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澳际学费在线支付平台

专家谈:美国名牌大学偏爱理科优秀的中国文科生.

刚刚更新 编辑: 美国 浏览次数:172 移动端

  作者:万维博客徐罡博士

  一周前,耶鲁管理学院陈志武教授有篇文章见诸网络:“耶鲁华裔教授痛心:中国教育只能培养最低端劳动力”。4年多前,暨2011年6月10日,我应国内一家网站之约,以特约嘉宾身份,发布过一个系列,比较中美教育;其中三篇,又以“美国名牌大学偏爱理科优秀的中国文科生”的题目,合成一篇;这组文章当时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其观点和陈志武教授的文章正好不谋而同。陈教授从家长和现代商业社会对人才期望的角度比较中美教育,而我当时则从高考指挥棒的角度谈古论中,异曲同工,颇多互补。今天把旧文翻出重贴,对陈教授做个呼应和支持。

  陈教授学人身份,说话谨慎,开场白第一句就是“我不是研究教育的专家”,但陈教授学人性情,谈到国内社会科学的水准,“实际上,如果按照我女儿她们在小学四年级就学到的科学方法标准去判断,国内经济学以及其它社会科学类学报上发表的许多论文,都没法及格,……”让国内很多社会科学的学者,情何以堪。

  其实,谈论教育,倒不一定非要“专家”。教育和物理化学不同:在后者,一个人如果不摆弄一般人接触不到的仪器试剂,成不了专家、没有资格说话的;但教育是每个人都亲身经历并实践的东西,谁都有资格和别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见解。陈教授的同仁虎妈蔡美儿,出书闹出这么大的动静,又把两个女儿送进哈佛,虽然她不是教育学的教授,却把教育及美国教育系统吃透了,她的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又岂是一般教育学“专家”所能望其项背的?当我看到国内一些“专家”对虎妈的评论,心里只有一个字:逗!

  2011年,我在这篇文章里,呼吁取消文理分班。3年半后,国内高考取消文理分科。我还没有自恋到这个程度,以为是我的这篇文章,导致了这个变革:这种事明摆着,迟早要发生的。让我欣慰的,是我的观点,和社会发展合拍。当然,国内文理分科取消后,还有不少关键脉络要打通,方能真正取得理想的效果。

  与这篇文章有关的另一个变化,是明年开始的新版SAT对作文出题模式及要求做了调整修改。这点,倒不算太大的变化:申请美国大学还是要作文的;这些作文,还是有字数限制和套路的,包括对价值观的要求。

  或许,就我自己而言,变化却是,我再也写不出4年多前的那份浪漫了。

  美国名牌大学偏爱理科优秀的中国文科生

  2011年6月10日

  一.美国素质教育:以文为主,文理平衡

  2011年,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一位女孩被哈佛大学录取,她初中时理科优秀,高中是文科生。

  2010年,有报道, 成都外国语学校的一位文科生被哈佛大学录取,他的数学成绩在全年级名列前茅,高中时参加过昆虫的生态学研究,并成为国际论文的作者。

  2010年,北京理科高考状元申请美国11所顶尖名校,全军覆没,一时舆论哗然。

  更早的时候,在一次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招生面试中,一位中国奥数获奖选手惨遭淘汰…

  毋须更多的事例,这些个案表明:美国名牌大学偏爱理科优秀的中国文科生,或者说,美国名牌大学,喜欢人文功底厚实,文理平衡发展的学生。

  这和美国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模式有关。美国的中学教育是素质教育,其核心课程,包括英语、数学、历史,一门外语和一门科学课程;其它的课程,如社会学和艺术,也占用了学生的相当时间。美国高中的数理化课程,内容比中国的浅。对美国的中学教育做简单概括,就是以文为主,文理平衡。

  通过大量的人文课程,美国中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建立人文情怀、公民意识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美国文理平衡的素质教育,一直延伸到大学本科,这反映在文理学院的繁荣上;在最顶尖的综合性大学,本科教育的核心也是文理教育,而不是职业教育。很多中国高中生想到美国读商科,但很多学生和家长并不了解的是:商科传统上是研究生职业教育,美国最顶尖的大学,虽有实力强大的商学院,但大多数并不提供本科商科教育。2011年《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排名前二十的综合性大学,仅六所设有本科商科;8所常春藤大学里,仅一所设有本科商科:

