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大学商学国贸双硕士毕业,现居澳洲,在澳学习生活15+年,从事教育咨询工作超过10年,澳洲政府注册教育顾问,上千成功升学转学签证案例,定期受邀亲自走访澳洲各类学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列表> 2017美商科研究生就业常见误区
误区1:身份问题
前两年在金融风暴影响下,美国政府对上百家大小银行及金融机构进行Bailout。这个program缩写是TARP。然而政府对企业的条件是苛刻的。其中与我们直接相关的,简言之是禁止在企业接收TARP money的期间sponsor H1B visa. 2009年下半年到今年初,大部分公司已经偿还了TARP money,从此脱离政府苛刻法规的限制。此举很大程度上是对薪金的限制无法接受。这些已经还钱的公司包括所有国人熟知的名字:Citi,GS,MS,JPM,and WFC, etc. 也包括许多大家还不太熟悉的大银行,信托公司,保险和其他金融机构。
在企业相继脱离政府资金的背景下,从法规上说,这些公司不会在H1B上卡外国申请者。
误区2:MSF适合大多数中国商科学生
MSF作为偏quantitative的商科项目,并不是许多美国本科毕业生,或者工作3-5年的美国人的首选,而却深受亚洲国家留学生的欢迎。许多学生抱着想出国的想法,在没有对program深刻的研究的前提下就盲目申请,结果非常多的人来了以后,发现课程很偏重数量研究和编程,而这些并不是其长项和发展目标,换句话说,没有对个人能力有充分的认识和评估,而是硬着头皮学这些并不适合自己的课程。相对而言,大多数美国同学对program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和理解,而且数理能力一般的不会贸然申请,所以这些人本身大多在专业上比一些中国学生强一些。大多数美国同学都有相关工作经验,也有人脉,又有语言优势。所以,在职位本来就少的经济危机下,大多数中国学生是没有相对竞争力的。
有些公司仍然认牛校文凭,但牛校毕竟只有少数牛人能进,对于普通学校的学生,唯有个人能力能够帮你找到工作。请抛开80后90后的骄傲,冷静下来分析自己的长短板,是否适合quant相关的工作,是否比你身边的同学(国内的同学)在这方面就有明显优势。如果没有,那你与这边的竞争对手相比也没有任何优势可言,找不到工作很自然。现实很残酷,现在的美国更残酷。事实是只有非常优秀的人,加上好运气才能找到工作。你站在HR的立场上考虑,为什么把offer给你?他还得给你花钱花时间办visa,还得忍受你差劲的语言,还得给你培训,纵然你有160的智商,过硬的技术(对没有工作经验的人当然不可能),我也宁愿把offer给一个智商100,沟通能力好,有工作经验,技术还ok的美国人。
美国大学、专业信息,请点击进入 美国大学、专业搜索系统
误区3:现在商科留学生毕业了根本找不到工作
这同样是不正确的。我在美国已经快4年了,身边的人来来往往,确实许多人回国了。然而,也有许多人留下来了。我毕业的时候,正是次贷危机爆发之时。与我同时期毕业的,就有顺利去了JPM,Citi,甚至lehman破产后重组的公司NBB(包括我国内的本科同学,研究生不同校)。大多人去的是一些在国际上不那么知名的,或美国本土的,甚至小规模的公司。这样的公司人数少,规模小,发展快,大多是私人的。他们不像大银行那么看重名校,而更看重你的能力。有些公司甚至没有招收过外国人,但如果他决定要你,并不会被区区几千美金的签证申请费所吓倒,因为你如果足够优秀,这些费用与你能给公司带来的回报相比就不值一提了。
大多数留学生由于没有经验和人脉,并不知道这些小公司的存在,也不知道怎样找到这些公司。其实美国跟国内一样,国内叫关系,在这里说得好听叫networking,如果你不积极的与本地人打成一片,不积极加入各种社团组织,主动扩展自己的社交圈,许多信息就这样被忽视了。
当然,networking并不是那么快就能得到回报的。然而多结交朋友,能让你增长见识,甚至能帮助你发展你所不知道的其它自身潜力,让你在美国的生活不局限于中国同学和柴米油盐(其实大多数人最后都是局限于此)。
误区4:以后非得从事金融工作,忽视自己的兴趣
许多留学生都觉得,家里花了好多钱供我读书,一定要找个挣钱多的金融工作,兴趣什么的,以后有钱了再说。为家里着想是对的,但有许多人都认死理,非得在一棵树上吊死。在美国学了个昂贵的金融,找不到工作,只好回国。然而来了以后发现自己完全不适合(没有工作经验的往往会意识到这点),但又得坚持。
我有一个本科校友,读了一半商学院,忽然自己喜欢的是艺术,果断决定转系,现在毕业了,在纽约的一家艺术机构顺利找到了工作,过得很开心。另有研究生同学,找到份金融工程的工作,天天编程,自己又没天分,只好老麻烦其它朋友帮忙在家补课,生活很累,工作勉强交差,职业前景不光明。
正视自己的兴趣和目标,即使在入学之后,也是有机会转变人生轨迹的。
误区5:融入不了美国人的圈子,在美国被人歧视
到底是融入不了?还是不想融入?这是仁者见仁了。
最初融入不了,大多因为语言。然而就算你顺利融入了,由于文化差异,喜欢的,玩的,吃的都不一样,到最后还是很多人选择中国人,或其它亚洲人的圈子了。其实在中国也一样,你说你的朋友圈,是不是一群吃喝玩乐都能凑到一起去的人呢?
美国是个非常多样化的社会,歧视这样的事情,我这4年中,从来没感受到。刚工作的时候,我老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与人交流的时候总是刻意说明这一点,怕人不知道。后来发现,大多数美国人根本不在意你的国籍,肤色,你是哪国人他不care.以前人问我:where are you from? 我说中国,好多次人说:不,我没问你originally from哪里。后来我就只说现在住的城市名字。我觉得最近那个电影纽约我爱你,就非常真实的表现了美国社会。你听到10几种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人,然而很少有人问你到底是哪里人,因为大家都来自不同的地方,你也没什么特别的。
工作2年以后,我的大老板有天过来跟大家说话,同事偶尔提到我家人在北京,我老板惊讶道: 你会说中文吗?那我去北京的话你可以负责帮我联络 。这个例子只是说明,你只要做好你的事情(不论工作还是学习),你身边的人都会就事论事,特别是工作上,他只关心你的多样性能给他带来的回报。很少有地域歧视,偶尔大家会拿地域来打趣,比如我们就老打趣我同事的底特律腔。他们也会笑我用错了单词造成的搞笑句子。
在国内的同学们不用太担心,做好你自己,不用刻意改变,与美国人多交流,如果兴趣相似臭味相投,肯定能成为朋友。也不要为身边只有中国朋友而郁闷,不管在哪里,人们自然会选择与让自己感觉舒服的一圈人在一起。
Amy GUO 经验: 16年 案例:4272 擅长:美国,澳洲,亚洲,欧洲
本网站(www.aoji.cn,刊载的所有内容,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