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澳际学费在线支付平台

2017年留美师姐分享美国研究生留学那些事

刚刚更新 编辑: 美国 浏览次数:19 移动端
首先废话介绍一下自己,现在来说,我既不算一个winner,也不是loser。 我是典型的80后穷二代,女,没有背景只有背影的那种,不敢说美女,可也绝对吓不死人。我的父母都是伟大光荣的工人阶级,祖传三代没有离开过我生长的城市,也没有出过一个大学生,所以我没有太亲近的人可以借鉴参考经验,一切都只能靠自己一路跌跌撞撞的摸索。我在国内一所名气不算小,称的上高考高分撞车遇 难者收容所的二本学校读完本科。20岁那年考完,,加入浩浩荡荡的留学大军。21岁成了学校当届申请者中唯一拿到全奖offer的 lucky person。于是那年,才21岁的我,在机场告别父母抹干眼泪,就雄赳赳气昂昂、单枪匹马的跨过了太平洋。一般人看来,似乎我一切顺利,过的挺光鲜,几年后拿到硕士学位,找了一家世界500强的公司,开始朝九晚五的美国中产阶级生活。每天开着两门的 伪小跑车 ,有一水最新的electronics(电 子用品)和cosmetics(护肤品),国内放专柜的名牌,可能在这边的walmart超市就买的到,下一步也就剩买房就齐活了。可是过去四年多发生的 事情,却远远超出21岁时我的想象力,我去过法院,收过传票,打过官司,试图转学未果,失去奖学金,去中餐馆端过盘子,毕业前三个月换专业方向重读,毕业 前一个月开始写自己的硕士项目论文并且奇迹般的顺利通过答辩,被车撞过,撞过车,被救护车抬去过emergency room(急症室),曾一个月被迫搬过三次家,工作不久经历公司裁员,药品中毒找商家索赔,去市政府和美国检察官爷爷陶瓷免去罚单,参观过美国 custom and border protection(海关边境处)的办公室。大学好友感慨说: 估计现在把你丢进太平洋,你也能活着回来。
有 时候我在想,如果21岁的我知道接下来的生活会如此小概率的 传奇和丰富 ,我估计早就吓得放弃,在国内老老实实的读我的研究生。多少次彷徨痛苦害怕 的时刻,我多希望身边有些经历丰富知识渊博的人能够给我一些指导。而同时自己也常接到学弟学妹同学朋友的电话邮件,咨询出国的事项。这让我萌发了记录自己 经验教训的念头,希望我走过的弯路能给大家一点点的启示,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记 得来美国的第一个寒假,高中好友wensy带我去纽约参观了美国历史上第一座移民局纪念馆。自1892年开始,来美国东部淘金的外国移民下船之前,先 要被运到Ellis Island这个岛上办理入境手续,当年从欧洲各地涌向美国的缤纷的Amercian dreams、淘金梦 都是由这座岛上开始。这座在自由女神像旁边不远的小岛,见证了多少移民的辛酸,奋斗和沧桑。时隔四年以后,我唯一记住的却是纪念馆讲解员的一个笑话:
传 说当年涌向美国的移民,在没来美国之前,都听人说 The roads in America is paved of gold(美国的马路是由金子铺的),于是他们在船上都兴奋不已,满怀憧憬,准备到美国去挖金子。可是当他们真正来到曼哈顿,却发现,first the road is not paved with gold(第一,路上不是金子铺的),second, the road is not paved at all.(第二,根本就没有铺过的路), third,they want you to pave it.(第三,他们希望你们(新移民)来铺路),
100多年以后 的美 国,虽然路上依然没有铺金子,可是还是能吸引全世界的 有志青年,或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或是生计,或是为了自己的美国梦,或是为了所谓的freedom,来到这个陌生的国度。时至今日,这个笑话对我们现在 的 淘金者 依然适用,美国并不是遍地是黄金,恰恰相反,美国却可能处处有pitfalls(陷阱),而前仆后继的我们正是一拨拨被黄金吸引来的 铺路者 。
每年美国的中国留学生都呈几何级数增长。当我们踏上这 个从小 在政治书本上读到的 万恶的剥削人的资本主义 土地的那 一刻,每个人都满怀激情,摩拳擦掌,似乎大好澳际已是触手可及。但是我们往往低估了现实与梦想间的差距。磕磕巴巴的、词不达意,笑话百出,这不过是最简单 的第一步。接下来的生活才是充斥着大大小小的pitfalls(陷阱)。这些陷阱可能是多如牛毛的制度法规,又或者是风马牛不相及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 它们轻者让你破财,或是让你错失良机,重者则是触发法律,被FBI请去喝咖啡,再接着被他们 礼貌 地请出美国。就如同好莱坞电影里面非常经典的场景,美 女大盗来到一个空荡的房间盗宝,只有带上特制眼镜才能看见锋利无形的红外线。而每个初到美国的留学生,似乎也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除非你能一辈子欺骗自 己,一叶障目下只看自己想看的,否则入乡随俗势不可免。
