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澳际学费在线支付平台

材料&核工程专业留学申请套磁:提交申请资料后干什么

刚刚更新 编辑: 美国 浏览次数:137 移动端
[align=center][b]澳际:LC_HIT[/b][/align] [b]  [color=blue]本文阅读对象:[/color][/b]   如果你感觉自己是牛人,请你就别看了;如果你想找中介,也请你别看了;如果你要走和大多数人一样的路,更得请你别看了;如果你想平平稳稳的来美国,老爸老妈给你出“奖学金”,我真得好好劝劝你,别看了……不过,如果你有短板、有不足、不信邪、不服输、来自非名校、目标前三十、想趁着年轻玩一把,冲一冲,我倒是感觉你可以看看。   先说说写这篇总结的目的吧   来到美帝已经两个多月,期中考试结束了,前期research到了一定阶段……总之,有时间了;我在申请的时候,得到很多学长姐无私、细致的帮助和指导,总想以一定的形式回报给他们,只是一直没有什么机会;来到美帝的第一周我和王威学长(澳际很牛叉的一个版主,我的直系学长,一个学校、一个系!!)聊天,学长鼓励我将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写出来,一方面作为答谢学长姐的实际行动,一方面将这种互相帮助继续传承,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一些学弟妹申请成功~~我不自量力,一口答应了。   再加上,我就是去年这个时候(10月底)开始申请工作的,所以稍微知道点这个时候大家需要什么。  [b][color=blue] 背景介绍:[/color][/b]   男   学校:哈尔滨工业大学,985+211   专业: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全国好像就清华、上交、西交、哈工程、北航和哈工大有)   GPA:88.23(2/21)   TOEFL:86(汗)   GRE:1180(汗流浃背)   Paper:3作1个(IF:4.3);4作1个(IF:5.4);中文有,不过没写到Resume里   Research:大二开始,大学生科技创新一等奖(组长);大三,去台湾稍微做了些   其他:去台湾清华大学交换半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获奖,微软学生技术俱乐部有个头衔,微软夏令营有个板凳,参加了很多志愿活动   [b][color=blue]选校:[/color][/b]   美国:UMichgan、UWMadison、MIT、UCB、Caltech、UCLA、UIUC、PSU、UF   新加坡:NUS-NGS、NTU   香港:HKUST   [b][color=blue]结果:[/color][/b]   Offer:NUS-NGS、NTU、HKUST   RA:UWM   AD:UF   Reject:MIT、Caltect、UIUC、PSU   错过:UMichigan、UCB、UCLA(一会儿解释)   自己评价:基本满意,到了专业排名全美第二的学校  [color=blue] [b]出国原因以及选校:[/b][/color]   其实去年我已经有了直博清华的资格,可是后来被系里老师忽悠保研到本校,所以没去成;后来,保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其实这挺好的,我的老板一年科研经费能达到1.5个亿)。只是,大四没什么事情,又有点不甘心,想想申请也没多少钱,就申请了。现在回想,出国的根本原因,还是内心的不安分、对美国的不理解和对充实青春的孜孜追求。(请不要和我讨论保研与出国的道德问题,如果你知道我当时的境遇,你就会理解,这样选择的原因。更何况,我想你看这篇文章的重点是出国,所以,请别分心)   由于我比较死心眼,觉得无论去哪里,都要去最好的,所以,选校的时候就是捡着综合排名靠前的选。再加上我对核能的未来很有信心、感觉这是有前景和钱景的专业,我本身也比较感兴趣,所以选学校的时候,我就只选了核工程领域顶尖的大学,UMichigan(No.1),UWMadison(No.2),MIT(No.3),UCB(No.4),Caltech(加州+大牛吸引)。   