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澳际学费在线支付平台

英国华人反思教育观.

刚刚更新 编辑: 英国 浏览次数:377 移动端

  英国“虎妈”又火了——随着BBC纪录片《见识英国的中国虎妈》(MeetBritain&apossChineseTigerMums)1月5日的播出,现实版的“虎妈式教育”不仅让华人,也让英国观众见识了身边的部分中国人如何高压式育儿。子女教育这一常谈常新的话题在新年伊始再次成为英国华人热议的焦点。

  子女教育看似只是一个家庭的事,却关乎华人的未来。为华人关注和大量讨论的是“中国式的严厉”与“西方式的宽松”对子女人生道路的影响,话题必然引向更深入的如何理解“成功”、“幸福”这样的大问题——这是在中西多元文化背景和价值冲突之下,海外华人无法回避的问题。正是对这些大问题答案的不同,造成了所谓中国模式与西方模式的差别。

  “丑化华人妈妈”

  导演汉娜•贝利门(HannahBerryman)以由华人开办的伦敦华夏中文学校为背景,重点选取了三个华人家庭深入访谈。校长丁惠慈在片首的采访中就开宗明义,“华人非常注重教育。西方家长给孩子许多自由,华人家长则认为孩子们还没准备好,于是给孩子的成长过程施加了许多强硬的约束。”随后导演设问:多年来在GCSE(英国普通中学教育文凭考试)中,英国的华裔学生是成绩最佳的种族。以2009年的数据为例,有70%以上的华人子女获得5良成绩。他们的秘密是什么?

  片中的三位妈妈,Kate来自台湾,希望4岁的女儿Juliette长大当牙医或者律师,比较担心女儿做艺术,因为挣钱少,并且常常死后才能出名;Vivian祖籍台湾,出生在加拿大,育儿哲学是“成功需要努力”和“我的孩子做得到”——她10岁的儿子和6岁的女儿每天放学后练琴、做功课加起来有四五个小时,却鲜有反抗;Julie是广东人,“惊人之举”是给6岁的儿子Matthew制订了一张以15分钟为单位的日程表,密密麻麻,周一开始到周日晚上上床前都没有停歇。

  在华人论坛,片中的妈妈们被网友们热评,有些人更用“推妈”(取push之意)的称谓取代“虎妈”,意指这些妈妈们把孩子逼太紧。英国知名的妈妈网站mumsnet针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贴十分火爆,截至记者发稿时跟贴已达222条,大部分都是英国妈妈的反弹。

  张女士在英旅居十多年,混血孩子正上六年级。她认为这部纪录片“粗俗地刻画”了几个对孩子有严格要求的中国妈妈。“看了之后,我觉得BBC增加了英国人对中国妈妈的误解,甚至反感,而不是理解。有的人甚至觉得中国妈妈在虐童。”

  同样旅居英国多年的施女士认为,片子拍摄对象的选择不是很有代表性,马来西亚的妈妈在哪儿呢,香港的呢,新加坡的呢?另外,近年来大陆来英留学(微博)者已有不少人在英定居生子。他们大都是八零后一代,从小物质条件较好,他们的父母也曾对他们的所谓“素质教育”倾尽心血。现在这代人也已为人父母,他们的教育观又是如何呢?片子都没有反映。

  虎妈高压教育的根源

  为什么要如此高压地教育孩子?片中,Vivian谈到,希望在孩子太小还不懂得怎么做是对的时候,帮助他们选择(练琴),并鼓励他们完成预定目标,帮助他们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另两个妈妈Julie和Vivian都不约而同地提到,“我们是中国人,我们必须努力”;Matthew的爸爸则提到华人在海外谋生不易,眼下又逢全球衰退时世艰难,必须让孩子通过从小打好基础,拥有一门适当的技能,将来才能立足;来自台湾的妈妈Kate说,她很理解为什么她以种田谋生的外祖父母要让她离开台湾。因为靠天吃饭太难,太苦。有天灾,有人祸。不像英国,台湾没有社会保障体系。

  来自中国大陆的施女士对此印象深刻。她认为,华人父母如此看重孩子教育的根源就在于社会保障缺乏而造成的“安全感”缺失。长期以来,华人的生存环境恶劣,资源有限,要生存,只能“吃得苦中苦”,所以不断得跟自己较劲,不停地赚钱,买了一套房子还要再买第二套第三套;为自己攒够了钱,还要为子子孙孙留一点。做父母的也不断拿自己的孩子和别家孩子比:和英国的孩子比,和英国的华人孩子比,还要和中国的同龄孩子比。“我很多次听到华人朋友这样说他们的孩子,‘哎呀,TA算什么呀。现在国内的孩子都能怎么怎么样了’。不看自己进步了多少,而是担忧会不会被别人甩下。“华人可能是世界上最缺安全感的一群人了。如何让华人和华人的孩子有安全感,是个值得进一步深思的问题”,施女士说。

  在张女士看来,一些中国妈妈严苛,还有一个很大的主因,是她们不了解英国教育体系,因而害怕、焦虑,因而不断替孩子进补,希望孩子勤奋、早学。华人在教育上普遍相信勤能补拙。她认为,如果家长能多了解英国教育,也许就不会过度焦虑,也能看到好些英国教育的优点,如注重社交能力培养、思考型功课、鼓励运动、鼓励孩子尽己所能、鼓励自主学习、激发快乐,等等。华人家长就不会一味固执地以为英国白人妈妈都无所事事,英国白人孩子都一事无成。

