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大学商学国贸双硕士毕业,现居澳洲,在澳学习生活15+年,从事教育咨询工作超过10年,澳洲政府注册教育顾问,上千成功升学转学签证案例,定期受邀亲自走访澳洲各类学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列表> 别让盲目留学挥霍了父母一生的积蓄~
出国留学,去往,别让盲目留学挥霍了父母一生的积蓄~
留学=提升实力=年薪百万 or 一事无成??面对庞大的留学投资,毕业归来,不景气的工作环境,是否让你觉得留学 坑爹 ?关于留学那些事究竟该怎么对待?
选择留学更多是去接受不同的教育,了解不同的文化,而非功利性的 镀金 。因此,留学前一定要全方位评估学生自己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当然也有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
旅美学者薛涌对此有同样的看法:
留学,特别是留美,在中国已经渗透到普通中产阶层的生活中,乃至年收入三四十万的家庭,也会拿出一百多万的资本送孩子出去读书。这种留学潮已经持续多年,初期回报也显现了出来。四年留美,怎么去怎么回来,一事无成,挥霍了父母一生的积蓄。这样的事例已经屡见不鲜。
让我详尽引述一下《新闻晨报》2014年9月的报道: 花数年时间留学,投入100万元至200万元巨资,如果只有3000至5000元的月薪,宁可宅在家也不出去打工。
请看几个具体的例子 :
熊先生2009年前往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一所大学学习金融专业,去年本科毕业回沪,宅家至今已经1年,昨天是他回沪后第11次参加招聘会。除了参加招聘会,他还在网上找工作,但一年中很少有两厢情愿的岗位。 不是自己看不上企业,就是单位看不上我,有几个双方都看得上的岗位,招聘单位开出的月薪没有超过4000元,最低只有3000元。
对于这样的薪酬待遇,熊先生表示 自己绝对不能接受 。他告诉记者,4年中,家里已经为他支付了120万元的学费、生活费。这3000元至4000元的月薪,不要说还本,就连付息都困难,只能供日常生活开销。 我的月薪底线是5000元。
与熊先生同时来应聘的张先生毕业于美国一大学,回沪宅在家也有一年零两个月。毕业之前,他同时在美国和国内找工作,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期间,几乎所有他应聘的单位,月薪都不超过5000元。张先生表示,如果月薪在5000元以下,暂时不考虑工作。
多数海归宅在家中,除了找工作外,就是上网、看电视、睡懒觉。毕业于美国某校的张先生告诉记者,起先他找工作的劲头蛮高,但多次尝试失败后,他有点泄气。 现在,我一般早上九十点起床,而后上网、打电脑,中午饭后,或会朋友或找工作,晚上一般要12点之后才睡觉。
苏女士原先在国内学的是化工专业,在亲朋好友的诱导下,她去英国某校读了一年金融专业研究生,今年初回国后因为没有满意的工作一直宅在家中,睡懒觉、上网、会朋友成为她生活三部曲。不过,她也担心,这样下去苦读了多年的英语会忘得一干二净。
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周围越来越多地涌现,揭示了出国潮的盲目性。有报道说,最近几年留美读本科的,绝大多数都站不住,毕业后很快就回来。这说明以留学作为移民战略的失败。那么,这些海归在国内是否有先声夺人的优势呢?海归变海待的现象,已经持续多年,早已不是新闻。而这种境况,随着每年出国留学人数以两位数比例的增长,只会越来越恶化。
那么,留学还值不值?
