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大学商学国贸双硕士毕业,现居澳洲,在澳学习生活15+年,从事教育咨询工作超过10年,澳洲政府注册教育顾问,上千成功升学转学签证案例,定期受邀亲自走访澳洲各类学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列表> 2017年典型80后穷二代女谈美国留学经历
首先废话介绍一下自己,现在来说,我既不算一个winner,也不是loser。我是典型的80后穷二代,女,没有背景只有背影的那种,不敢说美女,可也绝对吓不死人。我的父母都是伟大光荣的工人阶级,祖传三代没有离开过我生长的城市,也没有出过一个大学生,所以我没有太亲近的人可以借鉴参考经验,一切都只能靠自己一路跌跌撞撞的摸索。我在国内一所名气不算小,称的上高考高分撞车遇难者收容所的二本学校读完本科。20岁那年考完GRE,TOEFL,加入浩浩荡荡的申请留学大军。21岁成了学校当届申请者中唯一拿到全奖offer的 lucky person。于是那年,才21岁的我,在机场告别父母抹干眼泪,就雄赳赳气昂昂、单枪匹马的跨过了太平洋。一般人看来,似乎我一切顺利,过的挺光鲜,几年后拿到硕士学位,找了一家世界500强的公司,开始朝九晚五的美国中产阶级生活。每天开着两门的 伪小跑车 ,有一水最新的electronics(电子用品)和cosmetics(护肤品),国内放专柜的名牌,可能在这边的walmart超市就买的到,下一步也就剩买房就齐活了。可是过去四年多发生的事情,却远远超出21岁时我的想象力,我去过法院,收过传票,打过官司,试图转学未果,失去奖学金,去中餐馆端过盘子,毕业前三个月换专业方向重读,毕业前一个月开始写自己的硕士项目论文并且奇迹般的顺利通过答辩,被车撞过,撞过车,被救护车抬去过emergency room(急症室),曾一个月被迫搬过三次家,工作不久经历公司裁员,药品中毒找商家索赔,去市政府和美国检察官爷爷陶瓷免去罚单,参观过美国 custom and border protection(海关边境处)的办公室。大学好友感慨说: 估计现在把你丢进太平洋,你也能活着回来。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21岁的我知道接下来的生活会如此小概率的 传奇和丰富 ,我估计早就吓得放弃,在国内老老实实的读我的研究生。多少次彷徨痛苦害怕的时刻,我多希望身边有些经历丰富知识渊博的人能够给我一些指导。而同时自己也常接到学弟学妹同学朋友的电话邮件,咨询出国的事项。这让我萌发了记录自己经验教训的念头,希望我走过的弯路能给大家一点点的启示,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记得来美国的第一个寒假,高中好友wensy带我去纽约参观了美国历史上第一座移民局纪念馆。自1892年开始,来美国东部淘金的外国移民下船之前,先要被运到Ellis Island这个岛上办理入境手续,当年从欧洲各地涌向美国的缤纷的Amercian dreams、淘金梦都是由这座岛上开始。这座在自由女神像旁边不远的小岛,见证了多少移民的辛酸,奋斗和沧桑。时隔四年以后,我唯一记住的却是纪念馆讲解员的一个笑话:
传说当年涌向美国的移民,在没来美国之前,都听人说 The roads in America is paved of gold(美国的马路是由金子铺的),于是他们在船上都兴奋不已,满怀憧憬,准备到美国去挖金子。可是当他们真正来到曼哈顿,却发现,first the road is not paved with gold(第一,路上不是金子铺的),second, the road is not paved at all.(第二,根本就没有铺过的路), third,they want you to pave it.(第三,他们希望你们(新移民)来铺路),
100多年以后的美国,虽然路上依然没有铺金子,可是还是能吸引全世界的有志青年,或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或是生计,或是为了自己的美国梦,或是为了所谓的freedom,来到这个陌生的国度。时至今日,这个笑话对我们现在的 淘金者 依然适用,美国并不是遍地是黄金,恰恰相反,美国却可能处处有pitfalls(陷阱),而前仆后继的我们正是一拨拨被黄金吸引来的 铺路者 。
每年美国的中国留学生都呈几何级数增长。当我们踏上这个从小在政治书本上读到的 万恶的剥削人的资本主义 土地的那一刻,每个人都满怀激情,摩拳擦掌,似乎大好澳际已是触手可及。但是我们往往低估了现实与梦想间的差距。磕磕巴巴的、词不达意,笑话百出,这不过是最简单的第一步。接下来的生活才是充斥着大大小小的pitfalls(陷阱)。这些陷阱可能是多如牛毛的制度法规,又或者是风马牛不相及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它们轻者让你破财,或是让你错失良机,重者则是触发法律,被FBI请去喝咖啡,再接着被他们 礼貌 地请出美国。就如同好莱坞电影里面非常经典的场景,美女大盗来到一个空荡的房间盗宝,只有带上特制眼镜才能看见锋利无形的红外线。而每个初到美国的留学生,似乎也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除非你能一辈子欺骗自己,一叶障目下只看自己想看的,否则入乡随俗势不可免。
第一 该不该来美国读书
很多同学朋友甚至父母熟人的小孩都问过我这个问题,我该不该来美国,可是。。。(省略各种可能性)。其实这个问题扪心问自己更合适。美国的大学教育在全世界范围来说,应该是屈指可数的。第一,美国有钱,虽然经济危机,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所以他们的设备齐全。学校里的藏书众多,大部分校园环境都非常优美,会让你有一种在国内公园的错觉,图书馆,每个学院大厅里面基本都有免费的机房,在校学生凭学生id就可以使用。有的学校,占地很大,就会有免费的bus,不用出示任何证件,可以载着你满校园的打转。更有甚者,我去过的一所名校女厕所里免费提供卫生巾。这些硬件环境,短期时间来讲,国内的学校还是有些差距。第二,美国学校里面卧虎藏龙,机会很多。可能给你上课的不起眼的一老头就是啥 science,nature杂志的投稿人,或者IEEE的重量级会员,当然运气更好的可能还能碰上几个诺贝尔奖得主。其实大部分美国学术界的牛人都非常的low key(低调),看着没有 杀气 ,不是那种前有人开路,后有人打伞领导做报告的架势。大部分时候,都是自己该干啥干啥,打扫自己办公室卫生,整理课件,抽烟也得站在楼外面(美国大部分地方规定是不能在building里面抽烟)。而机会,是因为美国的大公司很多,他们很注重在大学当中的形象,每次三四月份都会跑来学校招实习生,条件一般很优厚。这样那些在国内大学生挤破头的大公司,例如微软思科google,IBM,四大会计事务所,nasdaq,JP morgon(注意了不是分部是总部)就在咫尺之间了。(当年我去微软面试,见的最后一个面试官是microsoft office的director,整个office软件就是在他的领导管辖下的。)第三,你会有国内很多同龄人都没有的生活体验。暑假的时候,你可以和同学一起去加州迪斯尼乐园,环球影城,去赌场拉斯维加斯看脱衣舞,去纽约看911 遗址,statue of liberty(自由女神像),尼加拉大瀑布,看10刀一场的NBA比赛(不是场边席),哈佛,斯坦福,普林斯顿任你游(国外大学没有大门或者门卫这个概念,都是开放式的)。你也基本可以到任何一个大的商店看到coach包,20刀一条的levis 牛仔裤,抢到打折只要10刀一个的Jansport 书包,或者5刀一双的adidas 拖鞋,2块钱一条的godiva 巧克力。如果你是有奖学金的,那么恭喜你了,大概半年以后,一般人都可以攒够钱,买辆二手小车。如果你有几个关系比较好的老美男性朋友,你估计可以有机会自己试试真枪。很多老美家里的车库都造的和弹药库一样,里面武器装备齐全,从rifle,到各种口径的手枪应有尽有,就差手榴弹了。
但是,这只是光鲜的一面,该不该出国,在我看来,其实主要取决于你的目标,你或者父母的经济情况,以及你的年纪和心理承受能力。如果你希望来到美国出人头地,成为下一个李彦宏或者张朝阳,扬名立万,恐怕这并不是只出国就能够实现的。美国大部分人过的都是中产阶级生活,有车有房,剩下的其实和中国并没有太多区别,甚至生活更加无聊。如果你希望立志把父母所有投下去的辛苦钱都能自己在美国赚回来,我奉劝你三思而后行。现在美国经济不好,外国人更难找工作,消费容易攒钱难。从我遇到过的case来看,出国的留学生从年龄分不外乎三类:
(1)高中未毕业,被送到美国读完高中,然后上大学。这一类我不是特别支持,除非你们家有直系亲属在美国,那么你可以安排自己的小孩过来,有亲戚代为照顾。否则,一个甚至都没有成年,心理发育没有成熟的小孩,把他一个人丢在国外,要独自面对语言,学业,生活,中美文化差异,自己的归属认同。这一切并不是有钱就能够解决的。很多小孩就直接 变异 成了香蕉(外黄内白,中国人的皮肤美国人的内在)。
(2)高中毕业,家里环境不错,被送出来上大学。注意了,前提是家里环境允许,千万不是要是砸锅卖铁卖房卖肾卖血那种。我保守的估计,一般一个本科生,最少一年的学费生活费要2-3万美元(美国偏远乡间地区数据)。现在汇率降了,就算20万人民币吧,再乘以4至5年(刚去的时候可能要耽误一到两个学期上语言班)也就100万人民币。这一类的小孩,如果自身适应能力不错,心理素质稳定,也就是中国俗语的比较懂事,也不是特别厌学的一类。我强烈推荐出来读书。相对于国内的本科,这边更注重hands on experience(动手能力),教学严格,学业压力和密度估计和国内高中有的一拼,但是四年之后,绝对是真本事。其次,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在语言上还有潜力,18岁过来,在英语的环境被熏陶四年,英语水平基本和老美一个档次,听不出任何口音。那么显而易见,这类小孩无论回国还是在国外发展,都比在国内读本科的同龄人有了语言优势。