第一 该不该来美国读书
很 多同学朋友甚至父母熟人的小孩都问过我这个问题,我该不该来美国,可是。。。(省略各种可能性)。其实 这个问题扪心问自己更合适。美国的大学教育在全世界范围来说,应该是屈指可数的。第一,美国有钱,虽然经济危机,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所以他们的设备齐 全。学校里的藏书众多,大部分校园环境都非常优美,会让你有一种在国内公园的错觉,图书馆,每个学院大厅里面基本都有免费的机房,在校学生凭学生id就可 以使用。有的学校,占地很大,就会有免费的bus,不用出示任何证件,可以载着你满校园的打转。 更有甚者,我去过的一所名校女厕所里免费提供卫生巾。这些硬件环境,短期时间来讲,国内的学校还是有些差距。第二,美国学校里面卧虎藏龙,机会很多。可能 给你上课的不起眼的一老头就是啥 science,nature杂志的投稿人,或者IEEE的重量级会员,当然运气更好的可能还能碰上几个诺贝尔奖得主。其实大部分美国学术界的牛人都非常 的low key(低调),看着没有 杀气 ,不是那种前有人开路,后有人打伞领导做报告的架势。大部分时候,都是自己该干啥干啥,打扫自己办公室卫生,整理课件, 抽烟也得站在楼外面(美国大部分地方规定是不能在building里面抽烟)。而机会,是因为美国的大公司很多,他们很注重在大学当中的形象,每次三四月 份都会跑来学校招实习生,条件一般很优厚。这样那些在国内大学生挤破头的大公司,例如微软思科google,IBM,四大会计事务所,nasdaq,JP morgon(注意了不是分部是总部)就在咫尺之间了。(当年我去微软面试,见的最后一个面试官是microsoft office的director,整个office软件就是在他的领导管辖下的。)第三,你会有国内很多同龄人都没有的生活体验。暑假的时候,你可以和同 学一起去加州迪斯尼乐园,环球影城,去赌场拉斯维加斯看脱衣舞,去纽约看911 遗址,statue of liberty(自由女神像),尼加拉大瀑布,看10刀一场的NBA比赛(不是场边席),哈佛,斯坦福,普林斯顿任你游(国外大学没有大门或者门卫这个概 念,都是开放式的)。你也基本可以到任何一个大的商店看到coach包,20刀一条的levis 牛仔裤,抢到打折只要10刀一个的Jansport 书包,或者5刀一双的adidas 拖鞋,2块钱一条的godiva 巧克力。如果你是有奖学金的,那么恭喜你了,大概半年以后,一般人都可以攒够钱,买辆二手小车。如果你有几个关系比较好的老美男性朋友,你估计可以有机会 自己试试真枪。很多老美家里的车库都造的和弹药库一样,里面武器装备齐全,从rifle,到各种口径的手枪应有尽有,就差手榴弹了。
但 是,这只是光鲜的一面,该不该出国,在我看来,其实主要取决于你的目标,你或者父母的经济情况,以及你的年纪和心理承受能力。如果你希望来到美国出人头 地,成为下一个李彦宏或者张朝阳,扬名立万,恐怕这并不是只出国就能够实现的。美国大部分人过的都是中产阶级生活,有车有房,剩下的其实和中国并没有太多 区别,甚至生活更加无聊。如果你希望立志把父母所有投下去的辛苦钱都能自己在美国赚回来,我奉劝你三思而后行。现在美国经济不好,外国人更难找工作,消费 容易攒钱难。
二申请
在网上有各种各样的申请资料信息,我不想在此重复,只把自己当时特殊的经历和大家讲讲。
第 一 关于申请学校的数目,既然你已经有坚定的信念出国,那么就不要在意在申请上花费的费用。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舍不得美刀,套不到offer。因为此刻多 一个offer,你的澳际可能就截然不同,你的选择面可能更大,用不到100块美元可以换来一个更加光明的澳际。这个deal非常值。我的建议是在力所能 及的情况下,申请的学校越多越好,撒大网,每个rank的学校都申请几个。
第二 关于陶瓷,首先是和教授陶瓷,我建议大家要有的放矢,不要像发病毒邮件一样千篇一律,让老美professor觉得我们中国小朋友too simple too naive。首先列好自己的list,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大家要有坚定的信念,别以为申请是个如讨饭一样的事情 ,靠老美的施舍。米国是讲究实力的地方。别人给你offer,是认为你优秀,你有潜力和他一起做research,你也有选择对方的权利。这事和感情一 样,讲究你情我愿,你的最终目标不是因为offer所以offer,而是拿到自己愿意接受offer,选对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第一步要做的就是上学校的 网页,查各个教授的研究方向,看看哪些让你觉得有兴趣。有些比较nice的professor,如果有找新生的意愿,会在个人网页写出来,鼓励大家联系。 