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澳大利亚
墨尔本大学资助的“墨尔本学院澳大利亚大学国际声望排行”揭晓。 近几年来,大学排名似乎风靡全球。大学排行为何越来越频繁?澳大利亚的高教专家认为,高等教育全球化和由此引发的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是一些国际机构热衷大学排行的原动力之一。 高教市场“蛋糕”多大?专家认为:每年300亿美元! 高等教育与其他服务性贸易一样,很难用一个数字简单地估出它的价值。但是,一些西方的教育专家早已开始用经济学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了。 记者最近在澳大利亚
悉尼大学的一个研讨会上,就第一次听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悉尼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著名的教育实践学家安东尼·韦尔奇(Anthony Welch)教授认为,据保守估计,全球高教市场从现在一直到2010年每年至少有300亿美元、140万学生。 韦尔奇认为,教育将成为全球服务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绝对领先,或者取得完全的国际领导权。高教的国际化进程也将进一步打破国界,高教国际化势在必行。他说,近几年来,世界教育学费市场日益扩大,仅1998年,全世界国际学生所带来的所有收入(包括生活费用)最少也是200多亿美元。其中,澳大利亚的教育已经成为超过农业贸易收入的最大服务输出领域,例如,2000年至少为澳大利亚的经济输入了21.5亿美元,占到澳大利亚服务贸易的12%。上世纪90年代早期,新西兰的教育输出收入超过了葡萄酒贸易的收入,2000年美国从
留学生那里获得了102.8亿美元的收入。 韦尔奇发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特别是新西兰在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方面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绩。上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高校招收的国外学生增长了350%,从1980年到2000年则超过1000%。1996年到2001年间,国外注册的招生比例从24%增长到37%。 O
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留学生招生人数占总量的75%,在过去的20年里几乎翻番。1999年,4个主要的英语国家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招收的留学生数占世界总数的54%,占所有来自亚洲留学生的70%。 韦尔奇认为,当前的高教竞争主要是英语国家之间的竞争,在国际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多数都是英语国家的大学。在英语国家之间的大学竞争中,国际化程度越高,排名就越靠前。以《泰晤士报》排行为例,世界前100名大学中60%以上是英美大学。 墙外开花墙内香?澳大学排名“应运而生” 有证据显示,尽管澳大利亚大学的留学生数量呈现逐年增长趋势,特别是来自中国的学生,但是这些学生中大约一半以上的最终选择并不是澳大利亚。如果可能,他们宁愿选择美国或英国作为留学的最后目的地。墨尔本大学教育研究专家威廉姆斯(Ross Williams)教授认为,主要原因是澳大利亚大学国际地位不明朗,外国学生缺乏对其国际声望的相关信息。因此,弄清楚它们的国际地位,对应对进一步加剧的国际竞争非常重要。 2004年11月公布结果的“墨尔本学院澳大利亚大学国际声望排名”是由墨尔本大学资助、墨尔本大学的墨尔本应用经济学和社会研究学院主办的。主要研究人员是墨尔本学院威廉姆斯教授和美国
斯坦福大学范戴克教授(Nian Vandyke)。 据悉,这个评价指标是首次采用了客观指标和业内评价相结合的指标体系,同时考虑到了大学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表现,因而也更具科学性。 为了设立“更加科学的指标体系”,墨尔本大学的研究小组开展了全球调研,先后向全世界最好的大学校长和澳大利亚高校的院长们发放了调查问卷。 有40位世界著名大学的校长回复了问卷,他们中约一半人认为,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和墨尔本大学处于世界高校的前80名之内。这个结果与上海交大的排行结果基本一致。在《泰晤士报》的排行中,澳大利亚也有14所大学名列世界前200名。 澳大利亚国内大学院长们的问卷结果也大致如此,只是名次比较高些。为了形成“墨尔本澳大利亚大学国际声望评价指数”,调研小组综合了调查的数据和定量分析的结果。在研究方法上注重解决了两个其他类似国际评价中存在的争议性问题:一是评价的变量指标过于侧重科研行为。在墨尔本大学的指标中,变量指标评价的范围扩展到了教学和研究培训领域。二是在传统研究中,各指标变量的权重大小仅简单地由研究者自己来决定。