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澳际学费在线支付平台

2017年数学系申请经验:材料准备

刚刚更新 编辑: 浏览次数:160 移动端

先说说个人情况: Major:PKU Math T:653 G:2350 Sub:880,98% GPA General:3.7 GPA Major:3.9 Rank:5th in 57 申请的都是纯数学专业,结果如下: Offer: Harvard,Umich,John Hopkins Reject:MIT,Berkeley,Stanford,Princeton,Yale,Chicago,Columbia,UT Austin,USC Withdraw:Caltech,Cornell,UCLA 已经有好多牛人写过申请总结或者经验之类的了,比如DavidRiver,strang和QQS等,再加上北大未名飞跃手册的问世,可以说为以后的飞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帮助。这里我只谈谈申请过程中自己体会最深的几点经验教训,局限性比较强,其中一些内容更适用于数学院,尤其是准备申请纯数学专业的师弟师妹们 :) 首先是英语成绩的问题,最近机考GRE到底能不能再用还是新飞友们的一大心病,但从今年情况来看,好多口口声声不要笔考成绩的学校还是招了好些笔考的申请者。而且个人觉得英语成绩重要性越来越低,只要考个差不多的分数就行了,没必要为GT逊别人一筹而苦恼,那些都是垃圾。所以机考成绩还成的同学,我觉得没必要重考一次,一家之言,自己琢磨着办吧 :) 然后是开始申请,选国家,学校和专业。以今年的offer和签证情况,强烈建议大家不要只申一个国家,尤其是美国。可以主申美国,同时用加拿大,英国,香港或者新加坡之类的保底,除了申请美国竞争太惨烈外,美国的签证制度也是个令人恶心的关卡,而其他国家就几乎没有拿到offer出不去的情况。选学校除了自己的喜好外,还要参考以前师兄师姐的申请结果,来判断该校对我们是否友好。选申请专业也是个大问题,个人觉得还是多申几个专业,毕竟每年形式不一样,如果你就是碰到这个专业今年整个都不怎么招人,那简直冤死了。我就是特别傻,只申请了美国的纯数学,结果今年纯数学总体形式北大并不好,好几个只申请纯数学的牛人最后都没有offer。而统计,生统方面相对较好,甚至经济,计算机都有给数学学院offer的,而且是那种很好的学校。所以强烈建议师弟师妹们广撒网,就像多申几个国家一样多申一些不同的专业,最后没准有惊喜。其实许多专业真的喜欢有数学背景的人,绝非虚言。 然后就是制作申请材料。专业成绩是其中一个绝对的硬件,不过3年过去了,成绩都尘埃落定。许多人花心思在计算GPA的方法上,但是成绩单就那么一份,再怎么算都差不了多少,而且比如GPA 3.7的和3.8的根本没什么区别,有时候老外只挑几门感兴趣的课看,象有的学校数学系就偏重看PDE之类的,所以这方面大家也不用太费心思。当然一些小的tip还是可以用的,比如列出一份major的成绩单,把一些与专业沾边的成绩又高的课加入,同时删掉一些无关紧要的非必修课。我的计算机课成绩都很烂,由于我申的是纯数学,就把这些都删掉,这样major GPA就趋近于4了 :)对于在系内排名很高者(至少得前三吧),可以自己做一份排名公证去院里盖个章,还是蛮有用的,我们系第一名craig同学就做了这个,可以防止后面的人申请时乱报排名,比如我就总是top3之类的瞎用,呵呵,毕竟排名相近的同学成绩上的差距都是很微小的。 申请材料中,PS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如今大家都花巨多时间在其上,而且极尽鼓吹之辞,老外也不是太相信了。个人觉得好的PS还是要有事实来做骨架,我的PS就是围绕了三件事写的,研究能力方面我写的是参加院里组织的低年级讨论班,一个很弱的组织,不过实在没有其他能拿的出手的了 :( 另一个是参加的伊朗国际数学竞赛,一个很弱的竞赛,只有亚洲和东欧的10个国家参加,不过还是被我狠吹了一通 :)最后一件事就是作为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志愿者为各国数学家服务,表明我对数学的热爱和对数学家们的景仰,如果被哪个认识我的数学家看到,勾起他在中国美好的回忆,没准我的运气就来了,呵呵,虽然后来证明是没用的 :( 事情都有了,然后就是贯穿起来,体现出个人的特色。修辞方面可以请海外的师兄师姐或者认识的外国朋友们帮忙修改,我就是请alpha和希腊jj多次帮我修改的,在此也向他们表示感谢。实在不行就自己多改几遍,把拿不准的词都去掉,朴实的表达意思就可以了,关键是要有内容。 