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从小到大,长相平平、成绩中游的学生,当我跟父母说出想要
出国留学的话,爸妈的惊讶在我的意料之中,毕竟放弃高考选择留学,对我们家来说,“留学”还是个陌生模式,注定得摸石头过河,一步步探索。在高二这样的节骨眼上,提出这样赌一把提议的征兆在哪儿?
青春期的躁动、对于外面世界的向往、自己本身的一些好奇心被激发,期待生活有改变......,它们都是原因却不是全部,想真正的自己做一次决定,并投入全部的动力去完成它。不想把留学视为“这孩子不就是在逃避高考吗?”,暗下决心一定要出色完成。
经过自出生以来应该是和父母最透彻的一次交谈,把自己想留学并愿意为此“吃苦受累”的心情传达给父母,也许是很少看到有如此强烈表达的我,“如果你想好了的话,就去做吧!”,这一刻,留学的路已然开始。自己对美国的文化氛围更感兴趣,想象中的美国是多元的、包容的,而英国呢,也有传统底蕴滋养对17岁的我吸引力也是不小。思考再三还是不想让自己留有遗憾,最终选择“英美联申”把战线铺开。
这样一来任务量无疑加重,考语言、考SAT、准备文书材料,而英国和美国申请又有诸多不同之处,毕竟想要在高考后
美国留学,美国的院校侧重于材料的创新和与众不同,而英国的推荐信格式相对固定。选择了“英美联申”,如何求同存异,提高申请效率成了我的首要问题。语言考试相对来说是最硬性的要求,申请前咨询了一些学长学姐也去中介机构聊过,给出的建议都是既然现在打算英美一起申请,就早点开始准备把硬件先做好,给软件部分更多准备时间。
什么是硬件?语言就是硬件!
不论你申请什么学校,出国留学首先要提升的是语言思维和语言能力。不单单是为了申请和考试,更是为以后学习过程打下基础。托福和雅思并不只是入学的一道门槛,其实是在检验你的能力是否能应对国外的学习和生活。哪个考试更适合我?这个问题当时也困扰了我很久。
练习了两种考试题目之后,我发现雅思和托福考试相比,听力语速相对温柔,在听录音前留有时间看一遍题目,带着问题听录音的方式,与托福盲听盲记听完再看题答题的方式并不相同。而口语方面虽是直接面对外国考官,但和人交流的过程中会激发人的思维,更容易进入状态。目前英国已经不接受托福成绩,对此还有不少担心,担心雅思在美国申请上会不会不妥。又把朋友圈翻了一遍,多方求证总算安心,美国大部分院校都承认雅思成绩申请,前百的名校尤其。时不待我的紧迫感越发重,目标瞄准雅思7+,冲!
背单词、提高阅读速度,也上过一对一的课练口语,听力反复听,上学放学的路上、午休的时间和一切零碎时间,整个人浸泡在英语学习里。刚开始做题的正确率有很明显的提高,却在信心越来越大的时候走进“平台期”,坚持的努力好像没什么效了,错的还是错,对了的还是对,分数总在6.5左右摇摆,尤其是作文甚至会飘忽到5分。沮丧、沮丧、自我怀疑是不是就不是这块料,回家就闷在屋里房门一关。心情低落带来恶性循环,无法把从外部看看自己到底有什么问题,钻进了死胡同。
旁边的同学起初听到我要出国的决定,神情是羡慕的,“出国”对于即将到来的高三学生,面对风都紧张到静止的高三低气压生活,光是“出国”好像提高了海口天空的另一种选择。不再是千军万马走独木桥中的一员,可以走不一样的路了。慢慢的自己在不断尝试和努力摸索中才亲身感知,“出国”带来的另一种选择是需要付出不一样但绝对不亚于高考,甚至多于高考的努力。和更多看不见的对手在竞争,少了看得见的指导和领路人,留学的孤独感从准备期就开始,意识到拥有自己的勇敢和恒心是多么重要。也清楚知道如果只是在考雅思中就把心情弄得如此沮丧,之后的路更没法推进。
“家有
留学生”。父母的心情也随着我的困境七上八下。在那个时候,我并没有意识到压在他们身上的忧虑。妈妈做好后勤工作,爸爸也各方了解院校情况。父母不可能没有发现“平台期”我的异常焦躁,直接的批评或是安慰,“看看你选的路,现在自己达不到,还能怪谁?”、“不出国也没事的,我们也可以高考考个好学校啊”,这样的话对当时的我都是打击。爸妈没有这样做。他们让生活在计划的节奏中走,适当的鼓励和帮助着我,又找到有经验的“过来人”和我聊了聊备考的心得。稳下心,找到失误而不是重复失误。我渐渐走出“平台期”,作文的分数最终可以稳定在6-6.5分了,虽然不说对总分7+有什么提分作用,但也不至于成为我的死穴,让人心神不宁。
在高二升高三的暑期,我第2次正式参加雅思考试时拿到了总分7,单项不低于6的成绩。还算是很幸运地在高三正式申请前,给自己的“英美联申”之战取得不错的底气。
像我这样不怎么聪明也不怎么有抱负,却在十七岁蛮打蛮撞地经历了一番所谓的困难的小孩,在十八岁用自己依然可笑的眼光看着世界,写下这样一段心路历程。漂在外的学子不要总因为害怕父母担心,而隐瞒实情,自己去承担。只有父母这样经历过年岁的人,和这样爱你的人,才能在人情世故上给你正确的有益的建议。父母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我们这一代,张口闭口说Generation Gap而拒绝与父母交流,是遗憾的错误。正是为物质奋斗的他们让我们这一代能更自由的思考,逐渐接近精神自由。一代又一代的苦恼和挣扎,不敢说自己要做时代的超人,迈出去的留学生们总还是心怀一些想要做出什么的梦想,也许到头来也无法做出怎样的总结,可当一代人都在思考的时候,这个时代是最好的。
2016年7月我如愿拿到了UCL、华威和UCLA的offer,并最终选择了UCLA要去大洋彼岸实现自己的California Dreaming。
虽然和同学们隔着一个太平洋的时差,但我们联系并为中断。身在异国他乡,最暖心的莫过于家人和朋友的关心了。他们经常会说,感觉当时很轻松的就拿到了好几所大学的offer。其实,回看过程也并非他们看到的那样,只不过我庆幸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语言考试,因为这能帮助我更加省力的取得好成绩,自然各种offer就多到从天而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