(3)大学毕业,申请奖学金或者自费留学。这类人的优势是相对第二类是已经有了四年的离家生活经验。思想也相对开始成熟,有一定的自理能力,对自己的需要,例如是不是要出国,准备读什么专业,都可能有更清晰的概念。从经济负担上来说,graduate(研究生)拿到奖学金的机会也比本科生要多。即便拿不到奖学金,自己或者父母只需支付两年学费。大学毕业留学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更加适合家庭情况一般的小孩。我和身边大部分朋友就是这样的case。但唯一要注意的问题是,如果在申请硕士和博士都有奖学金的情况下,尽量选硕士。不要在情况没有完全了解之前,就信誓旦旦的认为给自己签一个5,6的 contract(合同)。
(4) 研究生毕业,申请奖学金出来读博士。这个时候,我觉得就需要三思了。因为一般人读完研究生,已经23,24岁。读博士是一个非常大的 commitment(付出),而且美国治学环境严谨,已经读到灭绝师太的等级,你是不可能一混而过的。并且,博士耗时时间也长,一般来说,从3年到7年都有可能(这个和major以及自己的导师有关),读完学位已经接近30岁了。况且,已经有了硕士学位,你也不可能再重读一个硕士(除非对方学校不承认你的学历)。这是一个关键的时刻,你已经在往自己职业生涯的高处攀爬,你得停下看看路,你得平心静气的问问自己,你是不是一个做学术的人,你将来的目标是什么,准备回国还是留在美国发展,是成为faculty(教授),还是准备去公司上班。总而言之,我认为读博士,尤其是在美国读博士,只适合那些对自己专业有真挚的兴趣的同学,愿意当faculty者甚佳,这个是美国大学的潜规则之一,当教授一般学历都是博士甚至还要搭上几年博后。而准备去公司上班的同学,大部分只能选大公司,小公司budget(资金)不够对博士的需求量不高,你顶着博士的光辉和灭绝师太的杀气,会给小公司压力,人家可能付不起博士的价钱,这种case叫overqualified。而且MM们,就更加注意了,读博士可是占用你人生最黄金的一段时期。我强烈建议,如果你在国内已经有稳定的relationship,感情不错,可以先结婚,或者不是特别强人所难的情况下,和你的bf一起出国进修。虽然,男生这方面压力暂时小些,我认为也可以这么做。古人云: 成家立业 ,可见先后顺序轻重缓急一目了然。而且到一个陌生的国度,你的bf或gf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成了你最亲的亲人。
(5)这种不是特别常见,但是碰上绝对鬼见愁。就是在国内大学已经毕业,被国外教授请去当博士后。如果你只是想出国进修几年,带着经验回国,这条路可行。但是如果你想以此在国外混成名堂,开辟新天地,这个是高难度的。因为你没有国外的学历,基本成为faculty的可能性为零。(参见上一条潜规则)美国学术界一直有一种叫千年博士后的说法,意识说,博士后这个工作可以一直干,一直够糊口,可是澳际并不光明。有美国学历的博士读博士后,是为成为faculty积累经验资本,时刻准备给自己找到教授的工作。很显然,你不符合这一条。
可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以上这些都是通过个人的渠道实现。其实也有一些便捷的路径,借助集体的力量,可以供大家选择。
(1)例如高中毕业生,如果对出国准备并不充分,不如在高考报志愿时多收集一些信息。现在国内很多大学和国外都有交换生计划,只要能上某所大学某个专业,你一样能够出国读书。在国外学习两年,国内学习两年,这样对比的环境,估计你也可以更好的了解自己的是否真的愿意出国深造。有了国外的经历,即便本科毕业申请硕士,你会比没有出过国的同学还是占优势的。
(2)大学毕业工作几年的同学,年龄大概25上下,有可能会遇上公司的培训计划出国。这样既省钱,又省力。或者自己愿意出来读个MBA,金融之类,这也是一条不错的自我提升的道路。而作为理工科的毕业生,我奉劝还是谨慎,这一类学科,其实工作中更能锻炼培养人。揣着一个硕士学位回国并不让你stand out(突出),你读出来一样也快30了,半路出家,有点尴尬。还有一种方式就是移民加拿大或者澳大利亚,他们的教育水平虽然没有美国突出,但是你不会有绿卡的烦恼,而且生活也会比较小康。这个我想可以参加版内其他的post。
(3) 已经在国内加入光荣的教师队伍的同学,出路也很多。可以通过学校的关系来美国当访问学者。
二申请
在网上有各种各样的申请资料信息,我不想在此重复,只把自己当时特殊的经历和大家讲讲。
第一关于申请学校的数目,既然你已经有坚定的信念出国,那么就不要在意在申请上花费的费用。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舍不得美刀,套不到offer。因为此刻多一个offer,你的澳际可能就截然不同,你的选择面可能更大,用不到100块美元可以换来一个更加光明的澳际。这个deal非常值。我的建议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申请的学校越多越好,撒大网,每个rank的学校都申请几个。
第二 关于陶瓷,首先是和教授陶瓷,我建议大家要有的放矢,不要像发病毒邮件一样千篇一律,让老美professor觉得我们中国小朋友too simple too naive。首先列好自己的list,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大家要有坚定的信念,别以为申请是个如讨饭一样的事情,靠老美的施舍。米国是讲究实力的地方。别人给你offer,是认为你优秀,你有潜力和他一起做research,你也有选择对方的权利。这事和感情一样,讲究你情我愿,你的最终目标不是因为offer所以offer,而是拿到自己愿意接受offer,选对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第一步要做的就是上学校的网页,查各个教授的研究方向,看看哪些让你觉得有兴趣。有些比较nice的professor,如果有找新生的意愿,会在个人网页写出来,鼓励大家联系。其次,大家都一直很忽略的是和我们中国同胞陶瓷,咳咳,这个是我的独家秘诀,就免费外传了吧。一般系里网页也会有学生的个人主页,比如其中你发现有你的校友,同乡,这些人都可以成为你的密探。你可以和他们陶瓷,有些人nice一些,可能就帮你去系里打探情况,比如今年有哪些professor准备招新生,这个学校就业状况怎么,等等等等。这些都是在学校网页上不可能呈现的宝贵小道消息。最后,就是常说的和系里的小秘陶瓷。这点我深有体会,大家要记住一点,送去材料的可能有几十人,可是那些申请材料没有声音,可是你有,打个电话,可能会让对方对你的印象更加深刻。当时我打电话去学校问材料是否寄到,没有想到那个小秘对我的英语大加赞赏,我就随便和她海阔天空忽悠了一通。这么误打误撞的,我居然impress了一个美国老太太。于是她非常热心开始把我材料推荐给所有professor,甚至把我的材料送去申请别的一些scholarship。所以我过去的第一年多的其实非常幸福,不仅有一般工资,还有9000 块的scholarship。
第三,关于resume,大部分中国小朋友的弊病都在用resume,我当年也是如此。这个不怪大家,很多人连中文简历都没写过一份,怎么可能写的出地道的美国式的简历。我的建议是去英文网站google resume exmple,学学别人的格式。Resume是非常重要的document。因为你的所有信息都体现在上面。老美也是人,是人就有犯懒没时间的时候,他们可能先看你的resume,瞄上几眼没啥光彩之处,可能别的材料也不会看就束之高阁了。另外,写resume要注意几点,要在你的resume写好自己的联系方式,地址。前年,一个小朋友托我给他改简历,我当时的回复就是,dear 弟弟,如果你真的想拿到offer,请麻烦先把地址给人家写上,否则即便人家多么中意你想把offer寄给你,也不可能来中国的派出所查你地址。还有就是要写上自己的GPA (Grade point average),GPA是一个硬性指标,这样也省的对方去翻大量的别的成绩单,不要指望所有小秘都会帮你算GPA,大部分老美的数学都也就是能算出个位数加减的水平.自己的事情要自己操心。
三 选择offer
话说冬去春来,小朋友最期待也最紧张的时刻就要到来了。 一般学校在圣诞节放完之后,开始审理申请材料,陆续发来offer。其实前面的忙碌,奔波,辛苦,麻烦换来的,就是现在最激动人心的一刻。作为一个过来人的角度,这其实是申请过程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个环节。记得不久前在看某大人物的一个名言,大致意思说 人生大部分时候都是平常的生活,但是总会出现几次关键的机会,如果你能好好把握机会,澳际会截然不同。 而我帮大家通俗的翻译一下,这就犹如世界杯的关键赛事,你作为一个前锋,一路长驱直入,狂奔几十码,晃过对方几名后卫的阻挡和骚扰,面对门将,临门一脚的时刻。你要是还能保持头脑清醒冷静,来个大力抽射,球应声入网,那后面几年的日子都有个好开端。如果这时美国这边发过来的offer,一下把你砸晕了,如同球还没到脚下,你就先不争气狗屎的滑到地上,稀里糊涂的随便从了一个offer,可能后面的日子不会像你在国内想象的那般美丽了。
首先,先介绍一下,美国奖学金的几种类型。这样小朋友拿到offer也大致知道有些啥优厚的待遇。
第一种,统称为fellowship,也是奖学金中档次估计最高的一种。在我看来和国内的退休金有异曲同工之妙。你不用干任何活,给你offer的学校就每月发工资给你并且免学费。凭着你在国内的优秀光荣史,或者你狗屎的运气好,正好今年对方学校有fellowship的名额空出来,(例如前面享用该fellowship的那个学生毕业了),而你也众applicants中也是鹤立鸡群。这种奖学金的好处是非常自由,你接受的是学校的money,而不是你的advisor的money。你自由度非常高,你可以选择自己的advisor,和自己感兴趣的topic进行研究。你和老板之间没有雇佣关系,更多是合作,他不是你的财神爷或者衣食父母,你大概也不需要估计每周到底多少天要在实验室,如同上班打卡一样,勤勤恳恳。
