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澳际学费在线支付平台

2017年花20万美元去哈佛读MBA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刚刚更新 编辑: 美国 浏览次数:36 移动端

哈佛商学院是世界最著名的商学院之一,早先名为 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所,是常春藤联盟商学院之一,无数学子对这里心驰以往,人们往往将进入哈佛商学院读书与获得成功划等号。那么,在哈佛商学院学习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感受?那里的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呢?那里真的是成功人士的殿堂吗?对于中国学生来讲又该如何申请进入哈佛商学院呢?花20万美元去哈佛读个MBA到底体验如何?今天就让知乎上的哈佛大神为您揭晓谜底。

来自知乎匿名用户的回答:

哈佛商学院每年招900个人左右,我那年拿中国护照的不到20个,但是亚洲面孔很多,因为华裔小孩普遍用功。

有自己独立的校园?我们应该是少有的几个有自己校园的商学院,很多其他学校就一栋楼。我们有自己的餐厅,图书馆,健身房,甚至是教堂。如果有机会去波士顿旅游,可以去逛下。不满足拍拍几张照的,可以去招生办公室问下,有时有guided tour,我还碰到过在申请的学生进来旁听一节课的,但很少见。但如果你有朋友在里面念,你完全可以去蹭课,基本每节课都有同学带guest。

除了校园之外,我印象深刻的是学校的师资强大和人脉强大。学校的老师一半是搞学术的,一半是退休的商界精英。有500强的前高管,华尔街知名的银行家,也有上过财富杂志封面的创业者。我个人更喜欢有实践经验的老师,理论再多有时候也比不过一点过来人的经验。而且从牛人嘴里说出来的才更可信是不是?

教学方式特别在那?所有的课都是案例教学,这有利有弊,弊留着后面讲,但好处在于非常真实。开学的时候,教务处就按照这学期的课程安排发给你一大堆案例,短的4-5页,长的20几页,放在你的信箱里(纸质版的,网上也会有电子版以及教授留的一些问题)。然后按照课程安排,差不多每天要读完后一天的三个案例。上课完全是讨论,老师只会在最后总结,中间都是引导。每节课开始第一个问题是cold call,也就是你不用举手,老师点到谁,就让谁回答。而且通常是很复杂的问题,不可能一句话回答完的。所以那些前一天晚上party 太high,没看完案例的同学这个时候就开始低头沉思,或者假装不舒服。。。。。。接下来整节课基本上是同学们互相讨论,老师会有意引导两方不同意见的同学互相争论,也会在争执不下的时候找有相关经验的同学来回答。(顺带说一句,我是全班唯一一个大陆人,所以所有跟中国有关的案例我都可以以专家身份发言,非常爽 :)

我们所有的课打分,基本上都是50%课堂发言,50%期末考试或者论文。而课堂发言一节课有90分钟(好像是,毕业太久,记不清了),三五十个人次,老师上课的时候是没有办法当场做笔记的,因为会影响课堂讨论。所以必须记住每个人当天的表现,然后下课回办公室记下来。我们一个班90个人,很多老师还要教两个班。记住那么多人名和上课表现,我自问我是做不到的。

师资力量到底有多强?每节课的总结部分是最精彩的,有些明星教授可以每次用一首诗歌,或者一段quote来总结一个商业案例。而很多现代的案例,教授会把案例中的主人公(protagonist)请到现场,讲他/她当时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做那个决定,以及做完决定后发生了什么。再次感叹下学校人脉之牛,我记得在课堂里见过的包括法国著名酒庄的继承人(营销课),某欧洲大药厂的chairman(财务课),王石(doing business in China),好像某节体育营销课还把足球明星找来了(我没选,但全校男生那天都在聊这个)。

讲回到案例讨论的弊端,就是它对一些 硬知识 不太适用,比如财务和金融。很多概念都没什么讨论空间,数学的问题通常也就只有一个答案,所以很难提出有趣的问题来。另外班里同学有些是金融财务背景,会觉得案例简单得快睡着了。而非金融背景的同学,往往听得云山雾照,下了课还得再去找助教补习。

去商学院之前,有个学姐跟我说,每个人在学校都想干好四件事:读书,找工作,玩,交朋友。但你会发现你的时间完全不够,最多只能干好三件,所以你得有所取舍。当然,你也可以每天只睡四小时*_*

