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澳际学费在线支付平台

中国高校距离世界一流大学到底还有多大的差距?

刚刚更新 编辑: 中国 浏览次数:356 移动端

摘要:2017年5月2日,南京,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20所世界知名大学的校长,及121位国内大学校长济济一堂。

中国高校距离世界一流大学到底还有多大的差距?在耶鲁、牛津、剑桥、斯坦福这些国外顶尖大学校长的眼中,中国高校当前最需要变革的是什么?怎么才能解答“钱学森之问“,让高校培养出杰出人才?多位校长不约而同地认为,中国的大学绝对能办成世界一流大学,只是还需要一点时间,最快估计,需要20年。

首先,看得希望——中国的大学绝对能办成世界一流大学,其次看到时间表——最快估计,需要20年。

他们各自陈述了中国大学的种种诟病,诸如:

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缺乏两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第一,就是缺乏跨学科的广度;第二,就是对于评判性思维的培养。

绝大多数的亚洲的学校和欧洲大学一样,本科教育是专识教育,一般来说学生在18岁的时候就选择了自己的终身职业,之后就不再学别的东西了。和一些一流的欧洲大学及美国大学不同的是,中国的教学法是一种生搬硬套的模式,学生总是被动的倾听者、接受者,他们把注意力放在对于知识要点的掌握上,不去开发独立和评判性思维的能力,这样的一种传统亚洲模式,对于培养一些流水线上的工程师或者是中层的管理干部可能是有用的,但是如果我们要去培养具有领导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那就不行了。这对于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也是不利的。

这一点并不是大学的问题,我们已经在小学已经进入“专识”教育了。虽然在小学没有抱定某一专业,但边缘学科已经很多了,试问国家要求开设的课程有多少学校能够开全、开足,即使开全开足又有多少人重视,科学等课程已经被打入冷宫。升学不需要,家长不需要,指挥棒不需要,学校也没有办法需要。有些家长想摆脱“非专识”也是畸形的,强迫孩子进自己想让进的辅导班,按自己的期望和模式打造孩子,岂不是让孩子更早的“被专识教育”?

中国的教学法是生搬硬套的模式,又何止在大学啊,我们都是在用我们椭圆型的脑袋把原本或方或圆或三角的脑袋复制成椭圆。孩子没有上学前会知道“〇”是个苹果,是个太阳,是个圆月,是个圈……但上学之后他就知道这个是汉语拼装中的韵母“O”了,学英语了,也就知道除了“〇”还念英文中的“O”了。

不要责怪大学教育教学陈旧,一个被扶着走路20载的孩子,你说你能一撒手就不管吗?中国搂抱式的教育不是大学的专利,大学只是顺承而矣,不过这些讲师级的,夹着讲义娓娓道来,然后拍屁股走人,也着实是“助纣为虐”了。所以要想改还真要“全民运动”,但要追根,就真的要用这个时髦话:要从娃娃抓起。可是抓娃娃的也是裹着脚来的,抓娃娃要从教师抓起。

  • 澳际QQ群:610247479
  • 澳际QQ群:445186879
  • 澳际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