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澳际学费在线支付平台

2017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及启示

刚刚更新 编辑: 英国 浏览次数:2195 移动端

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并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教育体系的国家。在英国,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及终身教育里的社区大学等,都有关于媒介教育的课程。研究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系统总结其发展经验对媒介素养教育正在起步的我国具有参考价值。

2017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及启示

英国媒介素养教育思想的萌发始于利维斯与他的学生汤姆森于1933年共同出版的《文化与环境》一书。在20世纪30年代,电影、小说、报纸和广告的发展给英国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媒体产物对青年人造成了重要影响。利维斯与汤姆森呼吁教师应背负起身为教师的神圣使命,捍卫原有的文化价值,不要让那些媒体毁坏了人类原本所应追求的生活方式。在利维斯看来,值得保存与提升生活品质的事物,是相对于流行文化而存在于精英阶层的高级文化,流行文化带给人们的虽然是立即性的愉悦,但却是不堪一击的肤浅与低层次,而高级文化透过赏析的方式,进入心理层次的对话与交流,因此唯有发扬和保存高级文化,才是使人类免予心灵腐败及文化堕落的方式。基于这样的理念,利维斯认为教师应竭尽所能地为学生提供高级文化,扩大学生与高级文化接触的机会,以避免学生碰触流行文化。汤姆森进一步发展了利维斯的思想。从1930年到1970年,汤姆森所编纂的教科书、出版的文选集、发表的期刊文章,奉行其与利维斯在《文化与环境》一书里所坚持的信仰,传承利维斯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

利维斯与汤姆森对媒体的态度深刻影响了当时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但1960年后,进入学校执教的教师改变了对流行文化的认识。他们不愿在课堂教学中再将流行文化,尤其是电影视为败坏道德与影响学生心智的疾病。雷蒙德 威廉姆斯和理查德 豪格特认为文化不再被视为一系列享有特权的、恒定不变的人为事物如文学经典,而被视为全部的生活方式。他们认为,文化的表达是多元性的,既有高雅、贵族式的形式,亦有日常生活化的、大众化的形式。上述观点改变了大众对流行文化的态度。在1960年所举办的以 流行文化与个人责任 为研讨主题的英国全国教师会上,会议认为应对媒体进行更加广泛且细心深入的区分和辨别,不应只是与高级文化做比较的粗劣辨析。这场会议在当时具有重大意义,英国政府官员、媒体界人士都参与了此次会议。随后出版的两本著作《歧视与流行文化》和《流行艺术》,积极呼吁认真对待流行文化,在评判时应由多种不同的角度、标准和规范出发。霍尔与沃纳尔将流行文化视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鼓励教师在流行文化中寻求那些与经典之作同样具备艺术价值的作品。

20世纪70年代后,符号学在法国兴起并迅速传播到英国媒介素养教育领域。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将语言分为两个不同层次,一为能指,二为所指。能指是人们在沟通、传递信息、指示某物所使用的形象,可以是一个字、一个标记、一个动作或山川日月等事物外在的表象。而所指则为隐含于符号形象内无法清楚说明白,或是只能于内心体会的意义,可以是弦外之音,可以是隐喻,也可以是一种象征性等。总之,在符号学者看来,媒体上出现的任何内容都是符号的一种建构,是原始概念和经验符号化的过程,并不是事物本身。例如,我们在电视或报纸上看到关于战争的报道,无论是有声语言、平面文字还是画面,我们所能看到的都只是一些符号,并不是事件本身。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这些事件是一种媒体化了的事件。

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

1983年英国教育科学部发表了一篇名为《流行电视与儿童》的调查报告书,同时采用教师、节目制作人、媒体公司等人士与组织对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学校课程命题讨论的结果,认为让学生了解电视实在是太重要了,教师应设计一系列关于电视教学的课程纲要、内容与评量,与学生共同检视和讨论电视节目内容。1988年,英国教育部将媒介教育纳入正式教学体系中,并规定在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要进行媒介教育。他们按照学生年龄将国家课程的实施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5~7岁)、第二阶段(8~11岁)、第三阶段(12~14岁)和第四阶段(15~16岁)。在第四阶段,要求学生选择一些专业课程作为中等教育普通证书(GCSE)的应试科目,在GCSE中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应试科目称为媒体研究。在英国,提供GCSE会考与授证的机构主要有评价与测量联合会、牛津剑桥考试中心、威尔士联合教育会等机构。GCSE的成绩来源有两部分,除了纸笔测验分数外,还需交一份学习档案,其中包含三篇小论文作业及媒体制作品。