  网友ruthie这样分析一部分虎妈的心理:她们看上去很坚定很执着,但她们的内心可能是不安,不坚定和脆弱的,她们用世俗的眼光去评断孩子快乐与否,希望孩子得到荣耀和名誉甚于希望孩子快乐,很可能是因为她们的经历中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为了金钱、名誉、地位感到焦虑和挣扎,她们认为孩子将来的快乐也建立在这些东西之上。而让孩子学会与环境融洽相处,正直,坚持,会思考,懂得感受快乐和幸福才是真正应该花时间教给孩子的东西,那是一辈子的东西。放弃后者而追求前者实在有些本末倒置。

  美国虎妈蔡美儿(微博)去年1月在《华尔街日报》撰文说,“西方人现在把华人妈妈描写成心机很重、冷酷无情、一心想让孩子成功,无视孩子兴趣的人。站在亚洲妈妈这边,其实许多中国人都认为自己比西方人更关心孩子并且更愿意为孩子做出牺牲,并认为西方人似乎对孩子变坏漠不关心。我认为双方都有误解。所有正常的父母都愿意把最好的给孩子。只是中国人的做法和西方人不同。西方家长是在尊重孩子的个性,鼓励他们追求梦想、支持他们做出的决定并给予积极的配合与合适的环境。相反,中国人相信保护孩子最佳的方法就是要让他们对未来做好准备,让他们挖掘出最大的潜能、并且给他们技术、良好的学习习惯、谁也拿不走的真正的自信。”

  除了学习还有别的

  片中几个孩子每天的时间表都被排得满满的。他们的父母固然对他们疼爱有加,但孩子们脸上却有倦意。那么,英国白人小孩休闲时做什么?

  张女士介绍说,依她和英国妈妈相处的经验,她感觉一般受过良好教育的英国妈妈重视的,一是保证孩子一天8至10小时的睡眠。二是周末以消闲为主,不做功课,基本上只参加休闲、运动、音乐、友人派对或到朋友家过夜等项目,并确保周日轻松。三是周一到周五下课后有定期的玩耍安排(playdates,这个词汇片中Matthew的父母反应都很陌生):今天放学后,你到我家来玩Wii、吃晚饭,下周某天放学后,我去你家玩PS3、吃晚饭,定点回家。四是参加童军,英国的白人孩子,5岁开始,大部分都会参加男女童军活动,每周花一个晚上,有的周末还有野营、探险、徒步、澳际堂感恩等活动。放假有时会安排几天野营。

  众所周知,华人子女在英国私校、名校、文法学校(grammarschool)等“好”学校里所占比例很高。他们过关斩将,多半数学杰出、音乐顶呱呱。张女士的疑问在于,“100个华人小孩中,学钢琴、拉小提琴的,可能有99个。(奇怪,别的乐器都看不起啊?);100个华人小孩中,去上Kumon(数学),英文和数学课的,可能有50个;另外30个,可能有私人家教,或是父母自己密集教学;100个华人小孩中,去上童军的,周末去踢足球、打棒球的,有多少?”

  家在中国北方的小王在英国从初中读到大学,目前是一名摄像。他中学的闲暇时光的一部分,用来完成了“爱丁堡公爵奖”项目(DukeofEdinburgh’sAward)。这个项目鼓励14至24岁的年轻人参加探险,培养野外生存技巧;学一门学术课程之外的手艺(如厨艺,急救,绘画);做义工;参加一项运动。冲击金奖的年轻人还需要离家参与社会活动。小王凭在这个项目中的经历和表现,在大学入学面试说服了电影老师。尽管他的高中选修的是跟电影毫不相关的经济学,电影系最终还是录取了他。

  小王和另两名留学生小曹、小江都自称是“虎妈”的受害者。小王小时候手长得大,妈妈认为他是“弹钢琴的料”,于是不惜重金买钢琴,请老师教他。但他根本坐不住,以至每次都哭着练琴,妈妈心疼不过,最终作罢;小曹六岁起就在父母的压力下学大提琴、舞蹈、游泳、唱歌、表演、作诗,她现在回想起来整个童年都没有丁点快乐,直至上大学离家独立生活才感觉“好日子来了”;小雷则是在父母的旨意下进了奥数班,做了上万道奥数题,小小年纪就成了近视眼,最悲催的场面是脑子已晕到需要吸氧,还得边吸氧边做题……

  格林威治中文学校校长陈雪从事教育多年,她对华人家庭教育有另一番理解:过去,香港新界移民(微博)来英国后,大都开中餐馆,忙于生计,与孩子沟通较少,只一味要求子女努力读书,将来改变父辈的命运,在主流社会站住脚。结果,子女的学习成绩的确不错,工作也找得很好,但忽视亲情教育的后果,就是这一辈老迈的新界移民中,有些家庭父母与子女之间感情淡漠,父母老年晚景凄惨。“可见一味要求学书本也是不够的”,快乐童年,性格塑造,抗压能力培养,一样重要。

  未来国力高下的折射

  《经济学家》去年1月撰文分析称,西方对虎妈话题如此激烈的反应,有着东西方经济运势一扬一抑的大背景。当西方遭遇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颓势时,中国却稳步前进在经济增长的道路上。与其向中国领导人寻求答案,还不如去问问“虎妈”。于是,虎妈现象一出,西方抓紧反思、反馈、反击;于是出现了西方流行的关于中国崛起的种种“恐慌故事。”

  【热门阅读】:

  英国布鲁内尔大学奖学金信息

  英国留学租房四原则

  两类英国留学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介绍

相关留学热词

  • 澳际QQ群:610247479
  • 澳际QQ群:445186879
  • 澳际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