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大学商学国贸双硕士毕业,现居澳洲,在澳学习生活15+年,从事教育咨询工作超过10年,澳洲政府注册教育顾问,上千成功升学转学签证案例,定期受邀亲自走访澳洲各类学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列表> 美国留学研究生套磁信在精不在多.
美国留学研究生套磁信和发水帖其实没有什么区别:要想人气足,都必须当好标题党。水帖的标题拟得不好,顶的人就会少:网友看见毫无新意的标题,直接忽略。套磁信的标题写的不好,回的人也会少:教授看见令人生厌的标题,直接删除。
很多人都有被垃圾邮件骚扰的经历。我曾经注册过一个邮箱,几乎每天都会有各种垃圾邮件袭来。垃圾邮件和正经邮件无法区分,于是我总会把每封邮件都打开读。但渐渐的,垃圾邮件看得多了,我发现几乎所有垃圾邮件都可以通过标题来识别:这些邮件的标题不外乎“你好”,“Hello”,“合作”,“订单”,“中奖”...... 诸如此类。从此以后,我不再打开每一封邮件,而是先把这些疑似垃圾邮件直接删除,然后再读剩下的邮件。
因此,写好你的邮件标题,不要让你的套磁信看起来像一封垃圾邮件!如果你用一些什么"Hello","Good morning","Research","Thank you"作标题,谁敢保证教授不会把你的邮件直接扫入垃圾箱?
那么,什么样的标题才是合宜的?一个好的标题,要能简洁地概括邮件的目的或内容。如果你对教授的某个研究项目感兴趣,就可以用这个研究方向作标题,例如"Dormation and fracture of hexagonal close-packed metals"或者"Fabrication of semiconductor through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等等。然后在邮件的正文里,可以谈谈你对这个方向如何感兴趣,你有什么相关的学术背景,还有你对这个研究领域的任何见解。如果你对教授的某一篇文章很感兴趣,并且你的邮件正文里要谈到这篇文章,那么用这篇文章的标题作为邮件的标题也是个不错的主意。如果文章的标题过长,可以把它压缩一下。此外,还有人喜欢用一种开门见山式的标题,比如"Inquiry into graduate admission of fall 2011"。这种标题我本人没有尝试过,不知道效果如何,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尝试。最后,我想说的是,套磁信的标题并没有一定之规。大家不要拘泥于我上面提到的这几种,一定要勇于创新。
套磁在精不在多
有些事情虽然毫无用处,但当事者却必须持续地强迫自己去重复地做这件事,否则就会感到不安。我们将这样的一件事情称为一种“仪式”。在远古时代,聚落而居的先民们总是要定期地做一些我们感到难以理解的事情,比如围在火堆前跳一种怪异的舞蹈,或者将某些文字图案画在纸上加以焚化,或者将某种动物的甲壳置于火中,并观察其烧裂的纹理。虽然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无论被焚烧的东西是什么,都不过是变成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汽,散失在大气中;它们既不能带来丰收,也不能医治疾病,更不能扭转一个部族的“运势”。然而,古人却必须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重复这些“仪式”,因为不这样做,他们就会感到冒犯了某种超自然的力量,从而内心惶恐不安。他们甚至相信,对这些仪式投入的越多,就越能感动神灵,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好运。
让我感到悲哀的是,有些申请者将套磁也当成了一种“仪式”。虽然他们写的套磁信毫无意义,但却总是强迫自己日复一日地发出大量的低技术含量的邮件以避免内心的空虚和不安,并美其名曰“广泛撒网”。他们甚至认为,只要邮件发得足够多,就总能套到口头offer。
正如原始人的仪式只能给人良好的期盼却不能带来真正的丰收,没有切中要害的套磁信也只能给人带来心理上的优势 (“看,我今天又发了10封套磁信”),并不能带来实实在在的offer。相反,大量的没有实质内容的套磁信除了让教授感到恶心,别无益处。
从“仪式”的幻觉中走出来,不要再迷恋“我每天骚扰多少个教授”,而是踏踏实实去充实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套磁信的质量吧。只有对教授的课题有真正的理解,对研究的方法有自己的见解,你的套磁信才能吸引教授的眼球,抓住教授的心。虽不能百发百中,却能十发五中。
