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澳际学费在线支付平台

2017年耶鲁教授:中国学生文书“脸谱化”

2017/07/06 13:31:01 编辑: 美国 浏览次数:272 移动端

经济学教授Prof Mowrey在2012、2011及2009年是耶鲁大学在日韩和中国地区面试的主考官之一, 对于本科入学的标准和筛选机制, 他有着切实的体会。
他说美国学生写的东西和中国大陆学生写的有重大差别, 特别是风格和内容选材上。 在审理文件的时候,教授一眼就能区别。他说, 很明显, 一般文章后面来一个 有意义 的总结之类的, 就看得出是大陆学生写的或由大陆的留学辅导老师或家长指导的。
文书是一个方面。 还有其他令中国学生不安的地方。很多招生官对中国学生的申请,有了一些多多少少的共识。他总结了几点:
一、中国学生文书模板化, 或者叫脸谱化
现在大部分的学校和招生官员,都知道或者明白中国学生的申请文件有留学机构在辅导(或者部分学生有老师专门辅导或起草)。 这个到不算新鲜的事, 只是他们觉得这些文书都很模板化, 或者叫脸谱化 (moduled), 刻意地往领导力, 社区活动, 个人文学修养去生硬地靠。 这是违反人性的, ANTI-HUMAN, 这个词很重,也很刻薄。 很多同学想的是怎么考高分, 然后想的是怎么先混进名校,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这样做摧残了学生的本来意愿,摧残了教育的本质, 也毁坏了一个良好的可以继承的传统。 没有自己的意愿和发现的兴趣爱好,他/她能学好吗?
二、中国学生缺乏基本沟通交流能力
中国学生进入名校后, 耶鲁为例, 或还有哥伦比亚, 基本的能力是缺失严重的, 表现在不参与讨论, 不融入社会和文化(很多中国留学生在分享自己留学生活时也多次谈到很难融入当地社会文化), 课堂表现基本为零,总之, 表现出的功利性很明显, 即有用的去做, 没有用的就不做, 但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到底什么是有用呢?
三、中国学生没有融入学校,不懂奉献
中国学生和家庭的另一个表现 把学校当成客栈自己当成过客 没有和集体和学校的融合,集中表现在现在这么多年, 毕业后的中国学生家庭基本还没有给学校捐款和赞助, 他说耶鲁至少没有, 除了有个别研究生捐了很大数目, 他说至少本科的都没听说过。
我们可能要反驳:这由经济状况决定啊,学费这么贵, 读得起就不错了,我们是第三世界国家。 耶鲁教授说, 我上大学也是贷款, 但学校不是看你捐赠的数目, 而是你对教育的回馈和学校的纽带, 同时, 上大学是家里的经济问题,可是毕业了工作了, 这就是我, 一个耶鲁学生的事情
四、中国留学生得'B'都属于罕见
那么到底我们这些高中生在名校的表现差了多少? 据教授所知, 美国大学已经很少给出D这个档次的分数, 基本都是A, B, C, 就到了FAIL或者PASS, 相当于D=60分这个档次就没有了,他说见到的中国学生, 拿到B以上都是很罕见 (这个需要查证一下,真的话那就太丢脸了, DISGRACE)。
耶鲁教授认为,造成这个的最直接的原因是我们的学生只具备按图索骥的能力,但不具备独立思考已经独立清晰完整地表达思想的能力。 而这个能力, 之前很多名校的录取招生官员认为刻意培养, 中国学生有这个基础, 但现在很多人的观点发生了改变。很简单, 一个人拿D很多的话还可以理解,如果一群人都这样, 那就有些问题, 再进一步,如果不同学校的同样一群人都这样,那就有大问题。 学校不可能为这群人多付出成本, 设计额外的课程, 做更多的调整和改革。 凭什么要这么做呀? 中国学生和家庭交税了吗, 捐款了吗, 都没有, 什么都没有,来了就走了, 我们没必要这样做。 耶鲁教授说。
五、TOP20美国名校在中国招生会慢慢迎来一个重大调整
耶鲁教授认为,很多学生和家长都没有认识到思维能力、写作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未来两三年,TOP20名校在中国的招生会慢慢迎来一个重大的调整, 就像上世纪80,90年代美国学校对日本和韩国学生态度转变的调整期一样。 因为大家的SAT分数都差不多,托福也差不多,学校成绩单美国人又看不懂, AP也有几门, 老师推荐信基本是假的, 课外活动这些来来去去都是脸谱化和模式化, 面试也就能见几个人 怎么办? 是要更多的中国学生还是要重新定义一下对华招生的思维? 整个学生群体和家长群体都没认识到思维的培养比考试分数更关键。


  • 澳际QQ群:610247479
  • 澳际QQ群:445186879
  • 澳际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