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微软雅黑][size=2][color=#111111]We are all in the gutter, 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 —— Oscar Wilde(1854-1900)[/color]
[color=#111111]月的心灵故乡的申请背景[/color]
[color=#111111]本科学校:厦门大学[/color]
[color=#111111]本科专业:化学[/color]
[color=#111111]GPA:3.82(90.0), Major GPA:3.86(90.2)(大三上半学期的成绩严重的影响了总成绩)[/color]
[color=#111111]Rank:2/155[/color]
[color=#111111]T:28+26+23+27=104, G:154+168+3.5, Sub Chem:91%[/color]
[color=#111111]RL:三封普通推荐信(在国内学术界有一定名望的教授,分别是导师、竞赛指导教授和学院院长)[/color]
[color=#111111]其它:大二末开始两年,分别是石墨烯作负载的贵金属燃料电池催化剂制备和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备和包覆修饰, 但无paper, 校级到国家级的一些竞赛奖,校级奖学金到国奖[/color]
[color=#111111]申请方向[/color]
[color=#111111]能源材料(化学电源及光伏)相关方向(有相关faculty的Chem和MSE PhD项目)[/color]
[color=#111111]申请结果[/color]
[color=#111111]Offer:UMD(accept,无面试), UAlberta(CA, MSc项目,被反套追加scholarship,无面试), CSM(Applied Chemistry项目, fellowship全奖), UKentucky, Binghamdon SUNY 以上全部为化学[/color]
[color=#111111]AD:UW-Seattle(MSE,由PhD降档为Master群发的水AD)[/color]
[color=#111111]WL:WISC(material chemistry division,dream校almost get,最终rej=套磁功亏一篑+该方向审国际生太晚,饮恨), UCBoulder,UT-Austin及RPI(MSE PhD项目)[/color]
[color=#111111]Withdraw:Northeastern, MSU, SUNY SB(给了全国面试)[/color]
[color=#111111]Reject:[/color]
[color=#111111]MSE:Northwestern, CMU, Rutgers[/color]
[color=#111111]Chem:UMich, GIT, OSU, Duke, Dalhousie(CA, MSc项目,同dream校,套大牛失败而被直接拒) [/color]
[color=#111111]Q1:忽略学科的差别,90+的GPA和2/155的rank足以让大多数申请竞争者望而却步,而是怎样的一种坚定的意志和科学的计划让你能长期维持如此高的GPA?对于大学中那些心有大志却被各种诱惑所折磨的同学,你的建议又是什么呢?[/color]
[color=#111111]对于出国,我是在高中就已经确立了想法,所以从大一入学开始我的整个四年都是按照
