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大学商学国贸双硕士毕业,现居澳洲,在澳学习生活15+年,从事教育咨询工作超过10年,澳洲政府注册教育顾问,上千成功升学转学签证案例,定期受邀亲自走访澳洲各类学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列表> 中国教师在英“支教”说明了什么
据BBC中文网报道,BBC拍摄反映中国教师在英国汉普郡博航特中学教学,表现中英教学差异的纪录片《中国学校》再次掀起了中英教育话题讨论,这次英国和中国媒体都参加了对纪录片本身和中英教育话题的讨论。
中英教育话题比这部纪录片反映的内容要大得多。纪录片仅仅描述了英国一个中学的一个班听中国老师讲课的内容,并没有英国教师在中国学校课堂讲课的内容,也没有总体上对比两国学生的表现,比如在课堂外,社会上和家庭中的表现。纪录片没有反映的东西也很多。
去年英国教育大臣伊丽莎白•特拉斯(Elizabeth Truss)去上海考察中国学校教学,并且在英国报纸撰文说中国的教育做法值得英国学校效仿,就引起过关于中英教育的讨论。
当时就有人指出中英教育差异不仅仅在于老师和教学方式,而在于两国社会的差异。有人把中国学生勤奋刻苦归因于中国社会机会少,价值取向单一,竞争残酷。
这次在BBC纪录片引发的讨论中,英国汉普郡博航特中学校长尼尔·斯特劳格尔(Neil Strowger)在《泰晤士报》的报道中说,中国的学校缺乏想像并且训导过多,他认为英国教育更澳际。
中国媒体也对英国播出的纪录片做出反应。中国网络报道指BBC制作的电视片在内容上有夸大和取舍。例如如有报道说,在电视制作方的要求下,加入了做广播体操,眼保健操和升旗等中国元素。
但这可能更多说明了电视媒体的特点,即通过镜头剪辑作取舍达到强化重点的效果。
电视媒体一方面比广播和纸面媒体更能传播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但另一方面也掩盖了同真实的距离。当然这并不是说BBC这部纪录片不真实,第一集纪录片突出了中国式填鸭式的课堂教学和对学生长时间反复练习的要求,也突出了英国学生课堂的自由散漫。尽管有突出和渲染,但基本事实应该不错。
教育多元化,惟有读书高
希望也能有人拍部英国教师在中国学校课堂讲课的纪录片,让大家对两国学校和学生对比有更全面的了解。但即使没有这样的电视片,我们也对中国一条龙的教育方式能有大致的了解:学生在家长的关怀和压力力下,从上小学,升初中,考高中,进大学,一连串埋头苦读。许多人又再接再厉地考研,考博,博士后。
许多英国学生初中毕业后进入职业教育,另外一部分学生继续高中学习为考大学准备。
从小学开始,中国学生一天花在功课上的时间和精力往往会超过了一份全职工作。有得必有失,如此一来中国学生就要牺牲正常的课外活动和正常生活。
这种教育流水线的背后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价值观。一个曾经在中国读过小学的英国学生讲过一个有趣的事情:中国小学生在讲述自己志向的时候,大多都会说要当科学家,还有要做宇航员的,但没有人向英国小学生那样说长大要做自己父亲做的职业,比如木匠、电工、水暖工……
不同的志向和教育价值可能反映了社会价值的不同和社会运作的不同。英国学校初中后就把升高等教育的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分流,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诸如电脑、会计、水暖工和其他技工等职业发展途径。
在他们同龄人大学毕业面临就业的时候,职业培训的学生往往已经开始就业并取得了经济独立。
往往在大学生还在求职或工作还学生贷款的时候,他们进入职业教育作建筑工人或汽车修理工的同龄人可能已经有了自己的住房,有的已经结婚生子。
而中国类似科举般的应试教育并没有为社会准备社会需要的技术工人和其他非学术人才。许多评论说认为“学非所用”加剧了中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背后是教育供给与社会实践需求之间的脱节。近几年的经济发展有产生了“用工荒”和“技工荒”等现象。
但讲究读书高人一等和要专业对口的观念又不利于让大学毕业生去填补蓝领工人的需求缺口,特别是眼下中国的独生子女家庭,成年子女向父母伸手或依赖父母已经成了新常态。有条件的中国家庭对子女“啃老”的容忍度要远远高出英国家庭。
不过出发点不同,感受也会不同。《每日电讯报》曾经长期驻中国的记者里查德·斯宾塞则看到中国学生教育中树立远大志向积极的一面。
他在《每日电讯报》发表文章认为,BBC的系列纪录片说明了英国教育存在很多问题。他在文中提及前工党首相布朗在做财相的时候访问中国的一件往事,一次强调中英两国学校教育差异。
他们参观中国的中学期间,中国学生问布朗他小时候的理想是什么。布朗回答说他梦想过当足球运动员,也想过当足球教练。斯宾塞回忆说,当中国学生听了这个回答一片沉默,他们觉得不可思议,因为足球运动员在中国并不被看重。令中国学生感到困惑不解的是,像布朗这样重要的人物小时候竟然有这种理想。
当布朗反问中国学生他们想将来做什么的时候,有的学生说想做生物科学家,还有说想要当企业家,当工程师。
斯宾塞说,回头看看这件事,布朗未必小时候就很想做足球选手,只不过他的公关顾问让他这么对年轻人说以取得沟通效果,他们总是低估年轻人,认为青少年简单,他们不过是喜欢体育、音乐和明星,因此可以以长者自居地忽悠他们。
Amy GUO 经验: 16年 案例:4272 擅长:美国,澳洲,亚洲,欧洲
本网站(www.aoji.cn,刊载的所有内容,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