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澳际学费在线支付平台

2017年打破海外生存危机 留学新生快速融入法则

刚刚更新 编辑: 美国 浏览次数:308 移动端

  兴致冲冲将行李打包,细细查阅留学新生住宿、证件、安全、启程、入学层层攻略(2013美国留学行前准备完整攻略),马上要飞到大洋彼岸的你,是否想过美国留学生生活初期一定会经历的一段文化冲突期,你必须适应国外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习惯,你必须用美式思维跟你的国外同学们沟通,或许这个适用过程中你收获的东西比知识本身还重要。

  中国留学生在出国前十有八九都希望到了美国后能够迅速“融入”当地环境和生活,家长们肯定也没少唠叨“多和美国孩子接触”。但是留学生到了美国后能够真正“融入”,甚至能够做到十分“适应”的都比较少见。和中国留学生谈话的时候,同学们经常从环境因素、外在因素、客观因素找原因,抱怨美国学生不睬他们,社会环境不够宽容。听中国同学的口气好像他们个个是纯真无邪、活泼可人的正太和萝莉,只是美国人眼浊不知道赏识。凡事不能只听一方的声音,惊呼,惊呼!“中国正太、萝莉们”居然也有不那么完美的一面!

  俗话说“入乡随俗”,人在异乡会接触到很多新的文化和风俗理念,而同时许多根深蒂固的习惯是难以改变的。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就分分钟地经历着这种文化碰撞。中国学生扎堆的现象有其自主选择的结果,但也夹杂着被动划分的无奈。究竟中国留学生的那些普遍行为不被美国大学生所喜欢和接受呢?

  1. 没礼貌。

  可能很多读者要开始暴跳如雷了。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最注重的就是行为礼仪规范,怎么可能被开放和行为大条的美国学生说成是没礼貌呢?虽然中国同学在肢体语言上比较客气,比如点头、握手、礼让等,但是在和美国学生交往的很多细节上和美国的社会文化有出入,造成了美国大学生的误解。很简单的例子:中国留学生初来乍到时习惯将中英文生硬对译,当寻求别人帮助和许可的时候直接说出“我得搭车去一趟超市”,“我需要借你的笔记看看。”这在中文看来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英语语境中就显得霸气和命令。美国人从小教育孩子要用“魔力词汇”(Magic Word)--“Please(请)”。把这个简单的“请”字加在前面的句子中美国人听起来意思就变成了“我得去一趟超市,你是否可以载我一程?”和“你是否能借给我笔记看看?”可见不是中国同学真的不懂礼貌,而是在语言上不习惯加上“请”字,但是结果是相同的—被别人认为没有礼貌。

  美国人进出建筑物或者办公室时习惯回头看一眼后面是否紧跟着其他人,如果后面的人只是几步之遥,前面的人通常会用手为后面的人留门。一个小小的举动却很贴心,也很人性化。多数中国留学生没有在公共场合给别人留门的习惯,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给人以故意把门撞到后面的人脸上的感觉。还有一个例子是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美国人很注重自己的隐私,也很在乎Personal Space(个人空间)。我曾经看到过一些中国学生在谈话中有意无意地贴近美国同学,仿佛这样显得更加亲密,交流更加通畅。但是美国同学感觉自己的个人空间被破坏了,感到不舒服,于是一步一步向后退,结果是中国同学一步一步贴上来。一些美国学生曾经很窘迫地告诉我,他们不想让中国留学生误解自己厌恶他们,但是又真地感到不舒服,结果只好草草结束交谈溜之大吉。另外,美国人在触摸他人的物品之前须向对方争得同意。中国留学生在看到自己的美国同学有什么新奇可爱的物件的时候往往直接拿起来赏玩赞美,却惹的旁边的美国学生不悦。虽然以上反应的都是一些生活中的细节,但是细节之处见人品。既然他们不是什么无法改进的障碍,既然美国学生婉转地表达了他们的意见,既然中国留学生们在寻求更好地被美国同学接受的途径,那么就从以上的小事做起吧。

