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澳际学费在线支付平台

美国高校招生也联盟 录取过程是“自由恋爱”

刚刚更新 编辑: 美国 浏览次数:242 移动端
近闻中国高校以 华约 (以清华大学为首的 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学业能力测试 的简称) 北约 (以北京大学为首的 综合性大学自主选拔录取联合考试 的简称)结盟争夺考生,是好事或坏事?在我看来,好坏的评价标准有两个,一看他们争 什么人 ?二看他们 怎么 争?但综合目前种种因素看,似乎还是以争夺各级 高考状元 为最高目标,以及考录不分,甚至以考代录的争夺方式,本人对此颇不以为然。

美国高校招生也有或明或暗、似松似紧的联盟。我曾作为家长参加过以哈佛大学为首,由宾夕法尼亚大学、乔治敦大学和杜克大学四校举办的联合招生会。据曾任常春藤名校达特茅斯大学招办副主任米歇尔透露:常春藤联盟用同一个 计算公式 来换算申请者的学业指数。可见,结盟与否不是问题,竞争也可以是好事,关键是招 什么人 ? 怎么招 ?

神秘 录取计算公式

本人近日有本关于美国大学录取制度的著作在国内出版。出版社原拟书名为《 高考 在美国》(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s in America),但我改为College Admissions in America,即《美国高校招生》,以说明在美国, 考 和 录 是不同的, 高考 并不能代表大学招生,一个 考 字和一个 录 字,泄露了中美教育理念不同之 天机 。

在中国人眼里: 考 就是 录 , 考录 不分;甚至以 考 代 录 。考好了,就录取了;考分即录取标准。如果 华约 和 北约 之争,仍是 考录 一体,以 考 代 录 ,那是换汤不换药。不同之处,不过是把 单打独斗 变为 群殴 罢了。

美国高校招生也有考试,最重要的参考考试成绩是SAT,全称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中文名称为学术能力评估测试。但只有SAT成绩远远不能决定一个高中毕业生能上哪所大学。1996年,哈佛大学就曾把165个SAT满分的 高考状元 拒之门外。原因就在于,美国高校认为,只以考分为唯一标准,是只认干巴巴的分,不认活生生的人。而以哈佛为首的世界一流大学甄别人才的标准则是 三合一 :高考成绩 + 高中成绩 + 综合素质。

相比起能决定国内高中生命运的高考成绩,对美国高中生来说,高中平时成绩也非常重要,堪比头上的 紧箍咒 ,老师更是念念不忘:考试算分、作业算分、实验算分、课堂讨论算分,甚至出勤都算分。

美国高中分快、慢班,荣誉班。许多高中在高三高四开AP(Advanced Placement)课,即在高中上大学课程。通过全国统考后,许多大学会把AP课换算成大学学分。选AP课,在计算排名或总分时,可额外加分。

高考 成绩,虽然也能表现学生平时的积累,但常常也取决于考生数小时内的身心状态。而平时成绩能提供更多有效信息,如知识结构、学业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这些基本信息不可能在一次考试中反映出来。

美国大学认为:SAT只考四小时,高中却读四年;四小时考的是一时,四年看的是一贯;四小时有偶然性,四年反映了必然性;四小时主要考智商,四年则看情商多于智商;四小时考速度,四年看深度;四小时看临场发挥,四年讲持之以恒

在中国,高考考三天,高中读三年,也有建议说中国也应该把高中成绩作为录取的考量因素。然而,美国的高中:3 + 1 = 4年,所加的一年,用于申请大学;而中国的高中:3 - 1 = 2年,所减的一年,用来准备高考。尽管如此,考量高中成绩总比忽略好。在美国,大学越好越重视高中成绩,常春藤联盟使用的 神秘计算公式 即:高考成绩 + 高中成绩 = 学业指数。当然,不是简单相加,而有个较复杂的公式。

综合素质

中国高考以分划线:多少分,上啥线,一目了然。

我的一位朋友的孩子离重点线差一分。朋友上蹿下跳后,一脸无奈: 一分定生死!

朋友的这个孩子学习很好。更感人的是,高中这几年,她一直帮助邻居一位患小儿麻痹症的同学。

我对他说: 哈佛也有录取线,但一个数年坚持帮助人的孩子,平常成绩又好,SAT差几分,没准儿还能进去

朋友像听《天方夜谭》般地瞪大眼睛: 没听说干点好事也能加分!

