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澳际学费在线支付平台

老生谈美国交换生的高中课程.

刚刚更新 编辑: 美国 浏览次数:283 移动端

  对于美国交换生来讲,开学第一天的重头戏就是选课环节,和中国的课程大大不同的是,美国高中的课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几乎全都是“选修课”。交换生必须学习一门英语课程、一门数学课程、一门历史课程(必修美国历史)、一门体育课程,还有三门选修,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

  跟国内不同的是每门课的难度都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能力进行调整。选课是有一定技巧和经验的事情,不能完全由兴趣出发,也要考虑自己的是否有能力完成。

  令美国交换生信心大增的数学课:

  数学课对做美国交换生的中国学生来说,可算是最轻松的了。美国的数学,即使是微积分这样的课程也非常简单,每题所用到的公式不会超过两个,且都是简易的计算,即使遇到复杂计算,也可依赖计算器,美国人的数学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赖计算器完成的,老师在课上一般只是描述该怎么运用计算器来完成题目。每次上课,老师都会将高级函数计算器借助一条数据线投影到荧幕上,接着便开始以其纯熟的按键顺序来讲解题目—对此我一直无法适应。可见美国人的教学理念是实际运用,而非单纯的解题,这也造成了正是中西方理科教学的差异。数学课也是我最为郁闷的一门课。因为美国的数学老师很不习惯区区一个中国高一学生的数学水平能够达到他们的大学水平,为了打击我的气焰,数学考卷的难度从A级升至D级,最后数学老师搬出了最高等级的E卷(据称这是他为师20载所出的第一份E卷)也未能压倒中国孩子“高超的数学天分”。于是数学老师终于“屈服”,从此再没对我有半点歧视,他甚至还专门把自己无法解答的题目作为附加题添在试卷末尾,并赫然写上“Bonus Questions for Henry Only”(只有Henry能做的附加题,Henry是我的英语名字)以期待我帮他解答。正是有了这样一位老师,我在数学学习上越发有了奋力拼搏的动力。所谓“不打不相识”,我们之后成了好朋友,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数学问题。

  独立开放的美国交换生计算机课程

  美国的计算机课程,老师只负责答疑和提供参考书目,其余的学习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我们每堂课的任务就是按照书本上的指示,完成一个又一个的示例程序(program)或项目(project)。每做完一本书就意味着掌握了一种新程序的运用。学期末老师会根据程序完成的结果以及我们在一学期内各自所自学的书本数量给每个人做成绩评定。通常情况下,按要求完成两本书的学生拿到A,3本A+,4本A++,5本或以上的可拿到A+++。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促进学生将书本知识和自我实践相结合,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理念,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同时照顾到了每个同学不尽相同的学习进度,可谓一举三得。

  旁征博引的美国交换生社会学课

  社会学课的社区活动在我的印象中应该是无聊枯燥的,然而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居然是去当地小学(PES, Philomath Elementary School)陪同小学生们过万圣节。为了防止小学生晚上出门要糖(trick or treat,美国人万圣节晚上的传统),小学校方居然特别安排了一个大教室,将其布置成迷宫形式,让我们扮鬼怪吓唬那些孩子们,伴他们度过一个刺激的万圣节。

  美国交换生的写作课

  如果说在美国学习英语写作是一知半解,学习计算机是摸着石头过河,那么学习社会学就真可谓是云里雾里了。且不提社会学里纷繁复杂的学术术语,作为中国高中生,我对美国的社会结构、政府机制等常识知之甚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之后,我的课堂成绩只拿了一个B,期末总评之所以拿了个A,则全靠图书馆的帮忙了。中国高中的图书馆几乎很少像美国高中图书馆那样被利用起来,中国学生一般是到了大学写论文的时候才会意识到图书馆的重要性。然而,在美国,从高中甚至小学时代起,大量的信息就必须通过图书馆获取。记得当时我与学校的图书管理员相处甚佳,他们总能为我提供寻找答案的方向,帮助我及时解决社会学老师提出的无数难题,也给我在另一个方面补充了课堂知识。事后想来,当初老师设下这些题目也一定是绞尽了脑汁,才最终使社会学理论知识与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完美结合成为现实吧。

  美国交换生的英语课

  给我们上英语课的是一位苏格兰老太太,然而在美国生活了25年后,她纯正的英式英语也变得国际化了,听起来就像苏格兰风笛般悠扬。因为我在国内时,英语听力就很不错了,所以在听课方面还没有什么大问题。但上英文写作课时我就颇感吃力了,甚至可以说“没上过美国大学英语写作课就不知道什么叫绝望”。这门被定为AP (Advanced Placement,大学一年级学分转移课程,即在高中就可以选修的大学一年级课程)类课程要求我们在一周内读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写出读后感——且不提古英语的难度,对一个中国高中生来说,即使是读如此庞大的中文巨著,也需花费不少精力,何况是原版英文。幸运的是,美国人的自由民主观念在这时帮了我一把,因为西方人看重的是自圆其说——每个学生都可以毫无保留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只要论证严密就是优秀的文章。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西方人如此偏爱议论文结构且酷爱争辩。那里的英文课完全不像中国的语文—明明是开放型的主观题,却只有惟一正确的答案。于是我努力发挥逻辑思考能力,经过反复修改、提交,与教师讨论,这门课最终让我拼搏到了一个A,其中的艰辛也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方能体味。