后来感觉学校太少了,就又选了几个有核能专业的学校UIUC、PSU、UF.新加坡和香港,当时就是感觉申请费不多,而且,NUS-NGS,HKUST声誉都还挺好的,就选了。   [b][color=blue]时间分配和大学经历:[/color][/b]   可以说我的时间分配是合理的,只是自己执行不到位,所以有的地方做的不好。以至于英语没考好、申请结果并不完美。   我的出国准备基本是从大一开始的,那时候到了哈工大,有些不自量力,心有不甘;于是就去找学长学姐咨询,还听了一些澳际老师的激素般的讲座……大概入学两个月吧,总结了一下发现我们学校牛逼点的,离开学校五六年还能被大家津津乐道的出国了,恰好遇到个投缘的学长,学长说:“人吗,总要有点野心吧?!”我就不自量力的开始把出国作为目标了。   大二开始进实验室,顺便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兄弟们,姐妹谦让,让我当了个组长。用了半年时间,差不多把实验的过程和机理弄明白了,老板知道我想出国,所以很帮我,发文章带了我一下;在这期间,学长姐由于毕设任务紧,让我帮他们做了一部分实验,这样发文章的时候又带了我一下。大二结束的时候,原本想把自己的实验全部总结一下,然后发一篇;可是,得到个去台湾的机会,当时雄心勃勃的想要在台湾进实验室、发文章,大二的实验成果也就没总结,留给了其他组员。   大三到了台湾,这地方实在是太好啦,风景好,食物好(比美国强多啦),人更好。我天性爱玩,再加上有很多交换生大家见面除了聊旅游计划,就是聊民主政治……我的时间就大部分花在玩和参加很多讨论会上了。也许,男生天性对政治、权利、历史感兴趣吧,再加上台湾出版界禁忌很少,禁书很多……我如鱼得水,好多深夜就看书度过了。剩下的时间,大部分花在实验室上和写作业、准备考试上了。科研没怎么做,基本就是混日子;不过花的时间倒是很多,基本上周一到周四没课的下午和晚上都在实验室了。多亏老板,本身就不赞成我进实验室,要我多出去玩。所以,临走的时候,老板答应帮我写推荐信和并且答应,要是我申请去美国失败,他就招我去台湾做他的学生。(我老板是台电的董事、台湾清华的总务长、MIT毕业~)   大三下半年准备GRE,没上澳际,导致很多重要资料我都不知道,再加上自学效率低下,所以最后考得很差,仅有1180.大三暑假,准备TOEFL,资料很全不过基础太差,考了两次全是86分(郁闷啊!)   大四上半学期,直博清华和保研的事情忙到10月22号。过了一周,差不多就是今天,才开始申请工作。到了11月15日把NUS、NTU材料系or航空系的第一份申请材料交了(很仓促);12月15日,交了另外几个学校(申请材料基本完善);12月31日又提交了两个(修改细枝末节);1月15日,交了最后一个;放假回家。和别人一样的申请工作,基本结束了。   由于已经保研,而且北京老板的发展挺好,所以我的申请的压力不是很大,这直接导致我过年的时候浪费了很多时间,没有把握住这一阶段教授决定offer前的一个月(好学校基本上offer都在二三月份发了,后面的都是补漏)。期间NTU的一个老师给我发信给offer,可是要求15天内给答复,我当时内心过于膨胀,又不想耽误其他同学,所以直接建议那位老师找其他同学了。  [b][color=blue] 我的经验,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本文重点套磁):[/color][/b]   大概是今年三月份,我回到了学校,闲来无事,上一亩三分地和澳际逛,发现我申请的学校基本都开始发offer啦;可是我的邮箱好像是被注销了一样,没有任何消息。   我就分析了一下,英语成绩差是硬伤,在第一轮筛选(小秘凭申请文书筛选)阶段,我很有可能就被刷掉了,否则不会一点消息都没有;那么,我怎么争取补录,或者让还没开始审材料的学校发给我offer那?思来想去,这时候能做的也就套磁了。   于是上网看了很多帖子,浏览了很多经验,比如,邮件标题如何吸引人、称呼如何规范、格式如何标准、落款如何漂亮……看了不下200个,基本上大同小异,如果边看边做点笔记的话,估计以后写邮件不会有大问题。可是,我仔细分析了一下,就发现这些技巧固然有助于教授读邮件,就像正版书比盗版书让读者舒服一样。