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澳际学费在线支付平台

如何跟美国大学教授套磁.

刚刚更新 编辑: 美国 浏览次数:332 移动端

  一般来说,理工科套磁是必须的。理工科PhD学生大部分都拿RA(助研),所以权力掌握在教授手里。而文科PhD学生很多都是拿TA(助教,传播学也是如此),所以权力掌握在招生委员会手里。因此,你就算搞定了一个教授他也没法左右招生委员会的决定。不过,这里面有很大弹性。因为如果某个教授真的很想要你,他会去同委员会说我要这个学生(至于他能不能说服委员会,那是另外一回事,但是起码存在50%的概率)。教授总希望能找到一两个和自己研究领域一致的优秀学生,即使他手头没有项目,这些学生也能和他合作做研究发论文。所以,申请传播学PhD还是要套一套的。

  套磁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绝大多数人都采用的Email套磁,零成本。第二种是去那个学校找教授谈,或者参加会议和某个教授“偶遇”。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比如,前一种你可以慢慢套,跟他套很久,这对于留学生来说比较有利。因为我们的沟通能力比美国人弱,所以一般很难在见面的几分钟内就给一个教授留下很好的印象;而发Email属于长线感情投资,时间长了他也就记住你了。但是用Email存在一个沟通问题,容易产生误解,但如果面对面的沟通,即使存在误解也能及时解释清楚。我两种方法都用过,但也说不好哪种方法更好。

  先说说第一种。有人写了一封Email然后群发给某个program里的所有教授,这样做一般是自掘坟墓。我看过一个普林斯顿的教授写的套磁经,他说这样做是浪费所有人的时间。美国大学和中国大学最相似的一点就是教授之间的明争暗斗。万一你同时套了两个敌对的教授,你就成了一女事二夫的坏女人。碰上个别有神经病的,直接一封Email把你的“劣迹”捅到招生委员会去,到时候你立个贞节牌坊都没人要你了。所以,在选择套磁的对象时,一定要慎重;最好在他明确拒绝你之后再去找下家。

  有人第一封套磁邮件就问教授,你现在要不要学生,这样做也不妥当。站在教授的角度上想想,他连你的基本情况都不了解,凭什么要你?你起码得告诉他,我对你的方向很感兴趣,我也做相关领域的研究,我有哪些经验和成果。

  套磁的一般做法是,先和教授探讨学术问题。套磁前,你可以先找找这个人的论文,读一两篇(最好是比较新的),然后编两个问题问问。不要提太没水准的问题,有的教授看到这种问题可能都不会回。要学会从一个观点衍生出另一个观点,从一个问题提出另一个问题,这样才能延长你和他之间的交流。你要慢慢套,别心急,把时间拉长一点,让他慢慢掉进你的陷阱里。等到他觉得你还不错的时候,再问他要不要学生,告诉他你想申请他所在的program。

  写Email的时候也有个学问。首先不能太长,控制在4行之内。实在不行也要学会分段、排版,起码让人家看得清爽一点。教授都很忙,没时间看你的长篇大论。其次要正式,别出现“how r u”这种词汇,杜绝拼写和语法错误,否则教授会认为你受教育程度低。另外,教授都很忙,等上一两个星期回你是很正常的。我套磁的时候,有个教授给我回邮件的时候,我都忘了我给她发过邮件。如果等的时间超过两个星期,你就可以考虑找下家了。

  第二种情况适合在美国的同学。我建议有条件的同学在master第二年去参加一次NCA或ICA的年会,找你想合作的教授当面谈一谈。有些教授很傲慢,所以你可以找他们学校的学生带你引荐。你的导师也是个重要的资源,他以前工作过的学校、他合作过的同事、他母校的校友,只要扯上一点关系的你就要用。如果实在找不到引荐的人,就直接上去自我介绍。一般来说,你在去之前也要做足了功课,知道他的研究方向,读一两篇他的论文,准备几个问题。你可以一上来就说“我对你的研究领域很感兴趣,读过你的XX文章”。和Email套磁一样,你也要学会深入交谈,多提几个有深度的问题。当然,在大牛面前装逼是很难的,我有一次就在某人凌厉的目光下败下阵来落荒而逃。

  当你回到学校后,切不可停止套磁。只要你觉得你和某教授谈得还可以,就要学会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和他保持联系。就像你party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漂亮女生回去以后你就加了她的Facebook一样,你不能让你和教授的关系变成早晨的露水和夜晚的流星。Email、LinkedIn都是可以运用的手段,Facebook一般不推荐,因为教授似乎普遍觉得加学生为Facebook好友有点不妥当。

  • 澳际QQ群:610247479
  • 澳际QQ群:445186879
  • 澳际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