  美国交换生的体育课

  在美国人的概念中没有达标,有的只是运动。每次课上老师会安排一个项目,在各式热身之后,就开展自由活动,这时老师的惟一的职责就是鼓励和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活动。除了足球、乒乓、羽毛球、篮球外,网球、棒球、游泳、越野跑、手球等对我来说都是新颖的项目,虽然经常能在电视上看到,却很少能切身体会。在各种项目中,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橄榄球了,体育课上的橄榄球不像正式比赛那样暴力,只需点到为止,这让不善暴力的我有了不少优势,我也慢慢在其中展现出了中国人特有的灵活和机智:传球——疯狂地向前奔跑——接球——闪过对方的阻截——冲向底线——触地得分!Oh, Yeah!而体育课的年终评分也让我大跌眼镜,居然只要每次课都出席并表现良好,就是A了,而我因为乒乓球见长,居然还得了个A++ (A+++是满分)!

  美国交换生的化学课

  Tom先教了我们一个单词acetylsalicylic acid(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的学名),他称这个词极富韵律感,也由此引出了这次课的主题——自制阿司匹林。美国的化学课堂中充满了实验,理论都是基于实验引申出来的,其中最难学的理论也莫过于配平类似2H2+O2=2H2O这样的方程式了。

  但在做美国交换生一年的化学课学习中,自制各色焰火、自行设计铝热反应和爆炸实验等课堂内容,却着实让我对许多国内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有了感性上的认识,要是在国内高中做这种实验,不得个处分也至少被老师批个半死吧。

老生谈美国交换生的高中课程美国交换生的写作课

  对于美国交换生来讲,开学第一天的重头戏就是选课环节,和中国的课程大大不同的是,美国高中的课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几乎全都是“选修课”。交换生必须学习一门英语课程、一门数学课程、一门历史课程(必修美国历史)、一门体育课程,还有三门选修,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

  跟国内不同的是每门课的难度都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能力进行调整。选课是有一定技巧和经验的事情,不能完全由兴趣出发,也要考虑自己的是否有能力完成。

  令美国交换生信心大增的数学课:

  数学课对做美国交换生的中国学生来说,可算是最轻松的了。美国的数学,即使是微积分这样的课程也非常简单,每题所用到的公式不会超过两个,且都是简易的计算,即使遇到复杂计算,也可依赖计算器,美国人的数学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赖计算器完成的,老师在课上一般只是描述该怎么运用计算器来完成题目。每次上课,老师都会将高级函数计算器借助一条数据线投影到荧幕上,接着便开始以其纯熟的按键顺序来讲解题目—对此我一直无法适应。可见美国人的教学理念是实际运用,而非单纯的解题,这也造成了正是中西方理科教学的差异。数学课也是我最为郁闷的一门课。因为美国的数学老师很不习惯区区一个中国高一学生的数学水平能够达到他们的大学水平,为了打击我的气焰,数学考卷的难度从A级升至D级,最后数学老师搬出了最高等级的E卷(据称这是他为师20载所出的第一份E卷)也未能压倒中国孩子“高超的数学天分”。于是数学老师终于“屈服”,从此再没对我有半点歧视,他甚至还专门把自己无法解答的题目作为附加题添在试卷末尾,并赫然写上“Bonus Questions for Henry Only”(只有Henry能做的附加题,Henry是我的英语名字)以期待我帮他解答。正是有了这样一位老师,我在数学学习上越发有了奋力拼搏的动力。所谓“不打不相识”,我们之后成了好朋友,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数学问题。

  独立开放的美国交换生计算机课程

  美国的计算机课程,老师只负责答疑和提供参考书目,其余的学习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我们每堂课的任务就是按照书本上的指示,完成一个又一个的示例程序(program)或项目(project)。每做完一本书就意味着掌握了一种新程序的运用。学期末老师会根据程序完成的结果以及我们在一学期内各自所自学的书本数量给每个人做成绩评定。通常情况下,按要求完成两本书的学生拿到A,3本A+,4本A++,5本或以上的可拿到A+++。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促进学生将书本知识和自我实践相结合,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理念,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同时照顾到了每个同学不尽相同的学习进度,可谓一举三得。

  旁征博引的美国交换生社会学课

  社会学课的社区活动在我的印象中应该是无聊枯燥的,然而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居然是去当地小学(PES, Philomath Elementary School)陪同小学生们过万圣节。为了防止小学生晚上出门要糖(trick or treat,美国人万圣节晚上的传统),小学校方居然特别安排了一个大教室,将其布置成迷宫形式,让我们扮鬼怪吓唬那些孩子们,伴他们度过一个刺激的万圣节。

上12下

共2页

阅读全文
  • 澳际QQ群:610247479
  • 澳际QQ群:445186879
  • 澳际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