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大学商学国贸双硕士毕业,现居澳洲,在澳学习生活15+年,从事教育咨询工作超过10年,澳洲政府注册教育顾问,上千成功升学转学签证案例,定期受邀亲自走访澳洲各类学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列表> 在英国办留学生杂志的故事.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不知道为什么,《伦敦路》终发首刊之时,当亲手触摸到这本印刷精美,打造历时半年,自己也曾付出些许心血和寄托的杂志,这句朱自清《春》的开头最先进入脑海。
犹如生活翻到新的篇章,乍暖还寒的谢菲尔德,人们在飘飞着樱花和玉兰的树下、广场的草地上享受着告别了一个季度的阳光。而在我的定义中,在英国的第一个春天,是由我们自创的杂志发刊开始的。
这本杂志很普通,她是一本在谢菲尔德发行,面向中国留学生的中文季刊。她的诞生寄托着十几个人的杂志梦想,也饱含着这十雪糁几个人不懈的艰辛与坚持。历时半年,资源有限,从无到有。她发行正是印证了杂志的那句口号:“世上本没有路,我们走在一起,伦敦路”。
杂志得名也别有一番趣味。首先,伦敦路(London Road)是谢菲尔德当地以华人聚集,中餐馆林立闻名的一条路。其次,伦敦是英国的象征,代表着许多中国学生最早关于英国的印象。 最后,如鲁迅那句关于“希望”的名言,路在脚下,希望在远方。这本杂志,如其得名,带着希望与期许。
我与这本杂志的故事开始于去年10月。杂志公开招募记者团成员,爱凑热闹的我便“屁颠屁颠”报名参加了。当时杂志社刚成立,一切都在起步和未知阶段,许多同学对其也并不看好。但我更看重一帮有梦想的人为一个共同的梦想为之追求努力的力量。而与比你有能量的人一起,也能为胆怯的自己带来能量。
更重要的是她给我了这样一个平台,也给了学新闻的我这样一个机会,让我有幸专访到谢菲尔德大学的执行校长Keith Burnett教授。最具纪念意义的是,这也是我来英后进行的第一次长时间一对一面对面全英采访。校长的儒雅和亲和,他与我们初见面时的“中文寒暄”,让我意外又惊讶。一个会说基本中文的英国高校校长!一名对中国文化深有研究的物理学家!当天访完的日记写到:“今天的收获,不仅是校长办公室游,和校长握两次手拿到校长名片,更多是对自己hold住的自信吧。来这第一次做英文采访,竟是谢大校长。这个处女秀规格还不错嘛。”
如果说“人物”板块进行全英采访因为一切有章可循,对我来说并不算什么挑战的话,参与到杂志旨在“发现周围焦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致敬《南方周末》的板块“看见”(Focus)的准备和调查对于我来说则是不小的挑战。第一期的“留学生性生活调查报告”,不仅选题内容极其吸引眼球,同时对该专题的研究也算是填补了此类调查的空白。一些英国的华文媒体也对我们的调查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那段时间,小组讨论问卷问题设置,网上投放调查问卷,吸引了约2500人的参与。后期挑选有效问卷500份进行数据整理分析,线下访谈,邀请专家进行案例分析,如何图表分析成文……太多的第一次,也在与他人的合作和借鉴中学到了太多的东西。两周的努力,一份在各方面还略显稚嫩,但透露出足够真诚并希望真正为需要的同学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的性生活调查报告专题,就这样横空出世了。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作为留学生群体,每年都有新生来,亦有毕业生离开。正如我们杂志首刊卷首语写的,“用文字记录下这时光飞逝,用照片珍藏起这瑟瑟年华。我们把自己刻在我们自己的青春纪念册里…因为史无前例,却将从此源远流长。”对一段曾经在异国他乡书写的青春最好的记录方式,是让她进入文字,融入彼此的生活。对一本杂志最好的祝愿,则是无论我们到来,我们存在,我们离开,她都在那里,不离不弃。愿总有那么一批人,在那里,为了这“不离不弃”的坚守,不离不弃。
想要获得更多咨询服务点击进入>>>>澳际免费咨询顾问或联系QQ客服:
【热门阅读】:
英国教师罢工行动或升级
英国五家威尔士大学明年降学费
英国教师索赔成“潮流”
Amy GUO 经验: 17年 案例:4539 擅长:美国,澳洲,亚洲,欧洲
本网站(www.aoji.cn,刊载的所有内容,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