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澳际学费在线支付平台

在英国大学留学:照本宣科连作业都交不出来.

刚刚更新 编辑: 英国 浏览次数:409 移动端

  亚洲地区的青年赴英国留学是多年来的一大趋势,在众多的留学生中又以中国学生的比例和巨大增幅最引人注目。对很多亚洲学生而言,用英语来学习是一大挑战,也是很多初到英国的留学生遇到的最大障碍。但实际上,留学生们在英国所受到的文化和教育方式冲击才是最核心的问题。许多人因为无法适应这样的巨大差异而感到纠结和苦恼,在留学生活和求职就业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学生只会记材料

  以印度为例,长久以来大学教授被学生们奉若神明。教授们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几个小时,不会有人敢随意打断。老师的话仿佛字字珠玑,学生们只要勤快抄写就行。

  这种上课气氛不鼓励发问,压抑了年轻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学生们如有听不懂的地方,通常都不愿意公开表露,而宁可自己私下解决。比较用功的学生或许会去查询资料,但更多人则是在不求甚解中蒙混过去。许多印度高等学府的资深教授们也都坦承,他们发现学生们常在课堂上打瞌睡。

  美国《华盛顿邮报》在去年年底就曾针对此一现象做了长篇报道,指出愈来愈多的大学毕业生都以进入高科技公司为就业目标,但是大约在10年前,很多印度公司的高阶主管即已发现,印度传统大学调教出来的应届毕业生已经和市场的需求愈来愈脱节。尤其是比较地方性的大专院校,其学生们只顾着猛记材料,却没有学到活学活用、分析思辨的诀窍,更遑论发明创造了。

  照本宣科英伦行不通

  反观中国,大学生们对自己的教授虽不像印度学生那样充满了敬意与崇拜,但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传统下,老师们在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全都是学生们必须牢记的重点。虽然每个人都恨填鸭式的教育,却也每个人都奉行填鸭式的教育,结果培养出来的,多半是一批“听话”的好学生。有朝一日当这些“好学生”们出国深造,来到了一个教学重心全然不同的环境里求学时,许多人会感到无所适从。

  在英国大学,硕士班的课程以“启发”和“独立研究”为主,也就是说,老师们在课堂上的讲学只是帮你在某个题目上开扇窗、起个头,内容本身并不是那么要紧,要紧的是你可以从中发现目前在某个领域里最重要的几种思考模式或辩论议题,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锁定一个主题进行更深入的追踪。也因此大部分的课程都是由两个单元组合而成,其一是“讲课(lecture)”,其二是“小组讨论(seminar)”。

  换句话说,学生们每周上课的时数不见得很多,但重点是学生们必须要学会自行规划自己的作息,给自己充裕的时间自修、思考、研究,以便在小组讨论时有机会和老师及同学们深入交换意见。这样不仅能够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沟通技巧,让大家都有机会听到从不同文化、不同角度切入的观点,进而获得新的启发、修正自己的认知,或者更坚定自己的信念。

  不习惯英式教学的亚洲学生们,特别是来自中国的硕士班学生们,常常会在浑浑噩噩中虚度了第一个学期。他们先是惊讶于课程表的“轻松”,简直不知道该如何填满每一天乃至每一周的大把时间,于是有的人漫无目的地选了一堆旁听课,只不过借此让自己显得忙碌而已。也有人拼命地交朋友、拼命地玩,直到忽然间发现要交作业了,就拿出从前拼高考的精神,死命K书,然后被老师批回来的成绩与意见吓傻了,没想到根据老师上课内容照本宣科写出来的作业居然会不及格,或者从老师推荐的书单中摘录下的文句竟然会被打上好几个问号,甚至被指责为抄袭。这些都是在制式化教育体系下成长的学子们所难以理解、难以接受的。进入第二个学期之后,比较有慧根的学生们终于找到了新的平衡点,学习开始进入轨道,但仍然无法适应启发式教育的学生亦大有人在。

  “学唐诗”的三种境界

  中国人有句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其中有好几层的含义:就最粗浅的层次来说,传统的中国式教育很注重记忆——我个人一点儿也不排斥记忆与背诵。然而,当一个教育体系把记忆与背诵的法则提高到无限上纲时,层出不穷的问题就随之而来了。正如印度高科技产业的高阶主管们10年前所指出的,从前的印度大学旨在培养满腹经纶的毕业生,但处在今天这个资讯爆炸的时代,任何信息几乎都可以透过网络信手拈来,所以“满腹经纶”的重要性不再,我们对一个“知识分子”的期盼也不再局限于他是否“满腹经纶”,而在于他是否知道从何处取得所需的信息,如何在成千上万彼此抵触的材料中筛选最确切、品质最佳的资讯,又如何恰当运用这些知识,造福社会。