其次,大家都一直很忽略的是和我们中国同胞陶瓷,咳咳,这个是我的独家秘诀,就免费外传了吧。一般系里网页也会有学生的个人主页,比如其中你发现有你的校 友,同乡,这些人都可以成为你的密探。你可以和他们陶瓷,有些人nice一些,可能就帮你去系里打探情况,比如今年有哪些professor准备招新生, 这个学校就业状况怎么,等等等等。这些都是在学校网页上不可能呈现的宝贵小道消息。最后,就是常说的和系里的小秘陶瓷。这点我深有体会,大家要记住一点, 送去材料的可能有几十人,可是那些申请材料没有声音,可是你有,打个电话,可能会让对方对你的印象更加深刻。当时我打电话去学校问材料是否寄到,没有想到 那个小秘对我的英语大加赞赏,我就随便和她海阔天空忽悠了一通。这么误打误撞的,我居然impress了一个美国老太太。于是她非常热心开始把我材料推荐 给所有professor,甚至把我的材料送去申请别的一些scholarship。所以我过去的第一年多的其实非常幸福,不仅有一般工资,还有9000 块的scholarship。
第三,关于resume,大部分中国小朋友的弊病都在用resume,我当年也是如此。这个不怪大家,很多人连 中文简历都没写过一份,怎么可能写的出地道的美国式的简历。我的建议是去英文网站google resume exmple,学学别人的格式。Resume是非常重要的document。因为你的所有信息都体现在上面。老美也是人,是人就有犯懒没时间的时候,他们 可能先看你的resume,瞄上几眼没啥光彩之处,可能别的材料也不会看就束之高阁了。另外,写resume要注意几点,要在你的resume写好自己的 联系方式,地址。前年,一个小朋友托我给他改简历,我当时的回复就是,dear 弟弟,如果你真的想拿到offer,请麻烦先把地址给人家写上,否则即便人家多么中意你想把offer寄给你,也不可能来中国的派出所查你地址。还 有就是要写上自己的GPA (Grade point average),GPA是一个硬性指标,这样也省的对方去翻大量的别的成绩单,不要指望所有小秘都会帮你算GPA,大部分老美的数学都也就是能算出个位 数加减的水平.自己的事情要自己操心。
三 选择offer
话 说冬去春来,小朋友最期待也最紧张的时刻就要到来了。 一般学校在圣诞节放完之后,开始审理申请材料,陆续发来offer。 其实前面的忙碌,奔波,辛苦,麻烦换来的,就是现在最激动人心的一刻。作为一个过来人的角度,这其实是申请过程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个环节。记得不久前在看 某大人物的一个名言,大致意思说 人生大部分时候都是平常的生活,但是总会出现几次关键的机会,如果你能好好把握机会,澳际会截然不同。 而我帮大家通俗 的翻译一下,这就犹如世界杯的关键赛事,你作为一个前锋,一路长驱直入,狂奔几十码,晃过对方几名后卫的阻挡和骚扰,面对门将,临门一脚的时刻。你要是还 能保持头脑清醒冷静,来个大力抽射,球应声入网,那后面几年的日子都有个好开端。如果这时美国这边发过来的offer,一下把你砸晕了,如同球还没到脚 下,你就先不争气狗屎的滑到地上,稀里糊涂的随便从了一个offer,可能后面的日子不会像你在国内想象的那般美丽了。
首先,先介绍一下,美国奖学金的几种类型。这样小朋友拿到offer也大致知道有些啥优厚的待遇。
第 一种,统称为fellowship,也是 奖学金中档次估计最高的一种。在我看来和国内的退休金有异曲同工之妙。你不用干任何活,给你offer的学校就每月发工资给你并且免学费。凭着你在国内的 优秀光荣史,或者你狗屎的运气好,正好今年对方学校有fellowship的名额空出来,(例如前面享用该fellowship的那个学生毕业了),而你 也众applicants中也是鹤立鸡群。这种奖学金的好处是非常自由,你接受的是学校的money,而不是你的advisor的money。你自由度非 常高,你可以选择自己的advisor,和自己感兴趣的topic进行研究。你和老板之间没有雇佣关系,更多是合作,他不是你的财神爷或者衣食父母,你大 概也不需要估计每周到底多少天要在实验室,如同上班打卡一样,勤勤恳恳。
第 二种,是TA(teaching assistant )助教,或者叫GTA(graduate teaching assistant).美国不愧是资本主义社会,都体现到了大学的教育制度上。每个系里开课都需要人批改作业,答疑,带undergrad实验,或者给开 seminar。如果让Professor做这些事情,就如同让tiger woods不要拍广告,不要打golf,而是去给自家的后院剪草坪,opportunity cost (机会成本)太高。于是大部分graduate(研究生)就派上用场,系里给你的工资当然低于profesoor,可是也够你养活自己的,而且免去你的学 费。两全其美的事情,于是就有了TA这一个position。TA的好处是可以提前开始你的教师生涯,对于那些将来希望成为faculty的同学,也可以 在resume上浓墨重彩的填上一笔。而且可以让 你和老美拉近距离,你一下子能了他们的老师,就不愁没人和你交流了。但是TA的缺陷是要看系里的funding是否充足。而且虽然TA position不是你的advisor直接埋单。可是,任课的professor可以推荐学生,在某种意义上说,professor除非没有自己的学 生,要么这种有钱的差事怎么会流外人田。Ok,我罗罗嗦嗦介绍一大堆,其实要说point是,别以为TA是系里出钱就和你老板没关系了,你老板是帮你争取 TA的后台。他要哪天不推荐你,你就啥都没有了,(除非你牛逼能 go over him,找到其他的老师推荐)。