可为什么仍然有人愿意读盗版书那?因为盗版书内容好,瑕不掩瑜,所以,即使有点不足,也是美中不足,人们愿意读。此外,我感觉,大家一般都选择牛逼点的教授套磁,这些教授一般都是某一个或者几个杂志的审稿人,看过世界各地各种奇葩的蹩脚英语,应该不会太在乎这些小问题的。利用这些技巧套磁成功的人,多半靠的是其他方面,或者更多的是运气。现在到了美国,我更加坚信这一点:我的邮箱里每天至少会有30封新邮件,多数情况下,我会仔细阅读老板、实验组、师兄师姐和同学的邮件,其他的邮件基本不回复,两句话能完事并且心情很好的情况下才会回复。而,每个老板至少50封,可是他们比我忙多了,你感觉他会有多大的概率回复千篇一律的套磁那?   于是,我就想找个办法,一个不一样的办法吸引教授注意和欣赏。我感觉,自己的优势在于研究经历比较多,研究能力还行,教授招学生最看重的是学生的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心理学上讲,当一个人被质疑时,最容易紧张,而且会特别注意对方的一举一动。这几点的交集,就是我阅读教授的文章,找出瑕疵,然后质疑。   这个办法说起来简单,可是做起来很难,尤其是对于我这种小本。一方面基础知识不多,另一方面研究经验较少,再加上我是跨专业和领域申请,对对方研究的很不熟悉。所以,刚开始,异常痛苦。可是,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硬扛啦!   于是,我就将UCB、UMichigan、UWM、Caltech、UCLA、NUS-NGS、HKUST材料系中,有共同研究领域,并且我感兴趣的教授找出来,这样基本上每个学校只有一个老师;接下来,将这些老师进十年的论文全部下载;然后筛选相近的领域,每个人挑选五篇,然后编号,时间距现在越近越考前,内容越相近越考前,这样差不多有7组、35篇论文,每组1到5编号;然后就是阅读这些论文,由于要同时套磁,所以必须要有重点,我把一亩三分地和澳际上没有发Offer的学校和老师重点标记;剩下的就是读论文提问题——从骨头里面挑刺啦。记得当时,每天早上到我们学校的新书预览室,遇到不懂的名词或者领域,直接找到相关书籍,然后学习和做笔记。   大概过了三天,提不出任何问题。当时,异常痛苦,感觉白费劲了。可是,总结了一下,发现,一方面老师们的论文我还是一知半解,要想提问或者质疑,我得至少再读2篇相关领域,却不同角度的论文,而这个事情至少要一周。可是这一周也不能无所事事啊,否则直接质疑就像个地痞流氓,突然跑到别人门前说人不是一样,会给人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于是,我就“小火慢炖”—先捡着简单的问题提问。另一方面,我也搜索了一些国内相关领域的老师,看他们的文章,作为借助工具快速理解那些英文论文、并且积累思考问题的角度。   这样过了大概一周,开始提一些质疑性的问题,可是教授们的回复,往往使我得阅读更多的资料,如果盲目回复,很容易露馅,而让教授觉得我不自量力;于是借书、看论文、看中文论文就必须加快速度和提高效率;那段时间,压力真的很大。不过,可喜的是,教授们回复的越来越积极,从回复的篇幅和语气来看,越来越正式,越来越尊重,而且,好像把我当成了研究生或者博士生,总之,逐渐有了效果,我干起来,动力也越来越足。这个时候,如果能够提出教授忽略或者正在研究的东西,那就更好了(后来我才发现,这一点,可以和目标教授实验组里的中国学生交流,咨询研究瓶颈来获得);如果足够自信的话,可以直接约个时间打电话,这样讨论问题也方便,节省时间,而且,可以让教授瞬间记住和欣赏!   等到教授自己说,“你说得对,我正好在研究这个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也困扰我很久了,只是一直没能解决”,我就知道,我的机会来啦!等了这么多天,我表白的时机终于到了!!!我就告诉他:“太巧啦!我关注这个问题有一段时间了,有一些认识和一点点想法;并且,我也申请你的学校、尤其是你的实验组了,半年来,我读了你的很多文章,比如ABC(把提过问的文章简要写一下),获益颇丰;从我们过去的交流中,我感觉你是个负责、细心,并且特别热心帮助我的老师;我感觉,能够读你的PhD,将是我最好的选择,也是解决这个问题好途径。