出国读研这个目标去规划的。因为在大学校园里长大,潜移默化中与十几届学生一同成长对我影响很大。这些学生里既有每天早晨蓬头垢面从网吧里成群结队回宿舍补觉的,也有我在晚上出去跑步时见到十点半才从自习室和图书馆结束自习的。因为见识过优秀的学生,也听闻过进入大学后就受到诱惑而堕落的学生,更从他们日后反馈的人生轨迹中了解到了大学阶段的选择会有多重要。对于我有利一点就是我经常会提前规划,虽然很多时候结果与规划不同,我自己也不一定有毅力按照这个规划执行,但是这种规划仍然让我预先掌握了更多的信息,以及能够根据可能的结果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准备。我在大一的时候很快就投入到了自己给自己设计的节奏中,这与我已经提早很多年感受过大学生活,并了解我身边同学的不同表现会导向什么样的结果有关。这种“我知道我要什么”的想法一直支持我走过四年。很多时候人做不到高效率和更努力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想达到自己的目标,或是给自己太多的退路。关于诱惑的折磨,平衡自己的学业/工作与个人生活是个很重要的能力。我自己是业余生活非常丰富的人,但我会强迫自己每天至少学校多少小时,在养成习惯后就很少后发生冲突。因此我觉得一开始良好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color]
[color=#111111]Q2:在这么优秀的成绩基础上,保研去国内顶尖的学校和研究组应该是非常容易的,而且厦大的化学系也是蜚声海内外,为什么选择出国读PhD这条看似光明却充满未知的路呢?系里其他同学的选择又是怎样呢?物欲横流和利益至上的年代,你对于看似清苦的科研又有怎样的认知?[/color]
[color=#111111]最初出国的原因和很多人一样,除了从初中开始就对这个学科喜欢并且一直学得很好、国外研究水平更高学术更自由外就是趁年轻有机会多出去走走、见识世界。事实上我在本科阶段和别人一样有过几次迷茫期,不过最后都坚定下来,并且因为走过弯路才对自己的选择看得更清楚。因为性格原因,挑战未知一直对我有很大吸引力,尤其来南方上学后那种浓郁的企业家和创业者精神对我影响很大。我认为既然现在处于人一生中最好又是容错率最高的时候,就应该去闯荡和尝试而不是渴望安逸。当然人和人的想法不同的,只要不危害他人的选择都应该尊重。虽然知道有诸多困难,但在现在喜欢研究的过程并且希望将其作为自己的职业的时候如果不尝试就轻言放弃,那又怎么会知道最终结果是如何呢?何况作为研究人员,大胆猜想和挑战未知也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color]
[color=#111111]系里大部分还是保研,并且有很多是学业、科研素养和综合能力都非常优秀的同学。我一直非常反感出国即高贵这种看法,而不得不说这种观点在很多留学有关的论坛大肆泛滥。事实上不少国内顶尖系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建设水平要远好于绝大多数北美学校,这是我们系去了北美TOP15学校的学长学姐的切实感受。在此基础上国内对博士生的培养越发严格和看重,大幅缩减直博生数量并加以更严格的管理和多样的培养方式、博士学制三年改四年、从强调文章数量到IF和引用率的转变等等举措都在努力向更好发展。更何况现在国内组能狂发JACS和ANGEW以及N子刊的大有人在,如果在国内找到一个大牛导师,那能够建立起的人脉资源是海归无法相提并论的。走出去只是一种个人选择,在有机会的时候争取更好的平台和体验更多。[/color]
[color=#111111]对于科研,我自己都曾经有很多误解。因为物质的强烈导向,这个时代似乎已经越来越不提倡坚持二字,无法看到每一个取得一定财富和社会地位的人背后所经历和付出的心酸。任何工作想干好都非常辛苦都需要坚持,更需要兴趣和方法。当始终没有进展和一味失败时不多方面思考原因而单纯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得不到回报、自己不够幸运以及行业没有澳际,是典型的失败者思维。就像拧螺丝,角度和方向错了付出再大努力也是徒劳。另外从中能得到多少满足感是让人干好并长久坚持一个工作的重要因素。这次毕业旅行认识了一对继续深造动物分类学方向的情侣,这是一个“注定清贫”的方向,但是他们却真的非常热爱和享受这份工作,也再次触发我思考为何曾经那么坚定的第一志愿选择化学。只要喜爱或自己觉得有价值,那任何工作都是一种享受,纵使这个过程中依旧会有挫折、动摇与迷茫。当然,科研确实只是看似清贫,通过接触众多大学教授、研究员或是企业里的技术人员与其他行业的技术背景人员,很难让我将清贫与他们挂等号,而理科PhD毕业后做的也没多少是外界曲解的没日没夜泡在狭小的空间里做着可能毫无利用价值的实验工作。即使确实如此,但如果不爱这份工作,当初为何要如此选择让自己这么委屈和痛苦呢?[/color]
