业运作方式及现代管理;三、熟悉相关行业的国际惯例和国际规则;四、具有思维活跃、不停顿的创造热情,且年富力强,富有开拓性和进取心。
成功范例之个人特点
施正荣的成功也常常被引为海归人士创业的范例。除具备上述优势外,还有些个人鲜明特点:
一、明确的职业定位。施正荣自1983年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攻读硕士研究生开始,就一直关注于光学领域。1991年,他以优秀的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技术获博士学位,任澳大利亚太平洋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个人持有10多项太阳能电池技术发明专利。他今天的成功可以说源于昔日的专注和明确的定位。
二、具备奉献精神的公民意识。施正荣最先想到的也许不是个人如何赚钱,而是公众最需要什么,这个意识给他带来了无穷无尽的财富。
三、干事业的信心和决心。施正荣创办尚德之前,光学产业在中国乏人问津,他认准了这项阳光产业利民利国的澳际,终于迈向成功。
2006年,施正荣名列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七名。2006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奖”对施正荣的颁奖辞指出:他穿洋过海追逐太阳,开启了中国最清洁的产业;他让阳光照耀财富,为明天积蓄新的能量。
回国创业的几个条件
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华府联络处主任张群曾经在美国多次强调,回国创业想要成功必须具备四个条件:要有先进的技术、同时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要有项目激活资金,至少有50万人民币的公司注册资金,才能申请到国家项目资金,也提高了找寻风险投资基金的可能性;要有一个团队,需要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还要落户适合自己项目的园区,必须选择有产业链、有市场、有资源、有人脉的园区。
此外,海归要深入了解国情;要知道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要深入研究市场;切勿有澳际感。部分“海归派”创业“水土不服”的现象,也可寻觅。
Amy GUO 经验: 16年 案例:4272 擅长:美国,澳洲,亚洲,欧洲
本网站(www.aoji.cn,刊载的所有内容,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