你看看你能录取我吗?”   这样套下来,会很花时间,总的来说UCB、UMichigan、UWM的老师是我重点套的,这几个老师研究领域我喜欢、而且排名很靠前。可是,由于学识实在是浅薄,在套磁的过程中,我也仅仅对这几个学校的老师提出过小小质疑,最后申请结果表明,这几个学校的老师都帮我了。其中我“表白”的时候,UCB的老师告诉我,“如果你上周告诉我就好了。现在太遗憾了,我上周刚刚已经made了两个offer啦,希望你再等一周,如果他们不接受的话,我就招你,”(当时,听了这话,我肠子都悔青了,只恨自己假期玩的太凶、套磁没有早早准备~~)过了一周,老师再次寄信告诉我说,两个offer都已经接受了,然后他帮我看了他们系TA的机会,可是我的TOEFL和GRE分数实在是太低,他刚到UCB,实在是帮不了我,然后抱歉的话一大堆。UMichigan的老师(中国人),说他已经招了一个中国学生,而且,他在厦大有兼职,招了很多学生,所以,现在刚在台湾旅游结束,没有招人的计划了;我就和他聊台湾的老师,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大学PhD的同组同学、现在在台湾清华教书的梁老师就是帮我写推荐信的老师、我原来的数学课老师;只是,我申请UMichigan的时候没有列上他作为推荐人;那UMichigan的老师,知道以后也很后悔,他说没有仔细看我的资料,如果看到梁老师的推荐信,肯定会招我,只是,时间太迟了,UM的录取也结束了;我也只能一声叹息。UWM的T老师,也告诉我,他们组里的Offer都发完了,我给他说的有点晚了,不过,他在等新的funding,如果,新funding下来的话,大概两周时间,就招我。两周以后,老师给我寄信,说很抱歉,funding没有全下来,只下来一少半,不够赞助我的;我当时脸皮也很厚,回复说,“没事,我等着,明年继续申请,还申请你的研究生,只是,有一年的时间要浪费掉,有点可惜了。”过了一周,这个funding的sponsor,也就是我现在的老板给我寄了一封邮件,然后我就来到了美国。虽然没有从T老师那里得到消息,是他介绍的,不过来到美国,听师兄师姐说,T老师应该帮了很大的忙~~   Anyway,我只是想介绍一下自己的套磁的经历、思考和结果。如果你认同,并且,有时间,那就勇敢的去做吧。   不过,我要给大家提个醒,如果你认为提交了申请材料,按着Dream School的申请知道做完了,应该开始享受大四或者研二美好时光的话,我不得不告诉你,你有点错啦。我知道的,美国学生能够开着车去dream school直接和教授谈上一次,那效果绝对比几张申请资料给力;棒子和鬼子学生的老师大部分都是美国学校毕业的,你的目标老师可能是他们原来的老师或者同窗;即使是中国大陆的申请学生,除了清华、北大、澳际大的绝大部分都有海外交流经历,都有很牛的推荐信,都有不错的成绩,都会利用大四到加拿大、澳洲、欧洲或者美国交流一把……所以,请你好好评估一下自己,和真正能够申请成功的学生相比,优势是否是足够的“优”,是否足够的让教授眼睛一亮,“非你莫属”?千万不要拿自己和周围找工作、保研、考研、或者直博的同学比较,因为你想要你的未来和他们不一样!   其实,澳际和澳际办到现在,一些基本的套路和知识,大家都能在上面寻到答案,想要申请到好的学校,只需要收集到足够的信息,并且老老实实按照去做就好了。可是,我想每个申请出国的同学的骨子里面都有一种不安分的元素,想要突破限制,想要突破自己,想要呼吸点新鲜的东西,只是~   我发现,生活中常常有很多优秀的人,都能够把事情做完;只是很少有人,能够用自己的努力和成果来拓展别人对事情的想象空间!   All in all,请你问问自己,是否已经试着去找过有效的方法以及是否已经努力了?  [b][color=blue] 出国的感受:[/color][/b]   最近经常有学弟妹问我,为什么出国?   我告诉他们,当初只是有个想法,后来就努力去做,我只是比较幸运,做成了,就出国了。我喜欢说走就走的旅行、说干就干的豪爽。人生,哪里会有这么多为什么?如果你真的想找了理由的话,那就是你还年轻,趁着年轻折腾一把。如果,你还想要我说出其他理由,我只能告诉你,你活的有点累,有点繁琐,请做点让你快乐的事情,你会发现生活还是很美好、很多元的。   