[color=#111111]Q3:GT如磐石,科研如云梯,两者相得益彰,直取offer果实。在这方面,你是如何平衡GT考试和平时学习科研的呢?在备考方面又有怎样的心得呢?GT刷分在目前已经非常普遍,但很多同学又担心没时间参与科研,作为一个申请完成者,能不能客观评价一下GT在申请中的作用?[/color]
[color=#111111]GT和平常学习科研的平衡个人感觉不是很容易,我应该算是这方面做的不太好的。每次都是列了非常详细的学习计划,但是之后因为各种各样原因加上个人能力毅力问题而没有按照那个实施,几次考试几乎都是裸考应战。不过英语的特征就是作为一门语言,考试要求的能力还是渗透到生活中的。所以我建议要从打好基础开始,平常多听多读多练,做题更多是熟悉题型,而真正能取得高分的因素还是自己的语言实力。[/color]
[color=#111111]根据我自己此次的申请经验和侧面的一些了解,GT还是有比较大的重要性的,但是并不绝对。成绩肯定是越高越好,但是尤其对于GRE,很多时候对理科生三个分项达到一定大众偏上的标准就可以了,最好不要为了高分强求,因为GRE的备考真的非常折磨。而很多学校对于T则有最低要求和细致的分项要求,我个人认为理想的成绩是总分108+(R27+,T27+,S26+,W27+)这种成绩对理工科理论上不会被任何卡,而且相当有竞争力;至少应该努力达到100+(R26+,L24+,S23+,W24+),近几年大家的分数越来越高了。口语分数高优势体现的很明显,24与23是个坎,正如总分100与99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成绩。T相对G是完全考察语言能力的,所以望各位还是平常多下功夫吧。如果财力充足可以多刷,但是要以日常英语学习作为备考基础,而非一次次的刷TPO。[/color]
[color=#111111]Q4:注意到你也参加了sub考试,这方面论坛里的经验非常有限,你能分享下你的准备过程么?[/color]
[color=#111111]从化学的Sub角度,这是一个跟专业课程密切相关的考试,在做真题的过程中我感觉就是在复习以往的知识点。化学的知识点考得非常细和全面,国内教材非常非常细节的一两句话提到的Sub都会考。建议备考的时候一定要先把专业课全部复习一遍(无机、元素、有机、化分、仪分、物化、结构、谱学),最好用英文教材。化学部分近年来生化和量子部分涉及的越来越多,如果考到就自求多福吧。复习之后就可以开始做网上的那些真题了,建议先做Princeton,然后跟着过一遍英文的知识点,同时一边做题一边查漏补缺,一定要发现自己知识体系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根据错了的这个知识点。[/color]
[color=#111111]最后就是个人感觉Sub确实有用但没有特别重要,相当是对GPA的一个侧面评价。中国学生考到90%+就已经OK了。[/color]
[color=#111111]Q5:对于你的两年研究经历,个人非常感兴趣。这个研究经历是怎样开始的,你在这些研究中又扮演怎样的角色呢?相较于科研的付出和没有paper的产出,你的收获又是什么?在没有paper的情况下,你是如何在申请中体现你的研究能力的呢?[/color]
[color=#111111]我本科阶段和未来想要从事的都是能源材料方面,具体说就是化学电源材料的理论与应用性研究。选择这个方向有两个原因:首先,电化是化学分支中非常强调物理与数学基础和推演能力的学科,有很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而这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方面,那种“数理学科”的感觉;电化学的实验也更多和仪器与数据打交道,有一种冷冰冰的严谨感。其次,化学电源材料更细致说就是电化学储能材料与燃料电池材料未来非常有前景也必将取代当前能源利用方式,无论从研究还是应用上都是大热门,也必将延续。随着特斯拉的大热更让人们看到了电动汽车逐步取代内燃机汽车的趋势,而当前电池的研究无论是小型电子设备、大型驱动装置还是电网电站方面都有很大差距和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而问题代表着空间,代表着还有大量的研究与应用的机会可以探索。所以选择电池方向的研究既是自我兴趣的趋势,也是对未来科技前景的考量。[/color]
