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澳际学费在线支付平台

耶鲁留学生活点滴之二-我的第一个汉堡包(上)

刚刚更新 编辑: 美国 浏览次数:191 移动端
我坐在这个不大的咖啡吧里,面前的盘子已经是空空如也。刚刚狼吞虎咽下去两大份烤面包片夹牛肉、奶酪、洋葱,又奢侈地为自己要了一大份latte。在咖啡的氤氲香气里, 我心满意足地往沙发上一靠,感受着胃里有了食物后十分舒畅、烫贴的感觉,思绪不由自主就飘开去,回忆起到这里之后的吃食历程。 [b][b]还在离开北京之前,朋友们轮流请我吃饭,为我饯行。他们总是劝我多吃点,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你现在这也不吃、那也不吃,出去后没几天肯定会悔得肠子都青了,恨自己在北京时怎么不多吃点!我总是笑笑,心里却不大以为然。我知道出去后会想念中国菜的,不过不会到这个程度吧?莫非美国还把人饿死不成?! [b][b]对中国菜的想念在刚来的前三天的确不大明显。许是走之前在北京的大补起了作用,加上刚来时的亢奋,那三天我一点也觉不出饿来。当时是新生orientation阶段。学校、研究生院、各个系所还有中心、办公室之类纷纷举办招待会,免费的午餐、晚餐一场接一场。只要你好胃口,在校园里随意一转,也许绕过下个街角,也许走进眼前这道门,你就会发现成群的人和雪白的桌布上摆开的食物。精明一点的会把报到时给的那个大袋子里的材料翻个遍,那里有校、系的日程安排。把所有的吃场列下来,会发现,orientation近十天中你完全不用担心吃的问题了,大部分的早餐、几乎所有的午晚餐全有了着落。你所要做的,就是一场一场地赶。其实这大大小小的吃场,多半是精心准备的社交场合。让新生互相结识,欢迎老生归校,欢迎新教员加盟等等名目不一,也有教堂举办的慈善性的单纯白吃机会。 [b][b]记得曾在一个社交能力小测试上见过一道题,曰:在赴招待会时,你是:A,先吃些食物,然后稍早一些过去,找尽量多的人交谈;B,半个小时之后再过去,吃饱后稍歇便离开。很显然,社交明星们都是A类型人。在orientation最初那几天,我俨然也成了一名明智的社交型人,准时到达,捏着杯子,小口啜着矿泉水、可乐、果汁之类,对那些食物正眼也不瞧。偶而取一点水果,还挑剔地拣几个红透了的草莓,或是一枚黄澄澄饱满浑圆的香蕉,慢条斯理吃下肚。 [b][b]可是当北京的营养存储在三天后快速消耗殆尽,我再也斯文不起来。再去吃场的时候,首先就奔着食物过去。不过通常情况下都是看一大圈下来,拿到盘子里的食物仍是很少。虽饥肠辘辘,却没有胃口。我给正餐的定义是:至少两个菜,一荤一素,加上一碗米饭一碗汤,这样才下得去口吧?而且这个标准也不过分吧?!可是你看这里都是些什么呢?三文治,面包片,甜果酱,加了奶酪的鸡肉,牛肉卷,或者直接就是奶酪块和片,还有大盘大盘的甜得要腻死人的点心!不要提汤了,连热水也没有。这么多干干的东西,就着可乐吃下去,会是什么感觉?!我对奶酪有天生的厌恶感,是一口也不吃的。所以看到绿绿的蔬菜杂拌着奶酪块,总是惋惜得很,伸了伸勺子却总是又缩回来。在国内时我几乎不吃三文治,觉得那不是塞肚的东西,充其量当当点心之类,怎么可以当正餐来吃呢?! [b][b]就这样,天天吃场,我却一直处于亚饥饿状态。状态就是:说饱吧,可是几乎没吃什么正经东西;说饿吧,对満场的食物又实在没有胃口。这样混沌饥饱地一天天过去。[b][b]我也试着自己出去找食吃。从临时住入出去,向左走十多分钟,转过街角再走五分钟,有个多纳圈店和一个食杂店,里面只有面包和牛奶卖,连方便面都没有。如果向右走呢,不出五分钟,竟有一家叫“明园”的中国店。不过在吃了那里又浓又甜的西红柿鸡蛋汤之后,我再也没有勇气走进去了。再往下走二十几分钟,竟找到了一家shaw’s超市,里面食品很多,蔬菜、肉的种类不少。可是买回来又能怎么样呢?锅碗筷盆一样也没有,莫非光生吃不成!唯一能做的就是买大袋大袋的水果和面包、火腿之类,饿了就弄一点吃,虽不饱,也不会饿得虚脱。 [b][b]在来这里一个多星期之后,我的肠子的的确确是青了,不光是悔的,还有饿。立即咨询
  • 澳际QQ群:610247479
  • 澳际QQ群:445186879
  • 澳际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