  2. 自顾地大声喧哗。

  看到这点国人应该都不吃惊也见怪不怪吧?谁叫我们人多呢?在人多的地方想要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就只好扯开嗓子喊,此声高过彼声。这个习惯到了美国也得到了延续。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国际学生总数中占有绝对优势,在任何一所招收留学生的高校里都是大众群体。中国学生又有抱团的习惯,凡是喜欢个有商有量,于是就出现了这边刚刚散会,三五个中国学生就立马聚在一起从办公室一路畅谈到大厅和楼道的景观。当然,这种景观也常常在餐厅、书店、宿舍楼等各种公共场景上演。美国大学生告诉我,最令他们困惑的是中国学生在课堂上的大声谈话和交头接耳。比如教授安排课堂讨论的时候,同班的几个中国学生会自动开始用中文大声畅谈,美国学生和教授不知道这些留学生是否是在按照要求讨论课堂内容,又因为担心伤害他们的情感而未加干涉。还有些时候教授在上面讲课,坐在后排的个别中国学生开始交头接耳,声音虽小,如同“有鼠作作索索”,另附近的美国同学十分反感。注意课堂纪律这件事情本应该不必多说,但是在非母语的语言环境里,一些中国留学生潜意识中将自己划分成了“圈外人”,开始自行其是。其实,自打留学生踏上美国土地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已经成了新的环境中的一分子,应该努力让自己适应周围的环境,在全新的土壤里生长。

  说到这里顺便提一句,很多美国学生反应,不论自己和中国留学生们的关系有多好,当一众人马聚在一起的时候,如果同时有几个中国同学加入,在场的中国人会立刻把语言模式切换成中文系统,全然不顾旁边大眼瞪小眼的美国学生和其他国家的留学生。这种做法让在场的美国学生感到中国学生的“排外”,觉得他们是有意地瞒着其他人说些什么秘密,甚至有美国学生敏感地把中国留学生的谈笑理解为是在八卦和嘲笑在场的美国学生。各位读者当然知道这不是中国学生们的初衷。我于是把这个意见和问题转移给了中国留学生,得到的答案是“大家都是中国人,如果‘拽’英语,多做作啊!”其实我留学的时候对此也有过切身体会,如果当着中国同学使用英语,会被一些中国同学冠上“显摆自己英语好”的罪名。但是同学们,如果你真心希望和美国以及各国的同学交流并建立友谊,时刻固守着自己的“习惯”而不顾他人的感受显然是行不通的。

  3. 炒菜味道重,油烟和各种食材的怪味呛人。

  这件事我真地认为学校有责任,不过中国同学也应该稍加留意。中国菜系多,讲究煎炒烹炸,做饭多是热菜,而且多伴随着油烟和各种佐料。但是美国人的饮食习惯简单和较为单一,多以不需要更多加工的沙拉、意大利面、比萨饼等构成,几乎不会产生油烟。正因为如此,美国多数高校的学生公寓里的厨房配置都不含有抽油烟机,或者仅仅装有通过滤网过滤的油烟机(不同于中国烟道式抽油烟机将油烟抽到室外),空气在市内循环。显然,这微弱功力的美式油烟机无法应付中国的煎炒烹炸。在高校共用的厨房里,当美国学生端着自己的小盒沙拉或者方便芝士面条进来使用微波炉的时候看到满房间的乌烟瘴气并闻到辣椒、葱姜蒜等各种刺鼻味道,当然皱着眉头掩鼻逃跑。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也没有什么悬念了,美国学生会像自己的宿舍管理员投诉,然后反映到学宿办;学宿办没有权利明令禁止留学生的烹饪,只好尝试接触留学生代表看看他们有什么建议和妥协的可能。我曾经多次站在留学生的立场和校方交涉,给他们讲明尊重民族习惯和饮食习惯的重要性,以及健康舒心的饮食对于留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推动作用。我也曾经无数次建议校方从改进设备做起,比如安装强力抽油烟机,当然大家也都知道,经费是所有学校都头疼的问题。美国学生还特别反应了一个情况,就是他们看到留学生在公用厨房加工动物内脏等美国人不食用,视觉和嗅觉冲击力都特别大的食材,令美国学生感到不适甚至恐惧。又一个饮食习惯的碰撞。我本人十分理解和同情我们的中国留学生们。多少年来,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小火锅和炸酱面,再说中餐馆远水解不了近渴。但是,如果同学们能够注意细节,选择避开做饭的高峰时段加工血腥或者未到辛辣的食材,并且及时整理干净灶台和其他公共区域,就能减少别人的抱怨,和美国同学相处就会更加和睦。

