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澳际学费在线支付平台

2017年一个留学生的血泪史(1)

刚刚更新 编辑: 浏览次数:199 移动端

姚遥是一个极具典型性的留学少年,她的经历可以回答这样几个本质性的命题:为什么要出国留学?出国留学就意味着"胜利大逃亡"吗?留学生活对一个少年人的成长有什么深刻影响?--题记

1998年夏天,姚遥高考落榜了。

她连大专线都没有上,用她的话说:"什么线都没上,我妈妈是大学老师,妈妈在大学工作,女儿没有考上大学,这对我,尤其是对她的压力非常大。"

姚遥的妈妈一直有把女儿送出去留学的打算,但计划是在读完大学以后。因为姚遥的落榜,这一计划被迫提前了。姚遥说:"出国留学这条路是我妈妈安排的。"

就在高考后的几个月,即1998年11月,姚遥开始通过留学中介办理到英国留学,先读3个月语言学校,然后读一年预科。当时一家人的存款里只有5、6万元,为了凑足经济担保额,父母只得向两边的亲戚借钱,凑够40万元,通过了签证。父亲则向其所在的公司预支了下一年的工资,东拼西凑,交了第一笔学费1500英镑。

姚遥还记得拿到签证时的心情,妈妈跟她说:"签证下来了。"两个人一句话都没有说,也没有兴奋得跳起来,姚遥形容当时的心情"很复杂,既不知道出去是什么样,但是绝对是不能留下来了。"

1999年2月,姚遥孤身一人远赴英伦,这时,她才刚满18岁。

她随身带了2000英镑,1000美元,这是妈妈给她第一年的生活费。许多年后,仍然有人问她:"你在英国是不是有亲戚?"姚遥说:"没有。""你怕吗?"她说:"出去时对国外一无所知,也正是因为什么都不知道,所以就不怕,就去了。"

那时可愁了,以后吃啥呀?

姚遥在英国的第一个星期,只花了5英镑。

姚遥第一次走进超市的时候,眼前是一片温暖而诱人的黄橙橙的灯光,在一个当眼的位置上,摆放了一个玻璃柜,里面放满了烤好的鸡、排骨、鸡腿、鸡翅,正嗤嗤地冒着热气。她马上走过去,一看价钱,3镑多一只鸡!真是天文数字!她怔怔地站在那,又缓缓地移开脚步,可是目光仍然盯着那个诱人的柜子。从此以后,姚遥再也没有动过要买一只鸡的念头。

可是,每次进超市,她都会不由自主地在那个柜台前放慢脚步,目光一直在那些香喷喷的食物上留连,那个柜子对姚遥一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憧憬与诱惑。

从那个柜子走过去,姚遥寻找她买得起的东西,她买的是什么呢?

面包,9匹800克,又买了一点黄油。蔬菜呢,英国可以选择的蔬菜非常少,拿起一个生菜,天哪!6元多买一个生菜?!她拿起又放下,然后拿起一个又脏又硬的卷心菜,20-30匹一镑,买一个不贵,还可以吃很久。她还买了一点油和盐。这就是她的第一顿,面包涂黄油,再做了一个卷心菜汤。

这样吃了两个星期,她实在吃不下去,但是,想吃得更好又买不下手。姚遥多年以后仍然难忘这段生活:"价钱与中国差得太远了!一头葱要四、五十匹,三个蒜头要一镑,真的太贵太贵了!怎么生活啊?那时可愁了,以后吃啥呀。。。。。。"

这种生活从她开始与另外两个同学合住才告结束。三个人买回来火鸡腿,把肉切下来炒,又买来面粉、小葱,做葱油饼,生活开始有了滋味。那时候,她一周也只花10英镑。

她有一本帐,精打细算到1匹都要算,有时候哪怕是省了1匹都高兴半天。每当同住的同学从超市回来,兴奋地说:"今天的面包减了5匹呀!"大家都高兴得叫起来。

冬天的夜晚只有零下5度,房间里整晚都必须开着暖气,暖气是用电的,每个晚上光用电就要花去2、3镑,姚遥觉得太贵了,后来就再也不敢开暖气,只好花10镑买了一床被子。姚遥去英国时已经带了一床被子和一床毯子,但还是冷得直哆嗦。在广州生活的姚遥从来没挨过冻的滋味,在那些北风呼啸,天寒地冻的夜晚,姚遥觉得自己可怜兮兮的,满世界没有一点暖意。