首先,仔细挑选套磁的对象。选择研究方向和自己相近的教授,套磁才能有话可说。比如说,如果你申请某校的机械工程系,千万不要不加分辨,就把什么Fluids, Solid Mechanics, Dynamics and Control, Manufacturing, Nanotechnology等所有方向的教授都轮番骚扰一遍。你应该做的是,浏览每个教授的主页,找出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最接近的一位加以联系。
其次,阅读教授的网页和论文。仔细阅读教授主页上关于研究课题的简介,可以对教授的研究内容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如果觉得很有兴趣,想要更深入的了解研究的具体方法和细节,还可以去查找教授所发表的论文加以阅读。
第三,用心写每一封套磁信。Be specific! 我曾经见过有人写一封信,内容丝毫不变,仅仅把称呼和学校名称改一下就发给许多教授。没有比这更糟糕的事情了。
当初我曾经和几个最match的教授认真交流,为此还读遍了他们最近5年来发表的所有高档次论文。他们中有两位给了offer。这是我套磁的成功经验。我也曾经和一些研究领域相差较远的教授套磁,因为不match, 只能乱扯关系,没话找话。最后果然全都不了了之。这是我申请中的一大败笔,希望学弟学妹们引以为教训。
查找教授的方法
怎样查找与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兴趣相符合的教授呢?这里提供三种比较有效的方法。第一种是通过论文查找。比如说,你想查找研究Biological Anisotropic Materials的教授,你就可以把它作为关键词,搜索标题中含有它的论文。可以使用google scholar,也可以使用各大数据库搜索。这些论文的作者很可能就是你要找的教授。注意关键词要选择恰当,一定要选择比较窄的研究领域。如果选的太广(比如使用“Metals”, "Polymer", "Control"这样的词),很可能会搜出成千上万的论文来,这就没有意义了。在搜到的有用论文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论文的Rerences(参考文献)这一部分来顺藤摸瓜,找到相同研究领域的论文和教授。
另一种方法是通过杂志的编辑名单。你的研究领域,最权威的学术杂志是那几种?其他比较知名的又有那些?上这些杂志的网页,察看杂志的编辑和编委的名单。国际性的期刊往往有各国的教授作编委,你只要通过他们的单位或地址找出里面的美国的即可。通过这种方法查找出的教授往往不乏大牛。
还有一个重要的信息来源就是paper。想必很多在实验室混的同学都会看一些paper吧,不管是自己找的还是老师给的。看每一篇paper的时候,里面的学术内容固然重要,但也不要放过另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他or她是哪个学校什么系的。如果恰巧是美国的,那你就赚大发了,因为你找到了一个可能的套磁对象。这种方法命中率是很高的,因为你看的paper一般都是与你的小研究方向一致的,甚至模型方法对象什么的都相同,套磁可不就讲究一个match嘛。
这办法不错,但楼主当年没有用好,走了一点弯路。话说当年楼主套某教授,某一天给他发完邮件,突然觉得这教授的名字怎么那么熟悉呐。到电脑里一翻才意识到,前一阵刚刚拜读过他的若干篇大作,怪不得那么似曾相识。再一查,才发现,自己的paper里竟然还引用过他的文章。这可不是一般的match啊。可惜楼主当年读paper的时候没能多长个心眼儿,否则还不早就找到这个教授了。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很多paper都有N多个作者,这些作者甚至可能还分属于好几个不同的单位。那么哪个才是我要找的教授呢?这里楼主要介绍一个“通讯作者”的概念,这位通讯作者大概就等于这项研究的项目负责人,也就是俗话说的“老板”。别的作者有可能是老师,也很可能是学生,但这位通讯作者(如果他的地址是某个大学的话)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老师,而且几乎都是那种能带博士生的老师。那么怎么样识别通讯作者呢?一般名字左上角打一个asterisk也就是星号的就是了。也有一些杂志的文章不这样标,而是在文章的页脚或者末尾的位置留有邮箱,这邮箱就是通讯作者的。
有了这三种方法,你就不愁找不到合适的教授了。
在套磁中学习,在套磁中成长
正如经历了岁月沧桑的人往往喜欢翻阅那些自己过去留下的厚厚的发黄的日记,我作为一个走过了申请长路而且曾略经风浪的人,也时而会在无聊时看看邮箱里积攒下的那数百封的信件,作为一种怀旧。就像人们重温年轻时的日记时会为自己当年的幼稚无知感到羞愧一样,我每当读到自己最早的那些套磁信,也会为自己当年拙劣的水平感到羞愧。当然我也庆幸造化对我的施舍:当初如此笨拙的套磁信,竟然还成功地套到了某教授;不知道这位教授每次读我的信,是不是都会哑然失笑,仿佛我看我八岁的弟弟写的小学作文时那样?