Resume没什么好说的,整齐的列出所做的事情就可以了,精华区和飞跃手册里都有模板。文科的要有writing sample,理科的如果有paper,那很好。不过象数学系本科生,除了做什么郡政基金之类的,极少有人有paper发表,甚至国内n流杂志都没有。不过我还是厚着脸皮把讨论班上做过的六次报告都写成提纲的形式,也凑了一份勉强的research experience,估计是这方面最烂的材料了。关于国际数学家大会和伊朗竞赛的事情,在PS和Resume里由于篇幅限制,不能尽兴吹捧,我就干脆重新做了一份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experience,把这两件事详细的描述了一番,以及我在其中的表现,连AMS Notice上拍的我的照片也附在了上面,表明我是ICM里面的top volunteer,呵呵,反正现在想想当时真挺能吹的 :)当然这些材料很可能没人看,但是不会有负面影响,没准哪个教授对我吹的某个冬冬感兴趣,或者哪个数学家看到我的照片记起我对他的周到服务,那我的运气就又来了,呵呵。所以申请者还是能找到蛮多可以发挥自己优势的地方,就看自己是否有心和勤快的去做了。 推荐信这个冬冬比较有意思,大多数中国老师的推荐信是没用的,因为国外知道中国老师一般是让学生自己写底稿,他签名,而且是给巨多人签,这样的推荐信就是走形式而已。那什么是真正的好的推荐信呢?关键在于推荐人。最好的是那种跟你申请学校有关系的老师,比如你要申请Berkeley,而这个老师最近刚从Berkeley访问回来,或者跟Berkeley那边系里某个教授关系很好,那他的推荐显然对方很信任。我以前打过一个比方,比如非洲学生申请北大,一个莫桑比克的申请者材料里面吹的天花乱坠,还有他们国家几位院士的推荐信,但是你的一个朋友跟你说有一个埃塞俄比亚的放牛娃很有潜质,是个人才,那你会选哪个?当然是相信朋友的话了,所以这就是关系。每个院系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老师,这就靠你自己去打听了,而且怎样跟这些老师保持好关系,而不是单纯的申请时使用人家,也是很大的学问,呵呵。其次就是找那种还算有名的老师了,比如在国际上有点名气的教授。不过中国在数学方面这种教授尤其少,象院士之类的在国际上知名的都不多,不过总比那些大众化的教授效果好一些。我的推荐信是请一位老院士,我的院长,两位副院长和导师兼前院长写的,不过事后证明官衔的作用也不大,关键还是看推荐人在对方学校那里熟不熟,有没有名了。 材料都做好后寄出,许多申请者以为万事大吉,只等结果了,其实在这段漫长的等待过程中还是有许多事情值得去做。除了询问小秘材料是否收到,是否齐全,结果什么时候出来之类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留心你所申请学校的动态。许多学校要人时,尤其是那种牛校只在整个大陆招几个人时,通常都会提前过来打探一下这边的情况,而不会完全根据申请者的材料来判断,他们也知道材料大多都是乱编的 :)这个时候你就要注意他们通过什么方式来探听申请者的信息了,有时候是公开的面试或电话interview,有时候则是通过大陆这边熟悉的老师来推荐,所以了解到这方面的情况,主动出击找这些老师做自我推荐,机会就大多了。具体的方法和案例可以参见飞跃手册相应的章节,其实那一章是我写的 :) 关于套词,数学院的申请者由于专业限制,很难直接跟对方教授讨论学术问题,所以个人不建议那种上来就生猛的套词,很可能很快的就把自己的底细暴露了。不过我还是套过几个的,都是我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认识的几个牛人,当时他们对我也很热情,记得其中一个MIT的临走时拍着我的肩膀说:"Boy,come to MIT!"当时对我真是莫大的鼓舞啊,他的这句话还被我当作了申请MIT的PS的开头句。可惜后来怎么给他发email他都不理我,甚至我把跟他女儿的合影发过去他都不回,最后MIT也是无情的据掉了我 :( 当然有些教授还是很负责的,有的就告诉我他们系里只看重推荐信,其他材料不怎么看,这样准备起来针对性就强了。还有些套词的话可以隐含写在PS里面,比如你探听到哪个教授是Admission Committee里的腕儿,那你在PS里申请方向那一段就可以说对这个教授以及他的研究项目感兴趣,我对Umich的申请就采用了这一招,因为我发现它的Admission Committee的名单居然挂在网上,这种机会当然不能错过了。

  • 澳际QQ群:610247479
  • 澳际QQ群:445186879
  • 澳际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