[color=#111111] [/color]
[color=#111111]相对不少同学在实验室为师兄师姐打下手的学习方式,我更希望除此之外能更训练自己的独立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这种能力越早培养对未来的PhD生活越有利。因此进实验室前我就已经和导师以及带我的师兄提出了我的目标,所以我在整个两年的实验室学习中得到了很多独立思考与探索的机会,尤其本科毕业设计是我在选题确定后从头到尾按照硕士新生开题标准完全自己完成的。不过作为本科生经验与知识实在有限,其间得到了师兄和导师很多有效的指导与思路分析。[/color]
[color=#111111] [/color]
[color=#111111]这两年的本科实验室生活对我影响很大,应该说先是让我迷茫而怀疑对未来的选择,之后是让我摸清自己的内心而重新坚定了对未来的选择。很多人都说在你真正接触科研前不能确定自己是否喜欢并且擅长科研,而本科的这两年就是逐渐审视自我从而做出选择的重要经历。我一开始的实验结果基本都是失败的,虽然已经做好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对于平常做实验与学习专业课都很顺利的人来说很打击。再加上大三一年自己经历了很多事情,以及上学期接受了各种理科PhD劝退等类似的负面信息,让我一度对未来的选择产生了怀疑。但是逐渐随着实验走上正轨,以及自己静下来思考,慢慢发现自己仍然对化学很有兴趣同时对相关的择业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认识,也就逐渐回到了之前的目标轨道上。同时因为我们实验室有非常良好的氛围,也帮助我克服了很多负面情绪。[/color]
[color=#111111] [/color]
[color=#111111]在实验室这两年其实我的收获是颇多的。Paper其实差一点点就有了,只能说是运气不太好,而我也没有在这件事上太过追求。我的收获正如前面所说,首先就是切实体会了什么叫科研以及检验了自己的内心。现在偶尔也会做着实验时突然感觉一下很迷茫,去想自己这么做有什么意义,为什么搞的这么累。但是转念一想任何职业都难以避免单一重复工作的过程,而在有了思路以及好的结果的时候那种喜悦感又无时不在提醒我对于手中的瓶瓶罐罐感情始终都在。虽然未来路还长且会更艰难,但至少第一步之后愿意坚持下去。其次就是从研究技能和知识面上的增长,这点也非常重要。可以说通过这两年的学习训练,我已经从一无所知到对本方向内的重要课题组的方向与成果有所了解、对当前学科发展现状和未来方向有所了解,以及对一个课题的完整研究过程有所了解。因为已经有过毕业设计这种放开手的训练,所以未来真正成为研究生而独立开始课题时可能能尽快进入角色。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初步培养起了研究思路,这个有赖于一直带我的师兄的指导,他属于非常有想法且会做敢做的人,而他想法的来源方面也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我在面对一个课题目标时会如何发现问题,并设计解决问题。[/color]
[color=#111111] [/color]
[color=#111111]其实,结合了我了解的诸多例子,本科生阶段想要有一篇很好的第一作者文章是非常困难或者说就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很多一作的来源也是你懂得。虽然文章是一个很重要的评价标准,但是对于本科生来说,体验这个过程并且初步掌握思路、技能以及重新审视自己是最重要的,思考并收获要比盲目做大量实验更有意义。同时如果连本科这几年的实验室生涯都觉得无比枯燥毫无意义且无法从中达到一点满足感,那可能真的要对未来生涯重新做打算。[/color]
[color=#111111] [/color]
