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大学商学国贸双硕士毕业,现居澳洲,在澳学习生活15+年,从事教育咨询工作超过10年,澳洲政府注册教育顾问,上千成功升学转学签证案例,定期受邀亲自走访澳洲各类学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列表> 行走不列颠 来一场错位的比较
围城效应无处不在。
这边,中国家长纷纷送孩子进国际高中然后出国接受英美的高等教育。那边,英美教育界对中国式教育方法情有独钟,前有美国虎妈育儿法风靡一时,后有英国教育大臣来华取经。
对于中西教育的利弊优劣,似乎每个关心教育的人都能说上两句话。最近,英国BBC TWO电视台分三集播出了《Are Our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中译《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国学校》)。这出中国老师“征服”不列颠的大戏,更是引爆了话题,圈里圈外,坊间庙堂,都对此议论纷纷。中国的教育方法真的有如此魔力吗?
资源错配
不妨给还没看过这部纪录片的人简单介绍下剧情:五名中国中学的老师组成梦之队,奔赴英国汉普郡Liphook 的Bohunt中学进行一项中英教育方式巅峰对决的实验。BOhunt中学拨出一个50人次的初三班级让中国教师团队用最传统的中国式教育方式教,为期一个月之后,让其跟其他班的学生一齐考试,最后以考试成绩定胜负,最终的结局当然是中国老师带的班级在数学、自然和普通话三门考试中胜出。
片中有大量的镜头是英国学生在中国老师填鸭式灌输教育下的各种不适应,学生在课堂上干什么的都有:放空、中风、喝茶、化妆、交头接耳,以至于中国老师需要在课堂上花费大量时间来维持课堂纪律。
首都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的沈蕾娜博士认为让几个在中国最好的中学执教的老师去教BOhunt这所英国典型的综合性公立中学是一种资源错配。片中中国老师坦言他们在中国教书无须花任何时间在维持课堂纪律上,因为一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理念和社会、家庭氛围均主张学生应该服从家长,同时,在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这几把铁刷子的残酷筛选下,那些学习能力差、无法适应高强度、高难度教育方式的学生已经被刷下去了,留在那些牛校里的都是一些学霸,对他们而言,这种单方面灌输和高难度强度的教育方式反而是如鱼得水。
而英国的升学制度和学制跟中国有明显的差别。中国观众一看到片中接受试验的学生上初三,第一反应是他们也要面临残酷的中考了吧?而事实上,英国的中学是五年制的,也就是说初三学生还要在同一中学继续读两年,丝毫没有通过残酷考试进入优质高中的压力。同时,由于英国基础教育普遍实现了均衡化,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入学普遍实行学区制下的就近入学,因此也难怪英国的中小学生很少辅导班、课外作业、补习班这种通过考试制度选拔学生进入牛校的副产物。
不过沈蕾娜表示,上面说的仅是占九成左右的英国公立学校。事实上,英国的基础教育实行的是双轨制,公立学校负责最基本的教育服务,即保证每个适龄英国孩子都有学可上,它采用的基本是综合中学的模式,即学校里各种程度的学生都有,在教育方式上采用小班制,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分成不同的小组,因材施教。而私立学校则集中了英国大多数的优质教育资源,为中国人所耳熟能详的伊顿公学即属于私立中学。
沈蕾娜表示,英国的私立公学可以对应中国优质的公立中学,两者都是精英教育,在伊顿公学这种学校里,英国学生同样是非常遵守纪律、服从师长、学习刻苦,虽然它的教学方式并非单一的教师灌输式。因此,如果让片中的中国老师去伊顿公学“支教”,也许更能在同一维度上比较出中英教育方式的差异来。
为何钟情?
