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澳际学费在线支付平台

从一句整死你来看美国的法制社会

刚刚更新 编辑: 美国 浏览次数:274 移动端

摘要:随着中美互惠10年效期签证,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涌入美国,他们中大部分成为美国经济的动力,但也有个别人把中国的坏毛病带到了这个文明的国度。…

2月17日中午时分,美国洛杉矶圣盖博全统广场停车场车满为患,靠近山谷大道的入口两行车辆排队进出,一对开着敞篷银灰色轿车的中国新移民男女因为没有耐心排队等候,便拿出在中国野蛮驾驶的招数逆向行驶,结果和迎面开来的车辆“顶”上了牛。这对男女满口脏话,勒令对方倒车让路,但对方车辆后面也排着其他车辆无法后退,结果逆向行驶的男子下车骂道:“找死啊!?”

也许这对20多岁的男女父亲在中国是“李刚”,威风惯了,吆三喝四惯了,但今天他们倒霉了,因为他们一骂错了地方(美国),二骂错了人(媒体记者钟先生)。钟先生打开录音机回道:“你再骂一个?”对方火气更大,“你个X样,我捏死你,信不!?”。他哪里知道,记者早已拨打了911报警电话,一边录音取证,一边拖住这对粗口男女。

不一会警车赶到,一看是居民吵架,没什么大事,警察建议双方和解了事。但钟先生看不惯中国小衙内似的飞扬跋扈的样子,而且还把“上等公民”盛气凌人的“谱”摆到了美国,所以他决定给这些目无法纪的小衙内们一点教训,他坚称要告这对粗口男女“恐吓罪”,并将录音交给警察。在连线翻译的证明下,警察确认“粗口”男的确说了“整死你”之类的恐吓语言,于是二话不说,马上给这对男女带上手铐,并叫来拖车把逆向行驶的敞篷轿车拖走。

初读该新闻稿的时候小编深不以为然,然而细细想来,也真为美国的法律社会所叹服。作为一个公民,能够拥有如此强烈的法律意识,实在是教育的成功典范。因为一句有威胁性的“粗口”而依法拘捕,看似小题大作,实则是社会稳中有序的象征。接下来我们深入了解一下美国以至美国人的法律意识。

美国旧金山美中交流协会副会长葛滨博士这样强调过:“美国各类利益或职能团体有序而快速的发展变化着,构建出基层直至国家的内在秩序,这正是美国法治秩序的社会基础,它是了解美国社会的一把钥匙。”

从社区法治到国家法治

美利坚民族,是由移居北美大陆的不同国家移民相互融合而成的。除了土著的印第安人以外,以清教徒为主的欧洲移民,也构成了北美洲最早的居民。1620年,英国移民后裔乘“五月花号”抵达科德角港口之初,便为建立普利茅斯殖民地而订立了自治公约,充分彰显出民主合作、自由发展的精神。当时的宗主国英国对于美国殖民地影响力不够,对于基层村镇,除了税收别无他求,居民间的合作便填补了这种殖民权力的“真空”。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清教徒及其他欧洲移民形成了民众集会、选举等乡镇自治的传统,非政府组织、民间机构或团体主动完成了很多政府应当完成的事情。这种基层村镇自发而成的内在秩序,后来逐步发展成为州、乃至国家的法治秩序。

“美国各类利益或职能团体有序而快速的发展变化着,构建出基层直至国家的内在秩序,这正是美国法治秩序的社会基础,它是了解美国社会的一把钥匙。”美国旧金山美中交流协会副会长、斯坦福大学中国政策培训项目顾问、加州州立大学学术顾问葛滨博士这样向记者强调。

美国人的法律情结

作为第一次到美国的访客,大家都会对美国人的法律情结印象深刻。除各种法律纠纷外,美国人从生到死,从结婚到离婚,从生活到工作,从挣钱到花钱,几乎事事都离不开律师。

律师、法官和法学教授等法律家在社会中处于核心位置,总统、参议员、众议员、公共机构的负责人,大多数都是律师或法官出身。据统计,在迄今的40余位美国总统中,仅有三位是战争时代立过大功的军人,唯一工程师出身的是具有广博管理经验的胡佛,其他人则几乎都有法律背景。

法律家发挥着控制和规范社会行为的重要作用,他们与普通人打交道,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中。推崇秩序,秉持公正,是法律家为美国精神诠释的新的注脚,也是美国法制体系的精髓所在。

以宪法为最高权威

美国法律传统中,赋予宪法和法律至高无上的地位,要求每一个官方或私人决策者在作出决定时,都要把是否合法放在第一位来考虑。即使是政府想为社会办好事、办实事,也必须以行动方案的合法性为前提。

一直以来,美国都在探索并实践以宪法和法律约束权力的各种措施,力图建立一道阻止权力滥用、权力腐败、权力侵犯公民权利的屏障,将权力关在牢笼中。在美国,政府的权力受到制约,是“有限政府”,即政府需在宪法和法律明确赋予的范围内行事。