第 三种,是RA(research assistant)助研。这个position,可以把美国大学的运作情况解释的很清楚。美国是一个以研究为重的教育体制。每个教授的最重要评分不在于 教课是否受学生欢迎,而是在于能发表多少研究成果,也就是paper(论文)。于是作为了一个发考题(faculty)每天脑袋里面想着的事情,就是如何 能像爱因斯坦一样,想出一些惊世骇俗的idea,然后用实验支持,再发到某知名的杂志上。做到professor这个级别,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想idea, 发proposal给美国的研究机构例如(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告诉他们,我有一个fantastic idea,可是我需要钱。于是这些美国研究结构的财神爷就拿着我们这些taxpayer的钱,给他们推进科学进步去了。
Faculty 拿到钱后,用于维持实验室,买器材,剩下的钱就用来雇佣RA,让你们帮他把idea给实现出来。这也就是为什么advisor又会被称为 boss的原因。某种意义,就是他拉赞助,你干活,你干的活越多越好,他能拉到越多赞助,影响力越大。RA相对于TA来说,更加锻炼人的专业水平,因为你 必须得一定时间出数据,出成果。不像TA,来来回回讲一些讲过没新意的东西,服务了学生,boring了自己。但是,RA的工资直接取决与你老板的拉赞助 水平。所以如果你老板已经功成名就, 你的RA funding可能出于稳定状态。但是如果你老板初出茅庐,可能RA的funding是吃了这学期没下学期,不稳定。所以我建议拿到RA的同学要和老板问 问清楚情况。并且,RA对advisor的依赖最高,你的advisor不仅要给你发工资负责你的吃喝拉撒,并且要给你付学费。所以这就犹如旧社会学徒和 掌柜的关系。他是你的衣食父母,你得努力撒欢的做事出成果,让他开心。
第四种,是scholarship。大部分 来 由都是你某个校友混出来了,要报答母校,或者某位学校的教职人员非常尽职,大家自发组织,于是变用他的 lastname命名一个scholarship。每个奖学金的条件不同,例如女性富婆校友建立的奖学金可能会在女学生中选择candidate。 Minority(少数族裔)可能会选择minority的pool里面选择candidates。工科学院毕业的校友可能从自己的院系挑 candidate。这个和选miss American一样,条件众多。可是不同的是,你可能会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校友愿意捐助母校,这意味着你 有多次申请机会。一般来说,这种奖学金和以上三个奖学金最大的不同在于,不是每月都有,而是一次性的几千块或者更多。
最后一种,就是传说中的鸡肋半奖。有些学校是出了名的喜欢发半奖。具体操作起来,就是比如你可以免去多少学分的学费,可是剩下的学费和生活费都由你自立。
Ok, 我费了这么多篇幅给大家介绍这些,就是为了让我后面这些小朋友们可以透过薄薄的一张offer letter,看到自己将来的至少一年或者半年之内的财政来源。如同赵本山小品里面说的: 人最大的痛苦就是,人活着,钱没了 ,可我要说,人更大的痛苦 是: 人在国外,活着,钱没了。
咳咳,那废话这么多之后,我们就直入中心点,应该怎么选offer。我的总结是 四好 如果其中一条都不沾的话,那么各位就得慎重了。
第 一 好老板,这一条当年我出国之前在论坛上问一位前辈。他说: 啥都不重要,最关键要有一个好老板。 可惜我当时生活经历有限,在国内过的悠哉悠哉,被老师睁 一只眼闭一只眼宠着,体会不到这句话的重要性。可是今天,n年以后,我要郑重的告诉大家,千万要找个好老板。这里指的好,更多是人品,不仅仅只是专业水 平。原因各种各样,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在美留学的外国人,你的一切大手续基本都要有老板的签字。每学期选课,必须老板签字,你找到暑期实习,要老板签 字,找工作,公司会需要老板的推荐信。有时候甚至一些在美的法律手续,都得由老板签字。你们老板要捏死你,就如同捏死一只蚂蚁那么简单。除非你有绿卡,你 遇见不合适的老板就可以非常强硬一拍桌子,说: 老子不读了。 把所有东西往天上一撒,然后蹲在麦当劳里当几个月cashier攒钱抹去这段历史,找过一 个学校重新来过。可是作为一个外国人,unfortunately,你没有这个愤青的option。在美国身份决定一切,美国发给你的签证就是来读书,当 学生的。如果你中途quit,又找不到要接手你的学校,那你的书就读不成,书读不成,你的合法身份也作废,你就成了illegal immigrant。成为 illegal immigrants并不多见,可是碰上一个绝对可以让你元气大伤几年。