第二种,是TA(teaching assistant )助教,或者叫GTA(graduate teaching assistant).美国不愧是资本主义社会,都体现到了大学的教育制度上。每个系里开课都需要人批改作业,答疑,带undergrad实验,或者给开 seminar。如果让Professor做这些事情,就如同让tiger woods不要拍广告,不要打golf,而是去给自家的后院剪草坪,opportunity cost (机会成本)太高。于是大部分graduate(研究生)就派上用场,系里给你的工资当然低于profesoor,可是也够你养活自己的,而且免去你的学费。两全其美的事情,于是就有了TA这一个position。TA的好处是可以提前开始你的教师生涯,对于那些将来希望成为faculty的同学,也可以在resume上浓墨重彩的填上一笔。而且可以让你和老美拉近距离,你一下子能了他们的老师,就不愁没人和你交流了。但是TA的缺陷是要看系里的funding是否充足。而且虽然TA position不是你的advisor直接埋单。可是,任课的professor可以推荐学生,在某种意义上说,professor除非没有自己的学生,要么这种有钱的差事怎么会流外人田。Ok,我罗罗嗦嗦介绍一大堆,其实要说point是,别以为TA是系里出钱就和你老板没关系了,你老板是帮你争取 TA的后台。他要哪天不推荐你,你就啥都没有了,(除非你牛逼能 go over him,找到其他的老师推荐)。
第三种,是RA(research assistant)助研。这个position,可以把美国大学的运作情况解释的很清楚。美国是一个以研究为重的教育体制。每个教授的最重要评分不在于教课是否受学生欢迎,而是在于能发表多少研究成果,也就是paper(论文)。于是作为了一个发考题(faculty)每天脑袋里面想着的事情,就是如何能像爱因斯坦一样,想出一些惊世骇俗的idea,然后用实验支持,再发到某知名的杂志上。做到professor这个级别,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想idea,发proposal给美国的研究机构例如(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告诉他们,我有一个fantastic idea,可是我需要钱。于是这些美国研究结构的财神爷就拿着我们这些taxpayer的钱,给他们推进科学进步去了。
Faculty拿到钱后,用于维持实验室,买器材,剩下的钱就用来雇佣RA,让你们帮他把idea给实现出来。这也就是为什么advisor又会被称为 boss的原因。某种意义,就是他拉赞助,你干活,你干的活越多越好,他能拉到越多赞助,影响力越大。RA相对于TA来说,更加锻炼人的专业水平,因为你必须得一定时间出数据,出成果。不像TA,来来回回讲一些讲过没新意的东西,服务了学生,boring了自己。但是,RA的工资直接取决与你老板的拉赞助水平。所以如果你老板已经功成名就, 你的RA funding可能出于稳定状态。但是如果你老板初出茅庐,可能RA的funding是吃了这学期没下学期,不稳定。所以我建议拿到RA的同学要和老板问问清楚情况。并且,RA对advisor的依赖最高,你的advisor不仅要给你发工资负责你的吃喝拉撒,并且要给你付学费。所以这就犹如旧社会学徒和掌柜的关系。他是你的衣食父母,你得努力撒欢的做事出成果,让他开心。
第四种,是scholarship。大部分来由都是你某个校友混出来了,要报答母校,或者某位学校的教职人员非常尽职,大家自发组织,于是变用他的 lastname命名一个scholarship。每个奖学金的条件不同,例如女性富婆校友建立的奖学金可能会在女学生中选择candidate。 Minority(少数族裔)可能会选择minority的pool里面选择candidates。工科学院毕业的校友可能从自己的院系挑 candidate。这个和选miss American一样,条件众多。可是不同的是,你可能会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校友愿意捐助母校,这意味着你有多次申请机会。一般来说,这种奖学金和以上三个奖学金最大的不同在于,不是每月都有,而是一次性的几千块或者更多。
最后一种,就是传说中的鸡肋半奖。有些学校是出了名的喜欢发半奖。具体操作起来,就是比如你可以免去多少学分的学费,可是剩下的学费和生活费都由你自立。
Ok,我费了这么多篇幅给大家介绍这些,就是为了让我后面这些小朋友们可以透过薄薄的一张offer letter,看到自己将来的至少一年或者半年之内的财政来源。如同赵本山小品里面说的: 人最大的痛苦就是,人活着,钱没了 ,可我要说,人更大的痛苦是: 人在国外,活着,钱没了。
咳咳,那废话这么多之后,我们就直入中心点,应该怎么选offer。我的总结是 四好 如果其中一条都不沾的话,那么各位就得慎重了。
第一好老板,这一条当年我出国之前在论坛上问一位前辈。他说: 啥都不重要,最关键要有一个好老板。 可惜我当时生活经历有限,在国内过的悠哉悠哉,被老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宠着,体会不到这句话的重要性。可是今天,n年以后,我要郑重的告诉大家,千万要找个好老板。这里指的好,更多是人品,不仅仅只是专业水平。原因各种各样,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在美留学的外国人,你的一切大手续基本都要有老板的签字。每学期选课,必须老板签字,你找到暑期实习,要老板签字,找工作,公司会需要老板的推荐信。有时候甚至一些在美的法律手续,都得由老板签字。你们老板要捏死你,就如同捏死一只蚂蚁那么简单。除非你有绿卡,你遇见不合适的老板就可以非常强硬一拍桌子,说: 老子不读了。 把所有东西往天上一撒,然后蹲在麦当劳里当几个月cashier攒钱抹去这段历史,找过一个学校重新来过。可是作为一个外国人,unfortunately,你没有这个愤青的option。在美国身份决定一切,美国发给你的签证就是来读书,当学生的。如果你中途quit,又找不到要接手你的学校,那你的书就读不成,书读不成,你的合法身份也作废,你就成了illegal immigrant。成为 illegal immigrants并不多见,可是碰上一个绝对可以让你元气大伤几年。
有必要介绍一下美国教授种类
A. Assistant professor,助理教授。这一类教授刚刚步入教授这个career,并且根据美国制度要在5年之内拿到tenure(终身职称)。美国这点很残酷,在5年之内,经验值不够,paper数量不够的AP就必须转换职业,不能再在faculty这条career待下去。他这一辈子就和教授这项职业无缘了。所以你跟着这一类教授还是有些风险的,他们指导学生经验基本空白,压力大,刚步入faculty career不久。你们都是对方的小白鼠,不仅如此,有的AP可能因为家庭缘故或者别的,转行不当教授去公司。但是risk越大reward也可能越大,AP对自己要求一般严格,不会磨洋工,需要做出成绩赚tenure,你跟着他可能容易出成果。
B. Associate professor,副教授。这是教授的第二阶段,已经拿到tenure,后半辈子无忧。是否继续做research全凭个人的爱好,我见过有些副教授拿到终身任职的职称之后,身体已经被榨干,于是便开始主攻教课,并不是research active。这一类教授比较safe。
C. Professor,正教授,同上,不过,有升了一级,如果从白银圣斗士升成了黄金圣斗士。
D. Distinguished professsor,杰出教授。这一类教授已经是教授中的极品战斗机了。一般这类教授人脉众多,学生遍布各行业,没有发paper的压力,可是认不认真提携后辈,只能看各人的职业操守了。不过个人意见,跟上一个DP,也算树大好乘凉,好歹可以领略一下牛人的风采。
那么怎么知道一个老师是nice boss呢?这里以下有我几个私人经验可以供大家参考。
A.如果你有师兄或者校友,在这个大学,你可以拜托他们给你打听。口碑这个东西在国外是没办法造假的。
B.看他的个人网页,你可以看看他和他学生发表的paper署名次序。对此我保持中立态度。但是如果这个教授所有和学生合作的文章都是把第一作者 assign给自己,那么你自己也可以设身处地想想自己将来的situation了。美国学术界的潜规则之二,就是作为一个博士生,毕业之前,必须得拿的出手几篇paper。尤其是对有当faculty准备的博士生,更需要拿的出有第一作者的paper作为资本。
C.还是看他个人网页,这个我纯属瞎掰。我个人认为,一般老师如果把自己个人爱好或者家人情况照片放在网上的。证明这一类老师都比较享受生活,不是工作狂。所以既然如此爱自己,enjoy life,估计可以爱己而及人,会让你也能enjoy life。
D.还有就是印度已经中国等minority教授,和美国教授的选择。个人认为,印度中国教授只有两端的极品,一类非常nice,自己吃过太多苦,于是能够理解你要走过的路,所以非常能设身处地的为你着想,希望多提携你。另一类就非常mean(龌龊)了,自己吃过苦,那么凭什么你不能吃同样的苦。他熬的,你也得熬,不能像美国人那般娇气。而美国教授的水平大部分处于average的中庸段。用通俗的概念,选择印度中国教授如同买股票,买对了收益高,买错了被套牢,美国教授更像是在买基金,钱虽不多可是够safe。
E.还有就是希望大家信一句中国老话: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翻译成英文就是 If sth is too good to be true, it probably is. 如果有的东西听起来都好的不像真实的,那么很可能就根本不是真的。奉劝各位涉世不深的小朋友,如果professor给你打电话,给你一堆海市蜃楼的承诺,把你的未来描述的如春天般美好。你脑袋里的警报器就要灵敏起来了。不能百分百保证,可是他显得这么积极主动总有啥东西在驱动。是因为你好的让他无法割舍,还是别的一些目的,就看个人造化了。
