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大学商学国贸双硕士毕业,现居澳洲,在澳学习生活15+年,从事教育咨询工作超过10年,澳洲政府注册教育顾问,上千成功升学转学签证案例,定期受邀亲自走访澳洲各类学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列表> 移民加拿大的中国人怎么又回来了
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漏夜赶科场,说的是潮起潮落,人生百态。这句话用在那些身在加拿大,却纠结于定居与回流之间的中国人,虽不确切,却也代表了同样的感受。
虽然目前没有确切的关于中国大陆移民回流人数的统计,但加国统计局曾有报告指出,加拿大给予移民的机会不足,致使许多正值黄金工作年龄的男性移民纷纷回流,35%的男性工作移民在抵加20年期间离开,其中六成是在抵加第一年就选择离开。回流大军中,占最大比例的是商业移民、技术工人,亦包括具双语和大学文凭的移民。
另一份有关中国大陆移民的调查报告则显示,大多数大陆移民的回流理由,是为了得到更好的工作和升职机会;其中15%的人在移民加国1年后回流,回流人士中多为财经、商业、教师等专业人士,其中有48%在加国获得最高学历。
其实,大陆移民并不是华裔移民回流潮的先锋。
香港回归前,大批患“97恐惧症”的香港居民纷纷举家迁往加拿大,甚至一度引发了关于香港移民炒热温哥华、多伦多楼市的热议。但回归后香港照常发展,加拿大经济却持续滑坡,越来越多的香港人在权衡利弊后,选择先入籍加拿大再回流香港,这直接导致了当下香港居民结构的一大奇观:持有加拿大护照的人数达到约35万,使得香港几乎可以成为加拿大第17大城市。
对于专业人士而言,这样的选择或许是出于“既然能在香港找到高薪专业工作,为什么要在加拿大开杂货店?”的考虑,而对于富豪阶层,在加拿大与香港之间游走,则有更微妙的考量。一个小小的插曲,
2012年,在香港媒体大肆报道何鸿燊的家庭内斗如何困扰他的赌博帝国时,加拿大颇具影响力的主流大报《环球邮报》则在头版刊登了这样一篇文章:《何鸿燊的加籍子女打算接管赌场》。再看看每年加拿大自己搞的富豪排行榜,上榜的华人名单几乎就是港澳富豪榜的翻版,只不过是富二代版本而已。
现在,这股风潮开始吹到大陆移民身上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移民欧美成了很多人证明自我能力的一种“标配”。不管是富豪还是专业技术精英,毅然放弃国内的大好“钱”途,选择全家移民加拿大,图的就是一个说不明道不清的“安全感”,有人甚至直白称:“拿个加拿大身份,就当给自己和家人买一份保险了”。
到了加拿大后,食品安全、宜人风景、良好法治固然不会令人失望,但新鲜过后,压力和困惑浮出水面。
对于需要找工作养家的技术移民而言,语言能力与当地工作经验是在加拿大发展的最大桎梏。中国国务院侨办网址上有关“海外侨情”的一篇文章就指出:“新移民在加拿大最困难的事情就是找工作,尤其是找到称心的工作,研究学者就此问题对多伦多等6个城市的新移民做过一份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只有31%在从事专业工作,41%在打工,很多都是从事体力工,还有22%还没有找到工作。”
卡尔加里大学教授、大草原省份大都市移民研究中心研究员郭世宝博士曾发表专题报道《理解移民向下层社会流动:卡尔加里和埃德蒙顿华人新移民经济社会融合比较研究》,认为华人新移民中专业人士在加拿大社会遭遇“三重玻璃效应”。
第一层是“玻璃院门”,即他们能否获得专业成员资格,以此作为找专业工作的“敲门砖”。在获得专业工作之后,他们会面临第二层障碍“玻璃房门”,即能否进入该行业中的高薪企业,因为他们没有加拿大的工作经验,或者工作经验与加拿大本地人相比处于劣势。对那些连闯前两关的幸运华人移民,因为种族和文化差异,在其后的职业生涯中还可能会遇到第三层障碍“玻璃天花板”,即很难上升到管理层。