[color=#111111]在申请中体现研究能力主要就是体现在CV, PS和套磁信中,最强调的就是和目标导师方向的match,然后就是用最简练的语言说清楚你干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在PS里面就是再多说一些自己解决问题的具体示例和自己的思路方法。其实我觉得PS真的很浮云,这年头可能因为经济不景气国外的研究环境也越来越浮躁了,没有老师喜欢白纸或不同方向“转行”的,直接看你PS和CV里提到的研究方向就基本决定了。所以我觉得要想体验科研能力第一点就是要多——实验室待得年头多、做过的项目多、学会的技能多;第二点就是专——就是前面提到的与目标导师方向match,如果能正好做过TA正在做或要做的东西那就最好了;第三点就是精——有paper最好,没有就写清楚自己负责了课题里的哪些方面,学过啥、做过啥。[/color]
[color=#111111]Q6:选校对于申请成败也是十分关键的,个人观察到你摒弃了传统的排名选校法,而采取研究方向的针对性选校法,在这方面你有什么心得呢?除了研究方向之外,你还考虑了其他什么因素呢?客观的评价一下按研究方向进行选校的利与弊吧。[/color]
[color=#111111]我一直对于传统的专排和综排的排名体系存在一定疑问,尤其在看过一个揭秘排名参考因素的文章之后,这些排名体系都掺入了一些从显性隐性上都毫无影响或影响很小的因素;再者说来,不同排名学校之间究竟差了多大、是因为什么原因差开的也并不清楚,10和11名间的差距有多大,30和60间的差距有多大?当然,USNEWS的排名能受到广泛认可说明有一定程度的客观性和参考性,建议在不确定方向的情况下还是要参考。对于PhD来说,你的方向和未来导师的情况将具有的影响可能远大于你的一个学校的名头。比如A校比B校专业排名高不少,但A校强在物化方向而有机平平,而B校是有机方向的佼佼者,那对于一个选择有机作为未来方向的学生A校的排名高又有何用呢?再者即使有机很强,但是有机里有分为方法学、全合成、价键研究等多个方向,只凭有机强又如何确定自己的方向就一定是实力雄厚的?[/color]
[color=#111111] [/color]
[color=#111111]按研究方向选校需要一定的对领域认识的基础,很遗憾在我最开始申请的时候对此不是很了解,只是通过四处询问学长学姐和自己搜索而大致了解了化学电源材料方向上的一些牛人牛组,但是大部分都属于高不可攀型。最一般的方式还是点进系里faculty页面一个一个老师看(当然现在大部分网页比较人性化,已经按照大致研究方向分类好了,节省了不少时间),看他们所介绍的研究方向和通过publication反映的实际目前主要出成果的课题。对于未来工业界方向的来说,方向是最重要的选择因素,因此对我来说一旦这个学校有了三个或以上做化学电源材料的老师(根据选校经验这个真的很不容易),那这个学校就暂时列入初选名单了。其他影响我的就是系里列出的一些“软件”内容,也是我在面试中一般会提问的,包括学校与工业界和几个重要实验室的联系和能否提供实习与课题研究机会、去美国或欧洲其他学校交流的机会、本校内不同学科交叉研究情况、co-advisor情况、各种邀请而来的学术界和企业界seminar的档次等等,这些都要从系里主页上犄角旮旯的地方去发现。[/color]
[color=#111111] [/color]
[color=#111111]除此之外,我非常看重地理位置、天气等因素。作为一个非常怕热的人,当初直接跳过了加州诸校、亚利桑那州、佛罗里达州等等大火炉区域,集中在了尽量偏北的区域。申请UTA的原因是因为那里的电池牛人和新秀多得数不过来,而贵为Silicon Hill的美国新高科技中心Austin也是对人有极大的吸引力。这么澳际的条件可以让我把天气因素退居次席。地理位置对于人的影响也很大,且不说如果在一个中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大农村生活质量会受到很大影响,在周围无大型高科技企业、无重点实验室、无研究所的三无情况下也足够影响。区位因素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和渠道,对我而言最合适的学校位置是离大城市很近的安静小镇,市中心生活费极高又治安不好。当然,除此之外治安、生活费等等因素也是google, wiki了好久。[/color]
[color=#111111] [/color]