当然值。但要看怎么留学。
我们这些老留学生,亲身享受着留学之益。当然,我们那个年代,出去的多是拿了全奖,家里一分钱不花不少;除此之外,学校给的生活费,比起国内亲友的工资,俨然是高收入了。这当然没有赔的问题。
不过,今天站在 过来人 的立场回头看,假设我们当年没有全奖,一切自己埋单,二百万人民币投进去,从现在的收获看,仅仅算经济账也是值的。但是,月薪拿不到五千的海归,花一百多万留学,那无疑是赔得血本无归的买卖。
上述《新闻晨报》所报道的现象,印证了我不久前提出的一个理念:留学就是风投。风投可以赢得很大,但风险同样巨大,必须看准机会,不见兔子不撒鹰。因为风投并非没完没了地烧钱,而是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产生效益。到期没有结果,钱就白烧了。
中国的留学热特别是留美热的症结,也就在这里:大家跟起风来争先恐后,没有对风险和回报进行详细客观的分析,对于留学的辍学率、毕业后就业率、起薪状况等等信息,更是一无所知。就好像一窝蜂地竞购被哄抬起来的股票,心里抱着无限期望,最后不跳水才怪呢。
那么,怎么才能理性地确立留学战略、尽最大可能保证这笔教育投资的回报?其实,这道理和股市的逻辑非常接近。在理性的市场中,买股票要想保证回报,就必须看准所购股票的企业的表现。企业能够有长期、稳定、杰出的表现,你的投资就有巨大回报。如果企业不争气,你多半会赔得很惨。
留学的投资对象,是自己的孩子。这里和股市投资就有了明显的不同:家长的钱,首先包含着巨大的感情投入,而且对亲生骨肉也很难客观评价。你要告诉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他们的孩子不是那个料,对方转身就走,根本听不得真话。
我并非想拦着父母往自己孩子身上投资。这是拦不住的。况且,父母肯在孩子的教育上投资,对整个社会都有好处,是个值得提倡的价值观念。所以,只要有条件,留学还是要去的。但是,怎样使留学产生更大的价值、让孩子学到东西、有杰出的表现、不必回国为五千块的月薪发愁?不管是站在家长还是孩子的立场上,这都是重要的现实利益。
然而,就在这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上,我和学生及其家长往往说不到一起。最近一年多,我为许多高中生们进行留美的学业辅导,其中包括一些已经被录取的学生。辅导一段后我坦言相告:你程度还不行,多准备一年出去更为明智。即使已经被美国的大学录取,一般都能推迟入学。等有了实力再去,才会有优异的表现,有远大的澳际。
可惜,这样劝了许多人,没有一个接受我的建议。有些家长还比较冷静,觉得我的还入情入理。留美当然要听听在美国大学里教书的人的劝告了。但孩子坚决不干:前后左右的同学都走了,许多不如我的也走了,怎么偏偏我要留下为了留学 复读 ?在这方面,家长当然拗不过孩子。况且家长本身也对这样的新理念将信将疑。结果,千千万万家庭在留学上的 风投 ,最后做决策的竟是十七八岁一点世面没有见过的毛孩子。哪个企业这么经营还能存活呢?
你翻翻国内关于海归的报道就知道:多少海归回来晃荡几年也没工作,或仅有个非常低薪的工作。以我个人的经验,出去泡四五年,哪怕对美国有点浮表了解,划拉划拉写点见闻分析,稿费也能挣不少。怎么五千块月薪挣不到?《经济学人》几年前就报道,外企中高层人才奇缺,经常因为招不到人而无法发展。
我在中美两头做生意的朋友也说,真找个能干的人才,美国更便宜。中国这样的人很少,好不容易找一个,人家奇货可居,没两天就跳槽了。这些现实,和海归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说到底,不是没有机会,还是出去四五年没有学到本事回来。
为什么四五年在外面居然学不到本事?因为出去的时候准备不足。我们那一代留学都比较成功,是因为有个奖学金门槛。能过这道门槛的,学业准备相对都比较充分,百里挑一地出去,到人家那里拿上马赛中马,赢面自然大一些。所以,我们这代人即使把当年拿的奖学金全退回去,留学也是赢大了。
如今这道门槛没了。更有甚者,美国大部分大学陷入财政困顿,蜂拥到中国抢家长们的学费,甚者不惜降低录取的门槛。比如,明明SAT平均成绩在1900 以上的学校,竟会收只考了1400多分的中国学生!学业平平之辈,到异国他乡用似懂非懂的语言和美国学生竞争,怎么可能赢?