很多专业人士移居加拿大时已人到中年,无论在心理上还是生理上,对于这样万里长征式的艰苦奋斗已经不想也不愿再承受。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到最后只是草草找个工作了事,相应的,工作成就感和满足感也就无从谈起。
而对于那些已经财务自由的人士,优渥的生活固然不是问题,但当年指挥千军万马,现在在加拿大只能打理园艺、做做手工,恐怕也不那么令人舒心。想出去做生意吧,原先在中国的那套成功经验并不一定管用,大把投资打水漂的也不是少数。我曾与一位投资移民至温哥华的朋友聊起这个话题,他的回复倒也坦率:环境不同,市场不同,做中国人的生意容量太有限,做老外的生意又不熟悉老外的运作模式,实在是没法做。他曾经多么希望自己的家庭不要陷入“太空人”的状态,但一边是生计和事业,一边是家庭和和对未来的规划,最后还是只能中国半年加拿大半年两边跑。
另一个导致回流的原因恐怕是割舍不下的亲情团聚。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触:移居加拿大后,和父母共享天伦的机会越来越少。回国探望吧,在加拿大已经是工作、子女、家务各种琐事缠身,不能说走就走,一年最多也就一两周;邀请父母过来吧,普通探亲签证被拒签并不少见,超级签证则有家庭收入的严格要求,至于父母团聚移民,不但要求高,等待期更长,6到8年也是常事。虽然已不是“父母在不远游”的年代,可家人、朋友的牵绊,总还是绕不过去的坎。
我的一个朋友,在经历了3次申请父母探亲签证被拒,母亲又在国内生病住院后,终于选择了全家暂时回流。“等不起”是他对此的唯一解释。至于孩子,“正好让他们在国内上两年学,好好学下中文,等他们大了,父母这边也没牵挂了,再考虑回加拿大吧。”
不过,虽然中国的发展机会相对更多,虽然很多人或多或少有回流的念头,但真正下定决心付诸实施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对于持枫叶卡的永久居民,倘若想一直保持身份,受囿于5年内必须注满2年的移民监限制,未必可以在中国有长期的职业规划;对于已入籍的,由于中国并不承认双重国籍,回去后无论是大人就业还是孩子上学,都面临各种不便,成本也非常大。而雾霾等困扰人的环境问题,在决定去留时也颇具杀伤力。
至于最终确定回流的,当然不乏有很多人充分利用了两地的工作经验,将自己的事业更上一层楼,但也有一些人发现现实不如预期美好,只能几进几出加拿大。
一个已在多伦多定居10多年的朋友,几年前突然厌倦了千遍一律、没有广阔施展空间的加拿大典型中产生活,在激情的召唤下回国创业。但政策的不明、多变让他的业务迟迟未有起色,复杂的人际关系慢慢磨灭了他的热情,最后只能黯然结束生意回到多伦多。
这次打击给他的教训是:一切酒余饭后、没有严肃论证过的国人的承诺都不要太当真,也不要太把过去的圈子当回事。毕竟国内大环境日新月异,再短暂的离开也是一种中断。真打算回去,就必须认真梳理自己较国内同行的优势到底在哪里,而劣势是否有修补的可能性,同时做好摒弃过往、在同一平台竞争的心理准备。
另一个朋友,3年前来到加拿大,曾自嘲这几年的成就概括起来就是:多了两个娃,考出了CFA三级,换了两个城市体验生活。其实他已属幸运,去年底在多伦多找到了一份专业金融工作,被不少朋友艳羡,但他的感触却是:“吃了这么多从头开始的苦,职业生涯却在成功就业的一瞬间倒退了10年。”最终还是毅然回到大上海追求更广阔的职业梦想。
只是熟悉的环境让他又开始了关于“价值观”的自省:如果说丛林法则下野蛮生长是唯一出人头地的途径,既然当年的自己因为不适而选择离开,且这种不适至今没有解药,那又如何能保证今时今日的自己可以毫无不安、无所畏惧地拼过别人?
世事无绝对,移民或回流亦是如此。不过,倘若是普通移民家庭,恐怕也不需要反复思量太多,在哪都不容易,想得多不如做得多,不如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心安即是家。
立即咨询Amy GUO 经验: 16年 案例:4272 擅长:美国,澳洲,亚洲,欧洲
本网站(www.aoji.cn,刊载的所有内容,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