第二,好方向。我认为好的方向应该是你的兴趣和市场需求结合的产物。这么多年之后,我发现中国教育的一个非常大的弊端在于抹杀了个体的差异性。要上北大清华,你就的数理化语文英语都出类拔萃。可是五个手指有长短,一样米养百样人,多少小孩就在这种一切都要优秀的硬标准下,慢慢丧失了自我,读了这么多年书。估计连自己真正喜欢什么科目都不知道,只是最擅长考试。这一类在出国的学生中尤为突出,老师是你要读好书,于是你努力,可是到了国外之后,没有人监督你,全凭自觉。这个时候,你可能才恍然大悟,发现自己一切的努力之后,开始非常lost(迷失)。你并不觉得费八辈子劲拿来的offer给你带来了快乐,相反你迷惘了,你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我当年就是这种情况。如同HP总裁孙振耀先生说的: 人不开心,是因为你不知道你要什么。 而在中国模式下的教育体制,你打小估计也不知道自己也要什么,只知道你父母要什么你老师要什么。所以我的建议是,在答应任何一个offer之前,你得冷静的问自己: 做这个方向,你会感兴趣吗? 而市场需求,就是稍微也要估计自己将来辛苦n年出来的出路。
说到这个,我想和大家讲讲几个自己身边经历的故事。刚去学校的第一周,由volunteer(志愿者)带领团队参加学校组织的orientation。我们组的领队是一个大二的美国女生 Jessica,长的挺pp的,闲谈之中,我们聊起了专业,她说她读历史还有spanish(西班牙语)。我挺好奇的,于是问为什么选两个,她说: 历史是她自己喜欢的major,可是她父母给她付学费,他们希望她能学spanish。所以最后double major。 上面那位问电影小朋友,其实你也可以参考一下这个想法。
另一个更深刻的是我当TA时的一个美国学生Jared的故事。话说07年是我点背的开始,也是点背到低谷的一年,我失去奖学金,也没有了TA办公室,每天和我教过的一群老美学生泡在系里的公共机房里。那年寒冬的一个深夜,我坐在机房门口的bench上发呆,即落寂,又落魄,想着自己好歹也是拿了几个奖学金的优秀applicants,怎么到如此地步。Jared看我表情不对,于是主动过来和我打招呼,
what has happend, ? 他很关心的询问。
I screwed up. (我把事情搞砸了) ,我对着他苦笑。
我告诉他,我换了专业,换了老板,前面两年的时间基本都作废了,一切重来。我和教过的学生大体年纪相仿,关系都不错,Jared就是平时和我经常瞎侃的学生之一。他比我还大一岁,我已经读到grad(研究生)的第三个年头,他还在读大三。我一直知道这个fact,但是基于尊重他的隐私,也一直没好意思探究其中的缘由。那晚,Jared突然open up,开始和我讲起来自己的事情。他说: 你知道我为什么现在才读到大三吗? 我顿时来了兴趣,也暂时把自己的小悲惨抛到脑后。他开始叙述自己的往事,原来Jared出生在一个美国富裕家庭,他的妈妈是有个有名的会计师,负责审计大公司的账目,(具体啥称号俺给忘了)。高中时候,Jared和自己的初恋打的如胶似漆,学业搁置,于是他妈妈用钱和自己的关系把他送进了一所医学院。Jared读了两年医学院,才幡然醒悟,发现自己的兴趣根本不在学医。于是中途从医学院quit,和女友分手,重新申请了cs的program。不仅如此,他很有骨气,拒绝了家里的资助,在usps(美国邮政局)打工给自己赚生活费,付学费。每天白天上课,晚上还得回邮局开铲车运包裹,每天平均睡眠不超过5小时。不仅如此,由于fulltime(全职)工作的缘故,他选课进度都比别的学生要慢的许多。剩下一年的课程,他需要两年时间才能完成。美国计算机本科辛苦程度不亚于国内的重点高中,常常半夜还在机房coding,调试程序。像他这么同时可以handle工作和degree的人我还是第一次见。这么拼命的美国人,我也是第一次发现。Jared对我说这些话的时候,眼睛也忽闪着,我能看到有液体在打转。他说人一定要自己有动力,那么无论多苦都能坚持下去。其实这个我相信,美国人比中国人幸运很多的地方就是在于他们的梦想和兴趣总是最重要的,而且有很多的机会screw up再build up, 因此才会有年轻时候混的一塌糊涂现在还能当president 的小Bush,大学里也经常可以看到很多爷爷级的人物还在读本科。
所以,如果大家可以选择,还是选择自己的梦想,请有些骨气,自己选择的路要自己负责。不要让父母为你的梦想埋单。
第三,好学校。这个我在前面就说过了,在美国也有名校光环这一说。好学校的私人捐赠多,例如前段时间的耶鲁中国校友捐赠事件。好学校混出来的名人多,带动了学校的人脉。好学校招来的公司多,将来毕业的选择面多。不要说美国人民势利,俺们也一样,凭着良心,你看一个清华出来的学生和一名不见经传的小破校学生,你会认为他们是同一档次的吗?好学校见的市面也大些,容易培养气场,为啥克林顿访华去北大清华不去你学校,为啥Bill Gates来中国选择优秀学生不选你我,而选了交大复旦的学生。并不一定我们的水准比别人差,更关键的是我们在的平台。就如同一罐可乐在超市买2块,在高档酒吧可能买10块。场合决定机会。不要说我现实,是现实教会了我这么现实。
第四,好地段。如果你前面都觉得没着落,那么这个最容易判断。你至少得个自己选个好地方。毕竟你也将在那边度过几年的青春时光。我说的好地段是指生活方便,例如可以很方便采购到中国产品的地方。否则你别的同学来美国后,过元宵吃汤圆,过端午吃粽子,过中秋吃月饼,生活和国内一样的滋润,你还因为买个中国小青菜要开一个小时的车,吃顿速冻水饺都觉得是享受。那种心里的不平衡是非常可怜的。还有好地段可以治经济较好,公司多的地方。这样你找工作实习都会方便很多,作为local的candidate,你的优势还是很大的。实在不行,你也能天天去google,yahoo门口散散步,转悠一圈,说不定哪天就碰上你的澳际了。
最后说了这么多,我想告诉大家拿到offer之后,不要立马答应,或者承认给对方教授写保证书。你得等等,每个学校的offer周期都是不同的,而且有4.15协议,规定你在4月15之前是有机会反悔,对方也不能push你做决定。要合理运用自己的权利。
可是当年的我,基本犯了上面所说的所有错误。我的高考成绩并不低,来到一所二本读大学,心有不甘,四年过的都非常压抑。那个时候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出国,我没有国外亲戚也并不知道国外的事情。那时候只是似乎出国才能证明我自己。在国内受教育这么多年,也好奇国外的教育制度会是如何。于是阴错阳差的走上了出国申请这条路。由于我四年本科都像玩命一般的努力,所以我的resume看上去也甚是光彩。虽然在每年只有个位数出国的大学里面,那年我先后拿了三个全奖offer。第一个,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来的非常早,一月开初就到了学校。第二个是三月初到的,最后一个四月才到。在offer面前,我和我的家人都开心的有些过早。由于高考报志愿失败,这次我的父母不希望看到我有任何risk。他们非常急促的push我赶紧答应第一个offer,尽管我一再申明我相信自己的实力,我会有连续不断的offer。具体的情况我不想细说,于是我give in 了。我明明知道自己不喜欢,可是我还是答应了,并且给我后来的advisor fax了一张手写的保证书。命运真是会开玩笑,就在我fax 后的第二天,我接到了第二个学校的offer。那时我情绪激动,和我母亲激烈争吵。其实想想自己也很幼稚,我居然为了说服自己的母亲,愿意以身试法,把自己搭上证明给她,她的想法是错的。可是老天一直对我都不薄,一直给了我自己挽救自己的机会,第二个offer虽然没有改变我的决定。可最后我拿到了某名校的offer并且是我感兴趣的方向,这个offer让我欣喜若狂,决定推翻前面的offer,pursue自己的 interest。可是在我母亲的说服下,我又give in了。当时对方学校的professor给我发的信让我还历历在目,他说: 既然你不喜欢这个专业,你为什么要去呢? 我无言以对。估计是小时候看多了琼瑶剧,和武侠片,我说: 我答应了,那么我就得去。 我不知道该怎么拒绝那曾经一直热心帮我的小秘和非常热情联系我的教授。中国有个词叫 愚孝 ,那我当时是即愚孝又愚昧还无知胆怯并且有些怀疑自己判断力,我以为只要我一个人做了一个自己不情愿的决定做出牺牲,身边的人就都开心了。我以为年纪轻轻的时候,应该选别人认为更有澳际的专业而不是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我甚至寄希望于不好好准备签证,让签证官把我第一个offer 拒签,这样我就可以名正言顺去自己喜欢的学校。这给我后面所有的麻烦和困难埋下了不详的伏笔,我现在的生活甚至也只是刚刚从那段艰难的时刻走出。这也是我一直和大家强调兴趣重要性的原因。这个我会在后面一一道来。
但是,为什么你不能盲从,
1. 当时我的美国朋友问了我几个问题,
第一你了解这边发生的事情,还是你父母更了解?我回答是我, 第二你经济独立吗?我从21岁就没再要过父母的钱。
第三你觉得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我沉思了一会,觉得自己也受了这么多的教育,也还算懂事,有自己的判断力。
你的父母或者别人可能根本都不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和背景。所以这种时候,他们做决定没有基于足够的information,并不一定比你明智。
2.不要幻想你可以向父母索赔。这不是二战,战胜国逼宫德国,把别的国家财富转移到自己口袋。这个是人民内部矛盾,你的损失也是你父母的损失,你不好过,你以为逼你就范的人会好受一些吗?我后来非常糟糕的时候,我父母也跟着一起担心。我妈每次打电话,总是愧疚自己当时的蛮横,说自己很傻很天真,为什么要逼我做自己不情愿的事情。没有想到事情会变的这么严重。
所以你如果真正为了自己的父母着想,就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不要以为做错事情,责任放到父母头上,就高枕无忧。生活还是会逼你承受所有后果,清理烂摊子。
3.道理同上。有的人是没安全感些,碰到事情容易take it personally。
中国教育讲究宽容,你一听到: 我也是为你考虑,才。。。没想到。。。 ,也就没了脾气。只要心底是好的,做出结果如何不重要。打落牙往肚里吞。
可是美国教育并不是如此,他们更讲究保护自己。你可以理解别人的好心,但是不能因为对方好心,就可以一而再再而三,顺从别人做出伤害你的事情。
希望对大家有点帮助。我这几年专业是啥都没建树,这方面快成专家来。
四 签证和国内最后的准备工作