我最后选了每天睡饱七小时,读书(中国好学生的惯性),找工作(得还念书的贷款),所以玩和交朋友的时间都不太够。但玩的部分还是先拿出来讲吧。

派对多如麻,特别开放?由各大协会和学生会轮流组织,基本上每周都有一个大派对。印象比较深刻的有precilla ball -- 澳洲学生会组织的易装派对,男生必须穿女装,女生可以男装也可以女装。各班都会选个主题,比如选空姐,那就男生穿黑丝短裙 ^_^,女生穿机长的制服。white ball -- 圣诞舞会,正装全白,看到平时一个个拖鞋短裤的男同学们穿白色燕尾服的时候还是很惊艳的。new port Ball,也是年底,在隔壁罗德岛洲的new Port某个大mansion里,很有电影里的感觉。

这些都是正式派对,每周五下午还有学生会组织的TGIF (thanks god it's Friday) 啤酒时间,就是在校区中间的草坪上喝啤酒聊天晒太阳,阳光好的时候非常舒服。然后每个班都有派对活跃分子,每隔两天就会搞个借口去喝酒,足迹遍布cambridge和boston的各大酒吧夜店,凌晨两点后还有在同学家里的after party。

亚裔同学普遍比较宅,爱好吃喝赌钱,所以各种聚餐和poker night比较多。还有特别爱赌的会周末去大西洋城打poker。

有一半的时间都在旅游?因为有时间,有一起旅行的伙伴,虽然没钱,但觉得自己很快就会有钱了。逢长周末和长假,所有人都出去旅行了。个人小团伙居多,班级和社团也会组织各种旅行,比如长周末飞个冰岛看极光(波士顿到冰岛五个小时,跟飞西海岸差不多),开车去缅因滑个雪,或者春假去个加勒比海的沙滩。两年商学院我用光了一本护照(嗯,当然还有存款加贷款)。

以上可能看来很奢侈,但其实以美国人的收入水准来说还行 (飞个加勒比海岛,机票买的早也就300-400美金)。当然更重要的是大家都对自己未来收入有很高期望,所以当下花钱很不在乎(有点像股市6000点时股民)。

我在学校最棒的旅行是以色列同学组织的以色列两周。以色列国情特殊,所以以色列同学都很希望让别的国家的同学了解他们的国家。这趟旅行除了美丽的海法,古老的耶路撒冷,神奇的死海这些景点之外,我们还参观了军事基地,创业基地,中央银行。我们可以和当地人开放地讨论他们的历史,他们和周边国家的冲突,他们在这个国家生活的体验。而一起去的同学里,有基督徒,有美国犹太人,也有穆斯林,一路上你也听到他们的感触。这样的旅行经验平时是很难找到的(当然酒和派对也没少~)。所以虽然花了很多钱,我仍觉得很值。

当然我能去的都不是最奢华的派对和旅行。我们学校还有个有名的section X,也就是一群超级富二代自己私下组织的班级,正常学校分的班是从section A 到section J为止。这个就属于八卦范围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搜一下。

申请难不难啊?其实写这篇的本意是希望激励更多小朋友努力,去哈佛,或者其他优秀的国外高校念书。我不会说申请有多难,因为对真的想去的人,人生规划在大学时代就开始了,申请只是最后一步而已。我也不会说申请有多简单,因为每个人都要经历接近一年的准备过程,不论成功失败,这中间付出的时间精力是切实的。这就是个入学考试,就像每个人准备高考一样,告诉你我做了哪几本习题集,参加了几次模拟考,不表示你可以照办。每个人都要花时间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案。

如果我给你描述的校园生活让你很向往,那就把念哈佛商学院做到你的人生规划里,从现在开始努力吧。

找工作也是商学院生活的一部分?当然!至于怎么找工作,我觉得同学里面分成几大类:

1.由公司赞助来读书,读完了要回原公司的。主要是各大咨询公司,少数投行PE员工,和极少数日本大商社的员工。感觉每个班都有大概20%的在这一类。这部分同学基本上是来享受生活,顺便看看别的行业有没有机会的。除了个别特别爱折腾的,决定欠原公司一屁股债,去创个业什么的,多数乖乖回原公司去了。

