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澳际学费在线支付平台

Gter在美国:pie来美半年的学习见闻,送给即将赴美的你

刚刚更新 编辑: 美国 浏览次数:223 移动端

感谢王版邀请。

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15fall入学,现在在全美前20的化工系读PHD。在这篇文章里我会主要讲述一下我所经历的美国研究生院的学习生活,其中包括系里文化,教授,同学关系,学习氛围等。因为我刚到美国半年多一点,见闻也有局限性,而且即使每个人有一样的经历,也会有不同的感受,下述一些情况依学校,依人而异,所以大家参考一下就行。如有问题,欢迎回帖探讨。

化工系

我们系的规模一般,30个faculty,100多个学生。我们系一般不招硕士,15年硕士就招了一个美国人和一个伊朗人。而且我们系很少招中国人,全系加上PHD和postdoc一共也就不到10个中国人,美国人占了全系的90%。这也使得我们平时都用英文交流,几乎很少说中文。上课,科研,party都是和美国人一起,这个好处就是我能直接接触到美国的文化,了解美国人的思维方式。

工程类学科在全美来说都是学业压力最大的,化工系的学业压力从本科一直延续到了研究生院。第一年我们主要是上课和助教,工作日早上7点起,晚上学到凌晨2点都是常态,周末也有很多文章和作业要写。说比国内高三更辛苦,一点也不夸张。不过大家都是乐在其中,有时抱怨几句也就过去了。至于美国其他学校的化工系,我了解下来,第一年的状态也都是这样,在不停的due,due,due中度过。生活虽然比较辛苦,但是非常充实,你会发现在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自己的对世界和人的认识在不断得深入,那种感觉是非常满足的。

和美国人交流

我们系国际生很少,大多都是美国人,这就导致我们必须走出自己的comfort zone去和美国人进行交流。初到美国,相信很多人都不太敢说英文,包括我在内,怕别人笑话,我想说:完全没必要!记得之前有句话很好得总结了中国人和美国人的区别:“中国人活在别人的世界里,美国人则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和美国人交往不怕你说不好,就怕你什么都不说。说不好没人会笑话你,他们知道你不是美国人,你让他们说中文他们也说不好,一样的道理。一直觉得自己英语说不好会被老美笑话,说直接点是民族自卑感的体现。咱们的印度朋友不还是操着一口连老美都很难听懂的卷舌音横行美国吗?当然,我们来了美国不能总是说不好英文吧,而且说是一回事,能听懂又是一回事了。听懂这个技能不是有勇气就好的,还是需要长期的练习和培养。我的一个方法就是打电话给各个公司的客服,去和他们聊天,练习听力,他们的工作就是和客户聊天,这么好的练习口语的机会怎么能错过。我所接触下来的美国人都非常的友好,他们不会因为你是国际生或者中国人而歧视你,至少不会当面表现出来。我问过美国朋友关于种族歧视者的看法,他们觉得racist都是没有受过教育的人,都是生活中的loser。

美国人是这么选校的

去年在最终选学校的时候,我就很好奇,美国人会怎么选offer?所以来了这边我问了一些美国同学,他们的回答很有趣。我们这届有个美国女生,Cornell本科毕业,化工系前10的研院拿了4个offer,包括MIT,但是他最后来了北卡,这对于我来说是很难理解的,而她的回答是:1)她不想在top school被stress out。2)她的家人在北卡,她希望能离家近一点并在北卡就业。我们这届还有好几个美国小哥拿到了GIT的offer但最终来了这边,他们的回答就更直接明了了,因为GIT给的钱没有我们系多,还不包医疗保险。还有人拿到了Rice, Notre Dame等学校的offer,因为气候(北卡的气候和江浙沪的气候差不多,比美国北方暖和多了),排名等原因来了北卡。虽然以上的例子不能给各位飞友选校以直接的参考,不过也可以为选校拓展一些思路。

我的教授们

我们系有30个教授,其中5个院士。系里的科研氛围很浓,大家经常会聚在一起讨论科研上的东西。在美国的研院,“系”,“组”的概念和国内并不一样。国内一个系的学生有很多,大家往往很难碰见,更别说教授了,而在我们系,因为学生不多,所有同学和教授都在一幢楼里(除去部分教授会在其他单独的研究中心),大家每天都能经常见面聊天,系里教授们之间的合作也很频繁,有co-advise的制度(两个教授带一个学生),所以系里的氛围非常的collegial。一般教授组里的学生从几人到十几人不等。即使教授业务非常繁忙,他们也会尽力每周抽出时间来和学生一对一交流见面,即使大牛组也是如此,这种“待遇”是我在国内从没体验到的,相信在美国其他学校也是如此。而这种直接的交流对于一个PHD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你能从导师的身上学到很多除科研以外的东西,例如待人,时间安排,对事物的看法等。

在我们系,学生和教授之间的交流,无论是讨论学术,还是寻求建议,都可以像朋友一样平等得进行沟通。虽然国内有很多老师也非常平易近人,但是由于我们从小就接受尊师重教的理念,不自觉得就把老师放在了一个更高的地位上,想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和导师交流还是很难的。所以来了这边一定要习惯这一点,尊重导师但是不要拘谨,遇到问题以平等的姿态有理有据得和导师商讨。

最后我想说,这半年多来,我最深的感受就是,作为中国人,或者作为一个国际生,即使最终拿到了绿卡,加入了美国国籍,我们依旧是一个immigrant。我们所经历的一些事,感受到的喜悦,忧伤和屈辱,那些美国人是永远没法体会的。很多时候他们压根不会理解你,更不会去听你说。所以作为在美国的留学生,我们需要照顾好我们自己,我们的朋友和家人,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同胞从困境中走出来,帮助朋友实现他们的梦想。即使只有一丝希望我们也要努力去尝试。这也是我任澳际版主以来一直秉持的理念。

与诸君共勉。

原帖作者:pielang

立即咨询

  • 澳际QQ群:610247479
  • 澳际QQ群:445186879
  • 澳际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