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大学商学国贸双硕士毕业,现居澳洲,在澳学习生活15+年,从事教育咨询工作超过10年,澳洲政府注册教育顾问,上千成功升学转学签证案例,定期受邀亲自走访澳洲各类学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列表> 中英教育到底哪家强 用数据说话
BBC纪录片一炮而红,随之而来的中英两国教育问题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议论。中式教育确实成绩更高,也得到不少肯定。
中式教育追求“分数的效率”,在纪录片里完美体现
这部BBC的纪录片内容是这样的:5位中国老师要教50位英国学生。当中国老师们为考试而担心、为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而苦恼时,学生们却一点没有当回事,依旧自由散漫、我行我素。中国老师们一致认为,是英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太完善,使这些学生失去了刻苦学习的动力、变得懒散,因为他们知道不需要努力学习,以后生活也不会有问题,也正因为没有很强的功利性,英式教育不太注重“多快好省”的效率。不过,表现顽皮的学生在最后一集节目中有所收敛,老师们也在想办法挽回局面,更多地考虑英国学生的感受。而结果来了个大反转,很多英国人惊叹于中式教育的成效,“才4个星期,学习成绩就提高了10%,如果让他们学5年或者更久的话,结果不可想象。”
纪录片中,英国课堂完全采用中式教育方法
虽然被指剪辑有失偏颇、有作秀之嫌,但不可否认,这部纪录片的确呈现出了中英教育存在的差异。而作为中式教育的参与者,我们也能够以旁观者的视角来审视接受过的教育。
现实中,中式教育等同于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基础教育目的简化为在考试中拿高分。对每个家庭来讲,全家的希望都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对孩子学习效果最有效率的判定就是学习成绩;对学校和学生来讲,虽然大学在扩招,但优质的教育资源依然非常稀缺,人多,资源少,竞争力自然就大。因此,在教育领域,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都会主动选择将教育过程的利用最大化,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式、训练出最高的分数。而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往往最有效率,这就是纪录片中的中式教育:老师灌输式的授课方式、学生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式、超长的学习时间……已经习惯了把考试当作教育目的的中国老师们,对于50位英国学生即将面临的考试非常重视,甚至于把这场考试提高到事关国家荣辱的地位。
不只是纪录片,其它数据也显示,接受中式教育的学生成绩确实全球领先
PISA 2012成绩排名中,上海学生在三个科目中都位列第一,遥遥领先于英国学生
201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的15岁学生进行了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评价他们的阅读、数学和科学能力。中国上海的学生在3个科目中均名列第一,而英国排名不佳,英国主流的综合教育模式遭质疑。据中国新闻网报道,2014年,英国教育部大臣伊丽莎白·特拉斯访问上海时表示,应在英国数学教育中融入“中国特色”。除了英国,澳大利亚等一些发达国家纷纷开始将目光投向中式教育。这也是这个BBC教育实验片的产生背景。
专题《可怕”的应试教育:中国想改,美国要学》中提及,类似“超级考试工厂”的“特许学校”在美国也越来越多。“在这一系列的促进学生学习的举措背后,是美国主流社会强大的民意。美国总统奥巴马多次在国情咨文中都提及过中国教育,在2011年年初的国情咨文中,还明显意有所指的提到,‘(中国人)对子女的教育开始得更早、用的时间也更长,并且更强调数学和科学……’在同年,英文版《华尔街日报》对近2万名读者进行调查的结果也显示,在严格的东方教育和鼓励性的西式教育之间,高达62.5%的读者认为前者对孩子更有利。而持中立态度和赞同西方鼓励式教育的人合计才不到38%。”
但这套教育法并非中国独有,只不过别的地方很少这么大规模普及。
中式教育的特征并不为中国独有
纪录片同样未能展示英国教育全貌。英国的中学分为私立和公立,两者差距很大,在优秀的私立学校,精英教育一点不比中式教育轻松。据《钱江晚报》报道,英国伊顿公学的前教务处长表示,伊顿公学、斯科特中学等私立中学,聚集了全英国7%的学生,却占据了牛津、剑桥每年录取学生中的50%,而未来,他们将成为社会精英人士。但是,要想进入私立学校,孩子从六岁就要开始准备,然后经过残酷的筛选,才有可能进入顶级的私立中学。而像BBC纪录片中的这种公立学校中,学习压力小,学生被名校录取的概率小得多。3年后,他们的收入和所处的阶层将与名校生迅速拉开。