经常有人问我:佩林,你怎么就能套到offer的?你到底是怎么写套磁信的?其实佩林也不是天生就会套磁,而是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用英文邮件与人沟通的本事。每次回味自己的邮件,能让我欣慰的是,我后期写的英文邮件已经比早期有了明显的进步。最早的邮件,都是把网上流传的那些早已被用滥的模板稍加修改就派上用场,粗陋不堪;而到后来,已经能独立构思,所想即所写,收放自如了。
说到这儿,我应该感谢所有我联系过的教授,无论是给了offer的还是拒绝了我的,无论是真诚待我的还是曾经耍过我的。从他们的回信,我不知不觉地学会了如何用比较地道的英文表达各种意思,包括表达某种意愿,询问某项事宜,请求对方做某事,对别人的请求予以欣然接受or委婉拒绝,表示感谢or歉意,表达自己的急切心情。
比如说,某次楼主写了封长信,问某教授:我做您的学生行不?教授回信曰:“谢谢你对我的研究的兴趣。你条件不错啊,GPA挺高,paper也挺好,对我的研究理解也挺深的。Unfortunately,我今年只能招一个学生,而且我已经有了更理想的人选了(言外之意,同学你就节哀吧)。最后祝你学业有成哈~”收到这封拒信,在节哀的同时,敏锐的楼主还借着这信学会了“说话的技巧”,也有人称之为“美国式的虚伪”。本来是觉得你不行,想拒绝你吧,但那还不能直说。先把该感谢你的地方感谢了;紧接着扯一大堆廉价的赞美,把你夸得喜滋滋乐呵呵;再来个Unfortunately或者However一转折,下面就是坏消息了;说完坏消息还没完,还要来个祝你好运之类的。
这么重要的学问,楼主肯定不能白学,当然就要择良机而善用之呀。几个月之后,过了收offer的季节,马上就到了拒offer的季节。头一回拒教授的offer,这信该怎么写呢?当某些同路人还在为此绞尽脑汁的时候,楼主拜刚才提到的那位教授所赐,抬手就按同样的套路写出了一封洋洋洒洒的拒offer信。大致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感谢)“亲爱的某某某教授,感谢您之前花时间看我的材料和给我写信,尤其感谢您给的offer。”
(第二部分,赞美)“XXX学校很不错。更重要的是,您的关于XXX的研究很牛,能有机会跟您做研究,是我的荣幸。”
(第三部分,正事)“However,我已经有了另一个学校的offer,而且由于XXX原因,我觉得那儿更适合我。所以很抱歉,不能去您那儿了。”
(第四部分,祝福)“再次感谢您的offer,祝您今年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好学生。”
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上中学的时候,语文老师经常讲,读每一篇好文章,要思考它好在哪里,然后自己写文章的时候也模仿之。写套磁信不也是同一个道理吗?收到了英文邮件,无论是教授的小米的还是其他什么人的,不要看完就扔一边了,而要关注一下,这封信有没有值得我借鉴的地方?如果信里表达的某一个意思恰好是我不会表达的,我是不是应该学习一下这种表达方法?如果他对某一个意思的表达与我惯用的表达不一致,我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下自己的表达是否地道?
