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大学商学国贸双硕士毕业,现居澳洲,在澳学习生活15+年,从事教育咨询工作超过10年,澳洲政府注册教育顾问,上千成功升学转学签证案例,定期受邀亲自走访澳洲各类学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列表> 2017年美国强机校园惨案为何屡屡发生
美国留学生活安全吗?前不久发生在美国的校园枪击案又一次叩响了警钟。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到底安全与否?
美国总统奥巴马于当地时间16日晚7时在康涅狄格州纽敦参加校园枪击案哀悼守夜晚会并会见死者家属。美国康涅狄格州桑迪胡克小学14日发生枪击案,造成 28人丧生,其中包括20名5-10岁的儿童。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枪击事件之一。惨案在美国引发巨大震惊,不少媒体和民间团体纷纷呼吁出台更为严厉的 枪支管理条例,防止更多无辜的人丧生。不过,奥巴马在哀悼发言中并未做出任何与“禁枪”相关的表态,枪支管制问题在刚刚过去的美国总统大选中也几乎没有被 提到过。据悉,奥巴马高达12%的竞选资金都来自财大气粗的“全国步枪协会”,加之美国宪法规定“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可侵犯”,让这个世界上拥有 枪支最自由的国家之一难下决心对枪说“不”。
据纽敦当地警方表示,警方约上午9时左右接到报警,随即派警员前往发生枪击案的校园。警方在现场发现多具学生和老师的尸体,枪手当场自杀。枪手亚当·兰扎 年仅20岁,与母亲同住。警方称,兰扎在家中先杀死了自己的母亲,随后驾车前往小学。兰扎携带一把半自动冲锋枪和两把手枪,进入校园后开始疯狂射击,死者 大多被多颗子弹击中。除枪手与其母亲外,小学校长、心理辅导员等在内的6名成人也被打死。
美国警方15日透露称,对枪击案的调查仍在继续,包括兰扎的杀人动机。调查人员说,目前还不清楚在家中射杀母亲之后,为什么兰扎还要到学校杀害 孩子。联邦调查局特工15日在新泽西州霍博肯讯问了兰扎的兄弟瑞安·兰扎以及父亲彼得·兰扎。媒体报道称,兰扎的父母于2009年离婚,他在高中时成绩优 异,可能有自闭症,曾接受过药物治疗。据兰扎的高中同学回忆,兰扎聪明、内向,还有点神经质。相关执法官员表示,兰扎据信有人格分裂症。
报道称,过去两年来,美国重大枪击案罪犯都是24岁以下年轻男性。心理健康专家认为,“18到25岁这个阶段对男性来说是个坎儿,离开高中面临上大学的压力,有人达不到家人的预期,有人心理问题没有得到诊治,有人应对问题的方式就是攻击和暴力”。
据报道,白宫15日晚宣布,奥巴马将于16日前往发生枪击案的康涅狄格州纽敦会见遇害者家属,并对处理事件的应急部门表达感谢。据悉,奥巴马原计划19日 赴缅因州参加活动,阐述他对“财政悬崖”的立场,后因枪击案取消原定行程。14日,奥巴马在枪击案发生几小时后发表演讲,一度激动落泪的奥巴马说:“我们 承受了太多这样的悲剧,这一次受伤的是我们的孩子,全国的父母都感到心碎。”美国白宫、政府机构和军事设施当天降半旗向枪击案遇难者致哀。奥巴马15日早 些时候在电台讲话中说,现在到了“采取有意义的措施避免更多类似悲剧发生”的时候了,但他没有明确表示要强化控枪法律。
一直号召枪支管制的纽约市长布隆伯格表示,他想听到的不止这些。这道出了很多枪支控制支持者的心声,“同样的说辞已经太多了,‘有意义的行动’还不够,必 须马上采取更有力的行动”。当有人问起总统是否会在枪支管制上采取措施时,白宫发言人卡尼14日表示,“今天并不适合辩论老生常谈的话题”。《纽约时报》 15日报道称,尽管国会举行了悼念仪式,但像之前那样,两党就如何应对枪支管理产生分歧。共和党人对惨案表示震惊和抱歉,却对禁枪立法保持沉默;民主党则 表示,是时候制订更严格的枪支法了。
今年美国发生多起骇人听闻的枪击案,就在康涅狄格州校园枪击案发生的一天后,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罕分校附属医院也发生枪击案,3人中枪受伤,枪手被击毙。另 外,今年7月还发生了造成12人死亡的科罗拉多影院枪击案及8月造成6人死亡的威斯康辛锡克庙枪击案。不少民众呼吁政府出台枪支管理法案,但相关条款迟迟 未出台。在法律层面上,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规定,纪律严明的民兵是保障自由州的安全所必需的,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可侵犯。“全国步枪协会”称,他 们是美国第二宪法修正案的先锋守卫者,反对美国任何一级政府推出的新的枪支条例。
事实上在美国国内,民众对是否禁枪的看法一直严重分裂。此前呼吁加强枪支管制的人士希望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公众舆论支持,但之前不管多严重的枪击案、多 煽情的呼吁都没有改变美国公众的态度。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5日报道称,美国民众认为频发枪击案的原因更多在于个人,而不是因为拥有枪支的便利性。
皮尤公司此前发布调查显示,67%的受访者认为大规模枪击案是“遇到麻烦的个人的孤立事件”,只有24%的人认为“反映出美国社会更广泛的问题”。今年7 月美国科罗拉多州影院枪击案之后,皮尤调查发现美国人对枪支的态度没有太大变化。枪击案之前,45%的人认为枪支管控更重要,49%的人认为保护拥枪权更 重要;枪击案之后,47%的人认为枪支管控更重要,46%的人认为保护拥枪权更重要。其他民意调查也说明在枪支管控问题上美国民意存在较大分歧。2011 年的盖洛普调查发现44%的人认为美国应该加强枪支管控法律,43%的人则认为应该保持现状。
认为,大多数美国人其实反对彻底禁枪。盖洛普调查显示,73%的受访者表示不支持彻底禁止拥有枪支。在提供更多细节选择的调查中,许多人表示赞同采取特定 的枪支管控措施,特别是大部分人都赞同禁止拥有弹夹装弹10发以上的枪支。2011年美国广播公司和《华盛顿邮报》的联合调查发现57%的人支持彻底禁止 拥有这种枪,反对比例为39%。调查显示,96%的人支持购买枪支前对买家进行犯罪调查。此外,大多数人也支持禁止持有像AK-47这样的突击步枪,另外 要求禁止被判过刑的人和精神病患者拥枪。
赴美国留学生活、学习,安全是重中之重,确保留学安全是首要前提。
美国强机校园惨案为何屡屡发生美国强机校园惨案为何屡屡发生(二)美国留学生活安全吗?前不久发生在美国的校园枪击案又一次叩响了警钟。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到底安全与否?