有必要介绍一下美国教授种类
A. Assistant professor,助理教授。这一类教授刚刚步入教授这个career,并且根据美国制度要在5年之内拿到tenure(终身职称)。美国这点很残酷, 在5年之内,经验值不够,paper数量不够的AP就必须转换职业,不能再在faculty这条career待下去。他这一辈子就和教授这项职业无缘了。 所以你跟着这一类教授还是有些风险的,他们指导学生经验基本空白,压力大,刚步入faculty career不久。你们都是对方的小白鼠,不仅如此,有的AP可能因为家庭缘故或者别的,转行不当教授去公司。但是risk越大reward也可能越 大,AP对自己要求一般严格,不会磨洋工,需要做出成绩赚tenure,你跟着他可能容易出成果。
B. Associate professor,副教授。这是教授的第二阶段,已经拿到tenure,后半辈子无忧。是否继续做research全凭个人的爱好,我见过有些副教授拿 到终身任职的职称之后,身体已经被榨干,于是便开始主攻教课,并不是research active。这一类教授比较safe。
C. Professor,正教授,同上,不过,有升了一级,如果从白银圣斗士升成了黄金圣斗士。
D. Distinguished professsor,杰出教授。这一类教授已经是教授中的极品战斗机了。一般这类教授人脉众多,学生遍布各行业,没有发paper的压力,可是认不认真 提携后辈,只能看各人的职业操守了。不过个人意见,跟上一个DP,也算树大好乘凉,好歹可以领略一下牛人的风采。
那么怎么知道一个老师是nice boss呢?这里以下有我几个私人经验可以供大家参考。
A.如果你有师兄或者校友,在这个大学,你可以拜托他们给你打听。口碑这个东西在国外是没办法造假的。
B. 看他的个人网页,你可以看看他和他学生发表的paper署名次序。对此我保持中立态度。但是如果这个教授所有和学生合作的文章都是把第一作者 assign给自己,那么你自己也可以设身处地想想自己将来的situation了。美国学术界的潜规则之二,就是作为一个博士生,毕业之前,必须得拿的 出手几篇paper。尤其是对有当faculty准备的博士生,更需要拿的出有第一作者的paper作为资本。
C.还是看他个人网页,这个我纯属瞎掰。我个人认为,一般老师如果把自己个人爱好或者家人情况照片放在网上的。证明这一类老师都比较享受生活,不是工作狂。所以既然如此爱自己,enjoy life,估计可以爱己而及人,会让你也能enjoy life。
D. 还有就是印度已经中国等minority教授,和美国教授的选择。个人认为,印度中国教授只有两端的极品,一类非常nice,自己吃过太多苦,于是能够理 解你要走过的路,所以非常能设身处地的为你着想,希望多提携你。另一类就非常mean(龌龊)了,自己吃过苦,那么凭什么你不能吃同样的苦。他熬的,你也 得熬,不能像美国人那般娇气。而美国教授的水平大部分处于average的中庸段。用通俗的概念,选择印度中国教授如同买股票,买对了收益高,买错了被套 牢,美国教授更像是在买基金,钱虽不多可是够safe。
E.还有就是希望大家信一句中国老话: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翻译成英文就是 If sth is too good to be true, it probably is. 如果有的东西听起来都好的不像真实的,那么很可能就根本不是真的。奉劝各位涉世不深的小朋友,如果professor给你打电话,给你一堆海市蜃 楼的承诺,把你的未来描述的如春天般美好。你脑袋里的警报器就要灵敏起来了。不能百分百保证,可是他显得这么积极主动总有啥东西在驱动。是因为你好的让他 无法割舍,还是别的一些目的,就看个人造化了。
第二,好方向。我 认为好的方向应该是你的兴趣和市场需求结合的产物。这么多年之后,我发现中国教育的一个非常大的弊端在于抹杀了个体的差异性。要上北大清 华,你就的数理化语文英语都出类拔萃。可是五个手指有长短,一样米养百样人,多少小孩就在这种一切都要优秀的硬标准下,慢慢丧失了自我,读了这么多年书。 估计连自己真正喜欢什么科目都不知道,只是最擅长考试。这一类在出国的学生中尤为突出,老师是你要读好书,于是你努力,可是到了国外之后,没有人监督你, 全凭自觉。这个时候,你可能才恍然大悟,发现自己一切的努力之后,开始非常lost(迷失)。你并不觉得费八辈子劲拿来的offer给你带来了快乐,相反 你迷惘了,你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我当年就是这种情况。如同HP总裁孙振耀先生说的: 人不开心,是因为你不知道你要什么。 而在中国模式下的教育体制, 你打小估计也不知道自己也要什么,只知道你父母要什么你老师要什么。所以我的建议是,在答应任何一个offer之前,你得冷静的问自己: 做这个方向,你 会感兴趣吗? 而市场需求,就是稍微也要估计自己将来辛苦n年出来的出路。
