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大学商学国贸双硕士毕业,现居澳洲,在澳学习生活15+年,从事教育咨询工作超过10年,澳洲政府注册教育顾问,上千成功升学转学签证案例,定期受邀亲自走访澳洲各类学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列表> 英国博物馆里存在的中国文化.
到英国旅游,伦敦的纬度和柏林、温哥华在一条线上,秋末冬初的下午不到5点,就给人进入黄昏的感觉。到英国的第二天,我就迫不及待地拜访大英博物馆。
车停靠在博物馆左侧后的一条街巷,一侧全是黑色三层旧房,仿佛是当年伦敦大火的幸存物,只有窗户和门的四周是白色的石材。导游告诉我两边是伦敦大学和大学学院的校舍分列。拐过街巷,看见一个大英博物馆的牌子,再转过弯走过一段路,才看见大英博物馆的大门。
这是一个旧式的罗马建筑,大台阶,大石柱。跨过这个不事张扬的门,豁然开朗,看到非常现代的陈设。馆中央是原来大英图书馆的阅览室,是一个屋中屋。我曾去过美国国会的图书馆,这里的设计有其中央阅览室的影子。阅览大厅四周全是书架,有两三层楼高,阅览室的顶部是穹顶彩线,阅览室中央是书桌,围成很多圈。
我穿过色彩斑斓的非洲展室,直奔亚洲展室。中国和印度及东南亚放在最里面的一个大厅中,印度和东南亚在左边,中国在右边。大英博物馆对中国的介绍第一句话是这样写的:“中国人创造了世界上最博大和悠久的文明……”我想,这应当还算是一个中肯的评价。
走进中国展室,眼睛接触到的第一件展品是一个周朝的青铜酒壶,酒壶主人的宽宏的胸襟和文雅的品位跃然而出。放眼望去,一排玻璃柜中,商周时代的铜壶、铜鼎、铜杯,还有战国时代的编钟,交相辉映,流线简洁,色调平和,气度雍容。
接下来仔细观察,初唐时的菩萨是个反复出现的主题,在石雕、木雕、玉雕上,还有一面画着佛像的大墙也搬进了大英博物馆。
印度的文物和中国的文物放在同一个大厅,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似乎佛像从印度进入中国后,脸上少了些愁煞和严厉,多了些笑容和宽厚。
大英博物馆介绍唐宋文化的时候,说儒家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培养“有修养的人”。这时,我蓦地想到了一个人,一个在英国语言和文化下长大的、发现了中国文化精神的中国人——辜鸿铭先生。在《春秋大义》中,他说:最好的文明不是制造马力大的机器,而是能培养出最优秀的人——温良恭谦的君子。于是我想到,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无论是贵为卿相,还是富可敌国,抑或是身居寒微,最优秀的人无不是温良恭谦、从容大度。他们犹如一件精致的艺术品,让人击节赞叹,心存敬意;又如黑夜中一盏明灯,传递着我们文化中最美的香火和温暖的希望,提醒人们告别粗俗和蛮荒。
站在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展厅前,凝视着远古的青铜,盛唐的瓷器,敦煌的壁画,感慨万千。我们曾经有这样聪慧的祖先,在大半个世界还是蛮荒的时候,他们高贵而从容,强悍而优雅。他们的气质不是已经印刻在了佛的仪容上了吗?这一刻,我似乎看到了我的祖先三四千年的回眸,这跨越千年的注目相视,是深情而无言的感动。
Amy GUO 经验: 16年 案例:4272 擅长:美国,澳洲,亚洲,欧洲
本网站(www.aoji.cn,刊载的所有内容,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