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澳际学费在线支付平台

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

刚刚更新 编辑: 英国 浏览次数:1073 移动端

  我最近手头有一本相当有趣的书,是1931年出版的《英国人算是人类吗》(The English: Are They Human?) 作者雷纳得出结论:“世界上其实只有两种人:人类和英国人”

  各个文化都有自己的规则,各不相同,但规则总是存在。...每一件事情上,人类都有规则。

  ……但我们判断社会阶层的方式要更加微妙而复杂:精确地说,取决于你如何排列、装饰你的带阳台的房子以及添置家具的方式;取决于星期天到了,你是自己洗车,开到洗车铺里,还是靠天洗车,而不取决于你驾驶什么样的车。类似的细微差别还体现在你吃喝的内容、地点、时间、方式以及与谁一起吃喝;你使用的词汇及如何发音;你逛什么商店,如何逛;你穿的衣服;你养的宠物;你如何打发空余时间;你打招呼的方式等等。

  对于地球上的各种族而言,英国人显然是历史上最没有资格夸耀的。我们自己在这方面的记录十分糟糕。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有一小撮英国人,都会不仅创造一小块狭小的全英国化的地盘,而且经常试图将我们的文化准则和习惯强加于当地人。

  ……英格兰是一个民族概念,很可能就更有理由认为它会有某种连贯而独特的民族文化或性格,而不列颠只是纯粹的政治组合概念,是由几种拥有各自独特文化的各个民族杂和而成;

  约翰逊博士的经典论断:"当两个英国人相遇,他们的开篇话题必定是天气"两百年来这个论断都很正确。

  ……我们谈论天气,其实未必真的是关于天气本身:英国式的聊“天”其实只是一种潜规则的表象,用来帮助我们克服天生的保守与羞怯,能够逐渐谈到一块。……这些话语只是一种攀谈交流的仪式式语言,或者说是打破尴尬沉没的“填充物”。

  ……其实,“哦,有点冷吗?”这句问话,就像“天气不错,不是吗?”之类的话一样,只是一种英国式攀谈方式,意思是说,“我想跟你聊天,你想聊吗?”或者说,只是另一种打招呼说“你好”的方式而已。……根据英式聊“天”潜规则,帕克斯曼只需要给予“恩,是的,确实挺冷。”或者其他类似的毫无意义的仪式性反馈,回应一点儿“是的,我愿意与你聊天或打招呼”的善意,也就足够了。……(……隐私规则和沉默规则都高于这一条天气互惠规则:从来不曾有任何规则强制人们与陌生人说话。)

  对天气的评论用问题的形式表达出来(或者说,用的是一种逼问式的语调),其奥秘就在于,它确实需要一种回应——但关键在于善意的回馈与互惠,而不是回应的内容。任何对天气的逼问式探询均意在挑起一个谈话,任何嘟囔不清的回答(甚至是完全的重复,比如“是啊,不是吗?”之类)都属于完全合格的回答。

  ⋯⋯

  语境规则

  ⋯⋯事实上,谈论天气须在三种特定语境下进行。可以用于:

  简单招呼;

  挑起话头,打破沉默,引出其他话题;

  一旦出现尴尬局面,或者其他话题难以为继,用来”打发时间“、”填补尴尬“或是”转移焦点“。

  选择天气担当重任,成为重要的社会交流功能代码,这绝不是某个人独裁命令就能做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杰里米.帕克斯曼也是对的:英国天气变化多端,难以预测的性质确实就为社会交往提供了最好的催化剂。如果天气不是如此多变,我们可能就会选择其他介质去传播社会信息了。

  但是,帕克斯曼和其他人认为天气谈话证明了英国人对天气有巨大的热情时,他们犯了与早期人类学家同样的错误,当时的人类学家认为某种动物或植物被选为“图腾”,是因为该部落的人对于这只特定的动物或植物十分崇拜和敬仰。事实上,正如列维-施特劳斯(Levi-Strauss)最终评论的那样,图腾只是规范社会架构和关系的某种符号。一个部落拥有黑鹦鹉作图腾,并非黑鹦鹉本事有什么神奇魅力,只不过是因为另一个部族用了白鹦鹉,他们必须与之区别开来同时又保持联系。⋯⋯图腾一般来讲用的是人们熟悉的当地动物或植物,而不是抽象符号。⋯⋯图腾总是取材于人们熟悉的自然界,讲实物当做表达或界定社会生活的符号。

  ⋯⋯天气谈话带出另一项英式谈话中的重要准则:总是同意。⋯⋯我们已经建立起以天气作为招呼或是挑起话头的方式,比如“很冷,不是吗?”之类的,必须予以反馈,但与此同时,反馈还必须是表达相同意见的⋯⋯

  同意原则的例外

  ⋯⋯你必须永远同意关于天气的“事实性”陈述,即使它们错得离谱(这些陈述无一例外用疑问句的方式表达,但这绝不意味着真正的发问,也并非要求一项理性回答,这只不过是要求他人作出反应的一种方式而已)。不过,你可以表达不同于其他人的好恶观点,或者用一种俏皮或是机敏的个人风格表达你的异议。

  怎样用合适的方式回应“哦,很冷啊?”之类的问题呢?如果你发现真的不能苟同,可以说“是啊,不过,我还挺喜欢这种天气呢,让人精神为之一振,你觉得呢?”或者“是啊,不过你知道,我对冷的敏感程度并不怎么高,对我来说,还挺暖和的。”请注意,这两种回应方式都用一种赞同式的表达开始,尽管第二种回应存在明显的自我矛盾,前面用“是的”表示很冷,后面却用“还挺暖和”予以否定。在这种情况下,自我否定是完全可以接受的,礼节比逻辑更重要,但如果你真的很难忍受用一个礼节性的“是”来开头,你不妨用一个听起来表示赞同的“嗯”来代替,并且别忘了再点点头——这也是一种表达同意的方式,可能赞同程度略低一些。