说 到这个,我想和大家讲讲几个自己身边经历的故事。刚去学校的第一周,由volunteer(志愿者)带领团队参加学校组织的orientation。我 们组的领队是一个大二的美国女生 Jessica,长的挺pp的,闲谈之中,我们聊起 了专业,她说她读历史还有spanish(西班牙语)。我挺好奇的,于是问为什么选两个,她说: 历史是她自己喜欢的major,可是她父母给她付学费, 他们希望她能学spanish。所以最后double major。 上面那位问电影小朋友,其实你也可以参考一下这个想法。
另 一个更深刻的是我当TA时的一个美国学生Jared的故事。话说07年是我点背的开始,也是点背到低谷的一年,我失去奖学金,也没有了TA办公室,每天 和我教过的一群老美学生泡在系里的公共机房里。那年寒冬的一个深夜,我坐在机房门口的bench上发呆,即落寂,又落魄,想着自己好歹也是拿了几个奖学金 的优秀applicants,怎么到如此地步。Jared看我表情不对,于是主动过来和我打招呼,
what has happend, ? 他很关心的询问。
I screwed up. (我把事情搞砸了) ,我对着他苦笑。
我 告诉他,我换了专业,换了老板,前面两年的时间基本都作废了,一切重来。我和教过的学生大体年纪相仿,关系都不错,Jared就是平时和我经常瞎侃的 学生之一。他比我还大一岁,我已经读到grad(研究生)的第三个年头,他还在读大三。我一直知道这个fact,但是基于尊重他的隐私,也一直没好意思探 究其中的缘由。那晚,Jared突然open up,开始和我讲起来自己的事情。他说: 你知道我为什么现在才读到大三吗? 我顿时来了兴趣,也暂时把自己的小悲惨抛到脑后。他开始叙述自己的往事,原 来Jared出生在一个美国富裕家庭,他的妈妈是有个有名的会计师,负责审计大公司的账目,(具体啥称号俺给忘了)。高中时候,Jared和自己的初恋打 的如胶似漆,学业搁置,于是他妈妈用钱和自己的关系把他送进了一所医学院。Jared读了两年医学院,才幡然醒悟,发现自己的兴趣根本不在学医。于是中途 从医学院quit,和女友分手,重新申请了cs的program。不仅如此,他很有骨气,拒绝了家里的资助,在usps(美国邮政局)打工给自己赚生活 费,付学费。每天白天上课,晚上还得回邮局开铲车运包裹,每天平均睡眠不超过5小时。不仅如此,由于fulltime(全职)工作的缘故,他选课进度都比 别的学生要慢的许多。剩下一年的课程,他需要两年时间才能完成。美国计算机本科辛苦程度不亚于国内的重点高中,常常半夜还在机房coding,调试程序。 像他这么同时可以handle工作和degree的人我还是第一次见。这么拼命的美国人,我也是第一次发现。Jared对我说这些话的时候,眼睛也忽闪 着,我能看到有液体在打转。他说人一定要自己有动力,那么无论多苦都能坚持下去。其实这个我相信,美国人比中国人幸运很多的地方就是在于他们的梦想和兴趣 总是最重要的,而且有很多的机会screw up再build up, 因此才会有年轻时候混的一塌糊涂现在还能当president 的小Bush,大学里也经常可以看到很多爷爷级的人物还在读本科。
所以,如果大家可以选择,还是选择自己的梦想,请有些骨气,自己选择的路要自己负责。不要让父母为你的梦想埋单。
第 三,好学校。这个我在前面就说过了,在美国也有名校光环这一说。好学校的私人捐赠多,例如前段时间的耶鲁中国校友捐赠事件。好学校混出来的名人多,带动 了学校的人脉。好学校招来的公司多,将来毕业的选择面多。不要说美国人民势利,俺们也一样,凭着良心,你看一个清华出来的学生和一名不见经传的小破校学 生,你会认为他们是同一档次的吗?好学校见的市面也大些,容易培养气场,为啥克林顿访华去北大清华不去你学校,为啥Bill Gates来中国选择优秀学生不选你我,而选了交大复旦的学生。并不一定我们的水准比别人差,更关键的是我们在的平台。就如同一罐可乐在超市买2块,在高 档酒吧可能买10块。场合决定机会。不要说我现实,是现实教会了我这么现实。
第 四,好地段。如果你前面都觉得没着落,那么这个最容易判断。你至少得个自己选个好地方。毕竟你也将在那边度过几年的青春时光。我说的好地段是指生活方 便,例如可以很方便采购到中国产品的地方。否则你别的同学来美国后,过元宵吃汤圆,过端午吃粽子,过中秋吃月饼,生活和国内一样的滋润,你还因为买个中国 小青菜要开一个小时的车,吃顿速冻水饺都觉得是享受。那种心里的不平衡是非常可怜的。还有好地段可以治经济较好,公司多的地方。这样你找工作实习都会方便 很多,作为local的candidate,你的优势还是很大的。实在不行,你也能天天去google,yahoo门口散散步,转悠一圈,说不定哪天就碰 上你的澳际了。
最后说了这么多,我想告诉大家拿到offer之后,不要立马答应,或者承认给对方教授写保证书。你得等等,每个学校的offer周期都是不同的,而且有4.15协议,规定你在4月15之前是有机会反悔,对方也不能push你做决定。要合理运用自己的权利。