东亚国家的教育方式也和中式教育类似,比如说日本和韩国,中考高考都是一件很大的事情。俞天任在《“应试教育”在日本》指出,东亚国家都面临同样的问题,资源有限决定了考试是选拔人才的最公正有效的方式。而有了考试这种方式之后,应试教育自然就会出现,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现在批判以考试和分数为目的的中式教育,而在文化大革命中,“考考考老师法宝,分分分学生命根”是批判资产阶级反动教育路线的口号。
而在中国,中式教育为效率却忽视了诸多能力的培养
在纪录片中,中国老师的观点不断受到英国学生的挑战。比如,当老师提到“孔子认为父母永远是对的”,学生立即反驳父母不一定是对的,当老师说“你应该调整自己适应环境,而不是让环境适应你”,一位女生则认为做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从片中可以看到,英国学生里所谓的“差生”表达能力和逻辑能力都非常强,并且敢于挑战权威。
相反,中国学生虽然看起来很勤奋,但思维存在惰性,不愿意主动思考,而且不善于表达传递自己的想法。从2014年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GRE)全球成绩报告来看,中国学生的数学平均成绩远高于其他国家,名列第一位。但考察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分析性写作一项,平均成绩却不尽如人意。
教育的好坏,要看长期的效果,比如未来能否在职场取得成功
中式教育被最为诟病的一点是把学生培养成了“考试机器”,不仅磨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得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批判精神、主动学习的能力。很多学生在高考之后,脱离老师督促学习的环境,根本不知道应该做什么,浑浑噩噩度过大学时光。而现在中国大学给人的印象不但是学术创新能力不行,就连社会责任感也缺失,用北大教授钱理群的话讲,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毕业后踏入社会,大部分人也都是随波逐流。意识到中式教育的不足,选择出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但还是有很多人“水土不服”。教育方式的好坏,要看长期成果。中国社会科学报《评价教育模式勿“以偏概全”》一文援引英国名校长协会主席克里斯·金的观点,“这部纪录片所展示的关于两国教育的有用信息其实很有限,并认为好的教育在于是否能帮助学生在未来职场中取得成功,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自信心以及应对生活中各种情况的意志力。一个月的实验所展示的是一个短期的成果,教育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需要两国及世界各国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共同探索和不断改善。”
重要的是独立思考、批判精神、主动学习的能力
因此,中式教育难说赢了,也需要借鉴和反思。
考试与升学,只占人生经历的一小部分,人生真正开始是在毕业之后。当进入一个新环境,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的能力无比重要。因此,我们既要看到中国教育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优点,又要借鉴英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优点,从中相互吸收各自好的经验,使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教育方式不是非此即彼,非要拼个高下,取长补短、不断完善才是根本。
然而,我们还应该意识到,面对当下的社会现实,借鉴英国教育,学习教育形式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参与教育活动的人要改变观念。说到底,教育形式只是一个工具,老师、学校、学生、家长、社会,不过是在利用它达到各自目的。但教育活动中参与者的观念不同,会有不一样的结果。举例来说,一些老师虽然教授应试教育的内容,很大程度上他们的利益也与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挂钩,但他们还是在课堂上给拓展了应试之外的内容,包括课外阅读,人生道理,对重要问题的讨论。当然,也有一些老师,惟利是图,不尊重学生,认为成绩代表了一切。一个有完善教育观念的好老师非常重要,他能给人启发,使学生在中式教育的环境下也能保持"清醒"。结语教育应该给人以启迪,使人有能力欣赏更自由的人生,而不应该成为禁锢思想的枷锁。
Amy GUO 经验: 16年 案例:4272 擅长:美国,澳洲,亚洲,欧洲
本网站(www.aoji.cn,刊载的所有内容,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