  也许更好的方式是传统的“永不抱怨”模式,这种回应一般是:是的(或是点头嗯),但至少还没下雨。”如果你恰巧喜欢冷空气,或者觉得一点儿也不冷,这样的回应能够让你自己和你那冷得发抖的谈话对象同时感到满意,并达成共识。每个人总是同意,寒冷的晴天要比雨天要好——或者,至少,人们习惯于这种表达方式。

  个人品味或敏感度带来的天气谈话模式的变化,其实更多的是对同意规则的修正,而不是一种例外:用“事实性陈述”直接反驳仍然是一种禁忌,基本的同意规则仍然适用;只不过由于允许品位或敏感度差异的存在,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讲“事实性反驳”婉转定性为品位或敏感度差异,从而弱化了这一规则本身。

  ⋯⋯只需要记住一点,在英国男性争论,尤其发生在酒吧等特殊环境中的争论中,公开而经常的分歧——不仅仅关于天气,而且关乎所有事务的分歧——是表达友谊和建立亲密关系的有效途径。

  想要做一个完完全全无可挑剔的英国人,你就必须在社交场合中表现的笨拙而尴尬。要浑身不自在,要硬邦邦,要笨拙。最重要的是,要令人尴尬。那些伶牙俐齿,能言善道,信心十足的行为,都属于不当行为,完全非英国式的行为。猜疑不决,微微发抖,不合时宜,才是实实在在的正确行为。如果你十分擅长社交,或者来自这个地球上一个能够自如而直接的处理问候语的国度,你可能需要多加练习,才能真正达到这种尴尬生硬的英式笨拙程度。

  如果你想要一个更加正式的闲聊定义,我可以推荐1993年努恩和德尔布里奇(Noon&Delbridge)所给出的定义:“对具有共同社会背景的成员的含有价值判断的非正式信息交换过程。”

  为什么外国人经常抱怨英国人冷漠、保守、不太友好、袖手旁观。在其他文化中,报出基本的个人信息——你的名字,你赖以谋生的职业、婚否以及是否有孩子,住在哪里——并不算什么大事:而在英国,榨出此类信息的过程好比拔牙,每一个小问题都会遭遇到我们本能的防御和反击。

  英国男人在闲聊时通常只花5%时间在“高端”话题如政治、艺术、文化事务;但当有异性在场时,这一比例会上升到15%—20%,目的是让对方留下深刻印象

  “反向恭维规则”:开头必须说一句直接的恭维,比如说:“哦,我喜欢你这次剪的发型。”……反向恭维规则要求人们对上述的恭维采取自我否定与贬低的回应,也就是来一次“反向恭维”。比如:“哦,不!我的头发其实很糟糕,它卷得太厉害了……

  喜剧演员Dadley Moore曾弹奏过一首钢琴小品,他的本意是要讽刺那些夸张、啰嗦、自我沉醉的钢琴作曲家。他弹奏了一组音节,听起来好像快要结束一样(哒、哒、咚), 但随后有发出一串颤音,紧接着有发出一组夸张的结束之音(嘀的哩,嘀胡哩,咚,咚,哒,咚),然后还有另一组结束和弦(哒、哒、咚),然后是更多的回旋,如此类推。这支小曲总是让我想起典型的英国人相互道别的方式。当你认为最后的道别已经完成之时,有人总会用一句“好啊,希望快点见到你啊,那时我们将……“来重新唤醒整个程序,于是又引发了新一轮的”噢,是啊,我们一定,好,再见……“"再见。"”再次感谢你们。“”多美好的相聚啊。“”噢,没什么,谢谢 你们。“”好吧,再见,那么……“”是的,真的必须走了,公车快没了,哦……“”别站在那儿了,快回去,会着凉的。快!“”不,没关系,真的……“”好吧,再见了……“然后,有个人会说,”下次你一定要来看我们呀……“或者”这样吧,我明天给你发邮件,然后……“于是,整个道别咏叹调重复开始。甚至当最后最后的那声再见已经说出口,甚至当客人已经钻进车厢,却仍然要把车窗摇下来,再多说几句告别的话。当客人开车离开了,却还要手放在耳边,用大拇指和小手指做成一个电话的形式,意思是一定要再联络呀。这时,通常出于礼节,双方都要长时间地挥手,无声地说着再见,直到汽车从视野里消失。

  英国人通常不把道别仪式称为saying goodbye,而是称为saying our goodbyes。我与一位美国旅游者探讨这个细节时,他说“我第一次听到这种表达,我没法理解其复数形式,或者,我猜想,两个人每个人说一声再见,所以就成了复数?不过,现在,我可明白,原来它的意思是一场漫长的道别仪式,你们要说好多好多再见。”

  你很少看到英国的奥斯卡大奖得主做这种把心掏出来的激情表演,他们的演说大多比较短,比较庄重,或者带点儿自嘲式的幽默,即便如此,他们也总要表现得非常不自在或是非常尴尬的样子。

  如果一个国家或文化可以用一句短语来评价的话,我一定会推荐“得了,别胡扯了!”(Oh, come off it!)这句,它真是英国国家短语的强有力的代表。

  欢迎拨打澳际留学内蒙古分公司的电话0471-3330881进行咨询,或者点击澳际主页的咨询页面来进行咨询。

  更多出国留学最新动态,敬请关注澳际内蒙留学频道:http://neimeng.aoji.cn

相关留学热词

  • 澳际QQ群:610247479
  • 澳际QQ群:445186879
  • 澳际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