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大学商学国贸双硕士毕业,现居澳洲,在澳学习生活15+年,从事教育咨询工作超过10年,澳洲政府注册教育顾问,上千成功升学转学签证案例,定期受邀亲自走访澳洲各类学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列表> 中国留学生在美校园 融入or坚持独特
刚进大学的freshman,大多像是个失了外力的弹簧,没了父母和老师的唠叨,要靠自己的精神动力来进行压缩延伸 交什么样的朋友,混什么样的圈子,做什么事情,不再有所谓的哪些是对的或是错的,只有自己的认可或是不认可的。
你可以一整天赖在床上看剧,囤一堆垃圾食品窝在寝室里玩游戏,或者和酒肉朋友灯红酒绿忘乎黑夜白昼。也可以沿袭高中初中应试教育学校赋予你的优良传统,做一个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学生,从华丽的GPA中获得安全感和存在感。你可以念旧地单方面经营过去的友情,花比较少的精力去交新的朋友,接触新的事情
不再有人会主动发声来指责你给你压力,你可以过得很舒适,是啊,每个人都可以。
大学是个大杂烩,不同文化,信仰,生活方式,肤色聚集在一起,互相碰撞而产生一些很奇妙的化学反应。选择留学出国的人大多抱着对异域文化的浓厚兴趣,利用 去美国 读大学这一宝贵的机会,开放身心地浸入这样一个全新的环境,去体会,去提炼,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来更好地提升自己。
但毕竟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比起在一个陌生的环境用着陌生的语言和陌生的人打交道,窝在寝室里刷一番美剧似乎是更好的选择。而为了融入美国文化,你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有时甚至是强迫自己,点下视频网站右上角那个小小的叉,去走到有些腥气的环境里,在无数不同口味的怪味豆中选出自己想要的那一颗,若是幸运选到了颗香橙味的自然最好,若是选到了颗泥土味的,你是会选择继续去尝试,还是全盘放弃,这是每个留学生都要经历的选择。
留学圈里似乎总有两个极端,一个只在中国圈子里混,在国外上起了中文大学,一个是给自己约法三章,只和外国人交流,只看他们主流文化的网站/书籍/社交网络,以求内心的洗白(外表的铜棕?哈哈)和融入。
于我而言,前者比后者要胜一筹。前者也许只是浪费了美国这一大环境所提供的多样化,但是至少这样,这群人在做自己,也依旧会完成自己的野心和目标。后者则是忘了根:用这样一种方式达成的 融入得好 ,却是一种可悲的自我否认。也许你逼迫自己做了很多了不得的事情,但是你开始时就已经把自己的文化(甚至人种)放在了比你要融入的所谓 主流文化 之下。
崇洋媚外 听起来是个很俗的词,却又是再现实不过的展现了当代许多国人的内心。为什么外国人因为有了一个立体的容貌和不同的肤色,就能在中国受到那么多的关注和优待?为什么我们对老外们客气至极,转头对同胞又成了势力的 贱女孩 ?
但我依然会很自豪地告诉他们我是中国人,而且是个FOB(fresh off the boat)。记得我刚认识P时,他是个特别高傲又在兄弟会里混的风生水起(甚至经营好几个兄弟会)的传统意义上的美国人,当听到FOB后他很明显就失了最初的那份热情,甚至开始美国式的冷嘲热讽,这激起了我性格中要强的那一部分,后来甚至有了一次正面的冲突。但是冲突间思维、行为上的碰撞都让我们互相有了更深的了解,打打闹闹最后竟成了极好的朋友,对彼此也有了很高的尊重。尽管P外表看起来永远是天不怕地不怕什么都能摆平拽气得不行,但私下里谈话时他却愿意对我透露了一些 从来没有向他人提起过的 的内心困扰,向我显现出了他最柔弱的一面。
不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会有机会遇到很多优秀的朋友,这些人在各自不同的领域里混得风生水起 政治,环境保护,艺术表演,兄弟姐妹会,勤工俭学 他们每个人都能给别人带来不同的正面影响。他们会玩,会生活,也会思考,会影响他人甚至影响制度,但他们并不能代表你自己。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不同的优秀的群体打交道却又时刻保持独善其身而不完全fit in,这大概就是大学的美妙之处吧。
不应将自己贴上 中国留学生 的标签而因此固化,但也不应为了能在美国fit in而不断去讨好。
Amy GUO 经验: 17年 案例:4539 擅长:美国,澳洲,亚洲,欧洲
本网站(www.aoji.cn,刊载的所有内容,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