  美国文理平衡的素质教育,培养了众多具备杰出领袖才能的社会精英。1989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Harold Eliot Varmus博士可以说是代表人物。Harold Eliot Varmus博士应美国总统奥巴马之邀,目前担任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所长,之前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院长,纽约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院长。他是1961年安默斯特学院(Amherst College)的英语专业学士,1962年哈佛大学的英语专业硕士,1966年哥伦比亚大学的医学博士。

  二.郁郁乎文哉,中国传统教育和美国素质教育异曲同工

  以文为主、文理平衡的教育理念,也隐藏在中国的传统教育实践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以文取士,引导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在文学、历史、伦理、典制,修辞等方面有较高修养的社会精英,他们成为维持国家运作的中坚力量。

  不少人将科举考试的“以文取士”,误解成以“文学”取士。其实,科举考试制度鼓励的,是文经史哲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表达,即“文以载道”;而对考试文体和格式的限制,有逻辑修辞的成分,有“理”的成分。事实上,一些文情纵肆但逻辑欠缺的纯“文科生”,往往为科举考试所淘汰。

  科举制度选拔的人才,不少具备很强的科学思辨能力。

  苏轼是代表人物。

  我曾撰写过一篇评论文章,《惠崇春江晚景: 一篇优秀的科学论文》,对苏轼的诗作《惠崇春江晚景》做了分析,推崇其蕴含的现代科学演绎方法。苏轼的另一首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则是立体几何和透视学的文学表述。而苏轼和王安石PK的轶闻,无论真假,反映了科举出身的士人,具备对自然科学的求真态度。

  传说,有一天苏轼去拜访王安石,看见王安石的一首诗《咏菊》:“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没有见过菊花凋落,认为王安石错了,就在王安石的诗句下面,题了“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回家后见到苏轼的题句,不以为然,并引用《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句子,坚持自己的观察

  这段传说,旁证了当时学士之间存在着切磋求真,尊重常识和自然规律的风气。

  苏轼和王安石都是文坛领袖,他们的作品都是学生学习模仿的范文。苏轼当过考官,王安石变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改革科举制度、倡导文经史哲的综合素质和经世致用的理念。有他们做榜样和“高考”指挥棒,当时中国的教育实践,主流会如何?

  明朝开创的八股文,更将以文为主,文理平衡的教育实践,发挥到了极致。八股文的格式规定,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周密的逻辑及数学概念、以及蔚然大气的修辞表达能力;而八股文的代圣人立言,也考核了价值观和人文情怀。有趣的是,八股文的出题方式和美国申请大学的标准化考试SAT的作文出题方式如出一辙:

  八股文的考试题目示例: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洪武乙丑暨1385年,题目引自《论语?季氏》)。

  美国的申请大学考试SAT的作文题目示例:亨利?沃兹沃思?朗费罗(19世纪美国著名诗人和教育家)说:“时间有一个最后审判日的本子,它的上面不停记录着一些杰出的名字。但是,就像经常会有一个新名字被记下,老的名字会经常消失。只有几个名字,作为照明灯下的人物,永远不会被擦掉”。有些英雄会被永远记住吗,或者,所有的英雄都注定会在某一天被遗忘吗?请就此写一篇作文,解释你的看法。

  美国的SAT作文题目,引用的是名言,常识和智慧,而八股文的题目,摘自代表儒家智慧和理念的《四书》《五经》,两者相通。在作文的写作技巧上,都要求旁征博引但又精炼严密。

  比较中国传统教育和美国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两者都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价值观有要求,并且建立了一套考核机制。中国科举制度初选胜出的优秀者,要过殿试一关,这和哈佛等顶尖名校在作出最后录取决定前,要面试学生,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平时的修养和价值观的表现,在科举制度里,也受到重视。

  著名例子就是柳永。这位中国历史上的杰出词人,因为一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被宋仁宗批评:“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从此在科场被打入冷宫。

  柳永风流颓废,藐视制度,放在今天,如果他申请哈佛大学本科,也必然会被拒绝。

  站在大洋西岸,居美国二十年,蓦然回首,我看到现代美国和传统中国,更多的是相通。

  三.国内高中文理分班教育,该终止了!

