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大学商学国贸双硕士毕业,现居澳洲,在澳学习生活15+年,从事教育咨询工作超过10年,澳洲政府注册教育顾问,上千成功升学转学签证案例,定期受邀亲自走访澳洲各类学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列表> MBA职场谨防“超限效应”原因.
在MBA职场课程中流传着这样一个关于唠叨的故事,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其实,不是牧师演讲的内容不好、演讲的水平不高让马克吐温反感,而是牧师长时间的演讲让早已听明白的马克吐温因感觉浪费时间而感到厌烦,最后导致马克吐温采取“偷钱”的方式,表示抗议。这种由于剌激过多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就是“超限效应”。
为什么会是“适得其反”?其原因是什么?于是产生了如下分析:
超限效应的原因
其实,在现实中、MBA职场中也会发现许多超限效应的现象,影响着我们的工作与生活。本人对此产生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 小看听众。MBA毕业的人往往相当自信,口才好,煽动力强, 演讲水平也很高,如同上文中的牧师。但经常低估听众的能力,生怕大家听不懂,讲得过细、过长,引起听众们的反感。其中当听众较多,理解能力差距较大时,演好讲极其不易。比如上述例子,假如牧师的长时间演讲时为了照顾普通民众的理解水平,而高智商马克吐温就无法得到照顾了,出现反感也是正常的。企业开大会、进行大课式的培训,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有的人嫌讲快了,有的人还没听懂呢。
MBA职场中小看听众造成的超限效应会引起高智商的马克吐温式的人的反感。
2、 缺乏自信。这在MBA职场新人、内向性格的人当众讲话或向上级汇报时紧张的人居多。这些人太想把这次讲话或汇报做好,早早做了准备。没想到一上场就紧张,越想说好越紧张,越紧张越结巴,结果别人都听明白了,他还没说利落呢!我自己就经历过脸红、结巴、越讲越不明白的过程。
因缺乏自信产生的超限效应虽也能造成反感,但一般都能得到理解和宽容。可对你讲的效果和印象和能力的评价是不佳的。
3、 反复叨唠。有的MBA在布置工作时、或在一对一的讲话时也爱反复叨唠,老怕别人听不懂,特别是在批评人的时候,怕别人不够重视,反复批评强调,其实结果适得其反,引起了他人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效果不但低下,而且还会是负面的。
所以,布置工作时重复不要超过两次,批评别人时准备从分,重要性、危害一次说清,对方理解了就不要重复。
4、 炫耀知识。这种人捕住机会就眼睛发亮,一张嘴就滔滔不绝,天文地理无所不知,天南海北无事不晓。讲课老师、许多领导、老板、主持人中,这样的人居多。让听众听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无法下手;大道理都很正确,操作性非常之难。
理论联系实际不够,指导性不强,听听热闹而已。
5、 重复制造。我们大家都很烦超限效应的,许多人都经常是超限效应的受害者,对别人的超限效应抓得很准,指手画脚,议论纷纷。但实际上,我们自己有意无意中也是超限效应的制造者。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反思:在对待我们的子女教育中是不是超限效应?在企业布置、检查工作中有没有超限效应的现象?批评员工是有没有没完没了?
大部分在管理岗位上的网友们可能既是受害者,也是制造者,合二为一了。所以MBA职场中,唠叨一定是众MBA们要注意的问题。
相关链接:如何应对MBA职场“超限效应”
Amy GUO 经验: 17年 案例:4539 擅长:美国,澳洲,亚洲,欧洲
本网站(www.aoji.cn,刊载的所有内容,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