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澳际学费在线支付平台

2017年耶鲁大学医学院留学感悟

刚刚更新 编辑: 美国 浏览次数:228 移动端
进入深秋,漫步在纽黑文(New Haven)街区的小径上,满地散落的秋叶随风飘起,令人不能不感叹时光的飞逝。初春时还被郁郁葱葱的榆树所包绕的耶鲁校园,转眼间已被层层红叶浸染成了一座橙色小城。
相对于上海,纽黑文(New Haven)是座偏僻安静的小城,每天工作之余的生活也是平淡和单调的。Downtown(市中心)的几条主街(Avenue)上零星的分散着几家店铺和餐馆。城区设施也比较陈旧,我们公寓门前的一条街(Block)因为坑坑洼洼被称为 Iraq road ,似在伊拉克被炮弹打过的路,两个月前才修好。刚来时我曾四处寻找耶鲁大学的校门,想象中这样一座世界顶尖名校的大门一定是气派恢宏的。然而耶鲁大学一直保持着三百多年前的古城堡样不起眼的旧校门,仅仅定期进行修缮一下,但她却总能吸引最优秀的师资、选择最聪慧的学生,无可争议地位处世界名校前列。自纽黑文驱车两个半小时即可到达美国东部城市波士顿(Boston),我曾利用假期走访了位于波士顿市中心的另外两所美国著名学府哈佛大学( Harvard University )和麻省理工大学(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两所大学紧邻,校园相通,校区围墙用普通的红砖砌成,四周的校门是用黑漆漆过的有些锈斑的铁门。和耶鲁一样,校区内的许多教学楼、研究室和图书馆却建设得井然有条和设施齐全。
耶鲁大学藏书1100万册的主图书馆是全美大学最大的图书馆之一。每个学院还拥有自己的专业图书馆,如著名的Sterling纪念图书馆和Beinecke 图书馆。耶鲁图书馆( Yale Library )以丰富的特藏而闻名,其中包括善本书、手稿、档案、地图、照片、音像制品、乐谱、艺术作品和其它独特的研究资料。这些图书馆坐落于纽黑文市区22个不同的建筑物中,被称为过去两百年中最富有想象力的图书馆建筑群。外观由各色大理石砌成,馆内最主要的装饰物是书籍本身,书库是外露的,有序的置放于每层书架上。阅览室和展览大厅雍容华贵,天花板和四周窗户镶嵌着有利于采光的彩绘玻璃和欧式壁画(见图),令人难以置信这样装潢华丽而富有艺术气息的地方会是一座图书馆。只要你持有耶鲁身份卡(Net ID card)和部门介绍信,就可找图书馆工作人员帮助注册你的Laptop(手提电脑),输入特定的个人用户名(Username)和密码(Yale Wireless password)后即可上网,你可以在任何一座图书馆内,通过查询与图书馆联机的Orbis和Morris目录,就可从电子数据库各种媒介上得到研究所需要的有关信息,也可以用汉语拼音查找中文资料。在耶鲁,各个学院图书馆之间可以转借书籍(Transfer book),以充分共享各学科资源,图书馆前台人员在一个工作日内会通知你是否可以借到跨专业的所需书籍。工作之余,图书馆是我最喜欢也是最常去的地方。
耶鲁医学院每周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教授和访问学者的客座讲学,通知张贴于各部门走廊的公告栏中,我参加了与本专业有关的许多次这样的教研活动。报告大多在中午12:30开始,提供匹萨(Pizza)、水果和饮料等一些快餐食品,可以边吃边听,不像国内听学术讲座那样正式,也不会刻意组织一些人去凑热闹,最多时三、四十人,少时加上我也就七、八个人。每周三上午ENT(耳鼻喉科)都有按计划排定的针对住院医生(Resident doctor)的教学讲座,除医学院、各科室的上级医生担任授课外,也可由ENT住院医生讲课。课堂澳际学互动做的很好,教师或学生不时互相发问,直到得到满意回答。他们采用多媒体授课时收集了许多视听材料,如手术录像、实验图谱等,增强了授课内容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偶尔住院医生导师(Resident Director)会集中大家到颞骨解剖室或肿瘤医学研究室现场授课。
在美国,医学生必须先完成4年的理科大学学习,毕业后需通过美国大学医学院招生考试进入4年的医学院学习,通过了全美的医学院课程考试MCAT(Medical College Admission Test),最后转到非本医学院的指定国家级专科医院进行5年临床住院医生培养(Resident training)。耶鲁医学院ENT每年在全美只招收2名住院医生,合格后即取得医学博士学位(Medicine Doctor, MD),同时还要参加美国的执业医师考试拿到证书后,才能成为一名专科医生(Specialist),分配到美国各地医院独立行医。除了住院医生阶段每年约四万美元的工薪外,他们的学费几乎全部自理,而且正式进入临床工作时年龄也都在31岁左右了。不过在美国,医生确实是个高投入高产出的职业,一名普通医生的年薪都大约在15万美元以上。许多医生可以同时在两所医院注册任职,还可以开设深入社区的私人诊所,履行一部分家庭医生的工作,从而使诊所和医院形成一体。
在耶鲁-纽黑文医院(Yale-New Haven hospital)参与他们的临床学习,让我感受深切的是美国医护人员的职业精神。有了这种职业精神,才能在医疗工作中体现出积极的心态,高效的工作流程和高度的责任感。我认为,他们的这种职业精神是建立在医护人员对自己职业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认同上。每个月的第一个周三上午,ENT在科主任Dr.Sasaki的主持下召开全科职员会(The faculty meeting), 对上月的科室工作进行绩效评定和工资、奖金的发放,务求做到公开、公正和透明。美国虽然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但全国80%的医院是私立医院,美国的医疗保险公司也全部为私有制,如果有医疗投诉或纠纷,科室和职员的扣奖同样是很高的。