可 是当年的我,基本犯了上面所说的所有错误。我的高考成绩并不低,来到一所二本读大学,心有不甘,四年过的都非常压抑。那个时候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出 国,我没有国外亲戚也并不知道国外的事情。那时候只是似乎出国才能证明我自己。在国内受教育这么多年,也好奇国外的教育制度会是如何。于是阴错阳差的走上 了出国申请这条路。由于我四年本科都像玩命一般的努力,所以我的resume看上去也甚是光彩。虽然在每年只有个位数出国的大学里面,那年我先后拿了三个 全奖offer。第一个,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来的非常早,一月开初就到了学校。第二个是三月初到的,最后一个四月才到。在offer面前,我和我的家人都 开心的有些过早。由于高考报志愿失败,这次我的父母不希望看到我有任何risk。他们非常急促的push我赶紧答应第一个offer,尽管我一再申明我相 信自己的实力,我会有连续不断的offer。具体的情况我不想细说,于是我give in 了。我明明知道自己不喜欢,可是我还是答应了,并且给我后来的advisor fax了一张手写的保证书。命运真是会开玩笑,就在我fax 后的第二天,我接到了第二个学校的offer。那时我情绪激动,和我母亲激烈争吵。其实想想自己也很幼稚,我居然为 了说服自己的母亲,愿意以身试法,把自己搭上证明给她,她的想法是错的。可是老天一直对我都不薄,一直给了我自己挽救自己的机会,第二个offer虽然没 有改变我的决定。可最后我拿到了某名校的offer并且是我感兴趣的方向,这个offer让我欣喜若狂,决定推翻前面的offer,pursue自己的 interest。可是在我母亲的说服下,我又give in了。当时对方学校的professor给我发的信让我还历历在目,他说: 既然你不喜欢这个专业,你为什么要去呢? 我无言以对。估计是小时候看多了 琼瑶剧,和武侠片,我说: 我答应了,那么我就得去。 我不知道该怎么拒绝那曾经一直热心帮我的小秘和非常热情联系我的教授。中国有个词叫 愚孝 ,那我当时是即愚孝又愚昧还无知胆怯并且有些怀疑自己判断力, 我以为只要我一个人做了一个自己不情愿的决定做出牺牲,身边的人就都开心了。我以为年纪轻轻的时候,应该选别人认为更有澳际的专业而不是自己真正的兴趣所 在。我甚至寄希望于不好好准备签证,让签证官把我第一个offer 拒签,这样我就可以名正言顺去自己喜欢的学校。这给我后面所有的麻烦和困难埋下了不详的伏笔,我现在的生活甚至也只是刚刚从那段艰难的时刻走出。这也是我 一直和大家强调兴趣重要性的原因。这个我会在后面一一道来。
但是,为什么你不能盲从,
1. 当时我的美国朋友问了我几个问题,
第一你了解这边发生的事情,还是你父母更了解?我回答是我, 第二你经济独立吗?我从21岁就没再要过父母的钱。
第三你觉得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我沉思了一会,觉得自己也受了这么多的教育,也还算懂事,有自己的判断力。
你的父母或者别人可能根本都不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和背景。所以这种时候,他们做决定没有基于足够的information,并不一定比你明智。
2. 不要幻想你可以向父母索赔。这不是二战,战胜国逼宫德国,把别的国家财富转移到自己口袋。这个是人民内部矛盾,你的损失也是你父母的损失,你不好 过,你以为逼你就范的人会好受一些吗?我后来非常糟糕的时候,我父母也跟着一起担心。我妈每次打电话,总是愧疚自己当时的蛮横,说自己很傻很天真,为什么 要逼我做自己不情愿的事情。没有想到事情会变的这么严重。
所以你如果真正为了自己的父母着想,就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不要以为做错事情,责任放到父母头上,就高枕无忧。生活还是会逼你承受所有后果,清理烂摊子。
3.道理同上。有的人是没安全感些,碰到事情容易take it personally。
中国教育讲究宽容,你一听到: 我也是为你考虑,才。。。没想到。。。 ,也就没了脾气。只要心底是好的,做出结果如何不重要。打落牙往肚里吞。
可是美国教育并不是如此,他们更讲究保护自己。你可以理解别人的好心,但是不能因为对方好心,就可以一而再再而三,顺从别人做出伤害你的事情。
希望对大家有点帮助。我这几年专业是啥都没建树,这方面快成专家来。
四 签证和国内最后的准备工作
当 你选择好你心仪的offer,拿到签证之后,接着你就剩下最后一段在国内美好的时光了。首当其 冲,我建议大家要好吃的好玩的都要尽兴的high,多陪陪父母家人。出去以后,再回来的心境都不同。此时此刻,你一手拿到国内的毕业证书,一手拿着国外的 offer,乃是春风得意马蹄疾,又是学业的空档期,一定要好好享受人生。
