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大学商学国贸双硕士毕业,现居澳洲,在澳学习生活15+年,从事教育咨询工作超过10年,澳洲政府注册教育顾问,上千成功升学转学签证案例,定期受邀亲自走访澳洲各类学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列表> 2017年英国留学生们,多久给亲人打次电话?
一位在英国生活的中国人,为有家人在英国留学的亲友充当“联络人”多年,感叹在英国留学的大小留学生们往往忽视了身在国内的亲人对他们的牵挂,于是写下此文,提醒留学生们不要忘记常联络国内的家人:
若干年前,我还是个国内的中学生,那时心中早早打定主意,有机会要走出国门去学习,看一看别处的风景。这样的想法一萌芽,父母便当真放在心上,每逢遇见有各种“哥哥”、“姐姐”或是什么关系复杂的朋友的孩子从国外放假回来,总要带我见一见。事实上也并没什么目的性可言,无非是聊上一会儿(有时还傻呵呵的非要“用英文交流”),再获取些“国外有人”的心理安慰。
许多年后,命运像是来了一次轮回。当我早已对英国生活习以为常,每每回国却像是在提醒我:总有新人还将之当作未实现的梦想。很典型的场景是,在家长的哪个饭局上相遇,久经社会磨砺的一位父亲或母亲的脸在此刻却显现出出奇的真诚。他们看上去往往比一旁沉默又腼腆的孩子对出国更关心,耐心又略带骄傲的向我介绍孩子的种种优秀事迹,末了请求我有机会要多多和他们的孩子在网上交流。
“国外有人”
这些时刻,我像是忽然看清了自己从前未曾看清的父母的脸。于是会尽量去耐心倾听,递上名片,再在心底暗下决心:倘若孩子当真找上门来,定要尽自己所能给与帮助。事实上,我为自己如今能够成为他人“国外有人”的心理安慰,而感到快乐。
后来,有几个孩子果真来了英国留学。一些是来这儿念学位课程,一些则是短期交流学习。那是种奇妙的感觉,譬如我们在遥远的地球另一端相遇,互不了解,却由于某一时刻同处一个陌生的国度而走近,而亲密。
其实,我带他们做的也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有时因为身处英国的不同城市,不便见面,便只是打几个电话问候一番。更多的时候,则为他们介绍些伦敦著名的景点、购物区,教会他们看那貌似繁杂的伦敦地铁图、在网络上查询出行路线,或是在他们被英国少盐寡油的食物吃得面呈菜色时,请来家中饱食一顿透着中国风味的家常。
叫我惊讶与感动的是,即便只是这样一些十分原始的小事,放在特定的环境下,竟会收获孩子们满满的感恩之心。也许是异乡给了我们这缘分,叫我们中的许多人即便在很久之后,还保持着比普通朋友更近一层的感情。
多久给家人打一次电话?
当然,这“联络人”的角色并不总那么好当。前一段有父亲朋友的孩子来英国短期学习,孩子才11岁,其父再三拜托我多多照顾着。
起先三天,是每天通几个电话问情况。到了第四天,其父突然联系我,说孩子的手机打不通了,焦急万分。那时已是国内的深夜,我明显感到其父全无睡意。
之后,便一通接一通电话的打,最后终于七拐八拐的联系上孩子的带队老师。老师略显不解的反问我:“有什么可担心的,孩子肯定是在玩儿嘛。”但我的确是担心了。多年在外,父母之心怎会不解?好在,孩子晚上声音无辜的给我回了电话,他完全没注意到手机没开这回事儿。
这也是我感到有必要写这篇专栏文章的原因所在。坦白说,充当“联络人”多年,我所扮演过的最多的角色之一就是“侦探”——想尽办法联系上音讯全无的大小留学生们。
记忆犹新的一次,有个孩子一周没去上课,父母亦联系不上。那时我真庆幸:有回与这孩子一帮同学见面,留下了他同学的电话。最后只得拜托同学深夜跑去叫门,才发现孩子病了。为此事,还搭上了一条烟答谢那同学哩。
而你可能不知道,就是这些来到英国后突然不再联系家里人的孩子们,他们在生活中大多听话、循规蹈矩、正常学习、不干出格事儿,同我见面时,亦总是礼貌而谦虚。可他们就是没有那根弦儿,大约就像父母们时常意识不到自己的唠叨与专制,孩子们也未意识到:自己有时的无心之举,竟能造成地球另一端的鸡飞狗跳。
我是崇尚自由的,但也深深明了:唯时刻保有责任心,方为自由的长远之道。既然命运的轮回叫我如今一再充当起“联络人”之角色,那么就将这些经验写下,共勉。
相关信息:
英国留学日记:老房子背后的友谊
英国留学生活4门必修课
英国伦敦骚乱 留学生互报平安
Amy GUO 经验: 16年 案例:4272 擅长:美国,澳洲,亚洲,欧洲
本网站(www.aoji.cn,刊载的所有内容,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