哈佛每年都拒收不少SAT满分的 高考状元 ,原因就是对这个隐藏在分数后面的 综合素质 不满意。

哈佛招生院长说:学业表现很重要;但其他因素诸如个人特点、参与社区活动和课外活动也非常重要 在录取过程中,我们寻找的是各方面都优秀的学生。

综合素质 听起来好像挺 虚 ,但能活生生地展现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美国高中生参与的活动大致可分成几大类

体育活动:包括奥运会、国际赛、州际赛、区域赛、校际赛

文娱活动:会什么乐器?参加什么剧团?演什么角色?得什么奖

科技活动:参加什么学术俱乐部?参加什么学术竞赛?搞过什么发明?得过什么专利?获得什么奖

校内活动:参加什么学生组织?任什么职务?搞过什么活动?取得什么成就

校外活动:参加什么社会团体?任什么职务?搞过什么活动?取得什么成就

个人兴趣爱好:特长是什么?有什么成就?得过啥奖励

有的大学,如普林斯顿大学,还把上述活动分为五个等级。第一等是参加奥运会,登上卡内基大礼堂演奏小提琴,获科技发明产品专利,出版书籍等 明星 级别;第二等:在体育或音乐领域获州一级荣誉,如州摔跤冠军、省级音乐大奖赛一等奖;第三等:一或两个学校运动队长、管弦乐团指挥、学生会主席等。在普林斯顿大学的申请者中,这类人才最普遍;第四等:参加各种课外和社会活动,仅为一般成员(如校刊编辑、足球队员);第五等:很少参加课外和社会活动,表现也不突出。

不过,像校刊主编、获童子军最高段位 雄鹰 资格证者、已成功运作的公司创始人等,在国内或许认为很牛的经历,然而在一流大学的申请者中,也只能列为第三等。

与中国高中生不同,每名美国高中生必须无偿完成 学雷锋 数十小时。我儿子矿矿曾为伤残人服务,为穷人建房子,到老人院陪老人聊天,带穷人的孩子上公园玩 当然,要打动大学,几十小时义工远远不够。有些高中生学业不优秀,但因 学雷锋 十分突出,如到非洲或南美贫困地区去为穷人建房子,经年不渝,终于感动 上帝 。

普林斯顿大学曾破格录取了一个推售大量童子军饼干的黑人女孩。据说,这个小姑娘异想天开地闯到某大公司见CEO。从饼干的美味,讲到怎样用卖饼干的钱帮助贫困孩子,再讲到公司做善事将对社区造成影响 孩子的胆略打动了不苟言笑的CEO。他大笔一挥订购了大量饼干。普林斯顿从这件事中,看出她具有与众不同的潜在领导素质。

如果真的从选拔人才的标准来评判,没人能够否认,这些能够经年不渝地从事某项公益事务,或者独树一帜地完成某项作的人,确实体现了很多成功人士需要具备的素质,如热情、执著、耐心、善良、钻研等等。而这些,显然无法单纯地从考试成绩中表现出来。

如果一名学生的学业指数和综合素质的等级都很高,录取没商量。反之, 两耳不闻窗外事 的书虫,学业指数再高,大学也会考虑是否有某种人格缺陷,不予录取。这就是 高考状元 被哈佛拒之门外的原因。

有一年,我到北大作报告,一女生说:她喜欢中国的高考,不喜欢国外高校的 三合一 !因为在中国,潜心高考即可,什么文体活动、社会活动,统统不用管

但教育必须植根社会,才能培养综合素质高、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那些只潜心研究考题,对社会丝毫关心和感觉都没有的孩子,将来如何能顺利融入社会?更侈谈推动社会进步了。

招生政策的倾斜

据报道,哈佛大学曾录取过一个叫Liz Murray的纽约流浪女。另据《洛杉矶时报》披露:48岁的退役军人迪威特,是个流浪汉,申请伯克利大学四次被拒。于是,他求见校董会。虽然只有一分钟,但他强烈的求学意志打动了校董,得以入学。三年间,这个露宿公园、早上到学校厕所洗漱的流浪汉,各科成绩除了一个B+,全是A,毕业时,代表所有学生上台致辞。

不管是现代版的 灰姑娘 上哈佛,还是 流浪汉 读伯克利,都体现了美国高校在招生时向弱势群体倾斜的特殊政策。

美国公立中小学的办学资金主要来自学区的房地产税收。有钱人一般住城郊,富人的豪宅税收高,学校经费充足。穷人区房地产税低,尽管政府补贴,但经费仍严重短缺,因而校园破、设施旧、教学差。

这两类地区和学校毕业的学生,自然也有素质上的差异。美国高校招生时如何对待这种贫富差别?