当你选择好你心仪的offer,拿到签证之后,接着你就剩下最后一段在国内美好的时光了。首当其冲,我建议大家要好吃的好玩的都要尽兴的high,多陪陪父母家人。出去以后,再回来的心境都不同。此时此刻,你一手拿到国内的毕业证书,一手拿着国外的 offer,乃是春风得意马蹄疾,又是学业的空档期,一定要好好享受人生。
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一个重要的document,希望大家要好好 准备和保管好这些材料,不要给自己带来必要的麻烦。每个你收到的offer 之中,都会有一张I-20,这是整个offer package之中,最重要也是唯一有法律效应的文档。我给大家scan了一张pic,可以看看。
Plus,美国人很穷酸,即便是这么重要的文件,也就是普通的A4纸,黑白的。
最后出国之前,有几个事情还是建议大家要好好准备。
第一采购出国的物品
网上有很多list,可是我都觉得有误人子弟,outdated的嫌疑。记得当年俺按照某知名留学网站的list,买了一打棉袜来美国。才发现这边袜子不必国内贵,也是made from china。俺富裕的时候,买5美元一双的棉袜,后来没奖学金了买5美元10双的walmart socks,也穿着游遍了美国的大好河山。
我想推荐大家的几样东西是男生的西服,女生的套装,皮鞋。来美国之后,难免有些正式场合,而且美国人的size不是每个中国人都合适。美国人的衣服不是每个中国人都穿着好看,所以希望大家准备至少一套正装压箱底,以备不时之需。接着就是比较传统的中国服饰,男生可以买唐装,女生可以买旗袍。万一碰上啥各国民俗文化展,或者过年过节,长的好看的小朋友不要羞涩,要努力展现出我们中国小孩的良好精神面貌。最后,你可以多买一些自己觉得好看适合的衣服,美国没有统一的穿衣code,而且美国的穿衣风格和国内是截然不同的。不管你 是为悦啥者而容,都可以多买一些。
其次是药品,请在国内带好一些日常生活药品,例如风油精,万花油,伤风感冒,胃痛,拉肚子,烫伤,割破的药品,眼药水,还有治扭伤的红花油。美国的药品众多,可是我们的身体是中国国情的。美国人大多身材高大,或者肥胖健壮,所以美国药品的药效过猛,估计拿来中国只能用来药牲口,不是所有中国人的身子骨都能承受。这也是我后来为啥吃药出现过敏中毒反应的原因。
接着是国内一些各地的小工艺品。这个在来美国之后,送人非常handy。不要太贵,否则别人认为你bribe也不敢收。有心意就ok。
剩下的东西,我觉得各人可以自由选择组合。
第二 建议做的几件事情
我建议还是请父母帮忙准备一张国外可以使用的信用卡,作为备用。万一在外面钱包cash被偷,或是别的情况,还有一张卡备用。体检,在国内参加体检,打疫苗可以省去不少费用。
我建议出国前这段时间,多和父母家人在一起待会。亲情是世上最有奉献精神,最少追求回报的感情。父母对你出国,估计也是百感交集,即自豪,也担心你是否能在外面好好照顾。他们把你养育成人挺艰辛的。如果可以多陪陪他们和家里其他长辈。
希望大家在国内如果有时间,还是向父母学习几个家常菜。出国之后,除非你能和老美一样,受得了天天去食堂吃沙拉三明治一类,否则你都会开启自家小灶。学习几个父母的拿手好菜,不仅可以让你在朋友面前露一手,也可能不再那么怀念父母的手艺。
最后希望大家能利用最后的无忧无虑的一段时光多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美国虽然也风景优美,可是这种气势感觉是非常不同的。我们是中国人,虽然我看着自由女神确实很激动,可是让我落泪的还是国内的名胜古迹,乡间小调,小桥流水人家。
第三,开始美国生活的准备工作
住宿:一般学校会给你的offer package里面给你列出options。住宿一般有off campus(校外)和on campus(校内)两种。 校内住宿是学校的property,类似国内大学宿舍,不同的是,国内大学宿舍一般比住校外要便宜,可是在美国,on campus都是比较有钱的小孩,因为校内寸土寸金,不仅你回家方便,而且也省去了开车等bus的时间。老美时间就是金钱观念还是非常重的。 Off campus就是私人的房子或者private的apartment(公寓),这一类可能会便宜一些,条件设备甚至更好,但可能没有住学校便利。
我的建议是因人而异,如果你才大学毕业甚至更小,刚到学校,人生地不熟,没有交通工具(自行车不算)。还是住校内,大部分中国学生的一年刚来住学校宿舍的比例大。你既可以借此机会认识一群朋友,可以不用担心自己赶不上bus,几点必须回家之类。下一年,等着自己站稳脚跟,可以几个合的来的朋友出去租 apartment。
如果已经在外面闯荡多年的大朋友,比如都已经准备拖家带口。这种估计住学校宿舍就会妨碍自己以及室友的私生活了。还是off campus的好。
如果学校小或者在闹市区,没有on campus ,也根本没有学生宿舍,那么可以试着联系自己师兄师姐,最好是中国人。他们或者可以让你暂住几个星期,让你到了当地,自己找房子。
最后,如果你真是啥都不靠,记得给自己找个hotel或者motel之类。一个人,异国他乡,到了大晚上还拎着几个大行李箱,无依无靠,是非常悲惨的场景。
坐飞机:奉劝大家不要贪便宜,买中途转机时间很短的机票。来美国的第一站,(无论是哪里)你都至少要花上一个小时以上办理法定手续过海关。我想你也不希望来美国第一天就有延误班机这一类的乌龙事情。 记得当年,我就是一路狂奔,中途美国警察叔叔还放水,让我过了会VIP通道,才赶上下一班飞机的。此外,大家要注意,飞机上空姐在快landing之前给所有没绿卡的外国人发一张叫I-94的表格。这张表格要好好保存好。
Plus,美国人的空调都开的很大,飞机上有些冷,一般做经济舱的同学记得给自己带件厚点的衣服。(飞机上的毯子是重复使用的,又薄又脏),还可以带些food,飞机上的东西很难吃,而且吃不饱。算是给自己带点最后的只有中国商标的food的回忆吧,这个你下飞机就会明白我说什么了。
I-20, 你的护照,已经护照上的visa和I-94,是你手上最关键的legal document。建议大家复印几分,并且最好用扫描仪扫进电脑。
Step1:给你照相,按指模,确定你不在他们的危险分子库当中。
Step2:美国海关边境局的officer,会查你的passport,验明你的身份: 合法的中国公民 。
Step3:海关人员会查你的visa,签证。这个很多同学都有误解,有签证仅仅代表在签证指定的这段时期内,美利坚合众国是欢迎你进入的。但是过了海关这一关,visa的作用就基本消失了。
Step4:这个是最关键也是唯一会出问题的环节。海关会根据你的护照和I-20,给你写下在美合法居留日期。过了他写的这个日期,假如你还留在美国就算非法移民了。
我给大家写个简单的pseudo code
Date= your arrival date in US+the time period indicated in your I -20
//which means your visa is gonna expire bore your study end date in US
If Date =Your visa expiration Date
//which means you need to renew your I -94 bore your visa expiration Date
I-94 date=your visa expiration Date
Else
I-94 date=Date
例如I-20上规定你在美国合法居留3年,那么首先他会I-94上盖上你入关当天的日期,然后写上 valid until (入关当天日期+3年得到的日期)。这段时间内你都是合法的。但是过了I-94上的deadline。无论是什么情况,你都算非法移民。必须在此日期之前,renew,换一张新的I-94.有两种方式,
第一,离开美国,再回美国,海关自然又重复入境手续给你新的I-94.很显然,这个非常之傻。
第二不用离开美国,向USCIS(美国移民局)提出renew I-94申请,费用是320刀. 这个规定其实非常狗血也不合理,虽然别的合法手续都存在。或者你得自己像美国移民局申请renew I-94.
唉,美国政府宰起外国人也异常的心黑。
这里有一个小trick要提醒大家。如果小朋友们发现自己的护照快过期,或者比I-94上的deadline要早,中途又不准备回国。建议在国内把护照换好。
但是,说到renew I94也有破解之道。具体操作只能看人品了。俺去年回来就是护照快过期,自己还浑然不觉,刚入海关就给CBP的海关哥哥抓了个正着。给我deadline 是今年三月,也就是护照过期之日。眼看deadline日益逼近,俺暂时也不能放下手头工作回国,仅仅为了再回来海关给我一张新I-94.于是俺运用了出门在外的必备法宝,google .这是一位在美国待了快20年的姐姐传授的秘籍,啥事你不确定,都可以googe一下。网上有人传授经验,可以去local airport的CBP office碰碰运气。
第二天,我大清早就冲去了本地机场的CBP office,那天运气出奇之好。俺前面那些等着办I-94的人都被拦在门口,里面处理case的officer扮神秘,只是露出半边身子,接过 document和护照,嘱咐大家在门口等不准喧哗,约10分钟后,又露出一小门缝把材料递出来。俺当是挺好奇,不知道office里面是藏着啥宝贝或者武器,神秘兮兮的。
可是到了俺,他看着俺就乐了,说: come in。
俺当时很诧异,回问了一句: u sure? All these people were waiting outside.
那CBP大叔有乐了,说: 你进来吧,我看你一点都不dangerous。
于是俺也不好在推辞,入内一窥究竟。可惜,俺当时因为前一宿卖力google,那天形象极差,头发有些凌乱,睡眼朦胧,嘴里还含着一个橘子味的棒棒糖当早饭。一边嘟囔,一边从包里拿出材料,和这位美国officer叔叔陶瓷。
俺说: 俺合法手续都在,新护照也有了,你不能为了一张i94让我回国再回来把。
这位美国叔叔表情未变,开始教育俺,: 这些材料是合法的,可是我们当时也是根据海关规定给你的日期,谁让你护照要过期了呢?根据正规手续,你应该去移民局提起申请,大概几百块就能办下来吧。
我一听,脑袋嗡嗡作响,想看上去这么nice的美国大叔咋 口蜜腹剑 。客气得把俺请进办公室,接着笑嘻嘻的把我的小希望打碎。
But 美国叔叔有说话了, today is ur lucky day. I am gonna handle this for you.