  吴昌硕是谁?一位上海籍的大一学生一脸茫然。 上海籍学生不知道吴昌硕,实在说不过去!

  但不少对中国文化有兴趣的美国人却知道他是谁。波士顿美术馆进入中国展厅的楼道上方,一直悬挂着他送给波士顿美术馆的题匾“与古为徒”:他代表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一个巅峰。

  去年,和几家上海朋友一起约好在饭店吃饭,最后到达的是一位朋友的女儿,刚从学校考完试回来。高二的学生,身体单薄,一脸憔悴,哪像花季少女?她家的经济条件很不错,拐弯抹角问她,回答说学校功课很重,周末还要上几个班,累得很。

  一方面,中国学生忙得很,另一方面,中国学生的知识结构却非常单薄,中国学生的人格发育有很多问题。国内的升学制度和与此相应的文理科分班教育,值得反省。

  在现今以高考分数为唯一或最重要标准的应试教育里,学校,家长和学生都陷入了一种病态的情结:十年寒窗, 就为了应对最后几天的考场检验。学生为了能在高考中出人头地,学校为了保证其升学记录或“教学质量”,大家一起形成了一种默契,只学高考要考的内容,反复练习,争取在高考中有最佳表现!

  高中文理分班教育以及它的强化,迎合了这种情结。

  应该说,文理分班教育,在一定历史时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中国近代,在科学方面落后于世界。在国家底子薄的情况下,按照学生的天赋和师资力量,对学生分门别类,有利于多快好省地培养人才,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

  但这种初衷,建立在计划经济的前提下:学生只是社会流水线上指定的一个螺丝钉,只需要学会一技之长,国家负责接收教育产品,保证使用。

  发展到今天,这个前提已经丧失。国内人才培养的模式,受到了市场经济的挑战。

  君不见,一些被刻意培养的理科神童,到了美国,水土不服,诸事不顺。

  君不见,一些国内最著名中学的理科生,申请美国名校,一个接一个被拒。

  君不见,国内很多大学生,毕业意味着失业,为什么他们不被国内企业认可?

  君不见,一些在国内受过很高教育的成功人士,到美国参观访问谈生意,遇到真正的美国人,却经常受气被冷待?

  文理分班教育的实质是重理轻文,但在市场经济里,几乎所有的工作,要做得好,都需要和人打交道,都需要人文修养。

  国内高中的理科生,天资都不差,很多人小时候也都兴趣广泛。但不少学生进入理科班后,陷入了和同学在数理化上较劲的气氛,对人文学科的学习,不再主动,不再重视,而缺乏人文熏陶的后果,就是缺少大气,上不了台面,给人的感觉,就像一个苍白贫血的病人。名牌中学有的数理化成绩优异的学生,还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偏差,极端自我,非常阴暗,缺乏对社会对别人的尊重;他们往往自我感觉很好,也被学校的老师呵护着,但看在别人眼里,却是歪瓜裂枣一个。

  其实,中学生应该有时间增强人文修养的。现在有的名牌高中理科,第一年就把教学大纲的三年学习内容全部教完了,剩下的两年,就是复习炒陈饭,如果加上初中考高中的一年复习时间,6年里,有的学生有三年不是在学习新的知识和概念,只是机械重复地学习解题技巧!

  匀一些时间给孩子,让他们多读一些好的小说,多读一些历史;匀一些时间给孩子,让他们学一点摄影而不是只会用手机简单拍照;匀一些时间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寻找资料,完成一些人文小课题的研究。

  英国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祝愿国内的学生文理平衡发展,郁郁乎文哉。

  • 澳际QQ群:610247479
  • 澳际QQ群:445186879
  • 澳际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