如学生父母是教授,年收入20万美元,SAT得1150 分,平时成绩3.5,大学会认为这个学生家庭条件好,成绩应该更好。相反,若父母只有初中学历,其中一人还下岗,兄弟姐妹一大堆,申请学生是家里的老大,为了给家里分忧每周打工30小时,SAT只得1000分,平时成绩3.0。但大学会觉得,你不但对家庭有责任心,在困境中仍有此成绩,如给你足够的资助和良好的大学环境,你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二者相比,大学很可能会录取家境不好的孩子入学。

基于美国贫富不均的现实,很多大学在招生时,不是一味的讲究 平等 ,而是坚决向弱势群体倾斜。

但国内似乎并不如此。比如,我的家乡广西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但高考录取分数线却比北京高得多!

多元文化

拥有79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哥伦比亚大学招生办执行主任弗达先生曾对我说: 我们有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念:无论课内课外,希望学生之间能相互学到许多东西。因此,由有不同生活经历的学生组成的群体能给学校带来巨大的贡献。 所以,他考虑最多的问题是:招收什么样的学生,才 能够帮助学校营造一个学生群体氛围,去更好地完成学校的教育使命 。

世界一流大学大多追求多元文化的境界,去促成人才间的互动,形成一个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富于创新的学术生态环境。

美国大学追求的是多元文化的校园:使得学生在课外学到许多课内学不到的东西,让学生随时随地能 捡宝 。道理很简单:杂交出良种,单元的近亲结合是1+1<2;多元的杂交结合是1+1>2。这种多元化的招生政策,除了美国高校的追求之外,也有法律支持。

2003年,几名白人学生状告密执安大学照顾少数民族的招生政策;贵为总统的布什也 添乱 ,于2003年元月15日在白宫声明:密执安大学的照顾黑人、拉丁、印第安的招生政策 违宪 违反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的宪法基本原则

给密执安大学惹 祸 的是《平权措施》,即在录取或决定奖学金时,优先考虑少数民族。

如果白人进入哈佛大学的SAT成绩需 1450分,黑人只要得1400分,哈佛就可能像欢迎英雄一样录取他,亚裔若得1500分但无专长,哈佛也可能不屑一顾。加州理工基本不考虑《平权措施》,因此亚裔高达40%,黑人仅1% (这个1%,是否也采取了某些措施?不得而知) 。亚裔占美国人口约4%,黑人约13%, 拉丁裔约15%,基于《平权措施》,上面的数据,基本现实了多元文化的结构。

《平权措施》对一些个人来说完全可能是不公平的。但它换来校园大环境的 多样化 。大学因此成为多元丰富的森林:大的、小的、强的、弱的、天上飞的、地下跑的 正是这种生物链,这种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生存环境使得森林生机勃勃。

如果一个学校只收最强者,又会渐渐变成 白人至上 的校园。无论是生理的 近亲繁殖 ,还是文化的 近亲繁殖 ,都会导致倒退。《平权措施》是要营造一个各色民族、各种文化、各个具有不同特征的个人和谐相处的、多姿多彩的 学术生态环境 ,以利于学生最大限度地发现自我,实现自我;利于学生间、师生间教学相长,碰撞思想火花,蕴育学术萌芽。

录取过程是自由恋爱

录取 什么人 很有学问; 怎么 录取,同样值得研究。

中国的自主招生改革,大方向非常值得期待。但目前看来,似乎只是增加了一次春考,而且,由于考录不分,感觉上不过是 一考定终身 认分不认人 的翻版罢了。

美国每年有七次SAT考试,但这些只是考试,与招生关系并不大。考题不是由高校出,成绩也不由高校判。许多美国顶尖大学在统计考生的SAT考试成绩时,不管你考多少次,只取最好的单科成绩。假如你1月、3月和6月各考了一次SAT,3月份英语考得最好,6月数学考得好,证明你有这个能力;两次低分,可能是身体不适,或诸多偶然因素。所以取3月份的英语成绩,和6月份的数学成绩。

这七次SAT考试,考生可参加任何一次,若七次不够,还可继续考,直到你认为所得分数代表了你的水平。由于考不好还可再考,心理压力不大,心态正常,因此,每次考分一般起伏不大,大多数美国孩子考一两次就不考了。

某日在北京机场候机,一对夫妇(读者)认出了我,跟我抱怨高考:女儿学习优异,保送上南京大学。但孩子想上北大,并且每次模拟考都超过北大录取线,于是做出决定,放弃南大,报考北大。但鬼使神差,高考分离北大录取线仅差一分。只好复读!我暗忖:复读一年,只为一分,压力更大!如中国每年也有七次高考,这女孩一定不会失常