我悬着心理的大石头终于掉下,于是开始非常relaxed的参观美国海关边境署的办公室,并发挥我超于常人的陶瓷优势。他一边帮俺办手续,俺一边和他瞎掰,问他工作辛苦不辛苦,boring 不boring,当CBP的officer是不是哪个国家的怪人怪事都见过。这位叔叔也很健谈,反问我在美国习惯不习惯做什么工作的,以后还准备回国吗,最后他一看我生日就在当天的前两天,祝我生日快乐,问我过生日有没有开party,怎么庆祝的。我们相谈甚欢,他拿出一个大图章,把上面的数字掰回 2009我入关的那一天。在新的I94上一盖,钉在我的新护照上,接着他进机房把我的official record也update。于是,俺就超级幸运的一分钱没花逃过了美国移民局一宰。半小时搞定了移民局要一个月和320刀才办理的手续。
八过,满足一下大家的好奇心,那个办公室却异常的简陋,没有高科技产品,让我大失所望,犹如站在fedex的工作房,大家也可以想象一下中国邮电局的仓库,墙上的世界地图,地上散落大小各异的包裹,桌上的复印件和咖啡壶。唯一这位officer叔叔一身警服和腰间那把手枪对讲机让我意识到这个地方不是每个人都能随便进出,俺不能造次。
Anyhow,这只是一个小插曲,但是反映出来的却是非常不同的社会形态。在中国,你求人办事看关系看背景看你爸你妈有多厉害,在美国你求人办事看你的口才,你的个人魅力,并且政府官员相对廉洁,你和他们瞎忽悠绝对比赛给他们一个红包来的管用。
在这里插一句吧,其实在美国英语好还是占优势的。尤其是和政府部门打交道的时候,这些是衙门不是customer service,耐心的听你一边一边讲。他们每天工作繁忙,要借见很多外国人士,要尽力去听懂费力蹩脚的英语。所以如果你英语好,这些人就像看到一个解脱,至少他们知道不用太多时间和你重复解释。所以帮你办事的时候,也可能就开个小灶,放点水,你给他方便,他也给你行方便。
今天我岔个话题,给大家分享一下学习英语这个话题吧。追忆一下我这十几年的英语学习史。N年以前,俺还是个8,9岁的小毛孩,看着商店门口,花花绿绿的拼音招牌,慢慢有了英语这个概念。俺一项是个好奇宝宝,俺问俺娘: 妈妈,什么是英语? 俺娘也是个半桶水,可是她特别能忽悠,她说: 孩子,英语是英国人说的话,和我们中国人说话顺序是反的。我们中国人讲早上好,他们讲好早上,话倒着说,就是英语了。 俺当时觉得英语非常disgusting,倒着说话,多累的慌啊。
当时俺还是个小学生,班上一些成绩好的同学已经参加学校办的英语班。俺在操场上热火朝天的和小朋友打沙包,躲猫猫的时候,那些小朋友正坐在教室里读 apple banana。可命运总是很神奇,小学毕业时,班主任给了俺一张外国语学校的报名表。每个班只有三张,另外两种给了班上的正副班长,最后一张顶住全班家长的反对给了名不见经传,成绩中等偏上的俺。俺还是很争气的,考出了学校第一名的成绩顺利了进入了外国语学校。(我得免费给我母校作个广告,尤其感谢当年我们的王校长。在她的带领下,外国语学校的教育质量一流,才有了今天的我们。)
现在犹记得一次在中学上英语课的情景,班上有一半同学都有英语基础,俺当时即尴尬又恐慌,因为我什么都听不懂,26个字母,估计也只能背到d。不过,小毛孩总是没啥心理负担地,不久俺就和俺的同学打成一片。每天扯着嗓子读abc。我们当年的课程中,基本半个学期就完成统一的英语教材,剩下的时间,我们还要学习新概念英语,3L(Look,Listen,Learn),还有走遍美国。上课的形式很有趣,我们可以表演节目,看录像带,在语音教室听卡朋特,圣诞的时候唱英文歌。初一开始,我们就有做客的外教,初三时有了常驻外教。不知不觉中,我已经把当年那些比我早学习apple banana的同学拉了几条街的距离。在这种有环境有强度的学习之下,我和大部分同学对英语都已经熟悉,与其说是一门必学必考的科目,不如说是一种成长中的环境。很多的国外习俗就是那个时候学会的,比如不能随便问别人年纪,敲门的时候要说 may I come in, 被人夸奖时说谢谢。
高中,俺离开了外国语学校,去了省重点高中。当然也回到了按部就班的英语课生涯,那种痛苦和boring让我现在仍记忆犹新。每天上课都很无聊,课本的东西不够fun,单词早学过了。于是俺正式进入了叛逆期,决定开始自学,带着自己的小英语图书,老师上面讲,俺在下面看自己的小册子。实在boring 的时候,就抽出数理化的习题来做。俺英语老师对俺又爱又恨,俺每次都考英语最高分,俺是她的得意门生,每次出难题冷场了,基本都是俺来救场。可是于此同时,在俺的带领下,班上一群同学,都学会了要好好利用宝贵的英语课时间,作数理化。每天的英语课,开始像黎明一般静悄悄。俺老师终于爆发了,摔下课本,对着全班同学说: 某些同学,如果认为自己英语成绩不错,不需要老师教了,就直接去教务处申请免修,不用上课了。 其实我知道老师指的就是俺,不过俺当时也算冷静,我知道我真的这么走出教室,估计全班同学都会因为我的原因上不成英语课。想想,这种自由散漫,恃才傲物,和老师作对的性格大概在高中就有了雏形。不过高中老师总是心软的,女人相对来说也比较心软。她最多只是发发脾气,没和小孩一般计较。
高考,俺考了143 out of 150. 非常ironic,我考的应该是全省第二高分,第一高分是144,俺初中的邻座同学。我在报纸上看到她和她笑得象朵花一样的高中英语老师。中国的教育制度总是这么残酷,一分之差,她上报纸了,俺灰溜溜去读我的二本了。
到了大学,我还是没有从高中那种厌烦英语课的心态中解脱。很快,逃课,申请免读。再后来出国,俺从美国土地上wake up的第一天,就喜欢一个人出去晃悠,和逛自家的后花园一般,心情轻松。
其实我觉得大家对英语学习都个很大的误区。大学时,看过李阳疯狂英语,看完之后,除了觉得crazy,没有任何别的想法。如果大家都把学习英语看成一种磨难,或者说把自己当成忍者,把英语当成逼你吞下去的大便,你必须crazy到一定程度才能做到,当然没开始学你就厌学了。英语只是一门语言,它的最大作用是让你在别的文化当中也能和人交流,表述自己,仅此而已。心态放轻松,每天都读读,听听刺激一下脑细胞,有机会和人说话就不要shy,不要怕出错,大胆的开口,你永远不尝试,那么你永远也不会犯错。我们那个年代还很流行哑巴英语,上课注重阅读,注重语法。真替我的许多同龄人觉得可惜,时间精力钱,样样没少花,结果学到最后,即厌学又不自信。你不必给自己定下苛刻的目标,例如每天要记多少生僻单词,每天要记住多少条语法。你认识很多中文生僻词吗?你知道多少中文语法?这些妨碍到你日常生活,偷菜,打酱油,上网灌水了吗?你牙牙学语的时候,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记背写,再加上你学的语法,拼成一句话。还是先学会说话,再认识你说出来的这些字?如果连学习的顺序都倒过来了,怎么能学好?
其实学习英语的最好方法就是循序渐进,把它设成你生活中的一部分。如同学首歌一般,每天听,总有一天,你会不自觉就哼出来。千万不要浪费自己的钱买所谓一个月800单词,英语语法大全这类书。
于此同时,俺也是闲云野鹤下里巴人派,俺从来不愿意多读啥翻译成英文的中文巨作,例如啥英文版的红楼梦。我觉得这个就是apples and oranges。文化的魅力之一就是它的独特性。硬是要把自己国家的apple 拧成别的国家也能欣赏的orange,何苦呢?这是阳春白雪,俺只是个下里巴人。我没听说我的美国同学同事谁读过英文版的红楼梦,水浒传。可是我知道他们都知道成龙,李连杰,为什么?因为我们生活在in real life中,real life的第一生存法则不是吟诗作对,而是柴米油盐,和人基本的交流。
还有,很多我认识的朋友,总是担心自己 pronunciation不好,学的不像美国人,所以坚决不开金口。按这个理论,印度人都可以跳楼了。语言的第一作用是交流,听懂就好,不是在英语环境下长大的,何必苦苦逼自己说一口没有口音的english?你普通话能赛过央视的主持人吗?那你每天在呱噪啥?
