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大学商学国贸双硕士毕业,现居澳洲,在澳学习生活15+年,从事教育咨询工作超过10年,澳洲政府注册教育顾问,上千成功升学转学签证案例,定期受邀亲自走访澳洲各类学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列表> 英国体验中式教育 评中西方教育之别
近日,中国教师赴英国教学、将中国教育模式引入英国校园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相关的媒体报道也不断挖掘出这一教育交流活动更复杂的维度和更丰富的内涵。
此次“跨国”教学活动缘起于BBC拍摄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强吗》,该片安排五位中国教师完全采用中国式教学法在英国汉普郡的博航特中学进行为期四周的执教,旨在通过研究和借鉴中国基础教育的理念与方法,为英国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据媒体最初报道,中国教学在英国遭遇了严重的“水土不服”,师生之间冲突迭起。英国学生抱怨中国教师过于严厉,中国式学业安排过于紧张,课堂环境充满压力,缺少交流和互动,“被像机器人一样对待”。而中国教师则认为英国学生不守纪律、懒散无礼,课堂上有人聊天、吃东西,甚至还有女生化妆;同时,英国学生的学业基础较差、学习进度较慢,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
从目前播出的第一集纪录片中可以看到,英国学生已经适应西方个性化、差异化教学,对于50人集体上课、统一进度和内容的教学编排颇多不满。比如,擅长数学的小男孩Joe不擅长体育运动,按照英国的教学模式,体育是选修课,他可以选择和自己相同水平的人参与活动。
但在中国式教学中,为了体质“达标”,他必须和所有学生一起跑完1000米并参与排名,这让他沮丧焦虑、甚至哭泣。然而在接下来的追踪报道中,有当事老师表示“水土不服”应属媒体误读。
中英教学的差异和矛盾确实存在,但英国孩子逐渐展现出更多友善和可爱的一面,在应对问题和动手能力等方面也有突出表现,由于五位教师与BBC签有保密协议,不能透露过多细节,但可以肯定的是,某些媒体起初的报道失之片面,这次交流活动绝不是中英师生间彼此攻讦、互不买账的闹剧,而是中国教师和英国学生相互磨合、适应乃至彼此学习的过程,此中展示的中西教育理念和文化传统方面的差异应该引起我们更多的重视和思索。
对于中国教学模式在英国的这次“移植”,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接受本网记者采访认为,中式教育和西方教育差别的原因在于班级制度。
国外推行小班教学,老师可以给学生更多个性化指导,然而中国由于资源有限,班额通常较大,老师无暇给学生更多细节化教育。此外,国外学校实行走班制,打破班级和年级的限制,如果学生程度好、能力强,自然可以去学习高年级课程,中国学校则更倾向于统一均衡发展。在以后的教育改革中,中国也可能会更多借鉴走班制。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项贤明指出,通过中英基础教育模式的对比,可以看到两国对教育的认识和文化传统都有不同。项教授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人、塑造人,更应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为学生服务。社会发展最终依靠人才的创造力,而非考试成绩。所以,“提供最适合孩子的教育”应成为我们未来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还是得到西方一些教育专家的认可,尤其是数学的学习。中国学生基础打的好,西方学生则更强调动手能力。英国学生看起来相对散漫,没有自主学习的欲望,但往往比中国孩子后发力量大。
中国式教学也应该重视“知行合一”、“因材施教”的传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重视其个性化发展。同时,程方平教授还认为,大众媒体在探讨教育问题时应更深入实际、深究本质,而非跟风炒作、浮于表面。
同中国的热烈反响相呼应,这部纪录片甫一播出,也在英国社会和舆论界引起广泛讨论。英国《卫报》发表时事评论家詹金斯的文章,认为中国学校是考试工厂,“从长远来看,在一个有活力的国家和有批判性精神的开放社会,强迫而机械的竞争教育无法引领学生拥有创造力、挑战力和幸福。”
而《每日电讯报》记者理查德·斯宾塞则发表不同看法,认为中国学校教育的成果胜于雄辩,即便是在西藏那样的偏远地区,学生的表现也超过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学生。有趣的是,不少英国网友对中式教育表达了认同,认为“英国教育越来越不成体统”,希望政府官员对此负责。
不论是批评还是支持中国式基础教育,不可否定的是,中英基础教育各有优势、各具特色,同时也都有改进和提升的空间。深入切实的交流和学习,真诚活跃的双向互动,对中英教育改革与发展都大有裨益。
Amy GUO 经验: 17年 案例:4539 擅长:美国,澳洲,亚洲,欧洲
本网站(www.aoji.cn,刊载的所有内容,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