申请美国大学,没有名额限制,没有A类B类,没有抛档不抛档,也不规定第一或第二志愿 考生与高校之间,纯属 自由恋爱 ,而且还有 三部曲 。

从高二(相当于国内高一)开始,学生就参加 高考预考 (PSAT),高三又参加第二次PSAT考试。成绩一出来,各大学分析考生资料后,就向他们发出热情洋溢的 求爱 信,每天家里的邮箱都被精美的画册塞得爆满。此阶段,条件好的学生被 迷魂汤 灌得迷迷糊糊,自以为是 大爷 ,大学是 孙子 。排名第12位的华盛顿大学给我儿子矿矿寄来的各种信件和材料恐怕超过20次。其实,学校追着你拼命发邀请,只是把你当候选对象,候选基数越大,越有可能选出优秀的学生。当然,学校录不录取你,还要看你在第二阶段如何 推销 自己。

经过第一阶段被 迷魂汤 灌得迷迷糊糊以后,考生终于要决定:接下谁抛出来的 绣球 给自己相中的大学寄申请材料。

申请材料寄出后,大学 特别是抛 绣球 的大学 会突然变得 牛气 起来,完全没有了第一阶段中的热情。无奈,当考生把自己的条件摆出去后,主动权便到了别人手上,你只好等待 宣判 了。

比较好的结果,是抛了 绣球 的大学接到学生的申请材料后,便把热情洋溢的《录取通知书》寄回来,而且还摆出一副任人宰割的样子: 好吧,能给的条件(主要是指资助的条件) 都给啦,有意见可商量

之后,大学就隔三差五地发试探电子邮件(甚至来电话):邀请访校;给予更高奖学金;邀请上网与学校的教授和学生聊天 这时,学校总是用商量的口吻与申请者交流,总是小心翼翼地提醒学生:决定是否接受录取的期限快到了 ;期限已过一周,我们假设你已接受其他学校的录取 ;我们仍然对你感兴趣,可把期限延迟15日

接收大学的录取邀请,意味着要给高校寄回执卡,一并还要汇上数百美元的学费定金。这相当于敲定:经过几番互相追求,你已经是 他的人 了!校方的口吻此后便又会神气十足,用通告学生的口气规定你必须在某月某日前完成三件事

这个互相 追求 的三部曲,很有意思,也迷惑人:怎么双方会在不同的阶段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其实,凡是 推销 自己的阶段,都是 夹起尾巴 的时候。这就是市场的铁律:顾客永远是上帝。学生是学校的服务对象,也是某种意义上的 上帝 。

劫富济贫

教育公平是古老而现实的话题,西方哲学家如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都有过论述。在东方,孔子的 有教无类 是最早的探索。但孔子的 有教无类 也有一个小小的前提:交10条腊肉做学费。

有教无类 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化,成了今天的 义务教育 。然而,在非义务教育阶段,不管是穷是富,统统收 10条腊肉 ,似乎学费面前人人平等,实则并不公平。高校几年的学费,于富豪不过九牛一毛;但对贫困之家则是一辈子的储蓄。

美国高校也实行 有教无类 ,但不一刀切;从录取到收费,既公平又合理。美国一流大学典型的录取政策是Need-blind政策。Blind指摸黑、不透光;Need指入学经费需求。大学在录取时,完全不考虑你的家庭经济状况,只用 三合一 的标准衡量你是否为他们想要的人才?如然,即使你的父母一文不名,照样录取。

录取名单形成后,将会送到学校的资助办,学校再根据你的家庭经济状况来决定给多少资助。如学生父母每年只能提供1000美元,而在哈佛上学每年需要50000美元,这就形成了一个49000美元的缺口,此时便产生了Need-based,即需要由学校补足的缺口。当然,富家子弟的学费,一分钱也不能少。

哈佛曾自豪地声称:给家庭年收入低于60000美元的学生提供免费教育;这种学生约占总人数的四分之一。

排名稍靠后一点的大学则采取Merit-based的政策,即谁的条件好,谁得的资助高,以此来吸引因一流大学的Need-based 资助政策而得不到高额资助的学生。如,根据我们家的收入,我儿子矿矿如果上实行Need-based 的一流大学,每年需交30000美元;但如果选择排名靠后一些的实行Merit-based的大学,不但不用交学费,还可以获得生活费。

给贫困家庭的孩子免掉的巨大款项哪里来?校友捐款,向富人征集。还有一种永远无法得到证实的说法:如果每名学生在校实际需耗费40000美元,则收费标准定为50000美元,多收部分自然可以匀出来给贫困的优秀生。

注:资料和数据引自2010年版《黄全愈教育文集》。作者系美国迈阿密大学教育管理学博士,现任迈阿密大学孔子学院院长。著有《素质教育在美国》等。
  • 澳际QQ群:610247479
  • 澳际QQ群:445186879
  • 澳际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