2. 商学院之前在500强企业,teach for america,军队,传媒等等行业,打算用商学院做跳板转行做金融或者咨询。这一种每年也至少占20%-30%吧。咨询向来是招人大户,投行在金融危机后收缩不少,待遇也不如以前吸引人了,但还是每年固定会来招人。这一类的找工作也相对简单,学校career office会给你各种讲座培训,从怎么写简历,到怎么coffeechat,到怎么面试,都有网上的资料,career coach,以及可以问同班同学。从第一学期的10月开始就有公司来宣讲,甚至直接发coffee chat邀请函到你的邮箱。只要跟着流程一步步走,多花时间改简历和cover letter,基本上都能有面试机会。然后面试也可以靠大量的练习来准备,基本上只要够努力,找一个咨询或者投行的暑假工作并不太难。无非是能否去有名的大行,去一些比较小的team。

和投行咨询比较类似的是一些美国大企业招聘,包括谷歌,苹果,GE,GM,以及各种药厂,商业银行。但08年之后这些公司赞助国际学生工作签证的越来越少,所以国际学生去的不多。

3. 想要毕业后做投资的,包括PE, VC和二级市场投资。也占15%~20%吧。这一类工作找起来比较辛苦,因为只有大基金会固定招暑期实习生,而且通常每家就招那么一两个。所以绝大多数简历扔出去都如石沉大海。比较靠谱的办法networking,直译成中文就是找熟人。但和中国的拼爹不太一样,美国人的networking上可至从没见过的教授和老校友,下至隔壁班同学的亲戚,只要能沾上点关系的都可以约出来喝个咖啡,打个电话,说不定别人就帮你推荐了呢。

4. 创业或其他。哈佛不算创业氛围最好的商学院,但每年总还是有不少在学校创业的学生(当年易趣的邵易波谭海音就是哈佛商学院毕业的,这两年美国也有些初创公司比如rent the runway是HBS毕业生创的,去参与初创企业的人更是不少)。学校提供了非常好的环境,从创业指导教授(往往自己都是成功的创业者),到创业比赛(获奖学生可以拿一笔钱,以及一些法律,会计类的服务),以及跨校修去和MIT的Geek们联谊,各种资源都等着你 去发觉。

还有一大类是富二代。我当时在第二年的课程里发现居然有 如何管理家族企业 ,觉得特别新奇。后来仔细想想,其实这个需求还是不小的。

另外也有特别爱学术的同学,有念完商学院继续念医学院,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的,也有留在商学院继续读博士的。

来自Sean XU的回答(有点深度,得细看)

对于哈佛和MIT的MBA教育比较了解,这里简单谈下看法。

对于MBA教育,一直以来有一个根本上的问题:是MBA教育让他们这么成功,还是成功的他们为MBA教育附上了光彩? 针对HBS和MIT斯隆商学院的情况,我认为这两部分的回答都有部分是正确的。

先说MBA教育让他们成功的原因。大多数人上MBA,是想对自己的事业或者职业规划有改变或者说的单纯点就是转行。HBS的课程就可以满足你的条件。举一个例子,HBS有一门课程教的是doing business in contemporary China,教的是如何在当前的中国做生意。教授是哈佛的中国问题专家,每年都要去国内好多次,而且不是去学校转转那么简单,而是很深入的去企业去民间去看,所以他的课程很有深度。这样的,利于开拓新兴市场的课程有很多,加上又是案例教学,学生学到的是实打实的实战知识,所以非常有益。

现在说另一边,也就是MBA教育识别学生的信号作用。HBS和Sloan的入学极难,难度在两点,一个是申请成本高,申请的准备花的时间多,学费+生活费是其他地方的几倍。有着那样的同学圈,钱必须不能是一个问题,如果你想融入其中的话。第二点是项目非常selective。基本上成功率在1%以下(没有调查可能不准)。能申请上的,都是情商智商能力交际都极强的人。我认识的几个在读MBA,大多是在华尔街或者伦敦金融城干过两到三年(这些地方的工资才能支持高昂的学费),现在准备再往上进一步或者自己干的青年,在学业和事业上非常主动,属于从来不会闲下来的类型。和他们的简单交流中你就可以感受到他们一定会成功,读MBA对他们来说,某种意义上也是当前商业界的一种客观需求。

此外,HBS奢华的学习环境(就是这个用词,每次被学院里处处都是的世界名画震撼到我都是想到它)和舒适的人文氛围,斯隆拥有的MIT强悍的技术背景和创业前景,都是来这边读MBA的额外收获。


  • 澳际QQ群:610247479
  • 澳际QQ群:445186879
  • 澳际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