除了学习英文表达以外,套磁的过程也是心态逐渐趋于成熟的过程。套磁之前,我们都几乎从未有过给不认识的人写邮件交流的经历,更不用给一个语言和文化背景均与自己不同的老外。正因为此,再加上我们的文化赋予许多中国同学的那种内敛的性格,我们一开始套磁的时候,往往会感到不适应。楼主当年“第一次”的时候,也有那么一点点畏惧感。后来鼓起勇气厚着脸皮发了一些邮件之后,胆子就变得越来越大起来。再到后来,即便对方是大牛教授,楼主也敢于把自己学术上的那一点微不足道的“大斧”或者“大刀”拿到“鲁班”或者“关公”面前弄一弄耍一耍了。这样,套磁者的心态就从刚开始时初尝新事物的“探险”心态逐步变成了与人平等交流时的平常心。
当一个套磁者修炼到这种程度时,再回想自己当年因为不会套磁不敢套磁而整天废寝忘食地寻找“套磁要诀”时的样子,都会淡然一笑:世上最厉害的套磁神功原来不是从论坛上搜索来的,也不是从牛人嘴里询问来的,而是靠自己勇敢实践细心总结得来的。套磁并不神秘;只要敢于迈出第一步,你就走上了不断进阶的大路。
把看paper当成一种乐趣
套磁的时候,我们到底应该跟教授谈论些什么呢?谈论天气吧?这个话题听起来不错,很家常。可是聊这个话题随便找个七大姑八大姨就可以了,犯得上费力劳神找美国教授吗?哦,那就谈论哲学与艺术吧?这话题倒是挺高雅的,不过好像你和教授都是研究理工科的吧,这个不属于你们之间的共同话题吧?嗯,那就找个帅气的男教授or漂亮的女教授谈论sex吧,这个算我们的共同话题了吧?不错,这个话题确实是全人类所共有的,可是你要做的事情是申PhD找教授一起做研究啊,又不是上omegle找异性一起释放荷尔蒙......(看到这儿表骂佩林不纯洁哈,佩林故意举个夸张一点粗俗一点的例子是为了让你们印象深刻~~~~毕竟套磁这个问题对你们太重要了
那我们该跟教授聊什么呢?我们还是继续说omegle吧。相信很多在omegle上聊过天的同学都领教过该网站最大的党派--Cyber党吧?“Hi,i&aposm a horny guy, i want cyber. r u a horny girl?" 如果哪位同学表示被这种人恶心到了,大可以尽情臭骂一顿,佩林绝不拦着。不过我们骂完pervert,过完嘴瘾之后,也不妨想一想,我们能不能从这种人身上得到一点启发,一点关于套磁的启发呢?注意,人家say hi之后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are you horny?”这个问题很重要,如果对方根本就不horny,干嘛还要继续浪费时间呀。这就是“需求问题”,在套磁中也同样重要。如果人家教授根本就不招学生(或者虽然想招,但是没funding),你还跟人家聊这聊那不是浪费双方的时间嘛。不是都说套磁信就是自荐信,套磁就是向教授推销自己嘛。如果顾客根本就不需要某一种商品(或者虽然需要但是买不起),那任凭推销员口才再好,说得天花乱坠唾沫横飞,这商品也还是甭想卖出去。佩林是那种最讨厌绕弯子的人,所以给教授的第一封邮件就一定要先把这个需求问题问明白了:您的group里有空缺吗?您2010年秋季有没有funding给新来的PhD?
有同学看到这儿会问:啊?这第一封套磁信就这么一句话?是不是少点什么呀?这问题问得好。我们还是继续从cyber党的惯用语言里寻找启示吧。看到了没?人家问“需求问题”之前还有一句话:“i&aposm a horny guy, i want cyber”。套磁也一样,人家又不认识你,你第一封信总得来个“i&aposm applying for the PhD program in your department”之类的吧,好让人家知道你是要干嘛的。但这还不是重点。重点在guy这个词上(当然omgle上horny girl也不少,楼主就随便拿guy打个比方啊)。对于cyber党来说,并不是只要双方都horny就成交了,还要考虑个性别匹配的问题吧,如果对方是girl,那很好;如果不幸对方也是guy,那赶紧disconnect。这就是套磁中的另一个重要的问题:match问题。在第一封套磁信里面,还要告诉教授你具体是研究什么的,而且要as specific as possible。只有表现出你的背景和教授的研究有紧密联系,教授才会感到有必要搭理你。
知道第一封套磁信怎么写了,可是后面的路还很长啊,到哪儿找那么多“学术问题”和教授讨论呢?有的同学可能写完第一封信就“黔驴技穷”了,写第二封信第三封信的时候,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什么东西来,只能感叹“教授啊,您好牛啊,您真牛啊,您怎么就那么牛呢?您如此牛以至于我跟您都找不到任何共同语言了。”这也难怪,要交流就要了解交流的对象啊,对教授的研究没有进一步的了解,当然也就找不到进一步套磁的素材了。看教授个人主页上的介绍倒是可以了解一些东西,不过那几段简单的话估计早就被你看了N遍,已经发掘不出什么有意思的东西了,更何况好多教授的网页都N年不更新。那就看paper吧!有同学说了,英文paper到底要怎么看才能看懂啊,我看不了一页就头痛眩晕恶心昏昏欲睡。既然这样,佩林下面就来说说怎样看paper吧。又有同学说了,佩林啊,看你的帖子真销魂啊,你前面闲扯了这么多,现在终于该扯到正题了。对此佩林要辩护一句,这不是闲扯,是一种写作手法:开头不直奔重点,而是先写点相关的东西做个铺垫,然后逐步过渡到文章的核心内容。在paper里面,这段开头的“闲扯”就叫做Introduction。我就先说说这个Introduction。