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知名高校的校长和澳大利亚国内大学院长们的意见是如此的一致。他们建议,大学评价的指标主要应该是: 1.教学人员的水平和国际名望,比重应为40%;2.研究生的课程质量,比重应为16%;3.本科生生源质量,比重应为11%;4.本科生课程质量,比重应为14%;5.资源水平,比重应为11%;6.同行评价,比重应为8%。 每一组指标中还有若干不同的变量。教学人员的国际名望是通过科研成果、论文被引用情况、参加高级学术机构的成员以及获取海外研究奖励的情况来测量的。本科课程质量是通过学完本学位后考取更高学位的比率、学生评价和师生比来测量的(研究生的课程质量评价方法与此类似)。其他的标准还包括学生的成绩、录取分数线、师生比以及学生和每门学科的平均资源水平。第六个指标是最新指标,它综合归纳了40名国际著名高校的大学校长与80名澳大利亚大学院长的调查意见。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强调科研指标的重要性,同时师资质量也被他们看作最重要的因素。 澳大利亚的教育专家认为,排名结果比较准确地反映了澳大利亚高校的办学质量与国际声望的一致性。这次排名中澳大利亚大学8校集团(Go8)的学校都名列前茅,然后是创新科技类(IRUA)和科研体大学(ATN),最后是新生代大学(NGU),排名如下: 威廉姆斯教授认为,大学的国际声望排名依据的只是大学可测的标准。今后还应该增加更加具体和针对性强的指标,例如大学对本地区发展的贡献大小以及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并且对那些与全体学生有关的教学质量表现方面的测量指标要尽量细化。 主观评价还是客观表现?排行标准难离办学主旨 教育专家们对于大学排行所依据的指标体系的建立历来都存在争议。《泰晤士报》和上海交大的排行结果公布后,在排行榜中名列前茅的大学尽管心中暗喜,但也颇有微词。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在几次排行中都名列世界前100名,但是该校校长爱兰却评价说:“所有的这些排名都是不完美的,因为他们依据的是不一样的统计指标。”前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图书馆馆长考林斯(Colin Steele)甚至说,过分重视科研论文的引用率,导致了世界著名专业刊物质量下降,重科研轻教学的排名体系也歪曲了大学的首要任务——人才培养。
昆士兰科技大学校长皮特·考得利克(PeterCoaldrake)认为,大学评估和排名需求的持续火爆,是受到了基金代理机构、媒体和大学本身的操纵,越来越成为一种商业化的操作。 那么,大学评价比较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什么样呢?
莫纳什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西蒙·马金森(Simon Marginson)认为,一个好的大学评价标准体系应该满足5个条件:简单易行、透明、基于现实的实际情况、不带任何偏见、有利于促进大学和国家整个高等教育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他认为,基于大学客观的办学成就(资源、教职工素质、科研成果、教学表现、生源的国际化程度)的排行与基于同行评价和声望的排行,是有很大区别的。主观的名望评价告诉我们谁在市场上有地位,但是不能够反映出大学的真实质量水平和表现实力。排名不能把主观评价与对实际情况的测量结果混淆在一起。 他分析了国际性大学排名中比较引人关注的上海交大排名、《泰晤士报》高教副刊排名和墨尔本学院“澳大利亚大学国际声望排行”。认为: 上海交大排名在一定范围内是可行的,它并没有试图提供可供比较判断的有关教学质量的所有资料,但是它比较的是最可行的两个客观因素:科研能力和实际表现。重要的是,它包括了质量和定量研究的考察。 《泰晤士报》高教副刊排名侧重国际化程度,它的范围更广,包括了大学的声望、科研、人均资源、教职工和学生的国际化程度等。但这个排名也不完美,它自己说设计者试图尽量客观,而50%的指标却取决于主观的名望调查。 这个排名的一个积极的意义,是把教师和学生的国际化程度放在一个显著位置,而这个因素恰恰是聪明的排名研究者们关注的变量之一。 “澳大利亚大学国际声望排行”立足于可测量的客观现实之上,尽管仅仅局限在澳大利亚国内,但它易于操作,有透明化特点,而且综合考虑了大学的科研能力和实际表现。 但是,这个排行也有不足之处。第一,既然是国际声望排行,那就应该在国外进行(这个排行使用了国际认可的国内声望的排行措施)。第二,应该增加国外学生和教职员意见的调查内容。第三,科研成果的测量不仅包括当前的成果,还应该包括过去10年来的成果。 它没有建立起一个有效的比较教学质量的测量指标。资源的投入产出比是定量的测量指标而不是质量测量指标,学生的主观评价意见也受到他们所在立场的影响。 此外,这个排行最主要的缺陷是采用了澳大利亚国外大学校长和国内大学校长、院长对大学名望的判断,而且这个判断占总分数的8%之多。同样的问题还有,要求调查对象给这些指标打分,而这应该是研究者自己事先设计好的事情。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