Anyhow,罗嗦这么多,只是希望大家能有一个轻松,顺其自然的心态。大部分人都不是靠英语谋生,你不需要出类拔萃,你不需要头悬梁锥刺骨。你只需要大大方方的说,每天给自己制造一个英语的环境,看部英文电影,听几首英文歌都可以,出错了自嘲的笑笑,多向人请教。总有一天,你会发现english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
接机:在国内最好联系好中国同学会或者你将来的师兄师姐来机场接你。这样既不会一个人太害怕,也可以多接触一些朋友,提前融入环境。但是提醒大家一点,请不要认为到国外之后,有任何人有义务帮助你,提你排忧解难。无论谁来接你,记得准备好油费给对方。人家加汽油的美元不是从打印机里蹦出来的,可是人家的时间确是从海绵里面挤出来的。
遥想当年,偶拿到美利坚签证之后,我们全家出动开始正式的采购生涯。俺家当时还没有去过美国的人物,没有经验,针对大洋彼岸的采购方案只能参照我的大学出省方案。我老娘先去大商场豪掷几千块(那时物价还很稳定),给俺买了十几套地球人都知道的保暖内衣。但是他们并不知道,美国冬天都有暖气,保暖内衣根本没有市场。接着老爹老娘又顶着烈日,坐公车去近郊新开的德资超市,给我采购旅行箱。我老妈一直唠念着: 我们得给你买质量最好的,你要拎两个大箱,一人在外,万一散架脱落,我们也帮不上。 如果05年的那个夏天,您在某大超市中,看见一个老顽童似的阿姨,满脸幸福又兴奋,拽着两巨箱,在超市里来回溜达散步,估计那就是俺娘在帮我Quality Testing。父母不亏火眼金睛,考虑周全,购物水平一流。这几个大箱陪着我一站又一站,依旧牢固,从出国读书,到现在工作每次搬家,所有大小家当往里一塞,放进车后箱,便义无反顾的开往下一站。
启程的日子越来越近,箱子里的东西也如同小山一般越堆越高。俺爹俺娘每天都处于热火朝天的出发备战状态。俺娘发挥及其有创造的空间想象力,把各小物件见缝插针地塞,恨不得变成一个机器猫的魔术口袋,把我家全部家当都塞进去。俺爹发挥当年在部队野战排学来的打包技术,把箱子整的平平整整。而我负责招呼家里客人,或只是赖在沙发上看当时最火的超女,沉迷在别人的世界里可以让我暂时遗忘掉许多对未来的忐忑和不安。其实我自己很明白,心情以由最初的兴奋期盼,演变出是更多的不舍。来送行的亲朋好友很多,礼物红包,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给我祝福。不知道是不是我在这群人心目当中形象确实比较活泼,俺收到最多的礼物就是各式的护身符,辟邪的铜镯,保平安的玉佩。记得临行的前几天,高中好友给俺开farewell party,一群人酒足饭饱,搓完麻,回到高中学校里面溜达。我和一群好友坐在篮球场边,仰望天空,偶尔飞过几架飞机,那一刻思绪万千,不知道是一个什么样的未来等着21岁的我。
3.30更新:
时间不等人,最终还是到了告别的那一天,一大家子老小都出动去火车站,说着说着,舅母和阿姨就哭了,我最好的朋友眼眶通红,在站台看着俺,那些场景都已经深深的刻在我的心里,这么多年之后,如同电影回放般清晰。我想留学生对这一刻的感受,估计都和我大同小异。父母和我叔最终把我送到了浦东机场,我看着他们,尽力幽默得说些轻松的话题。可惜俺身边一1米8个头的男生不争气,抱着他老娘,貌似如三岁小孩被扎了针般嚎啕大哭。其实俺也是个异常敏感之人,看着他哭,俺也如同染了病毒一般,哭了起来。可惜俺父母都是流血不流泪type的superman和superwoman。他们丝毫没入戏,反而催促我过安检。俺牛仔裤里装着快上万的美元私房钱,刚到安检就被一保安拦住, 你裤子里什么东西?
俺还沉浸在离别的气氛中,一抹眼泪,说: 钱。
保安估计是被我的坦白surprised了,大手一挥,说: 走吧!
此刻,我似乎还能看到21岁的我,在浦东机场的大厅,斜挎着mickey mouse的帆布包,抹着眼泪,一路小跑又频频回头。而对国内生活的记忆也永久的stamp在05年的夏天。
经过快一天的辗转反侧,俺终于解放了。飞机上的生活并不如航空公司拍的广告那样舒适。飞机上的经济舱只有巴掌大的位置,一半乘客都是像我一样的fresh fish(新手)留学生。刚到美国大陆,一群人探着脑袋,好奇盯着下面的土地。而如果说真有歧视,那么飞机上确实能感受到一些。飞机上的服务质量全凭空姐个人素质,冷气开的异常大,似乎冰窟一般,薄薄的蓝色化纤毯,并不是每人都有。空服们可能习惯了和一群英语不流利,不懂美国规矩的老中打交道,发东西时声音并不小,有些不耐烦。相对于在美国本土坐飞机的experience,就是国内坐铁路绿皮车和飞机的区别。美国空姐大多数都是 空大妈 , 空大叔 ,没有姣好的身材,没有只露8颗牙齿的甜蜜笑容,但都有只比飞机过道窄大约2 inches的腰围。美国工作反歧视法普及,但凡大公司都会在hiring policy很自觉的标上
company provide equal employment for all persons regardless of race, color, religion, national origin, gender, age, country of origin, marital status, veteran status, disability status or sexual orientation.( 公司采取公平雇佣原则,不会将申请者的人种,宗教信仰,出生地,国籍,性别,年龄,婚姻情况,退伍情况,伤残情况,性取向作为考虑条件。)
所以,飞机上的空大妈就成为具有美国特色的一道风景。一件小事,也可以看出美国人民是多么勇于争取自己的权利。腰围不是罪,年龄无所谓。
飞机最终landing在美国大农村的某机场。上飞机时,上海阳光灿烂,下飞机,美国大农村依旧是阳光灿烂。俺在出发之前,就已经联系好我当时未来的师姐 M,在网页上偷瞄了一下我师姐的标准学生照。刚下飞机,我亲爱M师姐正伸长脖子,努力张望着人群,造型甚是可爱。俺一眼就把M师姐给认了出来,于是大摇大摆,以慢速度pass她身边。可惜俺照片普遍比较失真,M师姐并没有认出。
俺只好又拐回来,蹦蹦跳跳到M眼前,给我亲爱地M师姐一个big smile,说: 师姐,你是来接我的吧!
M 师姐愣住半秒,呵呵的笑了。M师姐人很nice,估计对我第一印象不错,回学校的路上我们就熟络了。美国的天很蓝,空气清新,纯天然氧吧的效果也不过如此。虽然已是晚上7,8点,太阳公公还在坚守岗位。路上没有太多的建筑物,一片接着一片的农地,一望无际的舒展,不知道好莱坞电影里林立的高楼都去哪了。空旷而自然,这是我对这片土地的第一印象。
4月2日更新
下了高速,路边开始多了一些矮矮的建筑物,纯英文标识的麦当劳,两层高的小旅馆,还有些不知道是啥的灰色建筑。车渐渐开进了一片茂密的建筑群,没有校门,没有铁栏杆,一切都静悄悄的,只是在路口一块大石上标注着 university。M师姐把车开到校内的学生宿舍,一会,热心的P姐姐提拉着拖鞋从宿舍走出来,用一种新奇的眼神,斜着脑袋盯着我这个新鲜血液,
你是 ? P师姐很是热情
是的,师姐好。 俺见生人都很乖。
宿舍还没对新生开放,你先住我宿舍吧。
P 姐姐是个大好人,看到中国学生会我的邮件转发,便自告奋勇的给我提供了一个落脚之地。我屁颠屁颠地跟着P姐姐后面,进来宿舍。美国的楼房和国内的规格迥异。无论多老的建筑,都有central air system,从墙上送冷热风(估计国内的空调公司到这里也要倒闭)。地面的标准配置是地毯,只有厨房和卫生间少数地方是瓷砖。自来水冷热都有,而且可以直接饮用。In a word,进入美国的房子里,就不会有春夏秋冬的概念了。
俺的行李给延误到下一航班,幸亏俺还算醒目,把所有洗具杯具都放在随身的背包里面。P姐姐还很贴心的给俺煮了碗面。俺很适应美国生活,没有一点时差,和父母报完平安就盖着被子呼呼大睡。
回想当时,新生开学之前,都得处理一堆的手续。有些事情希望能提醒大家一下。
4.1 买医疗保险(medical insurance)
大家估计在国内没有买医疗保险的经历。可是到美国后,这是NO。1重要的头等大事。学校system中有你的医疗保险购买记录之后,你才能正式选课。尤其是对外国人,这个是必备条件。这又是很有美国特色的国情之一,这里医疗费用估计是世界上最高的。曾经在电视节目中看到,有些绝症患者,看病看到全家家破产。感冒发烧一次治疗费用大概也要两三百美元,如果没有买保险,所有钱都是从自己口袋里掏,买了保险之后,医院会把你的医疗费寄给保险公司,你付一个copay,一般都是个零头。买medical insurance就如同玩超级玛丽,吃了一个神奇蘑菇,那些怪物都拿你没有办法了,你就可以一路safe的狂奔了。
学校会给你提供统一的学生保险,一学期大概500块左右(n年前物价)。但是学校买的保险是有一定时间段的,就像仙蘑菇也会expire。一般都是从学期开始到学期结束。如果你8月份正式开学,可7月就跑来,那在保险日期之前,你就处于 裸奔状态 ,要更加小心。记得我当年刚到美国,比正式开学早两个星期。我和朋友兴冲冲买了辆崭新的giant 小车,乐极生悲,pia的摔到地上,把手磕破。学校的医院给我消毒,加上一块邦迪,医疗费48美元,对比外面的大医院,已经是友情价了,好在保险全 cover了。
4.5
一般学校是不要求暑假期间买保险的,可是我还是建议大家不要省小钱,把这段时间也保险上。07年夏天,我在实习公司上班,出小事故,被ambulance送到急救室,一个简单的检查,一个小时就放出来。(美国人都非常珍惜人命,不论大小事故都去急救室,先医后付钱)。可是一星期后,医院给我寄来了一千多的医疗费账单,ambulance的公司也开出一张四百多的账单。我当时看着倒吸冷气,这价钱比包专机还贵。我只不过被人抬上救护车,听着悦耳的警报声,一路绿灯的享受了几条街。不过我买了保险,就是鼎鼎大名处于破产边缘的AIG公司,费用他们出。
保险卡我建议大家随身携带,放在钱包里。美国的医院都实行秋后算账制度,治疗期间并不需要交钱。工作人员会记下你的保险卡信息,然后process费用寄到你的保险公司。这个时间往往一到两个星期不等。小小的一张保险卡,胜过钱包里的百元大钞。
4.2 办社会保险卡(social security number)
