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澳际学费在线支付平台

第三只眼看香港理工大学.

刚刚更新 编辑: 浏览次数:112 移动端

  香港理工大学,相对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来说,稍显神秘。这是一位内地学者站在第三方视角对香港理工大学的深入观察,从香港理工大虚的校园,到香港理工大学的校友风采,再到香港理工大学的学术研究活动,无一不包,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香港理工大学同内地同类大学不一样的校园文化。

  香港理工大学建校时间并不长,但是发展很快。校园不大,但是规划得很好,占地面积不大,教学楼几乎都是悬空的建筑,给学生和教员留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各楼之间的通道相互贯通,可用四通八达来形容,只要你在一个门口进来,就可以到达任何楼层的任何一个房间及地下停车场。

  从香港理工大学的校区及学生的宿舍都可以看出香港人对教育的投入及重视程度,香港政府和知名人士都对香港的高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香港理工教学楼均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像我们非常熟悉的李嘉诚、李兆基、邵逸夫等。学生宿舍是香港马会捐款修建的。在这里随处可见以个人名义捐助的建筑物、名贵的花草、树木,给人一种非常亲切的感觉,好像你就置身于这些名人之中。

  现在随着香港与内地在各方面交流逐渐增多,在香港高校学习的内地学生很多。在学校餐厅吃饭时,讲普通话的人很少,当时只要听到有人讲普通话就感觉非常亲切,大家都要互相交流一下,这就是民族的凝聚力,将这些远离家乡的人联系在一起。香港虽然只是我们的一个特区,虽然有语言上的差异、教育方式的差异,都是中国人又将这种差异缩小,所以我们在那里并不感到陌生,就像在自己的家乡一样,能很快地适应那里的环境和生活。

  

香港理工大学本科每年3个学期,有寒暑假期,学制是3年。近年来,随着香港在内地招收学生数量的增加,内地学生逐渐多起来,香港理工去年就招收了200多名内地的学生,香港政府鼓励香港的高校在内地招收学生,并且都给予一定的资助。英式的教育模式、新颖的人文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很多内地的优秀学生。

  香港虽然是一个多元化发展的社会,但很注重科技生产力的发展,教育及科技方面的投入很大,并利用香港地域的优势,将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理念、科学技术引入。在这里你可以时刻感受到浓厚的科技氛围。

 在香港香港理工大学做研究期间,我对香港人的观念新、想法新、思维广阔、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特别强等方面的感触很深。在这里导师会时常把他的想法讲出来,与学生们进行讨论。国际上高科技发展的信息能很快成为他的一个新的观念、新的前沿课题。经过这样的探讨和研究,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或者研究课题就会应运而生。这样的讨论会是学生同导师沟通的方法之一,同时也是他们的必修课的内容之一。因为这里的导师都非常忙,学生要时常了解导师的想法,导师也要随时掌握学生的研究进程,那么这样的交流就必不可少。学生在大多的情况下是通过这样的交流来汇报工作的,导师再根据学生的具体研究情况来布置下面的研究工作。

  香港理工大学研究生的工作除了要修导师选的课程外,也要做研究项目。这点同我们的学生大相径庭。他们要阶段性地进行交流,讲一下各自的研究进度、遇到的问题、已解决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个研究小组,研究方向不同,大家可以互相讨论,提出意见,给以后的研究打下基础。有时遇到的问题会在这样的讨论中找到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内地的教育和工作方法的不同,我们的思维方式会有一些差异。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讨论、交流中,我们也取得了互补,得到了启迪。另一方面,由于内地的学生很少有这样的交流环境,开始不太适应,交流得不流畅,但经过几次实践后,我们在那里的学生已经游刃有余了。在以后的交流中,我们的学生与香港学生的差异在逐渐缩小,唯一的差异是英语表达的流畅问题。但是我校学生的聪明和勤奋,给香港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香港理工大学的对外交流和讲学活动非常多,而且只要有这样的活动,都会在校园的公示板上进行公示,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去选择性地参加。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还可以与学者进行交流,这一点是很受欢迎的。因为通过交流可以找到更多需要考虑的问题,这些学者也从中得到了提高,学生则从中增长了见识,了解了世界高科技发展的新动向。我在那里就参加了几次这样的活动,感受颇深,受益匪浅。比如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校友的公开讲座,向学生们介绍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和探月工程的情况。讲座是在香港理工大学蒋震剧院的一楼礼堂,座无虚席,还有很多学生坐在两旁的过道上。在一个多小时的讲解中,掌声不断,香港的学生对此兴趣很大,热情很高,对我们国家科技的发展如此快捷而高兴。活动结束后,学生们用不同的语言讨论着、交谈着,有的语言我们听得不是很明白,但是我们同样能感觉到,一种民族的激情油然而生,为我们自己国家的发展而振奋。

