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澳际学费在线支付平台

2017 美国留学生活:每周都参加教会活动

刚刚更新 编辑: 美国 浏览次数:516 移动端

在读大学,真实情况如何?是否也像国内那样从一开始就被盲报的专业固定住了?转专业是否也只是个传说?中途转学是否需要重新来过?是否平时是疗养院,考前成了疯人院……下面我们来听听生的生活吧。

唐路小档案

基本资料:高中就读于广州执信中学,参加过学校组织的欧洲五国夏令营活动,在中山大学数计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修完两年后,转学至美国金融数学专业继续本科学习。

兴趣爱好:运动(足球、游泳、跑步)、读书、旅游

座右铭: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教授给力多转30个学分

唐路大一大二这两年在中大修了100多个学分,转到弗吉尼亚大学时,经过教授的初步评估,这100多个学分一开始只能算30多个学分,这样就不能直接升大三,要从大二读起,多修一年。

“我当时觉得自己只能转30多个学分,太亏了,就拿着中大的成绩单以及自己制作的课程描述去跟教授积极沟通,他们也看了我写的课程描述,觉得我的学术能力还不错,所修的课程中有许多与弗大的课程相符,于是又重新进行了评估,最后这100多个学分转成了67个学分,连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门课程都转成了哲学的学分。这样我成功直升到大三。”

唐路认为,正是因为国外大学教授的权力非常大,甚至“凌驾”于校长之上,所以他才能顺利地转这么多学分。“另外一个原因是我能积极地与教授沟通,其实与教授交流是非常锻炼人的过程,也可以让他对你更加了解。”

转专业没有名额限制

初到选专业的自由度让唐路惊叹:“在国内,高考后就要填报专业,我们高中学习那么紧张,根本没时间去了解专业信息,所以大部分人的专业都是盲报,我也不例外,茫然中便选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唐路说当初他在中大时也曾考虑过转专业,但转专业的道路非常窄,“每个学院接收转专业的学生名额非常少,一般只有10人左右,要转去热门专业希望更是渺茫。但在美国大学,转专业相对容易,只需要认真填写申请表格并取得相关学院负责教授的签字便可以转,学院内各个专业的名额没有限制,所以可以在学院内自由转专业。学院之间转专业会相对复杂一些,有时会考虑学生的成绩并需要写申请理由,但门槛不高。”

美国大学推行的是文理通识教学,最迟可到大三才确定专业。所有新生,都要在文理学院修习物理、政治、历史、经济、数学、化学、哲学、心理学等通识课程。“通识教育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各种学科,从而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

请学术顾问帮忙“淘课”

美国的高校选课也非常自由。“国内大学的课表都是老师制定好的,学生按照课表来上课,在美国,课程的学习进度以及强度是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灵活安排的,学校提供几百门课程供学生们选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学习,连上课时间段和授课教授都可以自由选择。”唐路介绍道。

在选课的过程中,学术顾问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学术顾问会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启发和引导你如何选课以及如何选专业。”唐路说,自己几乎每一到两周就会去向学术顾问汇报学习进度,并请教有关学习和专业方面的事宜,“学术顾问一般是教授或副教授级别的老师,每周都有固定的office hour (教授与学生面谈的时间)。他们对课程都非常了解,会给出很多中肯的建议,并告诉你学习这门课程该如何安排时间和做好学习规划。学术顾问还会提醒一些细节的东西,比如同一个专业,哪些课可以上,哪些课没必要上。”

“地狱周”不是考前一周

唐路说,在美国读大学,最忙的一周并不是考试前的一周,而是开学后第4或第5个星期,“我们都称这周为hellweek(地狱周),因为这一周将迎来本学期的第一次期中考试,并且所有的课程都刚开始,需要时间去适应,这么多事情堆在一起,大家都忙疯了。”

美国高校的考试与国内的不一样,每学期有2次期中考试和1次期末考试,期末考试成绩一般占40%,期中考试成绩一般占30%,剩下的就看平时的作业分。“文科的考试一般就是写2-3篇小论文,一般是1500-3000字,比较注重学术类的观点和论据,绝对不能抄袭,如果发现抄袭了,有可能会被开除。理科的成绩主要是以考试为主。”

