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大学商学国贸双硕士毕业,现居澳洲,在澳学习生活15+年,从事教育咨询工作超过10年,澳洲政府注册教育顾问,上千成功升学转学签证案例,定期受邀亲自走访澳洲各类学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列表> 【新词新意】窥探文化 Peep Culture.
MSN和QQ签名、开心和人人的状态栏、个人博客、微博,我们忽然之间好像多了很多展示自己状态和心情的空间。某一天的某一个签名可能会招来朋友们一通狂轰滥炸,或者爱心泛滥的劝慰。这大概就是peep culture(窥探文化)一个最明显的现象吧。
Peep culture is a play on pop culture, the term was coined by Toronto writer and social commentator Hal Niedzviecki. It rers to a culture in which many people write about or display — and other people to take pleasure in reading or watching — the minutiae of their daily lives.
“窥探文化(peep culture)”这个表达是对流行文化(pop culture)这个短语的一种恶搞,是由多伦多作家兼社会评论家哈尔•涅兹维奇首创的。“窥探文化”指的是很多人描写和展示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细节,然后其他人以阅读或观看这些东西为乐趣的一种文化。
Mr. Niedzviecki believes many people welcome surveillance because the collapse of community has lt them feeling disconnected and alone. Surveillance, he says, is part of the shift from pop culture to what he calls peep culture.
涅兹维奇先生认为很多人喜欢被人监控或观察是因为社区组织的分崩离析使他们感觉被孤立,会觉得孤独。这种监控就是由流行文化到窥探文化主要的一个转变。
It’s a tell-all, show-all phenomenon of the digital age, people are eager to post their innermost thoughts on blogs and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for all to read. This also has social consequences, such as diminishing the overall concern about privacy. One big problem is the tendency of “oversharing,” or giving out too much personal information both online and offline.
“窥探文化”是数字时代“有话就说、有图就秀”的一种现象,人们热衷于将自己心底最深处的想法贴到博客或社交网站上供所有人阅读。这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良的社会影响,比如对隐私关注度降低等。而其中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过度分享”的趋势,也就是说人们会在线上线下泄露过多的个人信息。
Amy GUO 经验: 16年 案例:4272 擅长:美国,澳洲,亚洲,欧洲
本网站(www.aoji.cn,刊载的所有内容,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