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一个重要的document,希望大家要好好 准备和保管好这些材料,不要给自己带来必要的麻烦。每个你收到的offer 之中,都会有一张I-20,这是整个offer package之中,最重要也是唯一有法律效应的文档。我给大家scan了一张pic,可以看看。
Plus,美国人很穷酸,即便是这么重要的文件,也就是普通的A4纸,黑白的。
最后出国之前,有几个事情还是建议大家要好好准备。
第一采购出国的物品
网 上有很多list,可是我都觉得有误人子弟,outdated的嫌疑。记得当年俺按照某知名留学网站的list,买了一打棉袜来美国。才发现这边袜子不 必国内贵,也是made from china。俺富裕的时候,买5美元一双的棉袜,后来没奖学金了买5美元10双的walmart socks,也穿着游遍了美国的大好河山。
我想推荐大家的几样东西是男生的西服,女生的套装,皮鞋。来美国之后,难 免 有些正式场合,而且美国人的size不是每个中国人都合适。美国人的衣服不是每 个中国人都穿着好看,所以希望大家准备至少一套正装压箱底,以备不时之需。接着就是比较传统的中国服饰,男生可以买唐装,女生可以买旗袍。万一碰上啥各国 民俗文化展,或者过年过节,长的好看的小朋友不要羞涩,要努力展现出我们中国小孩的良好精神面貌。最后,你可以多买一些自己觉得好看适合的衣服,美国没有 统一的穿衣code,而且美国的穿衣风格和国内是截然不同的。不管你 是为悦啥者而容,都可以多买一些。
其次是药 品,请在国内带 好一些日常生活药品,例如风油精,万花油,伤风感冒,胃痛,拉肚子,烫伤,割破的药品,眼药水,还有治扭伤的红花油。美国的药品众多,可是我们的身体是中 国国情的。美国人大多身材高大,或者肥胖健壮,所以美国药品的药效过猛,估计拿来中国只能用来药牲口,不是所有中国人的身子骨都能承受。这也是我后来为啥 吃药出现过敏中毒反应的原因。
接着是国内一些各地的小工艺品。这个在来美国之后,送人非常handy。不要太贵,否则别人认为你bribe也不敢收。有心意就ok。
剩下的东西,我觉得各人可以自由选择组合。
第二 建议做的几件事情
我建议还是请父母帮忙准备一张国外可以使用的信用卡,作为备用。万一在外面钱包cash被偷,或是别的情况,还有一张卡备用。体检,在国内参加体检,打疫苗可以省去不少费用。
我建议出国前这段时间,多和父母家人在一起待会。亲情是世上最有奉献精神,最少追求回报的感情。父母对你出国,估计也是百感交集,即自豪,也担心你是否能在外面好好照顾。他们把你养育成人挺艰辛的。如果可以多陪陪他们和家里其他长辈。
希望大家在国内如果有时间,还是向父母学习几个家常菜。出国之后,除非你能和老美一样,受得了天天去食堂吃沙拉三明治一类,否则你都会开启自家小灶。学习几个父母的拿手好菜,不仅可以让你在朋友面前露一手,也可能不再那么怀念父母的手艺。
最后希望大家能利用最后的无忧无虑的一段时光多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美国虽然也风景优美,可是这种气势感觉是非常不同的。我们是中国人,虽然我看着自由女神确实很激动,可是让我落泪的还是国内的名胜古迹,乡间小调,小桥流水人家。
第三,开始美国生活的准备工作
住 宿:一般学校会给你的offer package里面给你列出options。住宿一般有off campus(校外)和on campus(校内)两种。 校内住宿是学校的property,类似国内大学宿舍,不同的是,国内大学宿舍一般比 住校外要便宜,可是在美国,on campus都是比较有钱的小孩,因为校内寸土寸金,不仅你回家方便,而且也省去了开车等bus的时间。老美时间就是金钱观念还是非常重的。 Off campus就是私人的房子或者private的apartment(公寓),这一类可能会便宜一些,条件设备甚至更好,但可能没有住学校便利。
我 的建议是因人而异,如果你才大学毕业甚至更小,刚到学校,人生地不熟,没有交通工具(自行车不算)。还是住校内,大部分中国学生的一年刚来住学校宿舍 的比例大。你既可以借此机会认识一群朋友,可以不用担心自己赶不上bus,几点必须回家之类。下一年,等着自己站稳脚跟,可以几个合的来的朋友出去租 apartment。
如果已经在外面闯荡多年的大朋友,比如都已经准备拖家带口。这种估计住学校宿舍就会妨碍自己以及室友的私生活了。还是off campus的好。
如果学校小或者在闹市区,没有on campus ,也根本没有学生宿舍,那么可以试着联系自己师兄师姐,最好是中国人。他们或者可以让你暂住几个星期,让你到了当地,自己找房子。
最后,如果你真是啥都不靠,记得给自己找个hotel或者motel之类。一个人,异国他乡,到了大晚上还拎着几个大行李箱,无依无靠,是非常悲惨的场景。
  • 澳际QQ群:610247479
  • 澳际QQ群:445186879
  • 澳际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