[color=#111111]按研究方向选校的优点就是直接而准确,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校在申请的时候要求你填感兴趣的方向和老师了,其实也是为了减轻他们的录取负担吧,这种情况下导师的作用在申请中会越来越大。而缺点就是一下子缩小了可选范围,或是应该说增加了选校难度。除此之外,专排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这个系的整体学科实力。现在没有哪几个方向能做到独善其身,而作为博士也最忌讳最后只成为某一方向博士。用我们仪分老师的话说,绝不能最后成为了荧光分析的博士,而至少应该是分析的博士,最应该是化学的博士。一个专排很强的系可能就能提供这样一个全实力很强的平台。所以说,在都有合适方向导师情况下,当然是专排越高越好。当二者不能兼得又不一定非某方向不可时,就见仁见智了。[/color]
[color=#111111]Q7:套磁是大多数理工科同学申请的必由之路,而大多数同学却容易忽略套磁的对象。在这方面,你是通过什么渠道来筛选你套磁的prospective professor呢?第一封陶瓷信,你是如何打开僵局的呢?是否附带CV?而在之后又是如何和professor一直保持联系,将积极回复转变为offer的呢?最后,就是你针对化学电源和光伏两个非常宽泛的方向进行套磁,如何让自己的申请和套磁更有效率呢?[/color]
[color=#111111]套磁曾经是我很抵触的一种方式,因为我觉得套磁信隐约上是一种承诺和契约,我非常不喜欢不诚信的感觉。所以首先我要建议凡是写套磁信一定要用词准,千万不要对每个老师都表现出我只要录了就去你那里的态度;其次我也不太认同借着问问题套磁的所谓“学术套”,因为我觉得一是没有那个本事去与导师你来我往(有这个本事的基本不需要套磁),二是有点虚伪。我建议就直接有针对性地介绍自己,表达对该项目和老师研究方向的兴趣就好。[/color]
[color=#111111] [/color]
[color=#111111]我选择老师的方式就是在系主页里面去查每一位老师的方向,之后选出其中方向感兴趣match的;然后去看他们的个人主页,大概从教育经历、paper质量和数量、学生情况就可以初步确定一两个;之后就是利用谷歌等等方式去搜这些老师里有没有什么“不良记录”(坚决远离BT导师);最后就是在圈定两到三个人后详细的看他们的CV和做过的项目,去挑出最match的以及最有潜力或最有实力的,然后去联系。[/color]
[color=#111111] [/color]
[color=#111111]第一封套磁信想了很久,最后就是通过加版版主Guessy的那篇套磁神文让我彻底打开了思路。内容就是直接进入,介绍自己最优秀的面、老师最感兴趣的面以及表达对研究和项目的兴趣。事实证明这个还是挺有效的,套磁回信率三分之二,其中不乏业界大牛和新秀(虽然最后有些没鸟我,但是收到传说中的名字的回信还是很激动)。CV我最开始没加,后来一批都加上了。虽然据说有风险,不过也有老师直接回复为什么没一起给他CV(==ORZ)。和老师一直保持联系其实不容易,不过老师有时候也会去主动了解你的申请动态,后来我就了解到大概可以以类似方式再联系老师请他跟进。[/color]
[color=#111111] [/color]
[color=#111111]严格来说我收到的几个offer都与套磁关系不太大,但是老师还是积极的关注了下申请并且表现了对我的很大的兴趣,所以最后没能去的虽然发了道歉信但还是很愧疚。有几个我很心仪的并且联络的很积极的最后反而只是waiting list的待遇;尤其有一个我同时与老师和Director of Admissions Committee套的火热,但最后因为我还是下手晚了加上对方审材料太晚,直接今年那个分支不要国际生,遗憾的说byebye的感觉非常不好。总而言之,套磁确实有一定作用,因为能更早或更直接的给自己争取到材料被尽早和多看几分钟的机会,这个还是很不易的。[/color]
[color=#111111] [/color]
[color=#111111]关于套磁方向那个其实我已经说了,就是和选校选导师一样是经过N个步骤筛选的,我都是仔细评估了自己的兴趣、未来的择业、行业的趋势和老师的诸多因素后选定的。考虑到目前光伏产业严重的瓶颈效应和经济危机以来的12年全球性雪崩式破产、燃料电池产业化依旧难以实现和电动汽车等等储能材料的发展需求,我最后几乎锁定在了化学储能材料这一方向,所以特别遗憾的withdraw了几个学校以及拒了几个其实很好的offer。虽然我并不排斥学术界的生活,但是毕竟多几种选择意味着更大的可能性。[/color]