  4. 待人冷漠。

  明明是中国同学一直向我反应美国学生冷漠,不爱和他们交谈,爱搭不理的。美国学生对中国留学生居然也有类似印象?!美国同学说,中国同学基本上我行我素或者只和中国同学相处,每次见到中国同学他们好像都忙得很,所以不便于干扰。我接触的很多中国留学生解释说,他们或者是出于害羞、矜持,或者是对自己英语的不自信,通常不愿意也不敢于主动和美国学生搭讪,而是选择被搭讪。这些学生在集体场合经常是在不碍事的角落里安静地坐着,还低着头,好像舞会上等待别人邀请的少女。更糟糕的是,为了避免自己独坐的尴尬,同学们选择了低头专注于自己的手机等电子产品,给了别人“忙着呢,别烦我!”的假相。

  中国人素来对美国人有“开放、外向”等刻板印象,其实不然。在美国广阔的土地上,绝大多数地区地广人稀,城市村镇比较安逸和传统。在这些远离“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美国人十分害羞,也缺乏和外国人交往的经验和知识。当这些在成长过程中从来没有接触过真正的“老外”的美国大学生第一次看到外国留学生的时候,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热情地把对方变成自己的哥们,而是诚惶诚恐地小心打量对方,哨在远处观察。如果他们观察打量的结果是这些留学生们对美国人没兴趣,那么美国大学生渴望接触和了解中国同学的积极性就会大大受挫,从而放弃。这个心理活动的过程和中国同学渴望接触美国学生又抱有疑虑的感情一样。所以说,在大多数情况下,美国大学生的冷漠只是个假象。中国同学既然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从自身上寻找改变和突破口,拓展自己的国际友谊。值得注意的是,凡事不能心急。同学们不要一上来就希望美国同学开着车带自己到处旅游,或者一开始就受邀到对方家里做客 。感情和友谊是靠日积月累得到升华的。

  5. 花钱大手大脚,重享受。

  美国同学看中国学生高消费铺张浪费,这里面绝对有美国同学羡慕嫉妒恨的成分。国人都知道关税差价的潜规则,所以出国留学,只要是家庭条件允许的,都希望近水楼台购买几件奢侈品。忘记了网上哪个帖子说美国某校LV是中国留学生的统一“校包”。包只是其中的一个小部分,名车、名表、服装、电子产品,中国留学生手中配备的往往是最先进的潮流尖端产物。与此同时,很多美国大学生才刚刚获得了人生中的第一部电脑,刚刚攒够钱买了第一辆二手车,书包衣服多数来自二手店和沃尔玛。美国大学生辛辛苦苦在快餐店或者加油站打工挣来的钱基本上都交了房租和汽油、手机费。他们看着中国留学生有父母掏钱交学费房租不说,还有大把的钱用来买车购物和旅游,心里当然会小有不平衡。大家不要忘了,美国的大学生也是学生,他们大多数是刚从高中出来的年轻人。 这些十七八九、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不论国籍,心里的小九九都是相似的。中国留学生在充分享受物质生活的时候尽量别向美国同学显摆,在中国同学之间也别攀比。比起物质享受,留学的重点毕竟在那个“学”字上,不学有所成 都对不起这身名牌。

  6. 不守时间。

  中国学生特别聪明,知道个轻重缓急。中国留学生迟到的情况通常不会在课堂上出现,因为上课是同学们眼中的“正经事”。美国学生反映的主要是社团和集体活动中中国同学的迟到现象。比如社团活动或者外出郊游,约定时间一到清点车上人数时候常常发现,总有那么一两个中国学生没有按时就位,他们不是还留连在纪念品商店就是抓紧最后时间再拍几张照片。于是全车的师生只能坐等这几位,导致之后的行程中越来越多的学生意识到准时就位也不可能准时出发,结果越来越多的学生迟到。同样的,当美国学生主动提出带国际学生周末去商店超市购物的时候也为不能及时凑齐带来的中国学生而烦恼。如果中国同学事先知道约定的时间可能不够用,可以提前和负责人商量是否能够推迟集合时间。如果不能更改集合的时间就应该严格守时。为了多买一两样纪念品而失去了信用真是得不偿失。

  针对那些特别希望快速融入美国留学生活的留学新生,如果你苦于找不到门路的话,请记住:大环境不会轻易为你一个人而改变;如果你希望融入这个环境,那么请倾听别人的声音,先从改进自己着手吧。

  • 澳际QQ群:610247479
  • 澳际QQ群:445186879
  • 澳际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