社 保卡 对于当时我来说也是个新概念。俺兴冲冲的跑去报到,学校的办事人员先给我递来一些学校的证明书,让俺首先去 street的 social security number office 办理社保卡。如果说前面提到的I-20是作为一个外国人的必备手续。那么办理自己的社保卡就是成为美国社会正式成员的第一步。非法移民是没有合法文件办社保卡的。而 911之后,美国对外国人政策进一步严格,没有工作(TA,RA)的留学生,也不办社保卡。但是美国人民还是很一根筋的,对什么样的job并没有具体解释。所以很多自费的留学生,在学校餐厅或者图书馆打工,也是job,拿着雇主的信,最后还是一样拿到社保号。不过过程却是曲折许多。
想当 年,俺亲爱的M师姐,热心的载着俺开往ssn office,还给了俺一包美国版的旺仔qq糖让俺在车上吃。记忆最深的是office进门处就是一个真枪实弹的保安,里面气氛有些严肃。和国内银行一样,有抽号机,叫到号码才能去窗口。而在美国基本有抽号机的地方只有ssn office,和dmv (Department of Motor Vehicles)office,银行之类都是凭素质自觉排队。M师姐担心俺刚来美国,没有办手续的experience,准备和我一起去窗口当翻译。俺很自信的给了俺师姐一个甜甜的微笑,说 师姐,我自己去试试,权当练口语了。 美国的政府工作人员,大多数还是很nice的。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工作人员,查完证件,一边输电脑一边就开聊。大部分美国人个性都很外向而且自然熟,开始问你从哪里来啊,欢迎来美国,习惯这边的生活吗?估计如果时间充裕,都准备把本地的名胜古迹,购物中心给你一一介绍。美国普通民众与中国普通老百姓之间还是很友好的。虽然电视里的政客喜欢制造紧张气氛,总是一副义愤填膺,痛心疾首的样子指责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商品。
社保卡是美国system的一个重要基石。在银行,保险公司,政府机构里面,每个人就被简约成了一 个 8位数的社保卡号。任何和你有关的手续,文档,钱财来往,都用这个8位的号码存在电脑里面。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例如你去银行开户,银行的工作人员说完你好以后的第一句话,就是 what is your social?(social security number) 他巴拉巴拉的把你的号码输入电脑,你的生日,信用记录,欠谁的钱,开过几个帐户了,都一目了然。你去保险公司投保,对方说完你好,肯定接着问你的social,于以上相同。公司HR发你的job offer之前都要问你的social,进行background check,看你有没有criminal record 。于是你又在此人面前 裸奔 一回,你的信息被对方一览无遗。无论你表现的多么甲醇,装化的多么像90后,包里鼓的多么像不差钱,肯定还是原形毕露无疑。
4.6更新
所 以各位小朋友,请努力保护好这个号码。一般ssn office寄来的资料会友情提醒,不要将社保卡放在钱包里面,以防被人盗用。因为美国人民大部分还是很单纯的,认号不认人,有了你的社保号,无论是他面前站着的人是印度三哥还是埃及艳后。美国人民都会hold you for responsibility。这个后果可比被人盗了qq号严重许多。轻的例如被别人用你的social申请信用卡,开银行账户等等的破财,重的那人就可以直接假扮你,申请驾照贴上他自己的照片,盗用你的退税或者政府福利。用美国的专业名词,这叫identity tht。
不过,ssn唯一的好处就是你可以用来表决心。这么private的number,你认准某人之后,就可以交给他号码,然后告诉对方: 看,俺就准备和你过了,ssn都给你了。俺的命脉都在你手上了。你要负责。
最后,美国发给公民和外国人的社保卡略有不同。但是我一项神奇的小概率,我收到了两张同号码的社保卡,一张是美国公民的社保卡,一张是给外国人的社保卡,同一个号码。给外国人的申请卡上会表明,valid for work only with DHS authorization.这句话就是告诉雇主,此人是外国人,你得查有没有移民局的工作签证。虽然俺有美国公民的社保卡,但是俺胆不大,还没有试过用这个去找工作。每次都老老实实,拿着外国人的社保卡,和其他移民局文档给雇主。但老实说,俺心里一直都有个fantasy,想用我美国公民的社保卡会看看会有啥效果。
我的美国公民版ssn
4.7更新
4.3 保护自己
其实写到这个topic,我自己想想也挺后怕的。一般对美国没有任何概念的中国新生,没有危险。因为谨慎不熟悉,不会到处溜达,所以也不会出大岔子。最可怕就是像我这样的适应能力太强,好奇心旺盛的半桶水。我比其他新生可能了解多一点点culture,可是又不够真正的融入这边的生活。
刚来美国几天,我就被美国大农村的自然美景给吸引了,俨然在乡村度假的感觉。可是当时认识的朋友并不多,我也没有车。于是我骨子里的中国基因就跑出来了。我很天真的幻想着,这么个小大学城,俺只要弄来一辆山地车,就可以到处转悠,即减肥又环保,还能欣赏一路的美景和新鲜空气。于是刚来不到一个星期,俺就托人带俺搞了辆崭新的giant。一路飘过,甚是拉风。可是我彻底的忽略了美国的国情。中国人民骑自行车是作为代步的工具,所以中国的大马路那个坡度都是不会翻自行车的,中国的大马路也都有自行车道,所有中国的司机都知道要提防随时窜出来的bike。可是美国是个汽车文化的国家。自行车对于他们,并不是代步的工具而是一个sport hobby,和篮球,滑轮等归为一类。在美国大街上骑车的,只有从第三世界过来的人民,例如 amigo和老中,一般是穷的没有钱买车。美国司机的大脑反射弧型里面,没有突然窜出来的自行车概念,美国的大马路上也没有专设的自行车道。偶尔一些 bicycle friendly的城市会建一条trail,通常是作为行人和自行车共用道。
4.8更新
在中国,我骑了10 年的自行车,不知飙过多少公交和的士(塞车时),练就一身好本领。可是到美国之后,俺刚买车就很糗的栽在马路上了。学校某地方坡度太高,俺当时很年轻,很naive,以为还和中国一样。Giant车的质量也确实不错,那个轮子滚的我心都快跳出来。俺一下小哆嗦,就直接栽在地上了,把手掌摔破。可是俺还是个自行车迷(俺外公年轻是省队的自行车运动员,估计是基因遗传)。没过多久,俺就把这事抛到脑后,展开第二次探索行动。结果这次,Giant关键时刻掉链子了,俺从一个restaurant的帅哥哥那里借了个手机,给pu姐姐求救。Pu姐姐搬来教会的救兵,把俺连人带小车都塞进大面包车里面,修好链子,送了回来。美国是不需要城管的,因为美国大街上基本没行人(NY之类大城市除外),当然更不可能有修车师傅。其实想想我也挺傻的,不知悔改。短短不到一个月发生两次accidents。可是当时还没开学确实无聊,又没有车,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或者说在国内骑自行车已是生活的一部分,有些不习惯。第三次,俺出门买东西,这次碰到美国夏天傍晚的雷雨天气,我一个人哆哆嗦嗦的躲在屋檐底下,又被一对美国的热心couple,连人带车,送回学校。
不过,好事不过三,人品再好,也不禁我这么折腾。一个月后是美国的劳动节。我盛菜的盘子裂了,不想麻烦其他人专门送我去walmart购物。于是我自己背 着小包,带上地图和水,骑着我的小车。这次我学的很乖,天气晴朗,只选择有bicycle trail的平坦大路。可是老天也很会开玩笑,刚离开学校大门一个block,我发现前面有辆SUV停在 bicycle trail的中间的入口处,等着merge in大马路。俺看着司机停在那里半晌没动,加上美国人民一项是车让人。于是我就加快速度,准备从他前面骑过。可没想到这个司机也是个菜鸟,merge in road是要看both diretiosn的traffic,他一大脑袋只盯着我要去的方向看,丝毫无视我的存在。我一加速,这哥们也加速了。先是撞了上去,接着拖着我和小车冲了几米。那一刻我脑袋一片空白,连疼痛感都没有。再有知觉时,发现自己已经倒在地上,白T shirt磨着全是土,腿上有些痛。定睛一看我崭新的giant小车,已经一半压在车轮底下,面目全非,车轱辘都扭成150度。如果他速度再快一点点,扭成150度的,估计就是我的左腿了。
说到自行车的故事 突然想起自己在自行车上已经算是比较幸运的了
所在的城市是有名的自行车城 四处都有自行车道 机动车司机的避让意识也很不错
学生会比较厚道 到美国第一天 租了辆U-HAUL 伙着一群学长拉着十好几个新生直奔Walmart 每个人买了自行车
PS:LZ附近的Walmart居然是骑车能到的。。。我想都不敢想。。。倒是有个Target骑骑车估计一个小时能到了= =
当时纠结着挑了辆最便宜的白色小车 60刀的样子 结果过了好几个月 朋友们买的车多多少少都出了点问题 链条断的有把手滑脱的有坐垫坏了的有 自己的这辆居然一点问题也没出过健健康康的过着 那叫一个得意
话说的不能太绝 上学期开学没多久 初冬 乘着两门课之间有一个多小时的空闲 骑车去了一下银行 把该办的事情办办好 心情舒畅看着时间还多本想骑车在downtown四处晃晃 一出门 发现后车胎瘪了。。。
那叫一个郁闷刚才还说时间多。。。当下只能推着自行车先回学校去 还好离学校也不是太远 走走半小时也就到了 刚好赶得上上课
下课都5点了 要是把车推回家 估计不走个一个多小时到不了 而且自己也完全不会弄这种东西。。。医科说好听点 不属理也不属文不好听点就是文科么 除了对人动手 对东西可是一点不会 纠结半响 打电话给我现在的男朋友 彼时别人还只是好朋友而已男生说话就是爽快让我把车推到他家(他住校内) 他立刻就从实验室回去
之后才明白 男生和女生有如此大的差异 看着他弄了一整套工具 三下五除二把我的小车车卸了 查出有三个洞 比较利弊之后陪我去rid aid买了内胎直接换掉 看的我眼花缭乱 最后为了安抚我郁闷的心情还带我出去吃火锅这个是后话了。。。
现在买了车 也很少骑车了 自行车就安安静静的在家里的sun room里放着 主要自己懒了呵呵不过还是很感谢这个小车车陪我度过刚来美国的半年 做了我的腿 带我走遍这个小小的城镇每个角落。
Amy GUO 经验: 17年 案例:4539 擅长:美国,澳洲,亚洲,欧洲
本网站(www.aoji.cn,刊载的所有内容,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