[color=#111111]Q8:个人观察到两个细节,一是你也申请了加国的学校,是做备选还是另有考虑?从你目前申请的感受出发,美加申请有什么区别呢?二是,你申请的专业从MSE,ChemE的工科跨越到Chem的理科,它们的申请难度如何?是否考虑过学科属性导致的不同发展?[/color]
[color=#111111]申请加国的大方向考虑和很多人一样:相比美国生活清闲工作压力小更安静安全,同时非常容易移民。但是我当初选加国主要还是因为在Dalhousie有超级大牛Jf Dahn在,然后顺便了解了下加国有几个学校的化学尤其是能源材料方面做的非常不错,所以最后综合自身情况和学校与城市因素选了两个学校申请。从我了解的情况看,因为加国的研究生学制类似国内,而且难得的学硕带奖(很多是全奖,当然钱数比美国少很多),因此学硕的申请难度不小。而且在申请学硕或PhD过程中套磁显得非常重要,根据不少人的经验是只有套到老师才有机会,换言之就是导师决定制。不过在这点上我感受不明显,因为加国我是申二中一,而且在无套磁无面试下给的offer,最后还有一个很好的老师补奖反套(可惜考虑到燃料电池几乎无产业化,最后遗憾放弃了),所以应该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color]
[color=#111111]申请MSE纯粹是不得已之举,因为我一开始没有料到在美国大量做化学电源研究的老师都在MSE、ChemE乃至ME、EE中,而化学系中做化学电源的老师大部分都属于nano的延伸型或是过于理论。在我们学校化学系中专做化学电源方向且做的非常好的老师就有7-8个之多,如果算上nano应用以及其他偏理论的那就有十几个,所以不同学校情况差距太大了。理科转工科非常不好申请,尤其对于化学这种数学学的不够深并且缺乏一些工科基础课的。我最后只拿到了几个waiting lists,其中RPI还蛮有希望的,不过最后还是很遗憾。[/color]
[color=#111111]在这点上真的非常羡慕MSE和ChemE的同学,因为稍对这个领域有了解就会发现美国做化学电源材料的大牛们基本全都在这两个系,而这两个专业申化学只要老师联系的好要比化学申这两个简单太多。我最初计划申十几个MSE的学校,而化学只申几个,后来了解到这个简直就是自杀之举,所以还是改变了申请策略,只申请了非常心仪的几个MSE项目。对于想要转专业的同学,建议就是大一开始就尝试学材料和化工两个专业的主专课,并且尽可能多修数学和物理以及工科基础课。即使最后不学这两个专业,数理好也都只会是自身宝贵财富。[/color]
[color=#111111]关于不同学科导向的不同发展确实考虑过,我也向在美国就读这三个专业的优秀的学长学姐请教过。其实感觉差别并不是很大,主要还是决定于导师的情况。从整体上工科比理科好就业,但是理科里不同方向就业难度也是千差万别,国内和国外也是千差万别。我现在对自己的定位就是入学后利用课程设置的平台,在范围内多选几门工科课程,同时争取多涉猎这种与工科充分交叉的应用性课题。[/color]
[color=#111111]Q9:整个申请过程中面试机会多么?有什么面经值得向大家分享的呢?面试率和offer率之间有关系么?如果有面试的话,你又是如何准备的呢?[/color]
[color=#111111]面试数量还好,安娜堡这种对我们学校超级友好的海面都没拿到让我非常难过和不可思议,也许是今年申的太多又都背景太好了吧。我其实非常喜欢面试,因为我是属于现场发挥型的人,这几个面试经历也很大程度提高了对自己口语的自信,在开始说后自然而然就流利了而且脑子也转得快也不紧张了。我的建议就是多熟悉自己的CV和PS,可以大概找找面经、准备自我介绍啥的,或者站在面试人的角度考虑下你会问什么问题然后自己给解答。[/color]
[color=#111111]从我的了解看除了大海面,面试和offer基本是1:1,因为我的面试里有一半是走个过场,聊个半个多小时看看这个学生别和预期差太多,同时大多数时间是我在问问题和说话交流;另外的是为了TA的语言面,这种面完感觉口语不错也是直接给offer了。像化学这边我知道的是石溪、安娜堡、圣路易斯华盛顿是有大海面,南加州、艾莫里、俄亥俄的面试属于有一定比例的考核型的,威斯康辛等几个是有面试必给offer,其他就大部分是1.5:1以下的了吧?[/color]