1988年英国政府公布国定课程时,对于媒介素养教育该如何融入课程实施,以及媒介素养教育又该包含哪些授课内容程序和细节,并没有明确规定。许多教师不知如何正确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为了解决这样的窘境,英国电影协会于当时曾集结二十多位教师的实际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规划出媒介素养教育的关键概念和教学范畴,指出了媒体机构、文本形态、媒体科技、媒体语言、阅听众、媒体再现等6个概念。这6个概念一直以来都是英国媒介素养教育内涵发展所遵循的依据与指标。在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基础上,英国媒介素养教育也形成了特定的教学策略,强调在教学中运用文本分析、脉络分析、个案研究、转换、模拟、产制与创作等策略。文本分析为专注于某一文本所进行的深度分析,通常文本的选择为篇幅较短的作品,要求学生仔细关注其细节并提出问题。脉络分析是将学生由文本中抽离,将注意细节摆在文本脉络上的问题,也就是将分析扩大至文本的产制、听众上,重点是研究产制与听众间的关系。转换策略为探究一个既定的文本在不同媒介或同一媒介中被援用时所出现的差异。模拟为角色扮演活动。可以分两大方面进行扮演,一为针对文本产制与销售所涵盖的范围进行扮演,二为就某一环节进行扮演。第一类的模拟所牵涉的细节与过程是相当复杂的,以模拟某电影为例,整部电影的产制与销售过程包含很多内容,学生需要组成电影公司,从发展剧本开始,接着找寻拍片导演和明星、编列预算、完成制片各项步骤,学生在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媒体组织运作的过程、扮演的角色的特质、该角色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产制与创作即为实践的部分,是媒介素养教育所不可或缺的。这个教学策略的重点是让学生自由发挥和实践个人想法。

在英国,校外媒介素养教育渐渐成了未来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趋势。为适应大媒体时代的发展需要,英国政府于2003年将原先掌管通信、广播的机关与电视委员会和传播标准委员会合并为通讯局,用以管理媒体,负责确保民众在电视、广播等媒体使用上的权益。同年12月,英国国会通过《通讯法案》,明确通讯局所负责的职责:用电子媒体发行教材使大众了解电子媒体的本质与特性;通过电子媒体教材的发行,增进民众对资讯出版渠道与过程的了解;通过发行电子教材,使民众理解信息的产制;让民众有效地处理、运用所得资讯。此外,许多媒介素养教育专家倡导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家庭教育之中,让家长与孩子一同了解和学习媒体,并通过团体组织等方式将媒介素养教育推广至社区、教会、家庭,以走向全民的媒介素养运动。英国政府力图将媒介素养教育逐渐发展成为社会教育的一部分。 对我国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启示

与英国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对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较晚,直到1997年,学者们才陆续发表了一些研究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总体看,我国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对我国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与实践需有哲学理论引导。媒介素养教育在英国现行教育体制实施前,经过了一段很长时间的理论建构。英国媒介素养教育发轫于高等教育学者对于传统文化的捍卫与坚持,文化在当时被视为一种具有高度道德价值,非工业、物质与庸俗的创造体,唯有发扬和保存传统文化,才不致使人类腐败和堕落。这种观点促成了防疫式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20世纪60年代,威廉姆斯与霍尔等人对文化的新定义,对流行文化的研究、主张与想法,又改变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取向。随后由法国传来的符号学又拓展了公众对于媒体的理解。由此可见,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与演进和哲学理论是息息相关的。正是对相关哲学理论的借鉴与创新促成了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质的飞跃并领先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在我国,鲜有对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的深入探讨。很多学者多将注意力放在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上,却少从各种中西方的理论基础来评析、改良相关问题,发展适合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当我们着重在找寻实用的课程设计与内容的同时,还应注意充分挖掘中国、西方的教育思想与哲学理念,发展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以引导与批判我们的媒介素养教育。

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应注重民间机构功能发挥。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成功与民间机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民间机构在教材的编撰、课程设计与发展、教学策略和评量系统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与政府合作的民间单位中,又以英国电影协会和英语与媒体中心最为重要。英国电影协会是一个由政府出资的全国性文化和教育民间组织机构,负责保存英国影片、电视、摄影作品及海报等影像记录。除此之外,还举办各种课程活动与出版刊物,促使民众增进对流动影像的了解与赏析。英国电影协会所规划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关键概念和教学范畴,成为日后英国媒介素养教育内涵发展所遵循的依据与指标。英语与媒体中心是以非盈利的教育出版品和服务教师教学为宗旨的教育组织。其服务活动主要包括:针对教师与学生提供专业和多元的课程;设有网上图书馆,供教师下载具有品质的教学资源与刊物;提供学生生涯规划与咨询服务。从总体看,我国媒介素养教育中社会团体的参与还不够,我们应积极发挥相关社会团体的功能,以推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

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应注重科学化与规范化。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方面,英国媒介素养教育强调文本分析、脉络分析、个案研究、转换、模拟、产制与创作等方法的运用。该教学策略改变了过去逐一介绍电视、报纸等专题知识的方法。文本分析等教学方法和策略的使用有助于充分调动和回应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能力。同时,我们看到英国媒体课程开设和英国的文化、历史有着深厚的联系。在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中,经常以莎士比亚的有关作品作为分析对象。因此,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具有浓厚的英国特色。中国在发展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时,也需要考虑和结合本土媒体、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相关理论、情况和需求等,开展适合本土情境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作者单位: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开著:《媒介素养概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2.宋小卫:《学会解读大众传播(上)国外媒介素养教育概述》,《当代传播》,2000(2)。

3.张志安:《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新闻记者》,2004(5)。

4.大卫 帕金翰:《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2)。

5.曾凡斌:《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反思》,《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6)。

  • 澳际QQ群:610247479
  • 澳际QQ群:445186879
  • 澳际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