  从另一个层次来说,比如读唐诗,如果我们能够跳脱死背的框架,学着去分析诗句的组合与构造,并试着按照这个架构去自由发挥的话,那么就算我们一时无法创造出更美好的语法,我们却有可能吟出属于自己的诗句。——这跟今天印度大学所强调“活学活用”的目标,有着不少异曲同工之妙。

  更进一步来看,如果在熟读唐诗的过程中,我们受到了诗中意境的感动或启发,从而能够根据自己的意向另外进行研究与思辨的话,那么则将可能成为另一种新知的起步,或者引导我们对某一位诗人作更多的了解,或者对某一时期的社会、政治、历史发展作更深入的分析,那么这与当今英国高等学府所推崇的“独立研究”与“批判精神”,自又有其不谋而合之处。

  归根结底,在细究东、西方大学教育的文化冲突之后,我们发现两者最大的差别尽在入门的方法──中式教学讲究记忆与复述,西式教学着重在启发与自主,但它们的终极目标却可谓殊途同归,都是要培养品行优良、具有独立人格、能够举一反三,且有能力深入研究、批判,进而对社会国家作出贡献的优秀人才。

英国大学留学:照本宣科连作业都交不出来在英国大学留学:照本宣科连作业都交不出来

  亚洲地区的青年赴英国留学是多年来的一大趋势,在众多的留学生中又以中国学生的比例和巨大增幅最引人注目。对很多亚洲学生而言,用英语来学习是一大挑战,也是很多初到英国的留学生遇到的最大障碍。但实际上,留学生们在英国所受到的文化和教育方式冲击才是最核心的问题。许多人因为无法适应这样的巨大差异而感到纠结和苦恼,在留学生活和求职就业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学生只会记材料

  以印度为例,长久以来大学教授被学生们奉若神明。教授们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几个小时,不会有人敢随意打断。老师的话仿佛字字珠玑,学生们只要勤快抄写就行。

  这种上课气氛不鼓励发问,压抑了年轻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学生们如有听不懂的地方,通常都不愿意公开表露,而宁可自己私下解决。比较用功的学生或许会去查询资料,但更多人则是在不求甚解中蒙混过去。许多印度高等学府的资深教授们也都坦承,他们发现学生们常在课堂上打瞌睡。

  美国《华盛顿邮报》在去年年底就曾针对此一现象做了长篇报道,指出愈来愈多的大学毕业生都以进入高科技公司为就业目标,但是大约在10年前,很多印度公司的高阶主管即已发现,印度传统大学调教出来的应届毕业生已经和市场的需求愈来愈脱节。尤其是比较地方性的大专院校,其学生们只顾着猛记材料,却没有学到活学活用、分析思辨的诀窍,更遑论发明创造了。

  照本宣科英伦行不通

  反观中国,大学生们对自己的教授虽不像印度学生那样充满了敬意与崇拜,但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传统下,老师们在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全都是学生们必须牢记的重点。虽然每个人都恨填鸭式的教育,却也每个人都奉行填鸭式的教育,结果培养出来的,多半是一批“听话”的好学生。有朝一日当这些“好学生”们出国深造,来到了一个教学重心全然不同的环境里求学时,许多人会感到无所适从。

  在英国大学,硕士班的课程以“启发”和“独立研究”为主,也就是说,老师们在课堂上的讲学只是帮你在某个题目上开扇窗、起个头,内容本身并不是那么要紧,要紧的是你可以从中发现目前在某个领域里最重要的几种思考模式或辩论议题,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锁定一个主题进行更深入的追踪。也因此大部分的课程都是由两个单元组合而成,其一是“讲课(lecture)”,其二是“小组讨论(seminar)”。

  换句话说,学生们每周上课的时数不见得很多,但重点是学生们必须要学会自行规划自己的作息,给自己充裕的时间自修、思考、研究,以便在小组讨论时有机会和老师及同学们深入交换意见。这样不仅能够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沟通技巧,让大家都有机会听到从不同文化、不同角度切入的观点,进而获得新的启发、修正自己的认知,或者更坚定自己的信念。

上12下

共2页

阅读全文
  • 澳际QQ群:610247479
  • 澳际QQ群:445186879
  • 澳际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