躺在异国冰冷的小房子里,她多么怀念家乡那和暖的阳光啊!有时候越想就越绝望,那么想家又不可能回去,她就控制自己不去想,"否则这一年怎么熬过去呀。"但想家的念头时时刻刻都萦绕着她,"哪怕是在街上看到一个中国人开的饭店,看到中国字,都会觉得很亲切,很激动。"

第一次被"炒"

从出国第一天起,姚遥就觉得不能花家里钱,她明白家里并不富裕,爸爸妈妈都是靠工资的。"出国这条路是不得已,也是义无反顾,所以一定要在外面生活下去,没有后路可以退了。钱放在那里,用一点,少一点,一方面是尽量省,一方面是要打工。"

读预科的时候,只有两门课,电脑与数学,功课很轻松,姚遥就开始找工作。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餐厅里替人洗了一天碗,从晚上6点到第二天凌晨两点,挣了20镑,"200多元人民币呀!"姚遥激动地想。

接下来,她在邻近的曼彻斯特找了一份中餐厅的工,做服务员,每周三天,星期五、星期六从晚上6点到第二天凌晨1点多,周日白天上班。姚遥上班要从她住的小城坐45分钟的火车到曼城,每周三天,来回奔波。

这份工作相当辛苦,当服务员不能坐,一天站下来,腿都麻了。最让她难过的是受气,听不懂顾客的话,或者把单写错了,或者给错东西了,老板虽然不会当着客人的面骂她,但是却给她白眼,很难看的脸色。在餐厅干活,经常要眼看六路,耳听八方,要随时接过老板的眼神,反应要机敏,心里很紧张。每当姚遥看到客人们一家大小的围坐着吃饭时,心里不免感到酸楚,特别地不是滋味,想想自己过去和爸爸妈妈一家人吃饭的温馨情景,现在却站在旁边看人脸色,斟茶倒水,一个人离家万里,大学还没有着落,打工又这么辛苦。。。。。。她一次次地把眼泪咽回肚里。

但是每天有25镑的收入,姚遥还是非常满足。以后,当有人问她是什么让她坚持下来时,她脱口而出:"钱!就是为了钱。很不错了!一个月有一、两百的收入,能把房租解决了。"她甚至想搬到曼城住,在曼城打工,预科不读了,直接在曼城上大学。

等她在曼城找好房子,付好订金,准备在那打天下时,她接到餐馆的电话:"你这个星期不用来了。"

姚遥天真地问:"那下个星期呢?"

"你被解雇了。"

哦。。。。。。姚遥好半天才回过神来,仿佛从快乐的云端又跌回谷底。她沮丧极了。

她没有问为什么被"炒",但她明白一定是自己不够机灵,那个餐厅多是香港人,有些话她听不懂,愣半天反应不过来。

工作没了,但家还得搬,她的行李装满了一车,一个人吭哧吭哧地把所有东西搬到曼城后,就开始找大学。

她找了一个暑期语言班,天真地以为读完后不考雅思就可以进大学。等她读完后才知道不行,只好搬回到原来的城市,回到以前的学校读预科。

干活真是干得很疯狂

在曼城的日子,她发现了一个找工作的地方,类似于职业介绍所,在那里,她找到了第一份长工,在老人院做护理,每小时3镑8,姚遥觉得相当不错了。她又开始了坐火车上班的生活。

护理的上班时间非常长,值夜班,从晚上8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12个小时。这份工作不像餐厅那样要站得那么累,而且收入高一些,每天有40镑。

每天上班,姚遥先侍候老人们吃晚饭,然后,两个人把老人搬到轮椅上,再搬上床,是纯粹的体力活。老人们很多都大小便失禁,姚遥要每隔两个小时替他们擦一次,非常脏,手套都不能离手。

那其实也是一个等死的地方,看着那些垂暮的老人,姚遥常常觉得非常悲哀,一旦与他们建立了感情,就更难舍。姚遥小时候也经历过这样的生离死别,她一直是爷爷带大的,她经历过爷爷故去的悲恸,一直对死很恐惧。老人院的工作使她的心理承受力变强了。后来,她也就把这些老人家当作自己的亲人,尽量让他们舒服一点,工作也不觉得辛苦了,也有了乐趣,过得也很愉快。

在老人院的那些夜里,没事的时候,她就做作业,有时候通宵不睡,第二天还要坐火车跑回去上课。

后来,她在自己住的小城找了另一份老人院的工作。但也要到很远的地方上班,坐两趟车要花2镑。为了省钱,她就走路上班,走一个小时。

打了一年工,姚遥攒了3000英镑,她形容自己"干活真是干得很疯狂。"她曾经试过连续值了6天的夜班,几乎没有睡过。

  • 澳际QQ群:610247479
  • 澳际QQ群:445186879
  • 澳际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