有的时候学弟学妹问我,如果没有申请成功那?   我说,我很坦然的,经历了那么多事情,清华直博、莫名其妙失败、保研、弃保、再保研、后来又弃保……很多事情,让我成长不少。这个过程,我从没放弃,很少停止努力,一直孜孜不倦的向着一个目标努力——所有我能决定的,我已经努力了;至于结果,那是上天注定的,不是我能决定的,他的事情,我不会管,也管不了。只是,如果失败的话,我感觉很对不起在背后默默支持我的老爸老妈、陪我一直经受煎熬的兄弟们、为我指点迷津和给我无私帮助的老师们……还好,最后结果没那么糟。而且,我成功的标准可能和你不同,你的是什么那?   有的时候,学弟学妹告诉我,申请好难啊,坚持不下去了。   我就告诉他们,那你就别申请了,去走让你舒服的道路吧,比如找工作、保研、直博或者考研,何必为难自己那?不过,你要想清楚,你想舒服几年,想什么时候舒服。   有的时候,学弟学妹问我,选择方向的技巧。   很简单,如果你是想申请硕士的话,找个好地方,早点去实习、容易找工作;如果你想申请博士的话,找个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和老板。   有的时候,学弟学妹会问我算不算“跨”专业申请。   我感觉,“不算”,我是“就是”跨专业申请。我原来是化学背景很浓、搞纳米材料,现在是,核材料方向、研究陶瓷;原来我是做实验的,现在是搞计算的、模拟的。这样的“跨”专业,说难也难,因为很难赢得教授的信任和青睐;说容易也容易,因为你看看找工作的童鞋就知道啦,有20%找到专业绝对对口的就已经很“共产主义”啦。人生有那么多不确定性,如果你却是对目标专业感兴趣,那就准备付出不“跨”专业童鞋两倍的努力。就当是补课吧。   学弟学妹们问过我留学感受。   我是很乐意回答这个问题的,因为,我希望大家对于自己选择的道路多一点了解,这样选择起来就不会盲目。总的来说,很苦。硕士生上课压力很大,这些同学大部分都是富二代或者官二代,可是,如果你认为他们是来挥霍的,你就真错了,这些哥们姐们很聪明,很有想法,人生很有规划,在美国学的很用功、平时生活也很节俭……现在欧美国家的精英阶层,三十年前,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博士生的话,自然也会很苦,老板会催得很紧,research进度赶得很快,研究氛围很浓,周围的人都很学术,你都不好意思不学术。   不过,留学生活也是很有意思的,你会经常去体育馆健身,周末找朋友聚聚会,平时打打球,去美国家庭交流、体验全球各种国家的文化,体会和世界各种牛人公事的乐趣,享受新鲜的空气,吃安全的食物,用卫生的油……哈哈。当然,遇到节假日,还可以享受各种discount和旅行。   Anyway,喜忧参半。不过,很充实!   [b][color=blue]给飞友们的最后一句话:[/color][/b]   人生,是一种生活状态的积累。   [b][color=blue]最后:[/color][/b]   感谢那些陪我一起走过这段历程的父母、好兄弟们,好姐妹们,好老师们!   (including:张玉禄、李平伟、张宇、李晓光、吕小敬、刘丽飞、朱佩文、李文渊、闫旭、王浩、崔轩、Cui Zhe、赵荣敏(Yale)、赵鑫、田野、蒋智斌等;王靖宇老师、刘国栋老师(哈工大)、张平柱老师(CIAE)李敏老师、刘振荣老师、梁正宏老师、曾繁根老师、江祥辉老师(台湾)、YAO Kui老师等、王威学长(PSU)、刘远学长(UF)、李飞学长(UM)、曾林学长、马新雨学长(HKUST)、严峰鹤学长(CIAE)、李炯卉学姐(Caltech)、韩晓春学长(UIUC)、缪寅斌学长(UIUC)、叶柏青学长(UCLA)、江庚晏学长(MIT)、唐宇攀学长、徐立群学长(NUS)、杨邰妮学姐(UIUC)等等!)   [b]在人生最重要的阶段,能够有你们陪伴,我生幸矣![/b]   Email:[url=mailto:chengliuhappy@gmail.com]chengliuhappy@gmail.com[/url]  [b] 原贴地址:[/b][url=立即咨询
  • 澳际QQ群:610247479
  • 澳际QQ群:445186879
  • 澳际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