ENT每周一下午进行头颈颌面肿瘤会议(Tumour board), 由Dr.Sasaki主持,有内科、口腔外科、整形外科、化疗科、放疗科、病理科和放射科资深医生参加会诊,住院医生汇报病史,放射科医生投放和讲解患者动态CT、MRI和PET等影像学检查结果。目前在美国,PET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被更多的运用于对肿瘤病人进行三维立体动态及全身放射性核素显像,在早期肿瘤的诊断和疗效评价中显示出重要价值。如果病人此前已行肿瘤穿刺活检(Needle localization biopsy),病理科医生需播放和描述多媒体切片图谱,并作出初步病理诊断。随后肿瘤患者及家属由导医护士领进会议室,做完局部体查后,会诊组专家问诊,患者及其家属也可以向任何一位医生提问病情的诊治,有些家属会很认真的做笔记。病人出去后,会诊组医生进行病例个案讨论,最后归结出肿瘤分期和治疗方案,讨论组的每位专家需在诊疗书上签字。在施行一台大的头颈颌面肿瘤手术时,一整天的时间里需要整形外科、口腔外科、胸外科、普外科、放疗外科甚至血管外科的通力协助和配合,一间手术室用铺巾隔离成2至3个同时进行的手术台,只见各路人马轮番上场,有时甚或响起明快的摇滚乐曲(Rock music),但并不妨碍他们细致认真地完成各自的手术。
来到耶鲁两个月后,甲型H1N1流感便在美国各地逐渐蔓延,纽黑文因为人口密度稀疏所以影响较少。最初的说法认为H1N1流感与猪流感(Swine flu)有关, 而我们喉电生理(Laryngeal neurophysiology)研究需要用纽约夏猪(Yorkshire pig)做实验,在美国动物保护和使用组织(Institutional Animal Care and Use Committee,IACUC)的监视下,刚刚开始的第一阶段(ProtocolⅠ)实验只能全部停下。等到三个月后疫情好转,没有直接证据证明H1N1流感毒株是在猪体内产生的,我们的实验才终于解禁。每个试验阶段对小猪的体重和年龄有着严格要求,原先Order(预约)的小猪已长大,这样又得重新Order动物。整个动物实验虽然没有预期进行得那么流畅,但第一阶段实验已顺利完成,目前已全面进入第二阶段(ProtocolⅡ)实验,在圣诞节节前将进入最繁忙的一段实验时期。在耶鲁参与研究工作,收获最大的是养成了自己严谨求实的实验态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每例动物实验的成本大约1200美元,许多实验操作导师只会请人Training(训练)一次,新仪器的使用也只能按照说明书(Instruction)反复调试和安装,为了获取一次成功的电信号可能需要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试验,过程及其枯燥和乏味,但没有探究的困惑、挫折和失败,就不会有最终得到成功实验结果时的莫大喜悦。
生活在美国,感觉人与人之间比较友好,迎面走来,美国人大多会对你面带微笑和点头示意,大街上很少看到有大声喧闹和打架斗殴的。同事之间每天碰面更是将 How are you(你好) 挂在嘴边,随时都会友善地说 Excuse me(对不起) 。美国人夫妻之间也会经常对彼此说: Thank you(谢谢) 。穿越十字路口时,驾驶员总是会主动招手让路人先行。当然,友善归友善,如果想与美国人建立一定的交情却是另外一回事。在与美国同事的交谈中,往往会明显的感受到我们对美国的了解,远远大于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但多数美国人知道中国是他们最大的国债持有国,而且在美国的商场和超市中销售着大量价廉质优的Made in China的中国商品。我周围的许多美国同事和朋友都很想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还会向我学习一些简单的中文,他们表示以后有机会,一定会去中国看看。
纽黑文有条Temple street(庙宇街),美国人称之为中国街(China town),分布着几家中药店、中国超市和餐馆,在这里可以买到国内的许多干货和特色小吃,甚至上海小笼包都可以买到。到了周末中餐馆生意兴隆,许多美国人也喜欢举家来这里用餐。在耶鲁的各个研究和学习领域都活跃着中国研究人员和留学生的身影,他们勤奋、努力又聪慧大多能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我认识的一对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年轻夫妇,虽然都只有34岁,均已是耶鲁大学生物物理系的教授及PI( Principle Investigator,研究组负责人),非常优秀和出色。但他们常说在异国他乡你拥有再大的荣耀,远在万里的父母兄妹无法分享,中国人传统中的孝道会令他们怅然不已。中国朋友们很高兴地看到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各个方面所取得的进步,许多人表示如果时机成熟,有合适的工作条件和环境愿意回国发展。在耶鲁,不论是过中国的中秋节( Mid-Autumn Festival )还是美国的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中国联谊会的朋友们都会聚集在一起度过,或去海边烧烤,或去朋友家里聚餐,大家语言相通,文化相同,因而有更多的相关话题。
有朋友对我说,刚来美国三个月时你对周围事物的感受足以使你写一本书,半年后你可能只会写一篇文章了,一年后的感叹也许只剩下一首小诗。虽然是句调侃话,但我仍然乐意将半年多来在耶鲁生活和学习的点滴与同事们分享,希望大家能从中有所体会和感悟。
  • 澳际QQ群:610247479
  • 澳际QQ群:445186879
  • 澳际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