  校友情深

  此次在香港非常有幸参加了香港高校联的一次活动,当时黑龙江高教团访问香港高校联。在香港高校联合会理事、老校友李伟修(李敬生)老师的邀请下,我们3个哈工大在港学习的校友应邀来到高校联参加活动,共同欢迎来访的家乡人。李伟修老师已经是70岁的人了,仍在香港高校联积极为促进内地与香港的共同发展交流、校友的相互联络而默默奉献着,其谦逊好学、积极进取的精神让人敬佩。

  李伟修老师“文革”前在我校任教,是印尼华侨,“文革”后调到上海机械学院工作,退休后现居香港。李老师非常热情,见到我们哈工大的校友更加高兴,很快就把我们聚到一起交流,帮助我们,让我们感觉就像在国内的学校一样,有了老教师的关怀和依靠。李老师同我们回忆起在哈工大的岁月、哈工大的老师和学生,仍然记忆犹新而且都能叫得出名字。他对哈工大的感情非常深厚,我们也深受感动,一个共同的名字“哈工大人”把我们永远连在一起。

  学术活动及研究

  我有幸参加了香港理工大学所在系组织的一次学术活动“ISE 研究学术会议”,这样的学术活动每年只有一次。在这项活动中,所有的教授都要组织自己的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参加,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交流。这些学生都要在自己的小组中将自己的课题研究加以介绍,要求是每个学生要用通俗的方式将自己的研究课题介绍给其他人。只有短短5分钟时间介绍,同时还有10分钟的提问时间。参加者除了在读的学生,还有研究小组的其他成员,做研究助理的都可以参加。大家都可以提问、讨论,主持者是交流会同一小组的学生。在同一个交流小组中,虽然不清楚你所研究的内容,不懂其中的专业技术领域,但通过你通俗的讲解,大家可以同你一起探讨,给你一些科学的提示与指导,这样对个人的研究帮助很大。这是一个很好的合作平台,平时大家都很忙,通过这种方式聚到一起,有一个相互了解、沟通、交流的空间。

  交流结束后,各小组还要评出优胜者,要求表达形象、通俗、语言流畅,由学校发给获奖证书。虽然活动不大,但学生非常重视,认真程度如同预答辩,查阅资料、制作电子文档,都非常认真。我熟悉的两个学生获得此项殊荣,其中一个是本港的学生,在读硕士生,表述得非常流利,对自己的研究内容介绍得非常形象。另一个学生是广州一所高校在这里读博士的,英语表述得也非常好,两人均获优胜奖,机电系颁发了荣誉证书。他们都很珍惜这个荣誉。

  以第三方视角观察的香港理工大学,更能客观反应香港理工大学的整体风貌,香港理工大学作为香港名牌大学之一,学术研究氛围浓厚是令人印象最深的,喜欢学术氛围浓厚的大学的学生不妨选择香港理工大学,作为留学目的学校,既可以省却出国的繁琐,又能体验香港理工大学带来的中西方文化碰撞出的精彩。

第三只眼看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

  香港理工大学,相对于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来说,稍显神秘。这是一位内地学者站在第三方视角对香港理工大学的深入观察,从香港理工大虚的校园,到香港理工大学的校友风采,再到香港理工大学的学术研究活动,无一不包,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香港理工大学同内地同类大学不一样的校园文化。

  香港理工大学建校时间并不长,但是发展很快。校园不大,但是规划得很好,占地面积不大,教学楼几乎都是悬空的建筑,给学生和教员留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各楼之间的通道相互贯通,可用四通八达来形容,只要你在一个门口进来,就可以到达任何楼层的任何一个房间及地下停车场。

  从香港理工大学的校区及学生的宿舍都可以看出香港人对教育的投入及重视程度,香港政府和知名人士都对香港的高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香港理工教学楼均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像我们非常熟悉的李嘉诚、李兆基、邵逸夫等。学生宿舍是香港马会捐款修建的。在这里随处可见以个人名义捐助的建筑物、名贵的花草、树木,给人一种非常亲切的感觉,好像你就置身于这些名人之中。

  现在随着香港与内地在各方面交流逐渐增多,在香港高校学习的内地学生很多。在学校餐厅吃饭时,讲普通话的人很少,当时只要听到有人讲普通话就感觉非常亲切,大家都要互相交流一下,这就是民族的凝聚力,将这些远离家乡的人联系在一起。香港虽然只是我们的一个特区,虽然有语言上的差异、教育方式的差异,都是中国人又将这种差异缩小,所以我们在那里并不感到陌生,就像在自己的家乡一样,能很快地适应那里的环境和生活。

  上123下

共3页

阅读全文
  • 澳际QQ群:610247479
  • 澳际QQ群:445186879
  • 澳际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