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澳际学费在线支付平台

麻省理工MBA校友眼中的美式教育

刚刚更新 编辑: 美国 浏览次数:170 移动端

  我们在快乐学习中获取成功

  昨晚6时,陕西北路一家酒店迎来了一个40余名MBA和“准”MBA的聚会。2005年伊始,麻省理工学院的斯隆管理学院(Sloan management)校友会把亚洲之旅的首站选在了上海。

  即使身在故乡,他们中的中国学生也习惯用美式英语交谈;刚和陌生朋友寒暄两句,他们会直截了当地说“我饿了,能不能先取点食物?”席间有人起身发言,大家便立刻停下窃窃私语,把目光投向演讲者。互留联络方式的时候,他们掏出的笔一模一样,黑色烫金的笔杆上有“MIT”标志。

  趁大家谈兴正浓,记者和他们聊起了他们在中美教育体系中的不同体验。

  作为全美顶尖的商学院之一,MIT Sloan既强调主动进取,又融入了严谨务实的作风。有意思的是,记者发现,一组分别以“M、I、T”开头的词汇,恰好可以组合成校友眼中的“MIT精神”。

  M———Much Fun(诸多乐趣)

  1990年,华师大二附中高二学生王蓓刚随父母移民美国俄勒冈州,立即感受到的压力并非来自学业,而是那些“Fun”———女生应该如何化妆交朋友,大学期间如何和班级里“父母级”的同学顺畅交流,“到了美国,我才自己作主买了第一件衣服”。

  课堂内外年轻人积极自立的生活态度,是异乡校园给她的另一种财富。她说:“MIT的学生以活跃出名,学生有自己的‘议会’和‘参议员’,重视相互沟通,所以我申请MBA的时候,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麻省理工学院。”

  她的说法立刻得到了另一名上海姑娘龚瑞琳的响应。半年前回国任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资深资金分析师的她是MITSloan02级毕业生,本科则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4个学期MBA课程留在她脑海里的除了厚厚一沓专业书籍,便是学院对“社交”的重视。

  龚瑞琳告诉记者,在学校里,每周三晚是雷打不动的“Bar日”,300多名MBA学生聚在环境宽松的酒吧,拓展各自的朋友圈;周四晚则是“C-Function”活动,由各国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行操办一场以本国文化为主题的演出。

  “中国日的时候,我从华人社区请来舞蹈队跳扇子舞,还请出席的女生换上旗袍,效果非常棒!”龚瑞琳不无骄傲地说,就像赢得了一场商业谈判。

  I——Independence(独立)和Initiative(主动)

  校友会现场,一名热情的黑人大个子尤为活跃。他叫Busty Okundaye,在中国从事咨询工作已经9年,是MIT Sloan中国校友会会长。谈起母校地,他神采飞扬,“噢,20个MBA学生站在我面前,我准能分辨出谁是我们Sloan毕业的,因为Sloan的学生最独立主动,而且,想到就做!”说起独立主动,MIT的校友们饶有兴致地向记者介绍了他们别致的1月和3月。

  每年1月被称作IAP(Independent Activity Period,独立活动期),学生们利用这段时间参与学术研讨、听特色讲座,或者自己联系公司实习。听说,去年有位女生大胆向校方提出开课申请,结果她真的站上了讲台,教大家“如何作即兴演讲”。

  每年3月,学院则结合春假,开始MIP(March Innovation period,3月创新期)。此时,一部分学生留在学校参与组织同时举行的五六个大型会议,另一部分学生忙于筹备“各国考察之旅”(类似于包括此次中国行在内的Asia Track,亚洲之旅),从确定路线和时间、确定人数、联系赞助、发动全球校友网络援助,全部都由学生完成,“院长虽然十分乐意帮助我们,但从来不会主动提供联系人名单,只有在我们发出‘求助’信号时,才会伸出手!”一位自愿参加策划小组的校友对记者说。

  T———Teamwork(团队精神)

  顾为国1999年从交大通信工程系毕业后在普华永道(咨询)工作了4年。虽然经受了以工作强度高著称的“四大”的磨练,但2003年赴美后,还是从MIT式的时间表里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很多人想象中的“美国读书轻松”的状况截然相反。“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阶段,美国大学的课程设置都要比国内高校紧张得多。基础课差异不大,但专业课,美国大学要求学生通过课题研究,学得更深更透!”学习计算机系统设计,美国教授很可能要求本科生开发一整套操作系统,而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浩大工程。

  “其实,教授的用意很明确——倡导学生以合作方式解决问题!”顾为国“揭秘”。在这一点上,龚瑞琳同样体会很深。一次,教授出的课题是“创立一个高科技企业”,由小龚和另外3名同学组成核心团队,分别负责市场、运营、财务等事务。值得一提的是,和他们进行模拟谈判的都是波士顿当地赫赫有名的律师事务所和风险投资机构,完全“真刀真枪”。当团队因整体表现出色而被对方追加了3道“附加题”时,小龚感到今后解决问题的勇气更足了。

  26岁的山西姑娘常悦一家定居美国已十多年,他们家集中了3代移民最显著的特点——父母一辈习惯以华人社会为主要社交领域,妹妹则是完全西化的“ABC”,而自己和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丈夫则是父母和妹妹间的沟通桥梁。

  “我们这批留学生能够理解两种语言和两种思维方式,这是职场拼搏最大的优势”,常悦和丈夫为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更多精粹,繁忙的功课结束后,还请了老师教他们学古筝。他们告诉记者,目前在MIT攻读MBA的国际学生中,40%来自中国,这还不包括像他们这样持有美国护照的华人。

  为了在国际化背景中锻炼自己,中国学子选择赴美留学;反过来,国内高校的国际学生比例就有些少了。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吕巍认为,“我们应该抓住机会让课堂充满国际味,这样,国内教育才能达到国际级!”

  • 澳际QQ群:610247479
  • 澳际QQ群:445186879
  • 澳际QQ群:414525537