语言还在其次。中美教育体制反差巨大。中国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毕业,一路刷题上来,除了勾对选项外几乎什么能力都不具备,脑子都麻木了。我辅导的一些学生,托福过了100左右,SAT也过了2000,并且进了排名三四十之间的 名校 ,但让他们写读书报告,要么根本写不出来,要么满篇抄袭而不自知。他们临上飞机才知道:美国大学的许多课程,并不是刷题,期末要交读书报告或学期论文,规范很严格。而自己还没有写过一篇像样的小文。这样出去怎么适应?
所以,我反复劝学生和家长:投入一两百万到一个企业,难道不要看准企业有所表现才能出手吗?为留学投入这么多资本,难道不也要先保证自己有所表现吗?一点把握都没有,甚者连出去后的学业究竟是什么样都茫然无知,还不是匆匆忙忙出去、匆匆忙忙回来?既然回来后海归变海待一耽误就是几年,为何不把这些年用在出国前进行留学复读?你一两百万的投资,今年出去仅能吸收美国大学所提供的教育的30%;晚出去一年,同样的钱,则能吸收70%。这一来一去,就是40%,就是几十万的价值!怎么就不能等呢?
其实,这种道理,连高考的学子都知道。高考复读风的流行,就在于多准备一年的实际利益太大了。你愿意匆匆忙忙进一个不知名的普通院校,还是再奋斗一年进北大清华?选择是很明确的。在美国学生中,也有类似的倾向,只是因为国情和价值观念的不同,表现形式不太一样而已。
我过去早就介绍过,美国年轻人,在高中毕业到大学之间,喜欢插入 空缺年 。他们经常是向录取自己的学校提出推迟入学,然后在没有功课和升学压力的情况下,用一年的时间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知识,保证进了大学后更有效地吸收那里的养分。美国大学教育费用日益飙升,家长也往往希望孩子更成熟后再读大学。
中国的高考学子经常复读,美国的高中生毕业后希望有 空缺年 的经验,为什么中国的留美学子拒绝这些?其实,中国的留美学子,比没有文化、语言和教育体制的障碍需要跨越的前两个群体都更需要这样的时间。我姑且称之为 补缺年 。
因为这不是高考式的复读,不是没完没了地重复刷题,而是用来填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和美国的大学教育之间在语言、文化、学业等诸方面巨大的鸿沟。这往往一年时间还不够。即使是那些很优秀的学生,至少一年的准备也是非常必要的。
具体而言,这种 补缺年 ,可以放在大学录取之后,即推迟入学,根据学校的课程要求,进行为期一年的有针对性准备,特别是文科方面语言和文化障碍比较大的领域。美国盛行通才教育,即使学理工,这些文科的课程也绕不开。恰恰是这些课程,屡屡成为中国学生的 杀手 。
不过,在我看来,更好的方式,是推迟考试和申请,集中精力攻读英文原版的著作文章,体会用英语吸收知识的乐趣。等到了欲罢不能时,自然有强烈的动机去留学。此时稍微花几个月强化一下应试,该有的成绩马上会有。这样出去读书,也更容易适应。
补缺年 的另一个好处,是培养孩子的工作伦理。家长通过这样的 补缺年 给孩子传递一个强烈的信息:想出国可以,但你必须付出必要的努力,达到一定的程度。否则就没必要留学。想早走就多用功点,如果懒懒散散,就别看着别人走自己瞎着急。教育不是消费。没有一到18岁家长就活该为你留学烧钱的道理。这种家长所设置的 准入门槛 ,会大大提高孩子的学业表现。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长线投入,投机取巧、抄近道是不行的。
上大学时准备不足 抢跑 ,毕业后就会作为海待把抢出来的时间加倍地赔回去,而且一生的事业低沉都可能难以逆转。所以,留美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在 补缺年 中的复读。而这一环在中国的留学热中几乎完全缺失。这是造成海归变海待这种教育资源浪费的核心原因。
Amy GUO 经验: 16年 案例:4272 擅长:美国,澳洲,亚洲,欧洲
本网站(www.aoji.cn,刊载的所有内容,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