[color=#111111]Q10:客观总结一下你在申请过程中的失败教训吧。[/color]
[color=#111111]最大的失败教训还是信息摄取与调查的不够多。现在完全就是个信息实际利用效率决定一切的时代。首先就是MSE申请的六个学校中NWU对中国学生极不友好且基本只招硕士生(先不考虑其也是超级牛校),CMU偏爱硕士生尤其是女生,UW和Rutgers是个招生极少几乎不招国际生的奇葩,UTA是完完全全由套磁结果决定。而我在选校过程中忽略了这些rumors,这些只有从前人经验中才能吸取到的东西,而往往这些东西会包含一些重要信息。另外就是套磁上要选对选准,假如当初早些联系WISC的Committee Director……除此之外就是信息还是没有调查穷尽,漏了几个非常好的选择。比如Rice和UMN虽然确实是牛校很不好申,但毕竟有非常合适的老师,不试试怎么知道呢?当初不知道咋回事就跳过去了。最遗憾的就是当初申UAlberta时候错申成化学系,而一个perfectly match的老师在CME。根据我们学校就有的例子化学本科申UA的CME学硕甚至PhD并不难,所以面对UA这么好的选择只能因为方向不太合适而放弃。所以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工作已经做足了,其实还差得远呢![/color]
[color=#111111]Q11:对于未来高强度的PhD生涯,以及很多前辈所反馈的PhD毕业后的不顺利,你做好准备了么?对于其他焦虑不安的准PhD,你有什么想说的么?[/color]
[color=#111111]PhD之后怎么样很大程度依赖于自己,这就和当初高考之后一样,当人们以为一考定终身之后却发现一切才刚刚开始,而大学四年所能做出的改变对于这个平台来说是非常大的。一般而言,结果好的都不会主动来炫耀,结果不好的往往会夸大并且忽略一些导致此结果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建议各种劝退贴该看要看,但一定要辩证的分析。从我个人的学长学姐资源来看,他们都在
留学生活中表现的非常优秀,当然是痛并快乐着前行;已经毕业的也基本都有很不错的前程和发展。之前在与一个大牛学长的交流中我也表达过我的焦虑,但是在交谈后很多杞人忧天的想法都没有了。有些路你不走怎么知道你走起来如何呢?无论做任何事都带有着风险与成本。与其不停受别人的掣肘和影响,还不如踏踏实实用正确的方法努力做事,把所有工作方向所需的素养都掌握了何愁没有很多选择。[/color]
[color=#111111]Q12:回望申请路,对那些曾经无私帮助过你的人说声谢谢吧![/color]
[color=#111111]首先,要感谢申请过程中一直给以我各种鼓励和信息的学长学姐,他们的帮助对我至关重要。其次,要感谢我的爸妈,从大学开始前就一直对我出国的目标给予了最大的支持,在我偶尔动摇想要退而保研的时候他们都没有动摇,并且在我很多次迷茫而走向下滑的途中及时将我拉回正轨。最后就是要感谢再此过程中所有给予我帮助和鼓励的系里的老师、本科的导师和一直对我甚好从不push的大牛师兄,还有身边志同道合的同学和各种
留学论坛与群里的飞跃者,向理想目标迈进的每一步都少不了你们给予的动力,谢谢!大洋彼岸见![/color]
[color=#111111]版主寄语[/color]
[color=#111111]非常感谢心灵同学能参加这次采访活动,并提供这么高质量的回复,个人受益匪浅!很多人在用最好或者最坏来形容这个时代,但个人认为这是一个最需要脚踏实地,细心耕耘的时代,心灵同学也践行着奋斗与梦想的澳际精神!愿你在未来的科研与生活中,一切顺利,平安幸福![/color]
[color=#111111]采访人:苏梳眠[/color]
[color=#111111]被访者:月的心灵故乡[/color][/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2]
[/size][/font]
[font=微软雅黑][size=2]原文链接:[url=
[font=微软雅黑][size=2]澳际原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size][/font]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