美国总统奥巴马于当地时间16日晚7时在康涅狄格州纽敦参加校园枪击案哀悼守夜晚会并会见死者家属。美国康涅狄格州桑迪胡克小学14日发生枪击案,造成 28人丧生,其中包括20名5-10岁的儿童。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枪击事件之一。惨案在美国引发巨大震惊,不少媒体和民间团体纷纷呼吁出台更为严厉的 枪支管理条例,防止更多无辜的人丧生。不过,奥巴马在哀悼发言中并未做出任何与“禁枪”相关的表态,枪支管制问题在刚刚过去的美国总统大选中也几乎没有被 提到过。据悉,奥巴马高达12%的竞选资金都来自财大气粗的“全国步枪协会”,加之美国宪法规定“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可侵犯”,让这个世界上拥有 枪支最自由的国家之一难下决心对枪说“不”。
据纽敦当地警方表示,警方约上午9时左右接到报警,随即派警员前往发生枪击案的校园。警方在现场发现多具学生和老师的尸体,枪手当场自杀。枪手亚当·兰扎 年仅20岁,与母亲同住。警方称,兰扎在家中先杀死了自己的母亲,随后驾车前往小学。兰扎携带一把半自动冲锋枪和两把手枪,进入校园后开始疯狂射击,死者 大多被多颗子弹击中。除枪手与其母亲外,小学校长、心理辅导员等在内的6名成人也被打死。
美国警方15日透露称,对枪击案的调查仍在继续,包括兰扎的杀人动机。调查人员说,目前还不清楚在家中射杀母亲之后,为什么兰扎还要到学校杀害 孩子。联邦调查局特工15日在新泽西州霍博肯讯问了兰扎的兄弟瑞安·兰扎以及父亲彼得·兰扎。媒体报道称,兰扎的父母于2009年离婚,他在高中时成绩优 异,可能有自闭症,曾接受过药物治疗。据兰扎的高中同学回忆,兰扎聪明、内向,还有点神经质。相关执法官员表示,兰扎据信有人格分裂症。
报道称,过去两年来,美国重大枪击案罪犯都是24岁以下年轻男性。心理健康专家认为,“18到25岁这个阶段对男性来说是个坎儿,离开高中面临上大学的压力,有人达不到家人的预期,有人心理问题没有得到诊治,有人应对问题的方式就是攻击和暴力”。
据报道,白宫15日晚宣布,奥巴马将于16日前往发生枪击案的康涅狄格州纽敦会见遇害者家属,并对处理事件的应急部门表达感谢。据悉,奥巴马原计划19日 赴缅因州参加活动,阐述他对“财政悬崖”的立场,后因枪击案取消原定行程。14日,奥巴马在枪击案发生几小时后发表演讲,一度激动落泪的奥巴马说:“我们 承受了太多这样的悲剧,这一次受伤的是我们的孩子,全国的父母都感到心碎。”美国白宫、政府机构和军事设施当天降半旗向枪击案遇难者致哀。奥巴马15日早 些时候在电台讲话中说,现在到了“采取有意义的措施避免更多类似悲剧发生”的时候了,但他没有明确表示要强化控枪法律。
一直号召枪支管制的纽约市长布隆伯格表示,他想听到的不止这些。这道出了很多枪支控制支持者的心声,“同样的说辞已经太多了,‘有意义的行动’还不够,必 须马上采取更有力的行动”。当有人问起总统是否会在枪支管制上采取措施时,白宫发言人卡尼14日表示,“今天并不适合辩论老生常谈的话题”。《纽约时报》 15日报道称,尽管国会举行了悼念仪式,但像之前那样,两党就如何应对枪支管理产生分歧。共和党人对惨案表示震惊和抱歉,却对禁枪立法保持沉默;民主党则 表示,是时候制订更严格的枪支法了。
上12下 共2页
Amy GUO 经验: 17年 案例:4539 擅长:美国,澳洲,亚洲,欧洲
本网站(www.aoji.cn,刊载的所有内容,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