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澳际学费在线支付平台

2017年过来人和你谈英国人与中国人的“吃喝观"

刚刚更新 编辑: 英国 浏览次数:46 移动端

  2016年度澳际留学共收获Offer40351例,奖学金3522万美元,58%学员进入美国TOP50名校;澳际学堂高分学员占比高达80%以上,86%的学员获得了托福100+的好成绩;澳际游学境内外出团达2300人次,项目涵盖全球知名企业和顶尖名校科研院所;澳际就业帮助800多位海内外大学生成功拿到理想Offer,85%进入全球500强企业。

  出国留学,去往英国留学,过来人和你谈英国人与中国人的“吃喝观”。

  具有中国特色的礼仪似乎要让全世界“入乡随俗”。不过,英国人更适应中央“八项规定”的要求。中国人的国际化与英国人的本土化的矛盾统一很值得玩味。还是希望降低“关系社会”的运行成本,削弱“关系”凌驾于制度之上的人际交往。

  留学后一直在英国大学工作,这十几年来我体会最深的还是中英文化的激烈碰撞。外资机构在中国市场做业务,面对着“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双重变奏。

  就像曾经做的一次公益演讲的标题——《我们是中国人?还是英国人?》——一样,留学回来其实更要经历来自两面的巨大反差与挤压。

  很多中国留学生虽然号称经历了西方社会的文化“洗礼”,但回国后马上现“原形”了:

  像以前一样开车不让路,像以前一样在公众场合大声打电话,像以前一样英语越来越Low……然后,顺理成章地解释说,环境使然!

  在“吃喝观”的问题上,更有明显的、入乡随俗的趋势。

  像咱们中国人这么重视“吃”的,全世界并不多见。除了中餐好吃的原因外,在咱们的文化中,这也是最廉价、最人性化的交往方式了。

  我记得在英国第一个工作期间,曾与同事一起来国内出差。那时的我,还是按照中式的盛情款待的模式安排行程,一天三顿饭都很隆重。

  第一天大家还彼此客气,相安无事,到了第二天,我的同事含蓄地问我是否可以让他们自己安排午餐和晚餐,实际上是说,吃饭太频繁了,其实这也是英国人在中国最害怕的事情之一。

  不知道是否因为英国餐太那个(你懂的!),反正英国人从不把请客吃饭当成重要的社交活动。尤其是午餐,我的英国同事已经到了几乎不吃的程度:一碗蔬菜汤,或一包薯条,或一个苹果,或一杯咖啡。所以对他们而言,丰盛的中国午餐往往是个负担。

  在中国,很多时候,工作就是“请客吃饭”,教育行业稍好些,但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到了英国大学财务部门就麻烦了,他们拿着我提交的大量餐费发票向我的领导反映,认为这些费用应该由我个人承担!

  我当时还挺生气,为了开展业务把自己吃成了脂肪肝,还没要求医疗补助呢,结果反而被“倒打一耙”!

  英国人的公关活动中,吃饭的开销非常少,往往是酒水饮料或简单的冷餐,即使是内部同事之间罕有的聚会,都往往是AA制。

  请客的中方院校,曾认为在饭桌上可以解决的问题,在英国那边并不买账,英国人不会把吃饭与工作结合在一起,吃了也白吃。

  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吃饭可能占用他们的业余时间,在实际上剥夺了英国人的自由。对合作方、客户、同事,英国人还是希望保持一定的距离。

  在喝酒方面,英国人也一样“不通情理”。

  从风俗上讲,英国北部的人,很能喝酒,也经常喝威士忌之类的烈酒。

  但他们喝酒的方式属于“自娱自乐”——自己喝自己的,边喝边与别人聊天,一般不会劝酒。

  在国内,合作方的殷勤也会表现在喝酒方面,从北到南,酒文化大都如此,即使是很多中国大学的国际办公室,按说应该是深谙异国文化,也大多推杯换盏,一醉方休。

  英国人不太适应这种环境,但他们为了礼貌,有时会牺牲自己的肠胃,为了不让合作方难堪,他们会积极响应每一次敬酒,直到自己不能承受为止。

  但这种“配合”会激励合作方“乘胜追击”。西凤、杜康、白云边、国窖1573……这些中国人眼中的琼浆玉液,对英国人来说最多也就是应付,他们更适应中央“八项规定”的要求。

  我至今还混迹在英国大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这里喝酒的时候不多,对中国、乃至世界酒文化毫无兴趣的我,简直像中彩票一样兴奋。

  “关系经济学”、“关系营销学”在西方世界也是有的,而且有专门的课程,尽管在中国这边就显得小巫见大巫了。

  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冲突应该还会继续,毕竟中国处于国际化阶段,而英国人其实很想适应中国市场的要求,但“吃喝观”的问题上,两边观念上的差距短时间内很难缩小。

  • 澳际QQ群:610247479
  • 澳际QQ群:445186879
  • 澳际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