此次BBC播出中国学校的纪录片并非空穴来风,事实上,早在此前,英国政府已经对中国的教育方式情有独钟,频送秋波。
2014年英国教育大臣梅丽莎·特拉斯率领一个教育专家代表团前往中国上海进行访问,学习当地中学的数学教学经验。
中国那么大,梅丽莎·特拉斯为何单单在上海取经?原来上海学生在几年前首次参加PISA考试(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中译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是一项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筹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主要对接近完成基础教育的15岁学生进行评估,测试学生们能否掌握参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即独占鳌头,令欧西各国教育界人士叹为观止。而英国学生在PISA考试的排名中却连年下降,远远落后于中国、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特拉斯说,如果英国人不改变学习数学的态度并学好数学,这最终会影响到英国的经济发展。英国工业联合会2013年的一项调查也显示,30%的英国企业对毕业生的计算能力不满意,2/3的企业雇主希望学校提高数学和科学教育质量。
BBC纪录片中提到的一个细节也为英国政府钟情中国教育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BOhunt中学学监在一次跟中国老师的交谈中表示,如果英国老师在这次比赛中输了,那学校以后就可以把全校学生集中到体育馆上课了,这样学校经费就可以大大俭省了。
学监的话虽有玩笑性质,但也反映了近年来英国政府不断削减教育经费的事实。在沈蕾娜看来,中英两种教育方式背后体现的是不同的教育成本,大班制、以教师为中心的中国教育方式,一般而言比小班制、以学生为中心的英国教育方式成本更低,因为学校雇佣的教师可以更少,教学设备也可以相对俭省。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则认为,英国的公立综合中学在跟中国教育方式的对决中最终被“羞辱”,也是英国政府乐意看到的。近年来,英国政府一直在推行中学私有化的政策,即通过教育集团和基金会将公立学校从郡、区的教育主管机构中接手过来,但这一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受到了地方教育主管机构、教师和部分家长的反对。
沈蕾娜称英国传统上的教育方式是私立为主,英国人传统观念认为教育是家庭和个人的事情,政府越少参与越好,到了二战之后,福利国家兴起,英国才慢慢建立了一套全覆盖的公立学校体系,在中学教育领域,原先针对不同阶层和群体的文法中学、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被综合中学取代,然而综合中学在实行多年之后,也出现效率低下等问题,急需改革。
“这一现象在美国也是如此,家长和社会对政府包办的公立学校不满,于是特许学校、磁性学校、家庭学校等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沈蕾娜说。
中国教育方式的引进也许只是英国政客的一种噱头,然而,因对公立教育的质疑而慢慢走回到教育私有化的道路上,则是欧美一些国家近期的一个普遍现象。
一考定胜负太过儿戏
片中中英教育胜负对决最终是通过三场考试来定的,英国教育大臣访问上海也是因为上海学生“摘魁”PISA考试。
然而,在沈蕾娜看来,通过PISA成绩来评判中英教育高下在三个维度上来看是不科学的:一、英国学生是全地域参与,包括了优质教育集中的私立中学和教育质量相对低下的乡下中学,范围也涉及到英国国内大部分,而上海则是在中国教育质量最好的地区,并不能代表中国的平均水平。二、英国中学大部分是综合中学,包括了各种能力水平的学生,而中国自小升初、初升中的时候已经经过层层筛选,这等于是让一堆参差不齐的英国学生和中国顶尖的优等生比。三、两者在学习时间上的投入不一样,中国学生的学习时间明显比英国学生的学习时间长,需要考虑学习效率的因素。
同样,在BBC纪录片中,通过短短30天的时间,以自然、数学、普通话三门考试来决定胜负,而不顾写作能力、理解能力、动手能力、科研能力等其他综合素质,其结论也是值得商榷的。
片尾,“为国争光”的中国老师以胜利者的姿态谦逊地说,其实中国的教育方式也存在许多问题,而BOhunt中学的校长在“吞下了失败的苦果”之后也依然无法接受中国的教育方式。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在沈蕾娜看来,中西教育方式没有哪个是绝对的最好,两者都需要取长补短。毕竟,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更有效、更有趣地掌握知识,教育方式和技术手段可以千变万化,但都不能背离这一核心。
Amy GUO 经验: 16年 案例:4272 擅长:美国,澳洲,亚洲,欧洲
本网站(www.aoji.cn,刊载的所有内容,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