对比国内高校和国外高校的考试,唐路总结道:“在国内,平时像在疗养院,大家都悠哉悠哉,考试前就像到了疯人院,大家都去图书馆霸位K书。但在美国,平时和考试没什么区别,可以说从头忙到尾,基本上没有松懈的机会。”

小链接

弗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rginia)

弗吉尼亚大学(UVA)在美国公立大学中排名第二。是北美地区唯一一所被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列为世界遗产的高等院校,也是第一所将教育独立于教会的高校。该校以其首创建筑、天文和哲学等学术领域而着称,其达顿商学院、法学院、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医学院等,均在各自领域名列前茅,享有盛誉。

留学生FACE TO FACE

暑期有出国交换项目

周梓鹏,伦敦大二学生

周梓鹏:每年的假期你怎么安排呢?学校会要求学生在假期实习吗?

唐路:其实主要还是自己安排,学校对于学生暑期实习没有硬性要求。我们学校会有一些studyabroad programs(出国交换项目),比如和国内的、北京大学、上海交大等校有交流合作项目。另外,学校在寒、暑假也会组织短期的出国游学。去年寒假,我就参加了一个的短期课程,学校指派了专门的带队老师,学生在这种短期游学中有机会和当地学生、校友机构、政府官员以及当地的NGO(非政府组织)进行交流,从中了解印度的政治、文化、宗教历史和近年的发展变化。

每周都参加教会活动

周梓鹏:除了参加study abroad这样的活动外,你会不会参加一些学校的社团组织?

唐路:当然会。美国上课属于走堂式教学,即使同一个专业的同学选的课程也可能不一样,不一定能见得上面,所以没有固定的学习圈子,需要广交朋友就得主动去接触外国人,参与他们的活动和社团。我参加了学校里的基督教fellowship组织,几乎每周都会去参加他们的小聚会,在聚会上能够和外国同学像兄弟一样地聊过去一周发生的事情,分享每个人的心情和感悟,还会和小组成员一起学习《圣经》的某些章节。不过我没有入教,他们也不会要求社团的成员一定要信仰基督教,但教会却是了解美国文化的一个很好的窗口。

CSSS每年办“春晚”

周梓鹏:像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你在美国会怎样度过呢?

唐路:像学校的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CSSS)在春节会举办一场自导自演的“春晚”,端午节会组织大家一起吃粽子等。中国人一般都会在中国传统节日里聚在一起过,比如看看春晚、包包饺子,会有一个节日的氛围,但由于在美国中国节日没有假期且常与上课和考试相冲突,节日气氛肯定不如国内浓厚。

在美国不容易交到“铁哥们”

周梓鹏:说到社交,在中国我们可能会说一个个的圈子,圈子里的人永远围绕着中央的圆心转;而在西方,人们常用的一个词叫networking,一张网,没有特定的核心,而且边缘会不断向外扩张。在美国留学,你一定会有中国同学圈子,当然也少不了会和外国人打交道,你如何看待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交际方式?

唐路:在美国我认识了读不同专业的很多人,不能说都是泛泛之交,不过在美国的社会环境下,要真正和别人有那种很深入、很知心的交流,其实挺难的。毕竟同一专业的同学会被安排在不同的宿舍,上课也是各上各的,不会有像在国内那样一起上课、一起吃饭、一起打机的“铁哥们”。如果整天和中国学生呆在一起的话,朋友圈子也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美国,如果碰到什么困难,或者说想 讨论一下“是先工作还是先考研”这样的话题,我会选择和中国朋友倾诉;而和美国朋友往往都是点到为止的闲聊或调侃,毕竟文化差异摆在那儿,有些问题他们也不理解,很难说到一块儿。其次在交际方式上,我会觉得美国同学更开放和随意,他们会主动地和不认识的人聊天,在party上,手里拿杯酒,随便找个什么人都能够聊起来,相比之下中国学生会有点放不开。

更多美国留学资讯,请登陆美国中心

  • 澳际QQ群:610247479
  • 澳际QQ群:445186879
  • 澳际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