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澳际学费在线支付平台

为什么我们不能 英国教育是如何缺啥补啥的

刚刚更新 编辑: 英国 浏览次数:238 移动端

我是先看到媒体反映,才看完片子的。看过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坚强吗》第一集后,我们就去了法国。前两天回伦敦,才把录下来的后两集看完。

国内媒体及网友对后两集的反响,实在有趣,第二集播出后,就有人说片子在造假作秀,妖魔中国教育;第三集大结局中国方式胜出,只剩一片惊诧和赞叹了。殊不知纪录片如同一篇文章一部交响乐,好的纪录片也要抑扬顿挫、有张有弛、把悬念和气氛渲染到极致,才能再拉回来,在大结局时做到柳暗花明水落石出峰回路转。所以,看过第二集就要声讨的观众,是太没耐心了。怪不得一位BBC的创意总监要在其中文网站上呼吁:别急别急,等你们看完三集后再做定论吧。

孩子的教育向来被人关注,教育与一个国家的发展、创新和实力关系密切。各国的教育体制原本都是自扫门前雪,很少有进行攀比的。但从2000年开始,经合组织每隔三年要举办一次全球十五岁学生的能力评比(PISA),测试世界各地学生在数学、阅读及科学上基础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除PISA外,还有Pearson全球教育排名等其他的国际测试。这些测试和评估将不同语种的教育体制放在同一把尺度下进行衡量,得出的结论也就越来越被政府、社会、家长及媒体关注。

在2013年的PISA测试中,上海学生取得第一,英国名列26,英国教育部就提出“为什么我们不能”的问题,于是,将向中国老师取经付诸行动,先是邀请几十位上海数学老师来英国传授经验,再派英国老师前往上海交流,接着就是将上海数学教辅《一课一练》翻译出版。东西方教育的比较成了热门话题,这部纪录片,拍摄的就是在这个大前提下的一场教育试验:从中国上海选了五位最优秀的老师,让英国一所普通中学的50名孩子过一个月的中国学生生活。

当然,为了能出故事出冲突,制作人要求老师用一天12小时极端传统的中国教学方法来对付学生,整个场景设定当然瑕疵多多。但在我看来,这部纪录片的看点所在,根本不是中式英式教育的区别,而是精英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冲突。

其实,中英教育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个国家都推崇精英教育,都有各种等级的考试,学校的绩效和排名都以考试结果为标准。特别是其精英教育,如出一辙,只是对象不同。中国的精英教育很少有财富及阶级的因素,重点中学择优录取,从某种意义上更为公平。而英国的精英教育主要集中在私立学校以及为数不多的公立文法学校(grammar schools)里。

在中国,考取重点中学很难,在英国,孩子要进入好的私立学校和文法学校也不容易。有些私立学校从7岁就开始测试孩子,11岁的中学考试更是大多数孩子要闯的难关。英国现在7%的孩子们在私立学校里读书,但是50%的社会各界的中流砥柱都出自这些学校。当然,英国私立学校学费之昂贵是众所周知的,所以,在英国更为抢手的是那仅存的164所文法学校,这些学校的招生政策纯粹是择优录取。60年代之前,英国最优秀的25%的中学生都在文法学校中就读,一大批人才出自这类学校。可惜从1965年开始,政府开始改变教育政策,许多文法学校被视为“不公平的选择”而逐渐淘汰,被改造成按区招生的普通中学。

在英国,无论私立学校还是文法学校,这里的学生的刻苦学习和尊师守纪不亚于中国学生,上课必须举手才能发言,触犯规矩要关禁闭,作业可能比不上中国学校多,但每天至少也要一个小时。

英国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能鼓励普通学校中的非优秀孩子好好读书上进。普通学校中各科基本上都是分班教学,老师往往把精力集中在最好的四分之一的学生身上,之下的孩子们基本上放任自流。这种精英教育及普通教育的鸿沟,才是英国教育不够坚强的软肋。

  • 澳际QQ群:610247479
  • 澳际QQ群:445186879
  • 澳际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