法治、分治与自治

基于美国的国情,美国的开国元勋建国之初便确立了适应美国国情的体制。美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两者共同构建了美国政府社会管理的基本框架,其共同作用于法制体系之上,涵盖法治、分治和自治三大核心要素。

以法治为依据是指:各类法律法规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指南,是社会治理的依靠,是解决社会矛盾的归结。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均有相应的法规,例如美国联邦政府的食品药物管理法、社会福利法、税法等,州政府的公司社团法、社区法、选举法、婚姻法等,郡市等地方政府市政规划法等等。

以分治为主体是指:分流社会矛盾、分解社会问题,使之化大为小、化总为散、化多为少、化急为缓。其分治一方面是纵向式的分治:联邦、州和郡市等各级政府管理权责分明,社会问题层层分流。另一方面是横向式的分治:科教文卫等,社会救济、社保福利、劳动就业、食品药品、公共交通、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公司注册、社会组织。

以自治为基础是指:通过以民为本、决策公开、舆论制衡,使社会矛盾与问题自我释放、自我调节,社会管理自发进行、自动解决。自治组成有多种方式,如居住社区形态化、NGO形式普遍化、学术组织社团化、企业组织商会化、专业组织民间化。

曾获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著名历史学家和记者詹姆士·楚斯鲁·亚当斯曾言:“美国梦不光是追求名贵汽车与高薪,它应是一种社会秩序,让住在这个国家里的每一位男女,无论出身多么寒微,都有机会充分发挥与生俱来的潜能,在努力成功后,成就受到肯定。”诚然,美国梦是光鲜亮丽的,但其光彩背后,凝聚的是千千万万致力于建立完善法制体系的美国人的辛勤努力。

最后说说在美国生活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年龄 ,大家都知道在西方社会女人的年龄是保密的,不能随便问。我觉得这保密的层度是因人而异的。在同龄人中问年龄是很常见的,特别是年轻人,我在上大学时同学们都问过年龄,没什么好保密的;对年长的人,年龄不要随便问,除非她个人性格开朗,或者和你私人关系很好。我在戴维斯上学时,曾在图书馆打过工,我的老板是女的,随和,开朗,喜欢聊天,她时常告诉我们她今年58,再过两年就可以退休了,她想回去上学,然后到中学里去当导师。还可以告诉大家一个例子,我的老公从不记得任何人的生日(除我的以外),07年圣诞节时是他大姐的生日,他妈妈专门打电话提醒他,告诉他:“你大姐马上35了,别忘了给她一件生日礼物。”老公问道:“妈,大姐35了,那你呢?”他妈说:“我28。”老公又问:“你以前不是说你18岁时生的她吗?”他妈说:“对呀!”老公大声笑着说:“你刚才以经告诉我你的年龄了。”他妈妈也在电话那头笑了。

2、钱和收入 ,问一个美国人的收入是非常不礼貌的。这一点我对中国老百姓的好奇心深有感触,每次回武汉我的一些邻居和亲戚就爱问“在国外应该好赚钱吧?”“你每个月在美国的收入不错吧?”,我会说:“我还在上学,没赚钱。”他们就会说:“那有奖学金吧,我的一个亲戚的孩子在XX地方读书,学校给他XXXX美金一年。”我会说:“那太好了,恭喜呀!”就赶快走开。说到这里,我就谈谈美国奖学金的制度,我在上大学时拿的是全奖,学校把学费,书本费,生活费按当地的最低生活标准算好,然后按那么多钱给你,这钱是按最低标准算的,肯定不够,还得打工,借学生贷款。在加州,象UC这种公立学校对美国学生的学费大约是8000美金一年,再加健康保险,书本费,生活费,一年的全奖就1万5千左右,不可能给更多。如果一位学生的父母亲的收入较高,那么他/她是有可能申请不到奖学金的。如果你听说:“XXX得到了一年4万美金的奖学金。”那么他/她上得是私立大学,学费最少是3万美金一年,也许更贵。总而言之,在美国,普通人谈话一般是不会谈到钱和收入的,好朋友之间谈的收入都是些模糊的概念。他们绝对不会告诉你一个确切的数字。

3、宗教信仰 ,即使是同样一个宗教,每个人对教义的理解可能不一样,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大多数美国人只在教堂里和家里与志同道合的人谈宗教信仰。说到这里我不得不说一些关于老公家的事。老公的爸爸是一位传统的基督徒,很保守,他有一个愿望:让他的4个孩子都上宗教大学,成为保守的基督徒。他很早就告诉他的孩子们,如果不上宗教大学,他是不会给钱上大学的。老公天性反叛,小时候他的父母送他去上私立的宗教小学时就是老师头痛的对象,他9岁就问过一位信基督的老师:为什么你教我们的和你自己做的不一样?他还问过他爸爸:和你谈宗教的都是已经信仰基督的,去一个教堂的人,你为什么不去拯救那些还没信仰基督的人,难道你只关心你自己能否上天堂吗?你上天堂后想干些什么呢?瞧他把他爸爸气得。因此,宗教信仰这问题能不谈就不要谈。

  • 澳际QQ群:610247479
  • 澳际QQ群:445186879
  • 澳际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