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澳际学费在线支付平台

500小时变成3小时 错位的BBC剪辑

2017/06/30 12:07:47 编辑: 英国 浏览次数:386 移动端

英国广播公司(BBC)8月播出的3集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坚强吗?中式学校》中,这些“碰撞”引发了大量关于中英两国教育的讨论。纪录片讲述了5名中国老师在英国南部汉普郡排名前十的博航特中学实施4周“中国式教学试验”的故事。50名初三学生面对的是两名分别来自中国南京外国语学校、杭州外国语学校的教师,还有3名曾在中国国内有丰富教学经验、目前定居英国的教师。在最后考核中,“中国学校”学生以全面优势胜出,更是吸引了两国众多关注思考。

纪录片反映了事实原貌吗?中外教育有哪些互相学习借鉴的地方?作为其中一名老师,来自南京外国语学校的李爱云一直保持沉默,因为她与BBC签署了保密协议。日前,在协议到期后,她接受了求证君的采访。

“我感觉BBC高层应该是有一个预设的立场和大致的脚本”

李爱云是南京外国语学校初中英语(精品课)教研组长、江苏省特级英语教师,也是BBC纪录片中“中国学校”的校长。被选拔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对于纪录片,BBC是否有一个拍摄“脚本”?

“去年十月份,我在美国读书的学生看到了招募广告,就询问我是否感兴趣。”李云爱回忆说,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出于提高自身能力、体验英国文化,以及通过BBC平台宣传中国教育的目的,她向项目组报了名,并得到了学校的支持。

李爱云介绍,BBC在选人时,要求较高,例如老师有5年以上的教学经历,能够进行全英文教学,并且有一定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初选之后,又经历了多轮电话面试,并来到南外录制了上课的情景。

“南外外语课是小班教学,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侧重师生互动,每天都有5分钟演讲环节,在教授语法等内容时,也是融合在情境中,课堂气氛很好。”李爱云告诉记者,师生们习以为常的教育方式,在BBC记者看来却十分震惊,认为“讲得太好了”,与之前所想象的“满堂灌”教育方式不同。不过,这些内容并没有出现在3集纪录片中。

据李爱云介绍,第一批入选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名教师,经过几轮考核,最后入围的10名候选者中,有自己所熟悉的本校及南京其他中学的教师,但由于学校课程安排或语言不符合要求等原因,这些候选者中最后只有李爱云及杭外国际班数学教师邹连海入选。直到去之前,李爱云才知道另外三个老师是谁、来自哪里。

不少网友认为,这三名老师是英国本地的中国老师,有着相对较多的国际教学经验,但两位真正来自国内的老师看起来更受到欢迎。对于因教学过程中常用棍子指着白板,被网友戏称为“棍子姐”的赵薇老师,一些网友表示,这种教学场景及其教学方式在国内也已越来越少见。而教育方式相对“传统”的杨军老师,97年就已离开中国,在国内的执教经验还是近20年前。

“在面试时,BBC说‘只要做自己’就好,但在拍摄前却希望我们尽量表达传统的一面。”李爱云说,3月底拍摄进行到尾声时,BBC给5位老师拍宣传照。按照要求,作为“中国学校”校长,李爱云站到了前排,露出一贯的温和笑容。“请你不要笑,严肃一点,手臂交叉抱于胸前。”导演组对此不太满意,最终将表情最严肃的杨军拉到最前面。拍摄下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宣传照:中国教师一脸严肃,不苟言笑。

BBC新闻发言人对记者表示:“制作这部纪录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考察中英教育方式的不同。多年来,东亚国家的学生在诸多核心学科的国际排名中打败英国学生,我们希望能够了解他们的教学方式,是否能够适用于英国课堂。”

“我感觉BBC高层应该是有一个预设的立场和大致的脚本,不过他们也会随着实际拍摄进行调整。在他们看来,中国教育方式就是做笔记、不断重复和填鸭式教学。”李爱云说,“实际上,中国因经济、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各地教育水平和方式差异很大。我们5个老师也没有一个是来自所谓的中国传统学校,也无法完全代表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

据了解,片中曾被两次罚站苏菲等学生也表示,自己是“来参加真人秀节目的”,片中调皮男孩卢卡则直接称,自己故意捣乱是为了“不想让英国教育方式输”。

“将近500个小时的素材,最后用了3小时,其实是有很大剪辑空间的”

