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大学商学国贸双硕士毕业,现居澳洲,在澳学习生活15+年,从事教育咨询工作超过10年,澳洲政府注册教育顾问,上千成功升学转学签证案例,定期受邀亲自走访澳洲各类学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列表> 海归:让公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2012年的3月,是“学雷锋”月。我们在此刊发的这组报道,都是发生在这一段时间内的海归做公益的实例。海归是公益文化的积极实践者。(获得更多加拿大留学咨询点击进入>>>>澳际免费咨询顾问或联系QQ客服:)
又看病又教书的“周菩萨”
“我的前半辈子基本是在美国度过的。我必须抓紧人生最后的时间,为我的兄弟姐妹们多做点事。”今年77岁的海归周大绪,被人称为“周菩萨”。他曾是底特律任韦恩医科大学的博导和全美顶级的休斯敦安德森肿瘤医院的肿瘤专家。2007年定居上海后,他婉拒了所有的高薪聘请,开始在张江社区免费为大家看病。
周大绪最初在居委会开设了保健工作室,后来慢慢地就成了大家“一个电话随叫随到”的家庭医生。有一次,小区一居民凌晨3时发病。他二话没说上门检查,忙到早上7、8点钟,直到病人稳定了病情才离开。
最近,上海被指定为全科医生制试点,周大绪又为上海几百名医生做了细致的培训。
闲不住的周大绪不只看病,还忙着教书。2008年1月,在美国每节课酬劳500到1000美元的周老师在社区里开起了免费英语教学班。他将学生按不同等级分成了6个班,每周六滚动教学。为了选教材,他常常在外文书店里呆上好几个小时。周老师认真和幽默的教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学员从20多个增加到了现在的七八百人。从小学生到80多岁的老先生,都成了他的好朋友。
如今,在他的带动下,小区内一位退休牙医也参与了坐堂服务,还有人无偿教授日语和舞蹈。“看到这些,我就觉得自己的付出很值得。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国踏踏实实地做好一名志愿者”,满头银发的周老先生眯着眼笑了。
海归志愿团队:让公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日前,近500名海归齐聚北京丰联广场,参加由中国青年海归协会主办的“红领巾派对”。前来参加活动的海归都佩戴红领巾,并要在当天做一件好事。同时,主题派对也在各地的分会同步进行。海归李鹏说,“当年在国外,我们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现在我们都很乐意尽可能地帮助别人,即使只是一些很小的事。”主办方表示,希望通过这个派对和后期的慈善活动,让海归真正把做好事当成一种爱好和习惯。
海归自发组织的爱心活动一直在进行着,国内也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海归公益组织。例如,在上海就有“上海益优青年服务中心”、“启明书社”、“爱派对”、“思麦公益基金会”、“海惜归·海归志愿者之家”等等。同时,在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以及各地区分会中,也不乏海归的身影。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重要对外接口,到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桃坪乡地震灾区;从义务推广慈善音乐会,到为帮扶孤独症患儿而创办教育研究所,在公益的路上,海归步伐坚定。
“自成一派”,任重道远
受国外义工文化的熏陶,海归对做好人好事有着特别的认知。除了平等、仁慈等精神元素,做好人好事还与公民社会对权利与义务的把握、深层文化中的超功利价值观等有关。一些海归为此放弃了高薪、舒适的生活,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公益事业中,用自己的行动感化他人。
同时,语言、技能、经历等优势,使海归的慈善行动更广泛、更多样也更成熟。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理事、上海益优青年服务中心理事长张宁认为,相对而言,海归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每年设定公益时间“预算”,长期并固定地进行公益活动。同时,创新、时尚、快乐的公益方式也深受海归的“青睐”。
相关资料:加拿大海归就业:五大高薪行业
加拿大留学生就业:三类海归最吃香
加拿大留学生就业:别让海归背景成为减分因素
立即咨询Amy GUO 经验: 16年 案例:4272 擅长:美国,澳洲,亚洲,欧洲
本网站(www.aoji.cn,刊载的所有内容,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