说到Introduction,这可能是大牛们最不屑于读的一部分。楼主曾经听国内某牛教授说,他从来不看这些内容,只需看一看几个图表,便知一篇paper内容为何,水平怎样。可惜我们不是牛人,没有那种火眼金睛。我们是新人,读Introduction对我们很重要。在这部分里,作者通常要详略得当地综述一下这篇paper所属的小领域的发展历史,也就是文章所要研究的课题的来龙去脉。就随便举个机械类的同学都熟悉的例子吧。比如某一篇paper是关于Yield Criterion(屈服准则,这个应该是本科基础课的内容吧?)的,作者在屈服理论方面进行了某项创新。那么他在Introduction里面可能就会先从Tresca和von Mises这两位鼻祖级大牛的理论开始扯,进而又谈到20世纪的某几位大牛以及他们在Tresca & von Mises Criteria的基础上进行的历次创新。再后来就顺理成章地扯到了本世纪的几位大牛小牛的理论创新。然后,作者就点出,虽然这项研究在过去取得了各种进展,但是还有一个问题一直没有人解决,本文就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就这样,作者在讲述历史的同时,达到了展示自己的成果的重要意义之所在的目的。我们新手在读一篇Introduction的时候,也就对一个领域的历史和现状有了一个虽然简要但是比较清晰地了解。这种途径显然要比去图书馆找书看更有效率,也更有针对性。
看完Introduction,紧接着下面就是一篇paper里真正涉及实质内容的部分,那就是正文了。这里面具体展开介绍了作者的思路,方法和成果。有些同学可能感到看Introduction还挺有意思,像看一篇小故事似的,可是一看到正文就开始头疼了。这里就介绍两种缓解头痛的方法:第一种是读正文之前,先读Abstract。
Abstract正如其名,是对整个正文部分的一个简要的总结。因此,读一篇文章前一定要先读它的Abstract,这就如同看一张大地图先看一下它的略缩图,这样就对整体地貌有了基本认识,后面看起大图的各个位置的各种细部时就心中有数了。正因为大家读文章前都是先看Abstract,因此奉劝有志于发表英文paper的同学,一篇paper的Abstract就好比一个人的脸面,无论是语言还是内容都一定要多下点功夫写好了。否则,如果Abstract读着都不通,这文章能给审稿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才怪。
说完Abstract,我们再见识一下第二种“paper头痛综合症”的缓解法。那就是读Conclusions。Conclusions用非常简洁的方式告诉我们:这篇文章到底得出了那些最终结论。知道了最终结论,你会发现前面的各种长篇大论都是为了得出这些结论。
如果读完Abstract和Conclusions之后头痛略有缓解的话,我们就赶紧书归正传说正文吧。乍看正文,少则七八页,多则四五十页,仿佛一团乱麻----不,是一大团乱麻。但其实将这团乱麻剥丝抽茧,也还是能寻到套路的。一般正文都分为几个section。每个section之间一般是有逻辑关系的。可能不同的section讲述的是为达到同一个目的采用的不同的研究方法,互为对照,互相补充,或者互相验证。不同的section也可能是一项研究的各个阶段,层层递进,直至得出最终结论。当然也有实验报告式的,先把使用的各种材料和仪器列出来,再讲述实验方法,然后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写作套路可能有所不同,不要局限于我所举的这几个例子。只要多留心,耐心读,一篇文章总能慢慢把思路理清的。
文章的最后,一般都是两个不起眼的部分:Rerences和Acknowledgement。这两部分就像鸡肋,多说无用,不说可惜。我就简单说几点吧。从Rerence里面可以顺藤摸瓜找到类似的相关的文献,而且留意一下这些文献所出自的杂志,这些杂志一般都是领域内水平较高的杂志(一般作者引的参考文献所在的杂志都是不低于作者自己所发的杂志的,这是不成文的规矩)。Acknowledgement里面一般会对基金提供者予以感谢,因此你可以知道教授的这项研究是由什么机构支持的。
总之,读文章读多了,就能找到窍门。这时你会发现,一篇写得好的paper就像一个精心构思的故事,读起来仿佛跟着作者的脚步在百花园中游览,趣味无穷。写作高手的paper,有时候读来确实能让人拍案叫绝。最后,祝你们都能慢慢学会读paper,并将其作为一种乐趣。
Amy GUO 经验: 16年 案例:4272 擅长:美国,澳洲,亚洲,欧洲
本网站(www.aoji.cn,刊载的所有内容,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