在3集纪录片中,维持课堂秩序一直贯穿着始终。特别是在第一集中,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下面走神,随意说话、折纸飞机、化妆、令中国老师十分头疼。李爱云介绍,孩子课堂不好的表现,有客观原因和片面的成分。

“并不是一直这样乱,后面也有改观。拍摄中,每天早上7点上学,晚上7点放学,学生在校12个小时,而且本来一二十人一个班,一下子变成50个人,学生确实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就比如我所在的学校,外语课也是小班教学,一个班级30人左右,下午四点左右放学。”李爱云坦言,中式学校的教师们每天工作量也很大,只能休息4、5小时,一个月下来“差点生病了”。

片中,有几个争议比较大的细节。例如李爱云老师说“父母都是对的”等。这些“传统”的话语,确实在片中烘托出了中外和教育理念的碰撞,达到了轰动的效果。那么,在课堂上说出这句话时的情境如何?

事情还要从思想品德课说起。按照要求,李爱云要教三门课:英语、中文和社会课。社会课就是思想品德课,也是BBC认为具有中国色彩的课程。“中国的价值观并不一定适用于英国,并且有一些比较专业的内容,我也没有教过。”经过她与BBC的沟通,将思想品德课改名为社会课,并且选择了“认识自己” “控制情绪” “面对挫折” “交往的品质”等她认为具有共同价值的话题。考虑到这个学校有“孔子学校”,BBC建议增加一节课介绍儒家思想的核心。

在介绍儒家思想中所说“父母在,不远游”的话题时,李爱云讲到传统教育中认为“没有不是的父母”,并发起了“父母说的都是对的吗”讨论。在“交往的品质”一课,提到“交往不能为所欲为,应该要尊重别人、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这原本是两节课的内容,且是讨论题而非理念的灌输,然而BBC纪录片中,将这两段话剪辑到了一起。”李爱云告诉记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封建思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师生间越来越互相适应。“孩子们很懂礼貌,也有规则意识。如果真的做错了,他们会主动说对不起,如果要请假会请父母写假条、打电话。有一次我生气了,苏菲还走过来表示要抱抱。”李爱云告诉记者。但这些温馨的画面并没有出现在片中。

此外,李爱云在接受BBC采访时,讲到了“中国学校”在考核上获得优胜的原因:学习时间相对英国学生较长、家庭作业有针对性、教师备课充足因此上课效率高、经常督促学生并对其个别辅导、获得了家长的支持等。但在播放时,却只是强调了“学习时间长”等“传统”原因。

博航特中学校长在一个月时间中,与中国教师相处融洽,并称其在备课上很仔细,易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们也确实收获了知识,甚至对BBC导演表示想将李爱云留用。然而这些画面依然没有在3小时的片中呈现。我们所看到的,只是校长说:“中国教育模式压力大、时间长,以至于孩子们没有童年。”

“将近500个小时的素材,最后用了3小时,其实是有很大剪辑空间的。一些中西方教育方式中共同的交叉点被剪辑掉了,师生之间每周一节交流课等融洽细节被剪辑掉了,我们通过演讲比赛等素质培养的内容被剪辑掉了,只保留矛盾冲突最深的片段,这就看不到学生逐渐变化的过程和原因。”李爱云介绍,“如果要将这近500小时的素材剪成另外一个片子,专门讲‘先进的中国式教育’或者‘中英教育的共同点’等,内容也是足够的。”

科学课老师杨军在教室布置、学生实验上,采取了很多积极的调整办法,但BBC最终没有播放出来。此外,杨军说,学生专心听讲做实验的镜头也没有保留下来。

纪录片播出以后,李爱云曾向BBC制片人反映剪辑比较片面的问题,但对方没有正面回复,称“这样做是为了引起大家的关注、引发思考。”而对于观众质疑,该片执行制片人、BBC电视时事部创意总监巴格诺尔曾回应称:“这部纪录片全部是真实的记录和呈现。”并表示,该片选择的中式教育,是比较“典型”和“传统”的。

  • 澳际QQ群:610247479
  • 澳际QQ群:445186879
  • 澳际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